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未来的摄影家
摄影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照相机为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及不同资历的人们所拥有;在这个星球的每一秒钟,会有千万只照相机同时被揿动。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早期摄影家们需要长期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的技术“秘诀”,被高智能化的操作所替代,拍出一张“有水平”的照片似乎已不是一件难事。也正因为摄影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把摄影用作表达自己的意图、观察和构思的手段,如同150多年前,摄影术的专利获得者达盖尔在法国科学院上骄傲地宣称:“我已经抓住了飞逝的阳光并且俘虏了它。我强迫太阳为我作画。”
然而,摄影真的是这么容易吗?在彩照冲扩店里,我们常可看到顾客拿着拍了半天未曾曝光的胶卷却去追究冲洗机的责任。常常又有人自以为掌握了足够的技术,挎着照相机,带着“长枪短炮”从名山大川“扫荡”回来后,却发现所有的感觉都失落在路上,照片上找不回当时感动的瞬间。难与易是辩证的,摄影高科技带来了自动化也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技术与观念。跟不上技术的要求,缺少足够的表现技巧与个人风格,是难以拍出精彩照片的——尽管按一下快门是那么轻易。
《业余摄影技艺图解》不仅为初学者,也为有一定基础的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些有益的经济和技艺:从具体的器材使用到大脑思维的训练,从各种拍摄题材到进入暗房操作。摄影是一种视觉文化,书中将以最大可能提供尽量多精彩的图片,深入浅出地引导大家真正喜欢上摄影。你可以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边读边实践;也可以随手翻翻,轻松浏览,相信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第一章 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器材
一、照相机
在150多年的摄影发展史中,进步最大的恐怕要数照相机了。人们现在已无法想象最早的照相机只是一只木箱,它的前面装着一片镜头,反面存放着感光材料。今天的照相机已成为综合机械、光学、电子等技术的精密仪器,机型令人眼花缭乱。
要拍好照片,选择一架称心如意又切合实际的照相机非常重要,它能使你得心应手又充满自信地通过“第三只眼睛”,全新地感受这个世界的奥秘。
1、135平视取景照相机的特点
目前市场上最常用的照相机是135照相机。它所使用的135胶卷又称35mm胶卷,画幅通常为24×36mm。从构造原理和基本功能上看,135照相机又分为简易型的平视取景照相机和较高级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国内市场上流行的135平视取景照相机价格大都在200元以下,主要型号有凤凰205系列,海鸥KJ系列,以及虎丘、东方、华夏等多种型号。这类照相机的最大特点是价格便宜,而光圈与快门档数又较齐全。光圈从f2.8~f16共6档,快门分为B门、1/300~1秒9档,完全能适应各种自然光照和一般室内的拍摄需要。它采用双影重合的手动调焦方法,轻巧灵便,宜于携带,选用38mm左右的固定焦点镜头,视角较广,适合于一般的旅游风光和家庭纪念照的拍摄。因此,这类相机在80年代中后期起风行大陆市场。
135平视取景式照相机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首先是它的镜头焦距是固定的,也就是不能更换其它镜头,在拍摄上受了许多限制。38mm左右的小广角适合于拍摄较宽广的画面,但无法进行特写等其它要求的拍摄。同时它的平视取景方式还存在一定的误差,双影重合的对焦方式精度也不高,大都缺乏实用的测光功能,加上结构比较简单,耐用性也差些。因此,目前这类相机在新开发的多种机型中都加上了测光或半自动曝光功能,有向自动傻瓜机靠扰的趋势。
尽管如此,对于一个初学摄影的朋友来说,这类平视取景照相机还是有其实用价值,它的较齐全的光圈与快门和手动调焦系统,对于练习基本技术非常适用。初学者可以通过对光圈、快门、调焦的自由选择,了解摄影中的许多技术奥秘,为今后使用较高级的照相机打下扎实的基础。
2、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实用价值
如果想拓宽摄影创作的天地,那么,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就必不可少,它可为你打开通向专业摄影师的大门。
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简称单反相机)除了使用的胶卷规格与135平视取景照相机一样之外,它的独特的单镜头反光取景方式使这类相机上了一个台阶。相机内装有五棱镜和反光镜,取景、聚焦、拍摄均通过同一镜头进行,这样不仅不存在取景视差,最重要的是镜头可以方便地卸下,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焦距的镜头,这对专业和业余的拍摄者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功能。这类相机的光圈与快门的可调范围较大,一般情况下,光圈有f2~f22共8级,快门也有/1000~1秒多达11档(最新的尼康相机最高快门速度已达1/8000秒,并已诞生了1/12000秒的美能达新机型)。同时,其镜头成像质量也大为提高,底片允许大倍率放大。
135单反相机性能相差较大,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为500元上下的普及型机种,主要以国产的海鸥DF系列,孔雀DF和珠江S201型为代表。这类单反相机具备以上介绍的一些基本功能,但没有测光系统和自动曝光功能。
第二类为千元上下的中档机型,它在前一类相机的基础上增加一此致测光功能,如国产的DF-1ETM、凤凰JG303,进口或组装的百佳MFC-5B型、企诺CM-5型、确善能CT-1型以及雅西卡FX-3型等。测光功能可以提示拍摄者准确曝光,实用性更强。再好些的除了有测光功能外,还具备一些半自动曝光功能。如进口或引进流水线生产的柯尼卡FT-1型、百佳BC1型、海鸥DF-300(美能达X-300)、摄自动的曝光方式使摄影创作更快捷便利。
第三类为数千元到近万元的高档机型。这类相机品种繁多,技术的先进程度日新月异。它不仅具备多种全自动曝光方式,设计了许多辅助的自动拍摄模式,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全自动对焦的重大突破,使原来最费时又很难掌握的对焦方式变得轻而易举,增加了专业摄影师抓拍的成功率。
3、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利用
120照相机使用的胶卷比135胶卷宽一倍左右。1卷120胶卷根据不同类型的照相机可以拍摄出16、12、10、8等张数照片。
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是国内市场上最流动的机种。它的主要特点是装有摄影和取景两个镜头,分两路同时工作。进口的以德国的罗莱弗莱克斯和日本的雅西卡120双反相机最为多见。国产机型有10数种,主要有海鸥4型系列4种,虎丘、珠江、红梅、东方、牡丹、华中等,基本结构大同小异。但随着彩色摄影的普及和彩色扩印的流行,120双反相机由于拍摄张数少,扩印不经济,不能更换镜头以及较为笨重等诸多原因而几近淘汰,由小型的135照相机所取代。目前除海鸥4型尚有部分出口和供应国内市场外,其它厂家的产品基本停产。
如果手头还有一架这类型号的120双反相机,不审值得一用的,特别是用于拍摄风光、静物等相对静止的影像时。
首先是这类相机使用方便,功能较齐全,快门与光圈档数较多,适用性强。特别是镜头分析能力高,清晰明快,大底片可以制作出素质较好的照片。这类相机通过磨砂玻璃取景,尽管影像左右相反,但构图直观,并可以不用趴下或抓高进行低角度或高角度取景。两个镜头的分开取景与曝光,在拍摄过程中不会如单反相机那样出现取景影像瞬间中断。
4、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特殊功能
针对120双反相机制缺点(如镜头不能更换,取景左右相反,后背不能更换)所设计的120单镜头的反光照相机是一种价格昂贵的机种,专供画报记者和专业广告、人像摄影师所用。其中高档的有瑞典的哈苏500C/M型,德国的罗莱弗莱克斯SL66型,中档的有日本的玛米亚RB67、BZ67和潘太克斯67型,一般机型有日本的勃朗尼卡各款,此外还有更简易的苏制基辅88型等,价格从数万元至数千元不等。
120单反相机使用120胶卷,除了保持了一般的120机相画幅尺寸大,可以大分辨率放大的特点外,其最大的优点还在镜头以及后背的可换性上。可以根据拍摄需要随时换用不同焦距的镜头,与135单反相机一样,给专业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后背可换性则达到了一机多用的效果。尽管120单反相机体积较大,份量也重,但它装胶卷的后背可以随时卸下来,换上新的后背。比如有三个后背,一个装黑白胶卷,一个装彩色负片,另一个装彩色反转片,那么就等于有了三架照相机,这是135单反相机所没有的功能。
120单反相机也有一些缺点:除了体积大、份量重不利于携带外,它的操作比较复杂,使用繁琐。由于手持拍摄极容易抖动,须用三脚架支稳后拍摄,不利于抓拍。
5、全自动傻瓜机的选用
傻瓜照相机是指除单反相机外的使用135胶卷的平视取景的小型电子自动照相机。它与一般的135平视取景相机的不同点在于更多地采用电子技术或简化装置,通过自动曝光、自动对焦以及自动卷片等各种自动功能,充分实现小型相机的全自动化操作,更适合于家庭的普及使用。
第一类傻瓜机实际上是最简易的固定式傻瓜机,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满足一般消费者的要求,将一些自动化功能改为固定装置,以不变应万变,让拍摄者也能方便地拍出过得去的照片。这类相机的快门与光圈都是固定的,没有测光系统,只是装有低照度测定装置,提醒拍摄者在弱暗光条件下打开闪光灯。它的对焦方式也是全固定的,利用景深原理使被摄体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比较清晰的效果。其主要型号有飞跃FY-5,珠江F35,维维塔PS10,柯达S100LEF,柯尼卡POP,富士DL-7、DL-20、FZ-5等。由于这类相机价格较低(200~400元),对消费者很有吸引力,但在购买时必须慎重考虑。因为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的消极方式很难拍出较好质量的照片,常常容易导致一些失误,或无法将所拍的照片放大到满意的画面,它对自然光的适应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第二类是自动化程度稍高的傻瓜机,主要表现在自动曝光的功能上。为了适应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光照,它设置了程度快门,无论在什么场合,按下快门时,测光元件都会将数据传递给微电脑,从而自动选出一组光圈与快门准确完成自动曝光。它不仅能满足一般的生活摄影的曝光要求,有的还适应拍摄夜景等弱暗光下的景物。其主要机种有:青岛6型,百花EF-1、2、S、2S,红梅PT6-MD、HM-EF,长江—巴尔达CE35,甘光JG304C,海鸥KX、KE,飞跃KX-2、KX-3以及进口的佳能、美能达、理光、柯尼卡等一些品种,其价格一般在500~700元之间。
第三类是全自动傻瓜机,它不仅具有自动曝光功能,而且实现了自动对焦。通过红外线对焦方式达到很高的精度,使复杂又难以精确掌握的对焦技术变得轻松自如。这类相机还同时具备自动卷片、日期后背设定、自动闪光等功能,使拍摄者目光不离开取景器便能同时轻松地抓拍到精彩的照片。主要型号有:百花AUTO900,凤凰604/D,海鸥AF-700以及进口的美能达、富士、理光、潘太克斯、奥林帕斯、尼康、柯尼卡等机种,其价格多为800元到千元以上。
