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提到我儿子:他剥了桔子掉在地上,他惋惜道:我以后再也吃不到这么好的桔子。于是我顺势就说:你觉得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呢?你无法确定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又怎么判定以后的事情。
当时似乎儿子也接受了这种说法:他自嘲地笑笑,去别处玩了。
后来,我和朋友说起这件事儿,我说感觉有点不对,但是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她于是反问我,如果我站在儿子的角度会怎么想这件事儿。我于是说,听了妈妈这样说,恐怕也觉得为一个桔子惋惜很可笑吧。
她于是说,对啊,因为你当时的方式是说教,而说教通常给人的感觉就是被否定。
想想当时儿子自嘲地笑容,恐怕正是被否定后的反应吧。我们为什么爱说教?因为,我们想表现自己比别人更强、更聪明,急于通过否定别人的方式来改变别人,可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人们很少会因某个人一时的说教而改变,除非这个人本身自己渴望改变。
想象一下,在过去的某个情境中,当我们陷入某种困境,周围的人都在为我们出着主意,或者站在他们的角度开导着我们时,我们就真的会照做么?“你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这可能是我们常常回应的话,有没有?
可见,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既然无用,我们又何苦执着?而面对孩子时,我们不仅不能执着于说教,而是要在察觉自己开始说教时,果断制止。
好了,关于说教,今天转个好文章给大家: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不过, 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式,最容易让人陷入教育困境中。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我们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 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讲道理孩子不听,不妨换个做法
孩子有时候确实会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给家长带来麻烦。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轻易下论断,说孩子“不听话”。家长当然可以直接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说法。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工作中我见过一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确实让人感觉棘手。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生活,总会发现根源在于家长的固执。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劝说孩子服从,让弱小的孩子举起想法的白旗。如果有人告诉他说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他会觉得被冒犯、被挑衅,非常生气。他们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孩子,而孩子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渐被打垮,如果没有阅读或其他思想导师扶植其精神之树成长,思想就会逐渐萎缩或变态,思维方式慢慢变得畸形。
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首先丧失倾听的兴趣,发展出超过常人的防御心理,同时产生“道理免疫力”,哪怕这个道理本身很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排斥,严重的甚 至会发生道德免疫力;其次,独立意识丧失,不能对一件事进行诚实、深入的思考,失去正常判断力,思维流于肤浅和平庸;第三,心态变得苛刻,对理解他人没有 兴趣,兴趣只在如何用自己的观点征服对方,占据上风——这样的人生活中常见,他们和“他人”几乎没有共同认可的观点,几乎从来不能在一件事上持有相同的看法。
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另有3条建议。
第一,“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第二,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如果感觉自己的高度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第三,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更有些家长,对孩 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例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 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