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克莱默夫妻>中的一幕场景:
赛思朝着爸爸愤怒的喊道:“我恨你!”
爸爸抱起赛思,把他扛回他自己的房间,扔到床上,还他一句大喊:“我也恨你,你这个小臭狗屎!”
这对父子真的相互仇恨么?不是,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令人讨厌时,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且很难记得其背后的真实含义和信息——“我只是想有所归属”。
理解这一概念,是大人有效地帮助行为不当的孩子的第一步。这有助于你成为“密码破译者”。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请你将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
记住,虽然孩子并不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密码信息,但当你处理她的隐含想法,而不仅仅是针对其不良行为作出反应时,孩子就能深深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
如果你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你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而且,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恰恰正是你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也会有帮助。
那么,怎么帮助儿童照顾着者(父母、家人和老师等)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真正原因?加大正面管教(微信号:pdachina)认为,当你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稍加思考后就会发现,所谓孩子的不良行为无非是:
1、 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比如用手摸电源插头
2、 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比如不好好吃饭
3、 发展适宜性行为,比如三岁的孩子打人或喜欢故意将别人的积木推倒
4、 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比如商场里没买玩具的哭闹
5、 因偶然事件导致孩子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比如大人强制孩子时孩子的踢打反抗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仅仅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仅仅因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
很多时候,社区里看到许多小孩子因发展适宜性行为而受到惩罚,就让人觉得实在痛心。孩子们多少次行为不当仅仅是因为他们饿了或者累了?
儿童照顾者基本都是成年人。既然我们期望或要求孩子控制他们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能够成为对我们的行为负责的人,并且将我们的行为转变为鼓励孩子的行为改进,并且又不伤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