另外,最新的全自动傻瓜机还具备了变焦镜头,可以从广角变到中焦,迅速精确,同时,它还具备不少单反相机很少具备的新功能,比如自动曝光补偿,消除红眼功能,电视拍摄模式,夜景现场光拍摄模式,间歇定时摄影功能等许多全新功能,使其达到了几乎无所不能的境地。
傻瓜照相机也有其弱点:首先是由于镜头小、简单,成像质量与135单反相机还有一定的距离。其次是全自动的操作方式一方面方便了拍摄者,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拍摄者的主观创意能力,特别是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艺术创作来说会显得无能为力。
6、购买照相机时的简易鉴别法
选择一架质量优良的照相机,是拍摄成功的基本保证。然而,任何照相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各种类型的照相机都有其特殊的、其它照相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有些功能很全的照相机往往又会失去个性,价格也高,所以在购买相机前一定要权衡一下各种相机的利弊,从便利性、适用性和可靠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另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对照相机的选购要求也各不相同,青年人偏爱机型新款、外观漂亮,老年人希望操作简便,职业摄影师注重经久耐用和功能齐全,家庭摄影者要求质量可靠又价廉物美。但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机型,都必须进行仔细的挑选。
首先可从照相机的外表进行检查,要求无变形,无划痕,电镀氧化表层均匀,无泛黄、锈蚀或剥落现象。装饰皮革或漆层没有脱落,晃动时没有异常的响声。然后再检验内在的质量。
镜头是照相机的眼睛、成像质量的关键,挑选时要格外仔细。检查时可将镜头卸下,或是打开照相机的后背,将光圈开到最大,打开B门,将镜头对准白墙或是白纸,利用透射光观察内部镜片,看看有无崩边(镜片边缘碎裂)、开胶(镜片边缘的胶合面开裂,呈半透明银白色状)、发霉(出现不规则的放射状或枯树枝状霉斑)、划伤以及各种杂物等。镜头中如有气泡,只要不大,并不在镜头中央,一般不影响成像质量。
调节光圈调节环,光圈叶片的张开、收缩应灵活有序。检查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时,镜头装在机身上时光圈应是全开的,按下快门后应能自动收缩到预定的光圈孔径,随后即恢复到全开状态。
旋转调焦环、变焦环时,手感应既平衡又顺畅,阻力均匀而不发涩,镜筒不应有各种松动现象。
检查快门时要打开相机后背,通过观察和听声音相结合的方法,判断各档快门速度的开启时间长短有无差别,感觉是否与快门调节盘上的批示一致。同时检查自拍的系统,应在8~12秒之间释放快门。
再检查卷片上弦等机构是否灵活可靠。在购买135照相机时要注意检查卷片的作牙轮转动情况。平时八牙轮不能向暗盒方向转动,只有按下倒片钮时才允许逆转,否则装片后就会打滑。轻压照相机后背的压卡板,看弹簧力量是否均匀,并注意压片板以及片框上是否有毛刺,以免划伤底片。
取景器应清洁明亮。选择一个近处的物体和一个远处的物体对焦,看镜头上的刻度读数与实际距离是否基本吻合,对于自动聚焦的照相机,可选择远近不同的物体,将取景器中心对准这些景物,按动快门时(包括半按快门)镜头应有明显的伸缩动作(向远处对焦时镜头缩回,近处时镜头伸出)。
检查带有电子测光功能的或全自动曝光的照相机时,先装上电池,打开测光开关,对明暗不同的景物测光,曝光表指示针或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屏等应迅速灵敏地作出反应。对于自动曝光的照相机,需要试一下自动光圈或自动快门(有的为程序快门)对不同光线的反应是否灵敏。
7、照相机使用寿命长短,与拍摄者是否正确操作和悉心保养直接相关。
操作照相机时的力量不宜过大、过猛,以防损坏机件。一天拍摄结束后,特别是有较长时间不用时,应及时释放自拍钮和快门按钮,使其处于放松状态。调焦环应旋至处,让镜头缩回,避免压坏调焦系统。平时养成随时盖镜头随时盖镜头盖的习惯,减少镜头的污染,特别不要用手指碰触镜片表面,留下的指痕会对镜片产生霉蚀。
由于照相机的皮套易受潮使相机发霉,在保存照相机时最好与皮套分开。存放前对相机作一全面清洁工作,并取出电池,释放所有机构,连同干燥剂一起放入干燥箱(可用饼干听或两层塑料袋代替)。将干燥箱置于干燥、清洁、阴凉处。存放中的照相机应每隔一段时间(一两个月)取出运转几次,以防机械结构粘滞、失灵。
旅途中对照相机维护的主要要求是防震。应将照相机装入皮套中单独存放,不要和金属物混杂在一起,以防碰撞、击伤。镜头光圈开到最大处,减少光圈叶片碰撞的可能。焦点也应调在处,让镜头缩回。如在潮湿地带拍摄或雨季外出,要同时带上塑料袋和干燥剂。在高温环境下拍摄时,不宜将照相机放在阳光直射处,并不要直接与地面接触。高温会使镜片间的粘合剂开胶,稍有震动就会造成镜片移位。在低温环境下要注意照相机的保温,注意将其焐在怀中。低温容易使相机的润滑油凝固,打不开快门,或令电池失效。在多灰尘或风沙的环境中使用,可用胶带粘住照相机的各个固定接缝处,防止沙尘进入而磨损机件。
如果相机上积上灰尘或镜头上有了污痕,可采用以下方法清洁:
在清除机自外部积尘时,可用油画笔进行一番周到的掸刷,然后,再用吹气球细吹一遍。如果灰尘混有油腻而形成积垢,可用纱布或棉花球沾上一些酒精,将积垢轻轻擦去。
擦镜头应按如下步骤进行:先用专用毛刷掸去颗粒较大的浮尘,再用吹气球吹去残尘,最后才可以用擦镜纸干擦或用棉花球沾上擦镜水擦试。擦时应自镜头中心向外缘呈螺旋线方向进行,边擦边转动棉花球,最后再干擦一遍。如果一开始不除尘就用擦镜纸擦试镜头,无异于使用砂纸去磨损镜头。当然,不要频繁地擦试镜头,以减少不必要的磨损。
二、镜头
照相机成像的关键是镜头。镜头如同人的眼睛,它能使光线汇聚,在胶片上形成清晰的影像。现代镜头通常采用高质量的光学玻璃制成。衡量照相机镜头的标准主要有这样三点:一是“像”——所摄影像不失真,色彩还原好;二是“清”——指成像清晰度高,层次丰富,影调细腻;三是“匀”——通过镜头的光照均匀,画幅中央与四周的照度相差不大。
一些较简单的照相机,如平视取景的135照相机、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以及一般的自动傻瓜照相机,它们镜头的焦点都是固定的,也就是如同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总是保持在同一大小的视角范围。而135单反相机和120单反相机的镜头都是可以更换的,不同焦距的镜头拓宽了人的视角,也使摄影创作有了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因此,不管你现在使用什么照相机,了解镜头的各种性能都是非常有用的,它能有助于你从技术角度,精通和掌握镜头的造型特点和一般规律以及各种使用技巧,从而使技术达到炉火纯青。
1、与人眼视角相似的标准镜
当我们的双眼从水平的角度观察景物时,所能看到的清晰范围,其视角与标准镜头的视角大致相似。反过来说,当你的照相机上是一只标准镜时,拍出照片的取景范围、前后景物的大小比例带来的透视感等都与人眼观看的效果类同。
从理论上讲,标准镜头是指其焦距接近相机画幅对角线长度的镜头。因此,使用不同规格胶卷的照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也就不同。如135照相机的画幅为24×36mm,它的标准镜就为50mm左右;而画幅为56×56mm的120相机,它的标准镜头就是75mm左右。
与其它焦距的镜头比,标准镜头既不夸张,也不压缩,变形也不明显,使人感到画面非常逼真、自然,有一种亲切、可信感,同时它还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一是标准镜头的成像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好,所拍摄画面质量一般优于同级别的其它焦距镜头。
二是标准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一般很大(这在后面章节中会详细介绍),通光能力很强。港台摄影家称其为“快镜”,也就是它在光线弱暗手枪扌的工作能力要比其它镜头强,适用范围更广。
三是标准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大带来了取景框内明亮。利用这一优点,能方便地进行快速准确的调焦。
另外,标准镜头便于携带,操作灵便,因此,受到摄影师的普遍重视和欢迎。
懂得了标准镜头的焦距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摄影者的创作自由,但经常使用标准镜头反而有助于锻炼摄影者的观察能力——促使和逼迫摄影者注意寻找、选择和挖掘最佳视点,而不是依赖许多不同焦距的镜头或焦镜头,无意间形成偷懒的习惯。
2、展开空间的广角镜
标准镜头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想拍摄大范围的场景或多人的全影,或是野外想拍摄广阔的自然风光但身后又没有退路时,标准镜就会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时就必须选择视角更广的广角镜头,以便在画面中容纳更多的景物。现在流行的平视取景135照相机以及一般的135自动傻瓜机,安装的就是焦距为35mm或是38mm的普通广角镜头,其目的就是想让这些照相机能在较近的距离摄下更大范围的景物,适应于家庭室内合影或是在风景点拍摄纪念照的需求。
就135照相机来说,一般的广角镜主要有38、35、28、24mm等多种焦距,如果焦距短至21、17、14、11mm等,就称之为超广角镜。焦距越短,视角也就越广,同时其它特征也就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广角镜头拍摄的景物空间范围广阔深远,明显大于人眼直接观看到的景物范围,常使画面产生超凡的艺术特色,给人以出人意外的视觉享受。
使用广角镜拍摄时,景物的清晰范围很大(称之为景深,其原理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讲到),所以特别适合于想将远近物体同时都拍清晰的要求。
广角镜还能产生强烈的空间透视效果,特别是远近物体的大小比例悬殊,在展现画面空间辽阔的同时,还突出了画面的深远感觉,把远处的景物“推”得更远。
了解了广角镜的特点后,可充分发挥其长处。
当面对标准镜头无法容纳的大场景时,通过广角镜就能展现宏大、壮观的气势,产生更强烈的抒情色彩。当景物呈现多层次的前后空间时,可以用广角镜头强化其透视效果,并利用其较大的清晰范围使所摄景物都清晰。如果在画面上出现一些有规律的线条、块面结构时,可充分利用广角镜强化其透视效果,创造新奇的图案造型。另外,还可利用广角镜的近大远小原理,有意强调一些夸张的画面,使原来比较狭窄、低矮、拥挤、短浅的空间显得宽敞、高大、舒适、深远,甚至可以使人物有意产生变形,达到讽刺、丑化对象的目的。
3、压缩空间的中、长焦镜头
假如我们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想将远处的景物拍得大些,或是想减少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压缩空间中排列的景物,就需要用到中、长焦距镜头。
中、长焦距镜头与广角镜头正好相反,它的焦距较长,视角却很小,就像我们使用的望远镜一样,能从视觉上将远处的物体拉近,因此也称远摄镜头。就135照相机而言,我们一般称80~135mm的镜头为中焦距镜头,将200mm以上的镜头称为长焦镜头。使用中长焦镜头主要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一是中长焦距镜头能在同样的距离上比标准镜拍摄下更狭小的景物空间范围,有利于表现景物的局部,并使画面构图简洁、精炼、饱满。
二是当把被摄主体“拉近”和“放大”后,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和再现景物细节、质感,揭示事物的特征。
三是和广角镜正好相反的是,中长焦距镜头的清晰范围非常小,有利于突出主体,虚化前景和背景,更易吸引观看者对主体的视线,使画而后主题表现醒目、鲜明。
