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大肠穴【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
【主治】腹泻、痢疾、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1)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穴位】膊阳池穴【位置】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操作】拇指指腹揉,称为揉膊阳池。
【临床应用】掐揉膊阳池能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特别对大便便秘结,多揉之有效。
【穴位】肺经【位置】位置:无名指末端罗纹面。
【操作】操作时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用清法能清热解表,止咳化痰。?
【功用】利咽止咳,顺气化痰。【临床运用】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穴位】肝经
【位置】肝经位置:肝经位于食指掌面,食指螺纹面。
【操作】操作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穴位】肺俞
【取穴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先找到颈项部最突出的棘突,即第7颈椎棘突。向下沿棘突逐个触摸至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就是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下,旁开1.5寸。
【操作】1.按揉法:用两手拇指,或单手食、中二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肺俞。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
【穴位】脾经【位置】 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主治】 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2)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穴位】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部。板门在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拇指端在板门点按揉。【功用】消食、化积、导滞。
【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临床应用】揉、推板门可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通达上下气机。常用于饮食积滞,食欲不振,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穴位】中脘【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①揉中脘法:采用揉法。以食、中、无名三指,揉动小儿肚脐直上方4寸位置之中脘穴,可缓解腹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等。
【应用】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常用于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溃疡等)等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推胃脘自上而下主治胃气上逆,嗳气呕恶。
【穴位】六腑穴【位置】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握住小儿桡侧腕关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尺侧,由肘横纹起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
【作用】凉血,退热,解毒。主治:一切实热证,高热不退,惊厥,烦躁,口疮,重舌,木舌,牙龈红肿,咽喉肿痛,腮腺炎,赤痢,便秘,无名肿毒,疮疖(红肿期),疹痘不消等。一切热证。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鹅口疮,腮腺炎等。
【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1.推法: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至肘,称清天河水。如自内劳宫开始推至肘,称大清天河水。2.弹打法:用食、中二指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直至曲泽,同时可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水。?
【功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主治】一切热证。外感发热,内伤发热,阴虚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重舌,惊风,口舌生疮等。
【临床应用】打马过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大清天河水,大清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清天河水,清天河水清热而不伤正,不伤阴,故可治疗一切虚实之热证。大清天河水及打马过天河水主要用于治疗实热证,常与退六腑,推脊柱等配合使用。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