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的会开了2小时40分钟,这么多年从没见过局领导这么深刻反思这么多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月初本届读书节时,我曾用了这样几句话:读书让我校师生们的境界越来越高远,视野越来越开阔,心态越来越阳光,心底越来越明净,思维越来越理性;读书让我校的生命气象得以改观,生命的宽度得以延展,人文素养得以提升。话有点大,但在理在拐。
我们要真正体味到教育求知、探索、积极思维和创造教育的快乐,想生活更充实、胸怀更宽阔、内心世界更多姿多彩,就必须不断学习。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教师必须学习,学中做,做中研,螺旋上升,促进自身发展。学习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教师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本学科知识,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过去的知识上,而要积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
老师必须正视自己的职业,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从而鼓足从业的底气。美国教育学家李·S·舒尔曼指出:“现在,新的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概念已经出现。这些概念与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相联系,包括道德观、理论理解、实际机能、判断、从经验中学习及专业社团责任感的发展等等”。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面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理地调节教学进程,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协调学生的意志和行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不断吸取先进经验融入教学中。底气足了,工作才能有信心;底气足了,工作才能有动力;底气足了,工作才能有创新。
教师从业底气的提升离不开读书学习。读书学习是从教的重要基础,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就是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一个没有系统接受人类历代教育思想的人,不可能有博大的教育情怀和远大的教育理想。我们既要读孔子,也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既要读教育学、心理学,也要读文学、美学,哲学,甚至其他领域的。这不仅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但同时也能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今天,如果教师没有文化内涵,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的问题是,在实际的教学生态中,有多少教师被学生问得张口结舌;有多少教师能解读教材,重新建构教材;有多少教师能跳出教材教教材;有多少教师能创建出自己的课程。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更有甚者口语迟钝,错话连篇,可想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同样是一节课,有文化内涵的教师,能充分挖掘出教材的价值,并且能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知识联系广,方法点子多,组织教学游刃有余,你能不说这是教师的文化内涵吗?而有的教师,套着生硬的理论,机械的模仿着,不仅造作,而且用词干瘪。上课是走程序,说话是背台词,这有什么教育诗意可言。
今天,教师如果只有勤勉忠实的工作态度,把全部精力用于日常教育教学的琐碎事务中,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既要善于教学,善于教学,又要勤于教研,敢于探索。只有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上并驾齐驱,既要抓好教学工作,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情况及时总结、分析,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对教学理论、教育理念作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要抓好教研工作,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完善、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用新理念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用新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使教学与教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做到“学高”,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广大学生终身受益,同时也使自己终身受益,也才能真正“为师”。
今天,教师如果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不学习新的知识,不及时调整知识构成,就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的进度,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也就必然要被时代所淘汰。有人曾提出教师要有三方面的学识: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教师本身就是一门课程,就是一本书,要让学生从教师这门课程和这书中,读到知识,懂得道理,汲取力量,学会做人。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能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教育机智,能给学生以灵气。一个教师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就应有做教育大师的愿望和激情。
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一个关键点便是既要读得多,又要读得好,即要处理好“博览”与“精读”的关系,要非常重视读书过程的指导。这就更需要教师辛苦的付出和心血的浇灌。所谓精读主要指读经典。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才能正心修身。而且,诵读经典一旦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教师就能大大丰富拓展对经典的认识,增长教育智慧,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
真正的书香是文化的积淀,是生命的诉求,更是学校的灵魂,它的存在才能使师生生活更加睿智丰厚,使校园呈现独具的魅力和生命的涌动。没有文化的校园是苍白的,没有书香的人生是索味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还文化于校园、还书香于人生,这是教育本义的回归,也是教育由浮躁走向成熟的趋向。一直以来,我们学校从整体营造书香校园为切入,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以此丰厚文化底蕴、科学发展学校,打造师生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
学生能不能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教师。 朱永新教授说过,“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的榜样激励,很难让孩子真正热爱读书、热爱写作。” 所以,我们要以教师的随笔撰写引领学生爱上文字,喜欢写作。一个能够全身心地陶醉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教师,必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激起他们对该学科的强烈热爱。反之那些自己从未体验过教学的快乐,而仅以“一技之长”的教师就只能像给孩子喂药那样用“逼”或“哄”的办法让学生学习,学生又会何乐之有?作家林语堂认为学习应当是为了“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养性灵”。而有些教师却认为这一切“都是虚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教育不过是帮助自然本性按自己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我们深知: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我们对教师的发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把当代学者、教育家、名师请进来讲学,和教师面对面进行沟通,让学校办学思路永不落伍,让学校成为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天地。让教师外出学习考察,让教师在增长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了解社会,走向自然,提升教师品位。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教师自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上网写作反思的习惯,逐步建立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新型职业生活方式,增强教师职业幸福体验,提升教师群体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