四是画面的空间视觉透视效果明显减弱,使原本宽敞的空间显得非常狭窄、短浅、紧凑、密集,不再强调表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如拍摄熙熙攘攘的商业区,人头攒动的繁华街道,长焦距镜头的压缩,会使画面上来往的车辆贴在一起。
焦距为85~135mm的中焦距镜头最适合于拍摄人物肖像和一些大特写,所拍人像无夸张透视变形,而且可以远离人物,使被摄者的紧张心情得以放松。
由于中长焦距镜头相对体积大、分量重,镜片构造复杂,因此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镜头的光圈不能开得很大(相对孔径小),不适宜在弱暗光下拍摄,加上份量重,容易抖动,也不利于手持拍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用三脚架支稳了再拍。二是因为压缩了较大的空间,画面清晰度、反差和色彩的饮和度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特别不宜于在阴天、雾天等阴晦天气拍摄,否则画面质量将会严重下降。
4、方便快捷的变焦距镜头
了解了不同的焦距镜头在摄影中的作用,在对其各具特点的实用功能感兴趣的同时,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要想进行摄影创作,每次都要带上这么多的镜头吗?变焦距镜头解决了这一问题。
变焦距镜头是一种很有魅力的镜头,它的焦距可以在较大的幅度内自由调节。现代变焦距镜头从广角变焦镜头到远摄变焦镜头,应有尽有。它不公是携带更为方便,在自由调节焦距的功能上也比更换不同焦距的镜头来得快捷神速,所以香港摄影家常称变焦距镜头为“神镜”。
变焦距镜头究竟“神”在什么地方呢?有了一支变焦距镜头,就可以代替若干只固定焦距镜头。比如一支35~70mm的变焦距镜,可以代替35、50、70三支定焦距镜,70~200mm的变焦距镜,可以代替70、85、105、135、180、200mm等6支定焦距镜,而且焦距是连续可变的。对于剪裁画面、灵活选择构图方式非常有利。选择变焦距镜头可以从以下的几方面考虑:
首先是变焦的倍率。觉见的变焦倍率有2倍、3倍、4倍、5倍、6倍等多种,从目前的制造质量来说,以选择3倍左右的变焦倍率为佳。比如选择两支3倍的变焦镜,其中一支28~80mm,另一支70~210mm,就足可适应人像、风光等各类基本题材的创作要求,涵盖面非常广。
再从变焦的方式上看,有“单环推拉式”和“双环转动式”两种。前者变焦环和对焦环合二为一,前后推拉为改变镜头焦距,左右转动为对焦。它有使用方便、拍摄迅速等优点,但易产生对焦偏移,或俯仰拍摄时镜头筒易滑动的缺点,较适合于新闻、体育、日常生活的抓拍使用。后者的变焦环与对焦环各自独立,转动操作互不影响,有利于精确对焦和防止滑动,但不如单环的操作简便,较适合于风光、静物、人像的拍摄。
变焦距镜头也有其缺点。首先是它的透镜片数较多,结构复杂,以致成像质量和清晰度一般不如同级别的定焦距镜头。同时变焦倍率越大,最大相对孔径也越受到限制,不适合在弱暗光下拍摄。加上体积和重量相对较大,不利于操作时的稳定。因此,当需要高质量的画面时,还应以选择定焦镜为好。
5、镜头的有效口径、卡口及其它
在选用各种镜头时,除了了解它们的一些基本技术性能外,还应该懂得与镜头相关的一些规格参数,如镜头的有效口径、卡口等。
镜头的有效口径(也就是镜头的最大相对口径),通俗点讲,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比如有两支相同式样、相同焦距的镜头,一支最大光圈可以开到f2,另一支最大光圈只能开到f2.8,那么,前者的适用范围以及使用价值就比后者要大,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便于开大光圈在弱暗光线下手持照相机利用现场光线拍摄;二是便于开大光圈提高快门速度拍摄动体;三是有利于开大光圈取得较小的清晰范围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这就是人们称其为“快速镜头“的原因。当然也不必盲目地追求大口径镜头,这是因为口径越大,制造工艺越复杂,价格也就越昂贵。一般在有效口径增加一级的情况下,比如从f2加大到f1.4,价格就会增加1倍左右。
在选用镜头时,还必须了解所使用照相机机身与镜头搭配的卡口。不同厂家生产的照相机与镜头有的可以互换使用,有的只能独立使用。镜头与照相机连接的方式有多种,有的镜头向左旋转卡入,有的向右旋转卡入,有的则是螺纹卡口。
P/K、PK、K,适用于潘太克斯(PENTAX)、理光(RICOH)、启侬(CHINON)、确善能(COSINA)、密人参达(MIRANDA)、摄美(CIMKO)、西格玛(SIGMA)、以及国产的凤凰JG303M和珠江S-207等相机。
M/MD、MD,适用于美能达(MINOLTA)、国产的海鸥系列、孔雀以及珠江S-201(但镜头无法锁定)等相机。
C/Y、Y/CX,适用于康太克斯(CONTAX)、雅西卡(YASHICA)等相机。
N/AI、AI,专用于尼康(NIKON)相机。
C/FD、FD,专用于佳能(CANON)相机。
OM,专用于奥林帕斯(OLYMPUS)相机。
MAMIYA,专用于玛米亚(MAMIYA)相机。
K/AR、AR,专用于柯尼卡(KONICA)相机。
F/AX、AX,专用于富士卡(FUJICA)相机。
PS,适用于百佳(PRAKTICA)及M42×1螺纹卡口相机。
从上面的介绍看,尼康、佳能等相机卡口的专业性较强,而PK和MD卡口的镜头选择范围较广,这可以在购买相机时作为一个考虑因素,以便以后镜头的配套。
另外,从不同牌号的镜头特点看,有以下的一些特点:德国镜头层次丰富、纹理细腻,尤其适合于黑白片的拍摄。日本的尼康镜头较“硬”,成像清晰锐利,以色彩浓艳取胜,佳能镜头柔和偏“软”,美能达、理光、启侬等镜头较“软”,接近德国镜头性能。国产的镜头中间分辨率高,色彩还原艳丽浓郁。
三、胶卷
一张底片成像质量的优劣,既牵涉到相机的镜头质量,又与胶卷的质量密切相关。正确选用胶卷、用好胶卷是摄影技术成功的另一半。摄影中许多神奇的变化就是由胶卷完成的。从摄影术诞生时需要曝光几小时的银板法,到今天数千分之一秒就能完成感光的高速胶卷,这一技术进步使现代摄影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千变万化的自然光线,适应复杂的场景。
1、胶卷的规格和性能
胶片的规格是指它对各种照相机的适应要求。不同类型的照相机对所装胶卷尺寸的不同要求,形成了不同规格的胶片。胶片的性能是指感光材料的不同制作工艺,以适合不同的用途。
从胶片的规格上分,主要有卷片、齿孔卷片和散页胶片三大类。卷片是绕在一个轴上,并有一层纸背保护的胶片。卷片的规格主要为120卷片,专为120照相机所用。它的宽度为6cm(2英寸),对应于不同的120照相机时主要有3种基本的画幅尺寸:6×4.5cm,6×6cm和6×7cm,一卷120胶卷因此分别可拍摄16张、12张和10张画面。另外还有一种220胶卷,其长度是120的两倍。第二是是齿孔卷片,主要用于135照相机,由于连齿孔的宽度为35mm,所以又称35mm胶卷(135照相机也因此称为35mm照相机)。它由电影胶卷转变而来,是当今最常用的胶卷,可以分装成不同的长度,以拍摄20、24或36张36×24mm的画面。散页片主要指10.2×12.7cm(4×5英寸)或20.3×25.4cm(8×10英寸)的大张单页胶片,用于大画幅的座机拍摄广告和人像,以获得优良素质的影像。
从胶片的性能上分,主要有负性感光胶片和反转感光胶片两种。负性感光胶片简称为负片,在经过曝光和显影加工后,得到的影像其明暗正好与被摄景物相反,其色彩则为被摄景物的补色。拍摄和冲洗后的负片一般又称为“底片”,用它可以直接印制放大成各种规格大小的照片,以黑白影调或五彩还原成与原来景物相似的效果。这是普遍使用的胶片。反转感光胶片又称反转片,它与负片正好相反的是,当经过曝光和反转显影加工后,得到的是与被摄景物的相同的正像,包括色彩也达到较逼真的直接还原。反转正片的主要用途可作幻灯片放映,并可以直接用于印刷制版。由于反转片的色彩鲜艳、饱和度好,并少了一道从负片到正片的复制过程,有更好的还原性,因此印刷成的画面精美。
2、胶卷的感光度及其换算
不管是彩色胶卷还是黑白胶卷,也不管是负片还是反转片,所有的胶卷都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感光度——胶卷对光线反应的第三敏感程度。在相同的光线下,使用感光度高的胶卷,光圈可以小些,快门速度可以快些,而用感光度低的则要开大些光圈或将快门速度放慢些。不了解这一特性,也就无法正确曝光,自然无法拍出合用的照片。
世界各国对胶卷感光度的标记不同,在我国使用最多的主要有以下4种:
GB制——我国感光度的标记。如GB21°读作“GB21度”。
DIN制——德国感光度标记。如“DIN21”读作“21定”。
ASA制——美国感光度标记。如“ASA100”读作“ASA100度。
ISO制——国际标准组织在1979年公布的感光度标记,综合了德国与美国的两种标记。如ISO100/21°,分子为ASA值,分母为DIN值。
这些感光度的换算方法如下表:
中国GB
美国ASA
德国DIN
国际ISO
8
5
8
5/8°
11
10
11
10/11°
14
20
14
20/14°
18
50
18
50/18°
21
100
21
100/21°
24
200
24
200/24°
27
400
27
400/27°
30
800
30
800/30°
33
1600
33
1600/33°
36
3200
36
3200/36°
表中表明,数字越大,感光度就越高,相邻的一级之间的感光度正好是倍率关系,即数字较大的是前一档数字较小的一倍,反过来则是一半。比如用21°胶卷的曝光组合为f8、1/25秒,那么在相同的光线下,用24°的胶卷就必须收小一级光圈,或是提高一级快门速度。反过来用17°胶卷时必须开大一级光圈,或是放慢一级快门速度,以使胶卷获得相同的曝光量。当然,胶卷的感光度并非是恒定的,不同的保存条件会使感光度发生变化,后期冲洗时可以通过加冲或减冲使感光度提高或下降,这就需要灵活对待了。
3、胶卷的反差、宽容度和颗粒性
除了感光度外,胶卷还有其它一些特性也与拍摄效果和质量有直接关系。
第一是它的反差特性。有的胶卷拍摄冲洗中,黑的地方很黑,“白”的地方很透明,中间的过度层次很少,从黑到白的分级也明显,这样的胶卷反差就大。有的胶卷拍摄冲洗后,从黑到白的过渡层次很多,很细微,分级也不明显,这样的胶卷反差就小。这不仅和胶卷的本身特性有关,不牵涉到所摄景物本身扳差和冲洗效果的控制。
第二是宽容度。它主要表现在拍摄时允许曝光误差的能力上。宽容度大的胶卷能记录明暗对比范围较大的景物,那么,在曝光略有误差的情况下,还能得到可以接受的影像。反之,宽容度小的胶卷,只能记录明暗对比范围较小的景物,曝光稍有误差,就容易造成拍摄的失败。
第三是颗粒性。黑白胶卷最后的黑白影像是由黑色的金属银盐组成的,彩色胶卷的影像则是由三色染料分布组成。如果黑色银盐的颗粒非常细腻,或是彩色染料的分布很均匀,那么组成的画面就显得非常细腻,反之就称为颗粒粗。颗粒的粗细对影像的清晰程度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我们都希望通过尽可能细的颗粒来完善地表现景物的质感、层次与色彩。
如果将胶卷的感光度、反差、颗粒性和宽容度作一综合比较,可以发现这样一些有价值的内在规律,列表如下:
胶卷性能
感光度ISO
片速
宽容度
反差
颗粒
色彩
5/8°— 20/14°
低速片
小
大
细
鲜艳
50/18°— 100/21°
中速片
中
中
适中
适中
200/24°— 3200/36°
高速片
大
小
粗
略差
从各种不同感光度的特性来看,低速黑白片反差大,适用于翻拍、拷贝用,低速彩色片色彩鲜艳,适合于广告、静物等的拍摄。中速片使用范围最广,一般的生活照、人像照、风光照都很适用。高速片最适合拍摄体育比赛等高速运动的影像,以及在光线弱暗的情况下使用。只要有针对性的选用,就能达到较好的质量。
4、黑白胶卷的选用
黑白胶卷能将客观的彩色世界抽象为黑白画面,靠黑、白、灰之间的影调变化来表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虽然不如彩色胶卷绚丽逼真,但却比彩色胶卷记录的影像更含蓄、更蕴籍、更有韵致。特别是黑白胶卷所不可替代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黑白胶卷与照片的保存期比彩色的长,这也是黑白摄影能与现代彩色摄影抗衡的原因之一。
黑白胶卷除了具有与彩色胶卷所共有的一些特性外,它还分为色盲片、分色片和全色片几种。色盲片与分色片对红、橙等色光不起敏感反应,以黑、白、灰等不同亮度再现景物的能力接近于人眼对各种景物的感受。注意在国产包装盒上注明“全色胶卷”,进口的包装盒上通常有 “Pan”带头的英文字母,如 “Ilford Pan F”就表明是伊尔福全色片。
