“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中医药工作的部署,与去年比,依然提“发展”二字,而其中内涵已有不同。
回顾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中医药工作的表述,从前几年强调“扶持”,到这两年强调“发展”,遣词用语的些微变化,折射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概脉络。弱势而又重要的事业需要“扶持”,当中医药事业经过多年“扶持”,具备一定基础后,自然就转入了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积极发展”,于是就有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中医药的诸多指示精神,以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还有《中医药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正是在此背景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虽依然强调“发展”,但内涵已由过去更注重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方针政策等,转换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更须注重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了。
“十二五”以来,在国家的“扶持”政策取向下,中医药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的新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事业发展基础丰厚,方向明确,尤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更堪称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国家方略,勾勒出未来15年的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之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继“十二五”规划后,再次将中医药单列一节作出部署,加之上文提到的系列具体规划,可谓中医药发展的顶层格局初定。此时,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就更多具有了“落实”的意味。
由此见,“发展”二字,看似简单,其实寄托了党和国家的殷切厚望,立足着多年努力奠定的基石。珍惜这个“大好时机”,维护这个大好局面,务必紧紧拧住“落实”二字,勤于落实、善于落实、严于落实,从而真正发展好中医药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助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委员建议尽快推动中医药法出台落地
“我想谈谈中医药立法的问题,去年中医药界的一大喜事就是中医药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在小组会议中的发言马上引发了委员们的讨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吗,推动中医立法碰到的障碍有哪些?”委员们纷纷询问。同组讨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委员现场为大家解释了目前中医药立法所处的阶段、讨论的焦点和尽快推动中医药法出台必要性。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然对中医药法进入人大立法程序的过程相当熟悉。他介绍,《中医药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已进行了第一次审议,正进入最后立法程序。“法律将是对中医药事业的绝对利好,中医药将会据此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中医药法出台众望所归
在近30年全国人大代表生涯中,第二届国医大师唐祖宣代表一直为中医药立法奔走呼吁。2015年他走访了多个省份,就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很多基层问题进行调研。当得知2015年12月国务院讨论通过《中医药法(草案)》时,他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希望中医药法尽早通过,为基层中医提供更多权益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兰娟认为中医药法的出台有利于更好地挖掘中医药伟大宝库并进一步传承发展,“要保护中医药的知识产权,同时要将中医药传承下去。”
“出台符合中医药特色和自身发展规律的法律,对中医药发展和老百姓健康来说是福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认为中医药法出台将能有效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很多问题:现代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否适合中医教育,如何开展师带徒,中医药如何现代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医药需要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