在对国产黑白胶卷的牌号选择上,其质量首推化工部保定第一胶片厂生产的“乐凯”牌黑白胶卷(包括该厂生产的“太行”牌),市场上出售的21°中速片和27°高速片等质量优良,性能稳定。其它如上海牌、公元牌、厦门牌等黑白胶卷也都是较好的产品。
如果使用量较多,建议选用乐凯牌(太行牌)和上海牌黑白盘装胶卷。这种“盘片”有16.5m小盘和60m的大盘等多种包装,找一些空的暗房中将盘片分装成36张或短些的胶卷,其价格要比原装的整卷同类胶卷便宜1/3以上,性能完全一致。
假如想获得更优异的质量,可以选用进口的黑白胶卷。目前国内市场上出售的进口黑白胶卷主要有以下一些型号:英国生产的伊尔福(Ilford)FD-4中速片(ASA125)、伊尔福HD-5高速片(ASA400)、美国生产的柯达(Kodak)PlusxPan中速片、柯达Tri-x Pan高速片以及柯达T-MAX超高速片,日本生产的尼奥潘(NEOPAN)高速片等。这些胶卷素质超群、价格较高,与国产胶卷相比,可以制作出更大的巨幅照片,并依旧保持良好的画面影调和颗粒素质。
在现代黑白胶卷中,有一种进口的新型黑白胶卷——染料型黑白胶卷已出现国内市场上,它打破了黑白胶卷以银盐成像的传统做法,改用染料成像,并采用彩色胶卷的冲洗工艺,可以直接通过彩扩机冲洗。其质量性能已受到摄影界的肯定。国内市场上主要为伊尔福XPI-400,其特点为片速高,颗粒又细,曝光的宽容极大,只是影像的边缘清晰度还不如传统的银盐型胶卷,影像过于柔和。
5、彩色胶卷的选用
与黑白胶卷一样,彩色胶卷的选择也包括类型的选择与牌号的选择。
在类型的选择上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负片与反转片的选择,前者的主要用途是印放彩色照片,它的宽容度比较大,对光源的色温要求不很严格,容易掌握;后者的主要用途是制作幻灯片或供印刷制版,其色彩鲜艳、清晰度高,但对拍摄时的宽容度和色温要求较为严格。二是日光型与灯光型的选择,这主要是针对反转片而言,日光型主要适用于室外阳光下或室内电子闪光灯进行拍摄,灯光型主要适用于碘钨灯或照相强光灯下拍摄,两者混用会产生严重的偏色。彩色负片对色温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一般不注明日光型或灯光型的,主要适合于日光与闪光灯拍摄,如在灯光下拍摄可以在放大制作时适当地对色彩加以校正。三是高速片与低速片的选择,低速片色彩更为饱和,颗粒更细腻,清晰度更高,对于反转片来说,只要光线条件许可,就应尽可能选用低速片。负片则以21°的中速片适应性能最为广泛。四是专业型和业余型的选择。专业型针对专业摄影者设计生产,色彩还原的准确性比业余型好,但保存条件十分严格,要求冷藏,取出后必须尽快拍摄冲洗。业余型胶卷在设计时已考虑到一般人拍摄的特点,曝光宽容度较大,允许在较长时间里拍摄、冲洗,对于保存要求相对低,适合于一般的家庭和民用。
在牌号的选择上,这里着重介绍不同牌号的彩色负片的性能。
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生产的柯达至尊金奖100彩色胶卷是最受欢迎的民用胶卷之一。它在保持了早期柯达颗粒细腻、层次丰富、解像力强的基础上,提高了感光度与反差,色彩更为鲜艳饱和,对阴影部分的层次表达特别良好,对人像摄影等追求色彩真实还原的场景尤为合适。
日本富士公司推出的HR系列和最新的Super HR系列彩色胶卷也有超群的素质,其色彩艳丽,层次明快,红色表现力强,最适合于再现东方民族黄皮肤的红润之感,对于风光摄影、广告摄影以及喜庆场合等有特别悦目的表现力。
日本小西六公司生产的柯尼卡SR系列彩色胶卷比原先的樱花胶卷有了长足的进步。它的色彩悦目,还原良好,有一种丰润、细微的淡雅感,兼容柯达的柔和与富士的艳丽等一些优点,价格也较为便宜。
德国最新推出的阿克发(AGFA)XR100彩色胶卷也有突破性的进步,感光度提高,涂层薄,颗粒细,有抗紫外层等,色彩浓郁是其主要特点,价格也更便宜些。
国产彩色胶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引进国外生产流水线或工艺生产。比如公元彩卷采用日本富士公司专利、设备与技术生产,颗粒细腻,性能与富士胶卷非常接近。福达彩卷则是引进柯达专利技术制造,已接近柯达胶卷水准,特别是宽容度很大,在5档光圈曝光范围内仍可获得可用的影像。另一类是完全由国产技术生产的彩色胶卷,主要有乐凯和申光两种。尤其是最新生产的乐凯BR-100,胶卷以其较大的宽容度和比较完美的色彩还原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肯定。使用国产彩色胶卷时,对曝光的要求应尽可能严格些,并最好专门指定的彩扩店冲洗,以获得最满意的效果。
6、胶卷的鉴别与保存
先从进口胶卷的包装盒上的英文学会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胶卷。
一是胶卷牌号:Kodak椅达(美国);Fuji富士(日本);Konica柯尼卡(日本);Agfa阿克发(德国);Ilford伊尔福(英国);Pola波拉(美国一次成像胶片)。
二是胶卷类型:Pan黑白全色片;Infrared红外线胶卷;Color彩色负片;Chrone反转片;Professional专业型(无此字样为业余型);Daylight日光型;Tungsten灯光型。
其它还有:Process冲洗工艺;Store at 55°F(13℃)贮存温度;Jan,Feb等有效期限月份;VR非常真实(柯达系列);HR高分辨率(富士系列);SR超级逼真(柯尼卡系列)。
在购买胶卷时,要注意看它的有效期限,由于保存条件与环境的不良影响,许多胶卷在未到有效期限之前,质量就开始下降。因此购买时应选择有效期限较远的胶卷,但由于业余型彩色胶卷出厂后有一段色彩还原成熟期,刚出厂的胶卷有时反而不是最佳,因此在正常的条件下,购买使用离有效期限还有6~10个月的业余型胶卷,往往能获得最佳的色彩效果。
对于过了有效期的胶卷,使用时可采取补救方法。一是拍摄时增加一些曝光量,过期时间越长,补偿应越多些,一般每过期半年可开大一档光圈。二是尽可能选择阳光晴好的天气拍摄,避开阴、雨天,并尽可能选择鲜艳些的景物,以弥补因过期而出现的反差偏低、色彩变弱的缺点。三是不要用过期胶卷在室内用闪光灯拍摄。
保存胶卷要防潮和防热。黑白胶卷在20℃以下,彩色胶卷在10℃以下密土保存最好。对需要长时间保存的胶卷,宜装入塑料袋后再存入冰箱冷藏。从冰箱中取出胶卷后,不能立即拆封使用,应让胶卷在常温下回长后再启封使用,以防湿气凝结。已启封的胶卷应及时拍完后送去冲洗。拍摄到一半的胶卷如需隔一段时间再拍,可与照相机一起装入塑料袋中,并加上防潮剂密封于阴凉处保存。
四、附件
照相机除了本身所具备的独立工作性能之外,有时还需要与一些附件搭配使用。照相机附件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为了保证照相机的拍摄质量,如三脚架、快门线、遮光罩等,二是扩大照相机的使用范围,如闪光灯、滤色镜等。这些附件有的是可有可无,有的则必不可少。特别是面对一些专门的拍摄题材,就会发现再精密的照相机的功能还是有限的。但有了一些附件就能消除这些限制。一个附件当然不可能代替创造性,却可以帮助充分发挥创造性。了解这些附件的基本功能,并根据需要准备一些实用的附件,会使拍摄过程更得心应手,并创造出新颖多变的艺术效果。
1、电子闪光灯的特点与功能
电子闪光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摄影领域,成为照相机的重要附件之一。
从闪光灯的相对独立性上分类。可分为内装式和独立式两种。前者在制造时内装于相机上,与机身合为一体不能卸下,主要出现在135自动曝光的傻瓜机上,少量高级单反相机也有内装式闪光灯。其特点是可以与相机配合自动完成闪光曝光,但功率较小,一般不适应较远距离的拍摄。后者指独立单体的电子闪光灯,使用时与相机连接,功率较大,功能较多,并能装在各种照相机上,适应性强。
从头光灯的自动化程度上分,又有手动闪光灯和自动闪光灯两种。手动电子闪光灯的每次发光量是恒定的,需要根据拍摄距离决定曝光组合,使用较为麻烦,但价格较低。自动闪光灯上装有电眼,能自动调节闪光量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的曝光需要,拍摄时快捷方便,并同时备有手动操作功能以应付特殊情况,价格也较高。有些专用型电子闪光灯专门配套于某一类相机使用,有更多的自动化功能,曝光的准确性也更高。
无论哪一种闪光灯,都有功率大小之分,这是选择闪光灯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架闪光灯的功率大小决定了它照射距离的远近。通常用闪光指数表示。小型电子闪光灯指数一般在16~45之间。功率大些,功能多些,适用范围也广,但相对笨重些,反之则小巧,价格也低,因此在购买闪光灯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用:
对于平视取景照相机来说,由于相机体积小,功能简单,携带方便,一般也可以选用体积小、指数低些的闪光灯,如20左右的。太大的闪光灯携带不便,装上后又会形成灯大机小的不协调感。配用一般的单反相机,可购买指数为24以上的闪光灯,以适合更大范围的拍摄创作需要。
中高档的单反相机,可以选用与其匹配的电子闪光灯,充分发挥相机与闪光灯的卓越功能,并能防止一些闪光失误。各种高级单反相机都有专用闪光系列,有进口原配的,也有国内厂家专门设计的(如斯帕克、银燕、雅奇系列,效果也很理想,价格比进口原配的便宜)。
电子闪光灯通常使用干电池为电源。目前可充电的镍铬电池在闪光灯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但有极少数闪光灯只能使用碱性、锌锰电池,不能使用镍铬电池,否则会损坏闪光灯的晶体管,所以必须看清说明书。
电子闪光灯如不经常使用,电容器功能会衰退,灯管寿命也会降低。一般每隔一个月将搁置的闪光灯取出,充电后反复闪亮几次,以延长其使用寿命。电子闪光灯切忌强烈震动与碰撞,同时要注意防潮。闪光灯灯面和测光电眼也应该常保持清洁。
2、滤光镜的分类与特性
滤光镜又称滤色镜或简称为滤镜,是装在照相机镜头前的一片光学玻璃,有的是有色的,有的是无色透明的,镂有各种花纹或制成不同的棱面,其功能不仅可以改变画面的影调、色彩等美学效果,还可以通过最简便的方法创造出新颖、别致的画面效果。从实用角度出发,滤光镜的分类有以下三种:黑白摄影专用滤镜、彩色摄影专用滤镜和彩色黑白摄影通用滤镜。
黑白摄影滤镜多为有色的,分黄、橙、红、绿、蓝等多种,颜色又有不同的深浅区别。它的最大作用是改变画面的影调结构,使拍摄的黑白画面更符合人眼对真实景物的感受,或是夸张某一影调的深浅,产生出其不意的视觉冲击力。最常用的黑白滤镜可选中黄、红和绿三种。由于有色滤镜会阻挡一部分光线,在使用时还必须同时增加一些曝光量。以国产海鸥系列滤镜为例,具体补偿的要求是:
种类
Y45
Y49
Y51
C56
G555
R61
颜色
淡黄
中黄
深黄
橙
绿
红
增加曝光
0.5级
1级
1.6级
1.5级
1.5级
4级
增加一级即为开大一级光圈。对一些颜色深浅理无法辨别的滤镜,可以通过试拍决定曝光补偿的多少。
彩色摄影专用滤镜主要用于校色,以纠正光源色温与彩色胶卷不适应所造成的偏色,分为蓝色和橙色两大系列。前者用于提高灯光的色温,以适应日光型胶卷,后者用于降低自然光的色温,以适应灯光型胶卷。最常用的有柯达雷登80B(蓝色,需增加2档曝光补偿),和柯达雷登85(橙色,需增加2/3档曝光裣)。具体使用方法将在“表现色彩”一节中加以介绍。另外还有一些特殊色彩效果滤镜,可以使彩色摄影产生奇特的色彩效果。主要有彩虹镜——使画面上的明亮光点(如太阳、电灯等)周围,产生一圈五彩缤纷的彩虹色,或多色变化的光芒线条,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双色镜——滤镜的两个半圈上分别有不同的颜色,如“橙——绿”、“红——黄”、“黄——紫”,甚至一半有色,一半无色透明,能使画面两半分别蒙上不同的色彩,产生夸张的色彩气氛。
第三类是彩色黑白摄影通用滤镱。最基本的通用滤镜为UV镜和天光镜,这是两款功能、外观类似的常用滤镜,能阻挡紫外线,提高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这两种镜片不需增加曝光量,可以一直装在镜头前,同时起到保护镜头免受污损的功效。其中天光镜还略呈微红色,消除景物阴影部的偏蓝色调,更适合于彩色摄影用。
通用滤镜还包括偏振镜——能消除或减弱玻璃、水面、瓷器等非金属表现的强反光,完善地表现物体的持感,清晰拍摄玻璃橱窗中的物体,还能流水作业除天空中的杂光,使天空变得更蓝,既增加景物色彩饱和度,又不影响色彩的还原。拍摄时需要增加2~4级的曝光补偿。光芒镜——又称星光镜,能使画面上的点状强光源产生光芒四射的线条,如同人眼眯起后看光源的效果。柔光镜——能使画面产生由高光向暗部渗化的柔和效果,既能柔化人物脸部的某些缺陷,又能增添画面朦胧美感,尤为适用于女性人像的拍摄。光圈越大,柔和效果越明显。
3、测光表与机内测光系统
现代摄影高质量画面的产生离不开准确的曝光,于是就有了独立测光表和机内测光系统,以辅助拍摄者更准确地控制曝光。
独立式测光表是指与相机分开的一种测光附件,它的显示方式有指针式和液晶数字显示两种。独立式测光表又分为入射式、反射式,包括点测光方式。
入射式测表放在被摄体位置,面对相机测量被摄体承受的照度。反射式测光表是测量被摄体反射光亮度,可以放在相机的位置对被摄体进行测光。点测光表也是一种反射式测光表,但受光区域非常小,也就是只测画面上某一点的光线强弱,对于舞台演出、体育竞赛等光照复杂的场面,点测光非常有用。
机内测光系统是和照相机连成一体的,又分为外测光和内内测光方式两大类。外测光方式是将测光系统的受光窗装在照相机的表面,如镜头边上或取景框边上,测光精度不高,主要用于小型的135平视取景照相机,或自动曝光的傻瓜机上。内测光方式又称TTL测光,即“通过镜头测光”,测光系统都在机内,准确性较高,多用于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上。所有机内测光系统都采手反射式测光原理,但又分为平均测光、偏重中央测光、点测光和多点测光几种方式。
机内测光系统的显示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通过指针指示所需用的光圈或快门,有的用红绿发光二极管显示曝光状态,还有的用液晶屏全面显示曝光数据。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使用机内测光系统较为方便,边测边拍摄,并无需干扰被摄体,但测光精度会因条件限制,不一定都能完全符合拍摄者的主观要求。独立式测光表面使用较麻烦,但是可充分发挥拍摄者的创意要示。独立式测光表使用较麻烦,但是可充分发挥拍摄者的创意要求,进行精确测光,适合于广告摄影等测光精度要求较高的拍摄场合,及适合于使用宽容度较小的反转片的拍摄。
4、三脚架、快门线及其它
三脚架用来支承照相机,使其能在一定高度上进行拍摄。当用长焦距镜头或需要长时间曝光时,将照相机安装在三脚架上,可保证拍摄的平衡性,获得高清晰度的画面。三脚架一般用金属材料或工程塑料制成,可伸缩改变高度,易于携带。选择三脚架的标准:一是结实,特别是使用中长焦镜头或120单反相机拍摄时,能保证其稳定性;二是携带方便,在满足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份量轻、体积小的三脚架,减轻旅途负担;三脚架的节数以3、4节为好,节数太多不易稳定,但对使用较高视点构图会有用;三是对三脚架平台的要求,当用于小型的相机时可选用小型球头型结构平台,其特点是调整角度方便,但稳固性略差。当用于稳固大相机或用中长焦镜头时,必须选用云台装置,只要将云台上面可卸下的螺丝分别与几台相机拧好,到时就能很快地在三脚架上替换已拧好各台相机。另外,锁定三脚架的方式有螺旋式和快速折叠锁定杆两种,前者耐用但调节慢些,后者调节方便但容易磨损。
快门线是间接启动照相机快门的软线,是配合三脚架一起使用的附件。将快门线的螺纹拧入快门按钮的螺丝孔中,即可通过另一端的按钮控制快门。快门线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当快门速度较慢时可防止手指按动快门所产生的抖动,二是在使用照相机B门时,可通过快门线的锁定螺丝将打开的B门锁住,进行长于1秒以上的曝光,等曝光完成后,松开螺丝,B门就可关闭。
3、遮光罩也是较有用的附件,在逆光、侧逆光下摄影时,能阻止强烈的直射光进入镜头,防止底片产生耀斑,以及防止影像反差和清晰度降低。由于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视角不同,需要选配不同遮光角度的遮光罩。遮光罩的口径太小或罩身太长容易误遮所摄画面,口径太大或罩身太短又无法起到良好的遮光效果。
照相机的附件还包括:电动卷片器,装在机身上可实现每秒钟1~5幅画面的连续抓拍,并能实现自动倒片。多功能机身后背,能在底片上记录拍摄时的年、月、日甚至时、分等,以备查考。一些高级的单反相机还备有可换调焦屏,可换取景器,以适合不同拍摄者的特殊要求。
第二章 基本技术——拍出清晰的照片
一、熟悉器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出好照片,必须熟悉手中的照相机、镜头、胶卷、各种附件,并掌握一些摄影的基本功。美国摄影巨匠斯泰肯曾在一个夏天,将一套白色的碗碟放在各种天鹅绒前,试着用不同的构图、布光拍了上千张照片。他说这就像一个钢琴家练习他的指法,扎实的基本功是成功的基本保证。常有一些摄影爱好者,拍了好长一段时间,对自己手中那结器材有些什么实用功能也知之甚少,或是连持稳照相机的基本姿势也没有掌握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
先学会拍出清晰的照片,才可能进一步走入艺术的殿堂。
1、正确装卸胶卷的诀窍
正确装好胶卷是拍好照片的第一步。
使用手动操作的135照相机时,先打开后背,将胶卷放入暗盒仓内,将片头拉出适当的长度插入卷片轴上的相就缝隙中,然后扳动卷片扳手或齿轮扳手使胶卷绕在卷片轴上,并使片孔与输片八牙轮的上下齿都咬合,至此方可盖上后背。这时还应养成这样一个习惯——轻轻回到倒片轴扳手,让暗盒中的胶片崩紧,随即再接着卷片时,倒片轴会随之跟着转动,这就表示相机的胶卷在正常运转,可以放心拍摄。
使用自动卷片的135照相机时,事先拉出的片头长度一定要达到要求。有的照相机只要将片头搭上郑片轴,有的相机需将片头放到指定的位置上,关上后盖就能实现自动卷片。判断自动卷片是否正常的方法比较简单,较好的自动卷片照相机上都有机械或液晶屏显示装片是否正常,正常状态计数装置会自动走到第一张的位置上。如果没有这一指示,可以从声音上进行判断,如果是很平稳的“刷刷”声,表明输片正常,如果是间断的“叭叭”声,说明卷片打滑,需要重新正确安装。
在装120胶卷时,先将胶片的保护黑纸插入空片芯的长槽中,卷几下后关上后背,通过红窗观察张数。使用半自动装片的120相机时,须将保护纸上的箭头标记卷到相机上指定的标志处,然后盖上后背,继续卷片到第一张,这时相机会自动停止,进入准备拍摄状态。
135胶卷拍完后,一般要先按下相机底部的倒片锁钮,再按照倒片扳手上所指示的方向摇动倒片钮进行倒片。有的自动照相机在拍完最后一张时会自动倒片,有的自动照相机采用逆序拍摄法,即装入胶卷关上后背后,胶卷自动卷到最后一张倒着往回拍,等胶卷的第一张拍完后,就可以取出胶卷。
注意装片失误的原因还可能是由于暗盒的质量所致。比如一些国产或组装胶卷的暗盒输片口太紧,一些分装胶卷片头剪裁不合规格,这些都会影响装片,应细心检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2、熟悉照相机的功能
照相机是集光学、电子和机械于一体的高级精密仪器,使用前必须熟悉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切忌鲁莽、用力猛按、硬拨,造成人为损伤。
照相机的一些主要装置如镜头、光圈、快门、聚焦取景和输片等功能,有的我们已在前面作了介绍,有的还将在后面有关章节中作详细的论及。这里仅就相机上其它较常见的功能及使用特点简介如下:
自拍装置:现代照相机上都装有自拍装置,并分为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类。操作机械式自拍装置时,先卷片上弦,再将自拍杆拨动上弦,然后再按动释放钮(有的照相机可直接按动快门),在8~12秒之间快门就会自动打开。对于电子式自拍装置,在卷片后打开自拍开关,再按下快门,这时会出现闪烁的门。电子自拍装置都有中途解除功能,在自拍快门还未开启前,如想暂停自拍时,可随时关上自拍开关。
多次曝光装置:普通的135照相机每拍完一张后必须重新卷片后才能再次按下快门,这一防重拍功能限制了在一张底片上实现多次曝光的创作要求。一些比较高级的相机,如尼康F3、FM2型等都有多次曝光装置。拨动多次曝光钮(或多次曝光杆),再给快门上弦,此后即可以按下快门进行第二次曝光,而胶卷画面并不动。如此反复可以实现多次曝光,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便利。
曝光锁定和曝光补偿装置:在自动曝光照相机中,按下曝光锁定钮能将测光的读数锁定并储存记忆下来,若这时改变拍摄距离或角度,被摄对象亮度虽然改变,但最后的自动曝光仍以记忆中的数据为准。这一功能主要用于逆光等光比变化较大的景物拍摄。曝光补偿钮可以使自动曝光照相机增大或缩小若干级光圈进行曝光,以补偿测光误差。
景深预测钮:拨动此钮,可使单反相机取景时的全开光圈自动缩小到所选定的光圈上,以便观看最后实际拍摄到的画面景深效果,其具体功能将在“控制景深”一节中再详细介绍。
另外,如机身后盖的开启、快门的调节、倒片钮的使用、镜头的装卸等多数相机都有,但操作方法各有不同。因此,在使用一架新的照相机之前,一定先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并谨慎小心地操作。
3、手动对焦和自动聚焦
对焦的清晰与否,直接影响画面的质量,聚焦不实会使画面虚化。先来看看以下几种手动对焦方式:
双影重合式,又称重影式,这是平视取景照相机最常用的对焦方式。在取景器中央有一小块长方形黄色区域(也有的是蓝灰色),当调节调焦环至对焦准确时,长方形中的虚影会与正常取景实影重合。如果出现虚社双影,则说明对焦不准。
另有三种对焦方式——裂像棱镜对焦和微型角锥对焦、毛玻璃对焦方式,常常出现在同一架照相机上,特别是一些性能较好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上。
裂像棱镜对焦是最精确的对焦方式。在取景器的中间有一小圆,圆中又以一横线或斜线一分为二。当对焦的物体与这一横线或斜线垂直相交时,如对焦不准,物体会产生错开的现象,而彼此重合对齐就说明已准确对焦。这一对焦方式容易判断,精度最高,但比较费时,不够快捷,主要适应于拍摄一些静止的物体,如风光、静物摄影和人像留影等。
微型角锥对焦式是在中间小圆的裂像体外面又有一稍大的圆环,圆环中有许多细小的微棱镜。当对焦不准时微棱镜会不停地闪烁跳动。当对焦准确时,会变得非常清晰,而几乎看不出有微棱镜的反光。这种对焦方式可以弥补裂像式对焦的某些不足(如找不到垂直相交的物体时),但还不够快捷。
除了两个圆以外的大面积取景屏属于全屏幕调焦范围,只要看上去所摄物体清晰,对焦就基本正确。这种对焦方法虽然不够精确,但非常快捷,特别有利于一些运动物体的拍摄对焦。这类对焦方式还广泛用于120照相机上,选用磨砂玻璃,并加用一块可以弹起的放大镜,以提高聚焦的准确性。
另外,照相机上大都同时设有距离刻度的对焦指示,采用英尺(feet)和米(m)两种单位,作为目测对焦、闪光计算或作其它参考用。还有的简易照相机采用图标式聚焦指示,画有“山水”、“全身人像”、“半身人像”、“胸像”等图像,分别代表5m以外,3m、1.5m和1m的距离。
现代高级的单反相机和全自动的傻瓜机已实现了自动对焦。这一照相机发展史上的重大技术突破,使困惑于拍摄者的对焦技术变得方便精确。但如果不了解自动对焦的基本原理,也会出现自动对焦失灵的现象,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各种自动对焦的照相机取景屏中央大都有一个很小的“测距目标区”,只要被摄主体外在这一区域位置,自动对焦的照片就很清晰。但假如被摄主体不在画面中间,“目标区”就会向其它景物对焦,使主体不实。这就需要使用自动对焦锁定装置来完成对焦。
有时自动聚焦方式会遇上一些不能自动对焦的物体,比如拍摄玻璃后或水中的物体,全黑或全白无反差的物体,明亮的篝火等。这时可以改用手动对焦方式加以解决。
4、用好照相机的其它要点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可以更换不同的镜头,为了防止镜头从机身上脱落,都没有保险装置,而不同厂家生产的照相机由于卡口不同,锁定装置的位置及操作方法不同,使镜头的装卸存在差异。比如海鸥DF型相机需先将镜头座右上角的镜头锁向下拔,对可将镜头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将镜头取下,而尼康相机卸下镜头的旋转方向与海鸥DF正好相反,是顺时针的。一定要事先解,切勿随意拧、拉。卸镜头过程中向外拔出镜头时,一定要垂直,否则不仅不易拔出,也易损伤镜筒或镜头座。旋转镜头时手应握持镜头与镜筒部位,不宜握持光圈或调焦环、变焦环。装镜头时应将镜头与机身上的红点对准后插入,按要求的方向旋到底,并听到锁定的“咔嗒”声为止。在风沙较大环境下,尽可能不要更换镜头,以免污损机内结构。
现代电子照相机大都使用钮扣电池(即氧化银电池),在更换电池时,可用竹夹子或戴上手套操作,不要直接用手或用金属镊子夹电池,以防污染或造成短路。在旅途中电池突然失效又无可替换的电池时,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急救:一是取出电池,用拇指和食指拿住电池的圆周窄边,将其正负极在清洁无油的布上反复用力擦试,清除表现氧化层,此后又可使用一段时间;二是将电池放在桌上,取一玻璃杯装满热水压在电池上,一段时间后也能使其恢复一些电能;三是如为急需可不半电池取下,只将相机的电源开关关闭一两分钟(或停止使用一会儿),然后打开电源开关,由于电力的短暂恢复,又会使电子快门开启。
照相机使用不当,拍摄后会出现“白片”——也就是没有获得影像,冲出胶卷是透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拍摄时忘记打开镜盖,这种差错一般发生在135平视取得照相机上。因为这类照相机的取景与拍摄分两路,盖着镜头盖也能取景,使底片未能曝光。二是胶卷的片头没有装好,尽管计数器在走,胶卷却没有动,造成空拍。三是拍摄中途因暗盒太紧等原因,胶卷的齿孔拉裂,使胶卷空走。这时可以从卷片手感上觉察,并及时排除。
5、持稳照相机的要领
持稳相机是使用相机不可忽视的基本功。手持照相机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方便选择握持方式,其基本原则是既保持相机的稳定,又兼顾取景、调焦的便利。
135照相机的一般握持方式是:横幅拍摄时,空出食指按动快门。在直幅拍摄时,一种是左手托住镜头,同时调焦,右手于上方按快门;另一种是右手于下方托住镜头兼按快门,左手握住机身,以稳定相机并调焦。120照相机的握持方式是:双手从下部同时托起机身,左手调焦,右手同时按快门。
在使用长焦距镜头或变焦镜头时,通常是右手握紧相机同时控制快门,左手托住镜身并掌握相机的重心,同时用拇指和食指小心操纵调焦环。相机的持稳还与使用镜头的长短及快门速度有关。一般的拍摄者可参考这样一种方法,记住最低不应低于1/50秒(1/60秒),105mm镜头不低于1/125秒,依次类推。变焦距镜头则以最长焦距处为标准,这样有利于保证影像的清晰度。
在按动快门的瞬间必须平心静气,不可慌乱。先将快门按钮预先按下一半至释放快门的临界点上,到时候再稍用力按到底。千万不可用力猛按快门使照相机发生抖动。
当采用下蹲、坐地、卧地拍摄时,尽量设法使用手肘、膝盖等支撑稳定相机。而当光线过暗,快门速度不得不放慢时,还应该找一些物体靠稳身体或支撑手臂,以保证拍摄的成功。
当手持相机无法使其稳定,或是有足够的时间拍摄一些风光、静物时,尽可能使用三脚架,提高稳定性。操作三脚架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抽出粗的脚节,锁住,再抽出细的,逐步将三根支架分开,直到撑稳为止。中心的升降柱只作微调高低使用,尽可能避免升到最高处,防止“头重脚轻”。在拍摄前还应该检查各部分的锁定装置,使其紧固,如再配合快门线的使用,就能更好地避免抖动现象。
稳定照相机还可以使用单脚架,它是一支可伸缩的独立支架,携带轻便,有利于在旅途上使用。它尽管不如三脚架那么稳固,也不能长时间曝光,但在变换拍摄方向和角度的操作上却比三脚架来得方便,特别在抓拍时更能显示其优势。
假如拍摄时没有支撑架,又需要用较慢速度时,可采用下面的方法持稳相机;把照相机上的一端背带解开,放至最长,穿过裤子上的皮带,然后仍在照相机原位上扣紧。拍摄时将相机用力往上提,使皮带与相机之间产生牵引力,保持相对的稳定。还可以把背带的一端解开后垂到地上,用脚踩住,拍摄时用力往上拉紧,也能起到稳定相机的作用。
二、正确曝光
正确曝光,就是精确控制到达胶片的光线的总量,使底片上的影像获得合适的密度。曝光过多了,或是曝光过少了,都无法获得可用的影像,那怕是倾注全部精力拍摄一个非常漂亮的景物或一个精彩的瞬间,忽略了曝光的准确性,就会前功尽弃。
如果底片曝光不足,被摄景物阴影部分的细节层次就会在底片上受到损失,在照片上只能得到一片黑色。假如底片曝光过度,底片上的高光部分(最亮部分)则会失去细部层次,照片上不仅死白一片,还会因光线的过量渗透而破坏影像的清晰度。
学会简单的曝光不需要半个小时,但面对千变万化的光线、明暗变化复杂的景物,要掌握精确的曝光技术则需要长期的努力,哪怕手上已有高级的测光表。
1、光圈与控制曝光量
光圈又称相对口径,它是由一些金属薄片组成的、可调节大小的进光孔,位于镜头内。它在摄影中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调节进光量,这是它最基本的作用,如同水龙头对水的控制作用,它的打开大小直接影响进光量的变化。二是调节景深效果。三是能影响成像质量,这也是光圈最易被忽略的作用。任何镜头都有一档成像质量最好的“最佳光圈”,一般来说,最佳光圈是镜头从它的最大光圈缩小3级左右手光圈。
光圈的大小是由一系列系数——“f/系数”表示,最常用的“f/系数”标有1、1.4、2、2.8、4、5.6、8、11、16、32、45、64等。一架照相机的“f/系数” 通常只具有其中连续的7~8档。如f/1.4—f/16,f/2.8—f/22等。“f/系数”下面的数字越小,表示光圈开得越大,进光量越多,数字越大则反之。而且每相邻一级,进光量就相差一倍或一半。比如f/2的进光量就比f/2.8多一倍,反之F/2.8的进光量就是f/2的一半。相邻两级擀光量关系是4倍或1/4,相邻3级则递增到8倍或减至1/8。
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要记住这一连串的光圈系数,了解它们之间的倍率关系,当需要增加曝光量时,应该将镜头上的刻度调向数字小的位置,反之则向数字大的位置上调。初学者最容易在这一点上弄反了。一般镜头的每档光圈上都有定位装置,调到位时会有明显的手感,从而可不用眼睛看。当然光圈还可以调节在两档光圈之间的任何位置上,它的进光量也介于两档光圈之间,比如调在f/4与f/5.6中间,则意味比f/4小半档,比f/5.6大半档。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由于取景和曝光同用一个镜头,大都采用预置式光圈设计,也就是不管你将光圈调在哪一个档上,光圈依然处于最大孔径状态。只有当按下快门的瞬间,光圈才会自动收缩到预先调定的“f/系数”上,曝光完成后又迅速回复到最大孔径。这一设计有利于取景时提高取景屏的亮度。
2、快门与控制曝光时间
如果说光圈对进光量的控制如同水龙头打开的大小,那么,控制曝光的另一机构——快门就如同水龙头打开时间的长短。打开时间越长,进光就越多,打开时间越短,进光就越少。
相机上快门速度标志常见有:1、2、4、8、15、30、60、125、250、500、1000等。这些数字实际上是表示快门速度的倒数秒,将快门拨到4,就意味着它的曝光时间为较慢的1/4秒,拨到1000,表示曝光时间为较高速的1/1000秒。这些数字的意义如同光圈系数,数字越大,曝光时间越短,进光量也就越少。相邻档数间的进光量也是倍率关系。
照相机的快门速度上还有B门或T门,它可以根据拍摄者的要求对景物进行更长时间的曝光。当按下B门不松手时,快门一直会开着,直到松手才关闭;而当按下T门时,快门就一直开启,重新再按一下它才会关闭。
快门速度只能调节在每一档的标记上,不能调节在两档之间,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以免损坏快门的机械装置。
3、光圈与快门的互易律
光圈与快门的搭配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这里以一架海鸥DF照相机为例加以说明。它的光圈与快门的排列如下:
光圈2、2.8、4、5.6、8、11、16
快门(秒)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1000
第一个原则是:每一档光圈与快门都可以组合使用,7档光圈与11档快门可以形成77档不同的组合方式。
第二个原则是:由于光圈每相邻一级或快门每相邻一级,它们的进光量都是倍率关系,所以在上面77档组合中有许多组合方式对底片的曝光量是一致的。如果将上面的光圈与快门根据曝光量的变化排列,可以有17组曝光量不同的组合方式,其中曝光量最大的是f/2,1秒,曝光量最小的是f16,1/1000秒。
第三个原则是:尽管面对相同的光线可以有多种组合的选择,但当光线照度适中时,曝光的组合方式就会多些,而当光线太亮或太暗时,曝光的组合方式就较小。
根据上面的原则可以知道,光圈与快门在一定的范围内向相反方向同量改变,曝光量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将这一规律称为互易律(又称倒易律)。比如光圈开大两档,快门速度也提高两档,则其曝光量不变。但这种互易律关系有时也会失效,条件是当曝光时间太长或太短时。通常认为曝光时间长于1秒,或短于1/1000秒就会出现互易律失效。比如选用f/5.6和1/2秒,以及f/11与2秒,尽管符合互易律要求,但由于后者曝光时间已长于1秒,所以它的曝光量就可能比前一组组合显得不足。对于彩色胶卷而言,互易律失效不仅会引起曝光不足,还可能产生偏色。因此对黑白胶卷,只要增加一些曝光量,而彩色胶卷还应同时选用色补偿滤镜加以补偿。
4、室外自然光的简易估算
熟练掌握光圈与快门的关系,熟悉一些室外自然光的变化情况,再充分利用现代胶卷的宽容度,就可以自信地走向大自然,拍出曝光量比较准确的照片。特别是手上用的不是自动曝光照相机,又没有任何测光功能,就可以从简化的原则出发,逐步对不同光照条件做出较为准确的估算,这里以ISO100/21°胶卷为例:
先记住万能的“f/11,1/125秒”这一定律。在春秋季的平原地区,阳光晴好的日出后两小时至日落前两小时这段时间里,使用顺光或前侧光,拍摄一般的风光、人物的照片,尽可以放心地使用“f/11,1/125秒”的组合,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天气情况转为薄云遮日、多云、阴天、雨天,可依次开1~4级光圈,或是放慢1~4级快门速度。如果是在晴天的山阴、树阴、墙根等背阳光处,其曝光量与阴天一样。
此外,拍摄晴天逆光下的人与景时,必须增加1.5~2级曝光量,或是采用一些方法对主体进行补光。在夏天或冬天时拍摄,还须略减少些或略增加些曝光。灵活运用这一原则。随经验的积累,完全可以在室外迅速拍到曝光比较准确的照片。
反过来说,室外自然光是复杂多变的,加上外出拍摄一次不易,为了保证曝光上的尽可能成功,还可以参与以下两种方法,一个是“宁多勿少”,一个是“梯级曝光”。
“宁多勿少”是估计曝光量的一种实用方法。一般胶卷(指负片)的曝光宽容度所允许曝光过度的能力显著大于所允许曝光不足的能力。所以一旦对曝光量估计把握不大时,宁可把光圈略开大些,或将快门速度放慢些,而不要曝光不足。特别在一些比较我特殊的或光线较暗的场合,如清晨、傍晚、雨天等,由于人眼的视觉适应能力,会觉得环境光线还是比较亮的,从而易产生曝光估计不足的错误。“宁多勿少”就可以帮助克服这一弱点。“宁多勿少”的原则只适用于黑白和彩色负片,对于彩色反转片来说,则正好相反——“宁少勿多”,以使反转片获得较大的色彩饱和度。
“梯级曝光法”,又称“括弧曝光法”或“包围曝光法”。在面对同一光照条件下的被摄对象时,为了确保拍摄的成功,可先根据估算出的曝光量拍摄1张,我原形再分别增加和减少曝光进行拍摄,以保证万无一失,尤其是在拍摄一些珍贵或易逝的景物时,更应不吝啬胶卷。
5、半自动与全自动曝光的特点
现代摄影已经进入了照相机的电子时代,为了解决困扰拍摄者的曝光问题,许多照相机上不仅具备测光功能,还同时设置了自动曝光功能,其中又分为自动曝光和全自动曝光两种。
半自动曝光模式主要有“光圈优先式”和“快门优先式”。
“光圈优先式”自动曝光先由拍摄者手动调定所需要的光圈,然后由照相机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动选择最合适的快门速度进行曝光。也就是光圈手动,快门速度自动。由于光圈优先式所采用的快门为“电子快门”,它的速度是无级连续变化的,所以能提供准确的曝光。当然快门速度的变化幅度有一定的范围,所以当你调好光圈,照相机无相应的快门速度来满足曝光要求时,会发出警告信号,提醒你重新开大或缩小光圈。有些“光圈优先式”自动曝光相机,当快门速度降低到1/30秒以下时,也会发出声响等警告,提醒你持稳相机(或用三脚架将相机支稳),或是开大光圈,使快门速度自动提高到能用手持稳为止。
“快门优先式”自动曝光先由拍摄者手动调定所需要的快门速度,然后由照相机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动选择合适的光圈进行曝光。也就是快门速度手动,光圈自动。同光圈优先式原理相似,不同的相机由于自动光圈的变化幅度也是有限的,所以当快门速度调好后,相机如无相应的光圈来满足曝光需要时,也会有警号信号,这就需要重新调整快门速度。
全自动的曝光方式又称程序式的自动曝光。厂商在制造相机时 ,编写了一套程序曝光的组合数据,它的光圈和快门会因光线的强弱而逐级组合变化。不同的照相机由于程度设计的不同,对同一光线所选用的组合也不同。比如在相同的光线下,有的照相机程序会自动选出一组f/5.6、1/125秒的组合,有的照相机却会选出f/8、1/60秒的组合,尽管曝光量都是一样的,但其画面效果会有差异。
全自动程序曝光式对于抓拍来说非常方便,你只需按快门,相机自动为你决定合适的曝光方式,但同时也给拍摄者带来了限制,失去了选择光圈和快门速度的主动权。
6、有效地用好测光表
有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当询问一些很有经验的摄影家“什么是摄影中最难解决的技术问题”时,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曝光问题。哪怕这时他手上有着精确度非常之高的测光表。这就有必要提醒我们进一步认识曝光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曝光表是依据什么得出曝光数据的,或是说自动曝光照相机又是以什么为基础选择一个程序组合进行曝光的,这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概念——18%灰。假设一个物体是绝对的黑,根本不反光,它的反光率就为0;又假如另一个物体是绝对的白,反射所有的光,它的反光率就是100%。而我们拍摄的大多数风景(包括1/3天空,2/3地面景物),或是一般黄种人的肤色,对光线综合的反射接近18%。因此,目前全世界所有的测光表都以18%的反光率为标准制造测光表,为正常曝光提供比较可靠的数据,我们就称其为18%灰。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发现曝光表的准确性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我们所拍摄的景物不可能恰好是平均为18%灰的反光。从极端的物体考虑,一只蹲在煤炭中的黑猫,或是一瓶放在雪地中的牛奶,测光表对它们的反应会有极大的差异——尽管光照条件完全一致,所以根据测光表的数据直接拍摄,或是盲目相信机内测光系统进行自动曝光,都可能产生失误。比如拍摄茫茫雪景,测光表告诉你的数据是将白雪拍成了灰雪。反过来拍摄一块黑板,结果变成了一块灰板。
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些开阔的自然风景时,只要天空在画面中的面积不超过1/3,都可以从照相机位置对景物进行测光,并获得理想的曝光效果。此时自动曝光照相机也可以信赖。
假如要表现一些重要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在画面上又很小时,比如拍摄以辽阔的天空或反光极强的海岸风光为背景的人物时,为了使人物曝光合适,可以将测光表或机内测光系统靠近人物的脸部进行测光,然后再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曝光。这时尽管背景曝光会过度,但人物却是正常的。如果这时候是用自动曝光照相机,同时相机又具备测光锁定(AEL)装置,可以走近被摄人物,对人物半按快门测光,然后在不放松快门的状态下,退回到原来的取景位置进行拍摄,这时机内的电路不会受以后条件变化的影响,可准确曝光。如果自动曝光相机没有锁定装置,还可以用自动曝光补偿盘或利用改变感光度的方法来解决。
再进一步说,曝光的准确性也是因人而异的,面对同样的景物,特别是一些反差较大的景物,有的摄影师喜欢保留暗部的细节,宁可让高光处过度;有的摄影师则喜欢让高光处层次丰富,而牺牲暗部细节,那么,在测光时就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有重点地进行测光,或对暗部,或对亮部,拍出有个性的艺术照片。
三、认识光线
光与影的构成是摄影的基础,离开了光线,摄影就无法进行。光线具备三个基本特性——光线的亮度、品质以及颜色。有关亮度主要牵涉到准确曝光的问题,这在上一节中已讨论过。这里要展开介绍的是光线的品质。它包括光线的软硬、光线的方向对物体的影响,以及自然和人工光的运用技巧。
摄影有光用得巧妙,不仅可以使画面产生真实感,比如再现光线的气氛的真实,强化三度空间的真实,模拟物体质地的真实,而且可以通过光与影的巧妙利用,产生赏心悦目的美学效果。如果把照相机比作摄影者的“画笔”,光线就是他的“颜料”,正如一个画家仔细挑选他的颜料一样,摄影者应该仔细利用所有的光线。
1、光线的角度与方向
不同的照明角度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都可能提供有利的摄影时机,但同时又各有其弱点。
正面光直接照向相机前面的被摄体上,摄影者背对光源。这时被照射的物体中如有反光较强的物体,这一物体在拍摄出的画面中很容易成为视觉中心,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更多的情况是,顺光下的被摄体全部沐浴的光照中,影子落到了物体背后,结果是画面缺乏影调层次变化,产生二维的平板感觉,因此又被称为平光。
侧光分为两种,一种是与被摄体成45°夹角,称为前侧光,一种是与被摄体形成 45°直角,称为正侧光。前侧光使画面产生明暗的变化,物体也有了立体感,加上较为丰富的影调变化,有力地显示了物体的质感,被人们称为自然照明。正侧光的明暗对比更为强烈,被摄体一面沐浴在光里,另一面在阴影中,影子修长具有表现力,质感特别强烈。如同舞台一侧射向主体的造型光,被人们称为戏剧照明。
逆光从被摄体的背面向拍摄者方面射来。当被摄体是半透明的,如花朵、草叶等,在逆光下看上去熠熠闪动。如果背景很暗,被摄体又是不透明的,那么四周会形成精美的轮廓光。如果背景很亮,逆光下的主体会呈现剪影的造型,轮廓线条鲜明简洁,加上物体的投影是从背景向前景方向延伸,立体的纵深感效果最强。
在自然光条件下,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获得所需要的光线角度:
假如被摄体是可以转动的,比如拍人像,可以让被摄体转动角度,或面对光源或背向光源,自然就出现了不同的光照角度;假如被摄体是固定的,但造型特征又是立体或对称的,比如拍摄一个四角亭子,可以改变拍摄者的角度,即绕着亭子转上一周,就能发现从正面光到逆光的各种造型光效;
假如被摄体只有一个最适合表现的面,又是固定的,比如名山中某座酷似人型的山峰,只有通过耐心的等待,选择从日出到日落中的某一时的光线,来获得相对理想的光效。
2、光线的聚散与软硬
光线的聚散和软硬形成了光线的质感。
聚光又称直射光,指比较集中的直接照射到被摄体上的光线。它来自一个明显的方向,又易产生明晰而浓重的阴影。被直射光照明的物体有清晰轮廓和明显突出的外形,物体形象和形态饱满,对表现简单、粗犷的主题较为适用。晴天的阳光和摄影用的聚光灯发出的都是直射光。
散射光是一种呈散射状态的照明光线,来自若干方向,产生的阴影柔和不明晰。比如在多云、阴天或日出前后、日落前后的天空自然光线,可以很细腻地表现物体的质感,但造型力度较弱,散射光因此适合表现复杂、精巧的物体及其细部。
光线的聚散效果不同,也使光线同时产生了不同的软硬程度,聚光方向性强,光束狭窄,因而光线就显得硬。散射光光束宽,方向性不明显,因此也就软。其实,强烈而富有生气的硬光与细腻并有利于还原色彩的软光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在一个硬光源和被摄体之间放置一大张漫射材料,如半透明描图纸,就可以使它变成软光照明,或是将硬光源照射在反射器如反光伞、白纸板、天花板或墙上,所得到的也是软光。相反,软光源有时也可以转换为硬光源,如室外为阴天,靠近室内窗前的物体仍然得到比较强的硬光照明,这是因为窗口限制了光的方向使其变成了直射光。
光线的聚散与软硬的选择,首先与摄影师的主观性格直接相关。有的摄影师性格直率,喜欢直截了当、鲜明突出地用光作为造型语言,那么他很可能就喜欢选用强烈的直射光,刀劈斧削,令人有回肠荡气的激情。有的摄影师个性温和,喜欢以含蓄深沉、微妙细致的用光作为造型语言,那么他很可能喜欢选用柔和的散射光,在多云阴天的气氛中对物体精雕细琢,让白与黑的连续影调缓慢过渡,让色彩变化更真实可信,表现出复杂又精巧的控制力。
光线的聚散与软硬的选择,还与被摄对象密切相关。同样是拍摄人像,面对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想通过深深的皱纹强化他的个性,选用直射光就比较合适。如果为少女或儿童拍照,更多人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柔和的散射光,使人物的皮肤更细腻光洁,避免光线太硬质感太强而突出了皮肤上的缺陷。
3、从黎明到黄昏的光线
让我们从黎明开始仔细观察阳光的变化,体验她的种种情调。
清晨的太阳由于在空中的位置较低,通过前侧光、侧光强化了由亮光到深影调过渡的质感,加上早晨的空气湿润,薄雾轻朦,天空又时常显得格外明朗,因此它受到了许多摄影者的喜爱。
上午10时左右的阳光地物体的塑造能力极强,它的照射角度合适,光源充满力度感,适合拍摄个性强烈的人像作品、风光作品以及旅游纪念照等。
中午的阳光生硬强烈,照射角度也不理想。冬天中午的阳光处于低位,产生平板的正面光,可塑性和空间感极小。夏天中午的阳光处于高位,留下垂直的影子,不适合于拍摄人像,否则会在眼窝和鼻子下面留下浓重的阴影。但如果利用它的特点拍摄高大的建筑物,或是从悬崖峡谷之间仰拍山峦,会得到气势恢宏又极富力度感的画面。
下午三四点钟的阳光造型效果与上午10时左右相似,但相对于上午它的位置较高,更容易获得45°的侧光效果。
4点钟以后直至傍晚的阳光又能产生动人的侧光和逆光效果。落日还能给天空带来丰富壮观的影调。与清晨不同的是,傍晚的阳光给人更多温暖的情调,更为浓艳的心理感受。
学会在从早到晚的各个不同时间里观察阳光的变化,感知它不同的情调,就能大大提高对光的感觉。风光摄影家喜欢在早晨和黄昏外出,人像摄影师很会利用上午9~10时和下午3~4时的阳光,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心中最理想的形象。
4、成功地驾驭“不好”的光线
上一节中强调了如何从各人的个性出发,选择最合适的光照条件去获得最满意,也最具个性的作品。但光线是需要人去运用和驾驭的,摄影者只有通过敏锐的目光和熟练的技巧通过照相机紧拉着“光”这匹野马的缰绳,才能将它纳入自己未来的画面形象的轨道。所谓“不好”的光线,只是相对的,关键不害于对光线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所以有人才说:没有不好的光线,只有不成功的驾驭。
拍摄者大都不喜欢顺光,太平。但如果时间和地点限定了只有顺光的条件,高明的摄影家也会拍出较理想的照片。在风光摄影中,选择明净单纯的景物,最好是浅色为主的局部,利用顺光拍成高调效果,给人明快纯洁的独特魅力,在拍摄人像时,选择中灰或深灰的背景,拍摄正面人脸,人物的黑色头发与人脸形成黑白对比。灰背景既能衬出头发造型,又不会影响人们的视线对脸的注意力。
顶光下很难拍出理想的照片,特别是拍人像会留下难看的阴影。但如果选择一些特殊的造型手段,让人脸上仰,这时浓重的阴影消失了,画面会变得十分简洁。中午阳光垂直而下,仔细观察一些以大块面组成的现代建筑,会发现稍有凹凸而出现的或明或暗的线与面,都可以用取景框分割出有趣的几何形态,提炼出抽象的画面。
因此,我们完全有信心走入自然与光线共“舞”,在光线理想的情况下,将光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在光线不理想或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力求最大限度地找出可利用之处。正如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喜欢以很严的格律写诗,并称其为“带着镣铐跳舞”,从而在限制中享受自由的最大乐趣。
5、室内现场光的运用技巧
室内现场光摄影是指只利用拍摄现场原有的光源(包括进入室内的漫射日光),不外加闪光灯或特殊的人工光源的摄影方式。其范围包括:白天室内自然光,家庭的灯光、烛光,舞台上演出造型的光源等。
学会利用现场光拍摄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富有真实感并具有各种不同的情调,由于现场光照明光线单一有限,会给人一种看到被摄对象本来面目的逼真感觉,尽管光线效果不完美但能表现出特殊的氛围。二是拍摄者方便。利用现场光可以摆脱各种灯光设备,自由移动,选择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三是被摄者容易放松。一般的被摄者在专业的灯光照片下常会感到不自在,情绪紧张,利用现场光就能避免这一现象。在拍摄舞台演出或室内运动场面时不会干扰被摄对象。
室内现场光有其优点,拍摄时的掌握却较困难。主要因为光线比较弱,一般又是手持相机在不影响主体的情况下拍摄,所以必须注意以下一些要点:
首先要解决曝光问题。室内现场光的曝光不仅比室外弱,而且光照也复杂。就白天进入室内和自然光来看,窗户的朝向、多少,房间楼层的高低,窗外是开阔的还是有树木等遮光物体,甚至室内墙臂的颜色深浅也因反光不同影响曝光。这里,我们先根据最基本的条件——人物离开窗口的距离为基础进行计算:比如,晴天,距窗1m左右,ISO100/21°胶卷,人面向窗户——f/4,1/30秒;背朝窗词句——f/2,1/30秒。然后再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增减,同时尽可能采用梯级曝光法多拍几张。 另外在曝光上还有一个窍门,先决定你手持照相机的最低速度(比如1/30秒,再低可能会抖动),然后开足光圈(如f/ 2)拍一张,再依次收小光圈拍几张。这样既保证不会抖动,又可能获得最佳的曝光组合。
为了尽可能提高快门速度持稳相机,可以选用感光度较高的胶卷。同时选用黑白胶卷也比彩色胶卷更容易成功,因为前者宽容度大,还可以在后期冲洗时通过加冲提高感光度。
在器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大口径的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有利于开大光圈提高快门速度,但这时对焦应仔细。
为了稳定相机,尽量找些支撑物,轻屏呼吸,并尽可能捕捉被摄对象相对稳定的瞬间。
6、闪光灯的独立使用
单个闪光灯装在照相机上的使用是最常见和最方便的使用方法。首先要解决一个照相机与闪光灯的同步问题。闪光灯同步是指闪光灯正好在快门完全开启的瞬间闪亮,使整幅画面均匀感受到闪光,这主要与照相机的快门有关。如果使用的是135平视取景照相机,或是120双镜头反光相机,由于它们用的是叶片式中心快门,所以不管使用哪档快门速度,都能实现与电子闪光灯的同步,快门速度的快慢只对现场其它光线有影响作用。如果使用的是135单反相机或其它帘幕快门照相机,就必须在指定的快门速度(或比该速度慢)的条件下使闪光灯同步。照相机的这档快门有的在拨盘上以X的同步标志标出,有的以不同颜色特别标出那一档快门(如DF——300相机,这一档为1/60秒,用红色标出,其它快门速度均为白色)。初学者经常会犯闪光不同步的毛病,错用高速快门使每张胶卷上都只曝光了2/3或一半,不能印出完整的影像。
接着再来看单灯闪光时如何获得最合适的曝光量。合适的曝光量是以闪光灯的指数(也就是闪光灯的最大功率)为基础,再根据拍摄距离决定所使用的光圈。常见的小型电子闪光灯的功率指数有16、20、24、28、36等多种,记住所使用闪光灯的指数,再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就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合适的曝光量:
闪光灯指数÷距离(m)=光圈(f)
实际使用时,先向被摄体对焦,对焦后看一下镜头上指出的物跑,然后用闪光灯指数除以物距,便得出相应的光圈数。如闪光灯指数为24,拍摄时对焦物距为3m,则24÷3=8,即选用光圈f/8,就能使3m处的被摄体曝光合适。
在计算曝光时有几点须注意:一是这一公式以ISO100/21°胶卷为标准,胶卷的感光度发生变化,光圈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二是有些国外闪光灯以英尺(ft)为计算单位,须经过换算,不要混淆。三是如计算结果介于两档光圈之间,比如f/7,那么对于彩色负片和黑白胶卷来说,宁可选用大一些的光圈,如f/ 5.6,不要选用小的那档 f/8。
单灯闪光还包括自动闪光灯的运用。自动闪光灯上装有测光元件——电眼,主要接收闪光后从被摄体上反射回来的光线,一旦曝光量够了,就会立即通过电路切断闪光输出。也就是当距离远时,闪光灯会自动发生较多的光,距离近时,会自动发出较少的光,拍摄时只要使用指定的某一档光圈,就可获得较准确的曝光,并省去计算后调节光圈的麻烦。
但是,自动闪光也非绝对可靠,这是因为电眼是依靠反射光作出指令的,遇上过深或过浅的被摄体,或是被摄体后大面积的背景过暗或过亮时,自动闪光就会失灵。道理很简单,当光线照射到大面积的暗背景时,会被大量吸收,反射光极少,电眼会误以为被摄体距离很远,于是就增加闪光量,结果使主体曝光过度。反之背景太亮时,又会使主体曝光不足。
7、巧用闪光灯的多种方法
单个闪光的正面闪光简单灵活,易于掌握,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光线太平,立体感美;二是光线生硬,并易产生不舒服的投影。可以采用一些巧妙办法克服这些缺点。
将闪光灯从相机上移出,用一根较长的连动线与相机相连,然后一手将闪光灯举在相机的侧上方,另一手持机拍摄,这样就产生了前侧光,使被摄体立体感好,且消除讨厌的投影。
如果闪光灯头是可以上下或左右转动的,可以采用反射闪光法。将闪光灯头朝向天花板或墙壁等反射物,使反射的闪光照亮被摄体。这样不公能增加立体感,消除投影,而且光线柔和自然,是较理想的闪光方式。其缺点是光线损失较大,小功率的闪光灯无法适应。曝光计算可采用正常的闪光公式,但其物距应是闪光灯至反射物的距离再加上反射物到被摄体距离之和,并且还应在计算出的光圈值上开大1~2档,以弥补反射物对光线的吸收等损失。
为了使光线柔和,还可以闪光灯上加乳白色的柔光片或充气柔光球,或蒙上白色织物,经产生漫射闪光。
在开阔明亮的背景前拍摄人物的逆光照,曝光的选择就很难。如果根据人脸开大光圈曝光,背景会因曝光过度失去层次,反之人脸又会太黑。这时可以用闪光灯补光。先测出背景的曝光组合。比如f/16、1/60秒(使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时,选择的快门速度不可高于指定的闪光同步速度,否则只能产生局部补充)。然后装上闪光灯,并以闪光灯的指数除以光圈,得出物距。如指数是32,物距即为32(指数)÷16(光圈)=2m。这时如果在2m处用闪光灯对人物补光,闪光量正好,但可能会冲淡阳光的逆光效果,并造成光源的方向不一致。所以实际拍摄时再后退些,至距离2.5~3m左右,使闪光略为不足,恰到好处地起到补光效果。如果觉得构图不理想,人物因距离远而太小,可在闪光灯上蒙一两层白手帕或纱布,以减弱闪光灯光强,之后再略靠近人物拍摄。
四、把握构图
也许你没有系统地学过摄影构图的法则,在构图理论上也说不出太多的道理,但是你只要拍过照片,在按下快门的瞬间,肯定会意识到取景框四条边的存在,并决定在四条边之间放入些什么,又排除些什么,实际上你已经在构图了!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许多摄影者在同一时间拍摄同一对象,相机、胶卷、曝光、冲洗等条件基本相同,但反映在最终的照片上,除了瞬间把握的差异外,取景构图则是最能体现每位摄影者的艺术素养和个性。
摄影构图最早模仿于绘画,但和绘画不同的是,摄影构图的一切过程都是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完成的,正如美国摄影家韦斯顿所说的:“好的构图只不过是观看事物的最好方式。”你不妨先学学别人怎么“看”,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去“看”。但要记住:所有的法则都是为了让你去突破它!
1、黄金分割、三分法与趣味中心
黄金分割之说起源于古希腊。实际上,黄金分割就是一种比例,如果将其简化,可以用一连串的近似值来代替:2:3,3:5,5:8,8:13……(前两个相邻数之和等于后一个数,其比率接近于0.618)。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与这个比例有凑脑受到美的形象刺激,脑电波高低频比值接近0.618,受神维纳斯的上身与下射之比恰为黄金分割率,二胡的千斤放在黄金分割点上,便具有优异的音质……就如我们现在用的135胶卷,24×36mm的画幅也恰好是2:3,按照这一比例构图,往往能使人的视觉感到比较舒服。
将这一法则再简化到摄影构图中,就是三分法构图,又称“井字分割”——先将画面上下左右等均等分为三,形成一个“井”字,画面上出现两条横线与两条直线,并形成四个相交的点。如果想将表现的重点或是趣味中心,放在这四个相交的任何一个点上(特别是右侧的两个相交点上),不仅画面上能产生较为平衡、愉悦的感觉,趣味中心也最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如拍摄风光时,将地平线安排在画面正中易出现呆板,而将地平线安排在三分法的上下两条横线的位置上,画面就会显得比较生动。在拍摄站立的人物时,让人物站在垂直分割的任一条直线位置上,画面的生动感也比人物站在垂直分割的任一条直线位置上,画面的生动感也比人物居中时大为提高。
假如画面上有两个相关的物体,将它们安排在右上方和左下方的黄金分割点上,有一种均衡的感觉。当然,将这两个物体向中心聚些,画面会变得更稳重,相反,让这两个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往边上放,画面会产生强烈的张力,增强距离和空间感。如照片中有三个以上成份而且都比较重要,这时最好还是将其中一个物体作为构图的中心,其它物体作为补充,这样的构图能突出越味中心,又不致于太乱。有时趣味中心很容易确定,比如风景中的一棵树,人物的那双眼睛,而有时却没有明显的中心,这时不得不费力寻找或创造一个中心。这个趣味中心必须符合以下某一个条件:或是与众不同具有个性特点的,或是明暗影调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或是本身呈运动状态而周围却是静止的……
2、封闭式与开放式构图
从心理上分析构图方式,可以发现由不同的美学态度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构图观念,这就是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
封闭式构图法是把照相机的四条边框当作一咱界限,在取景时运用空间角度、光线、镜头等手段将生活中的形象裁取到框架中,并重新组合,使它们成为独立的与外界无关的整体,所以特别追求画面内部的统一、完善、和谐、均衡等等视觉效果,从中创造一个赏心悦目的“小世界”。前面介绍的黄金分割与三分法构图的运用就是一种封闭式的构图方式。
开放式构图则产生于另一种美学态度,拍摄者把取景器的四条框架当作一个“窗口”,把画面内外连成一个整体来思考,在用这个窗口截取一部分形象元素时,更关重于显示内部与外部的联系。它的主要特点是重在形成向画面外的冲击力,不讲究画面的均衡和严谨,不讲究画面中的形象是否完整,从而出现了一些新奇的效果:画面中的人物视线和行为常常落在画面之外,主要形象常常在车面的边缘并被四条框切割成不完整,多采用近景与特写使形象有冲出画面的感觉,并显示出某种随意性,带有一咱流动的美感。
封闭式与开放式构图各有其优点,适合表现的主题也不相同。在抒情性的风光、静物中,人们更多地要求和谐、严谨的美感。在一些表达严肃、庄重、优美、平静、稳健等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场面时,用内向的、严谨的、均衡的封闭式构图是有利的。而在表现以动作、情节、生活场面为主的题材内容中,特别是新闻摄影、纪实作品中,开放式处理有其长处。加上开放式构图的真实、自然、现场感也开始使观众由被动的接受型转化为主动的思考型,他们看到一个画面就会产生承上启下的联想和前后左右的情节流动感,看到不完整的形象就会想象出它的整体,所以更容易出新出奇。
不管是开放式还是闭封式构图,有一些优秀的摄影家,会在构图中把明显的外在结构形式隐蔽起来,正如毕加索那样,在构图时采取一些措施破坏它,然后重新结构,这才可能出新,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3、改变视点与构图出新
正对被摄体拍摄,可以产生庄重、威严、静穆的感觉,特别是在表现一些建筑物时,更能形成一种稳重雄伟的风格。当被摄体为对称形状时,正面角度能将这种对称结构完美地展示在平面上。但正面拍摄常使画面缺乏透视感,也易引起呆板而缺乏变化。
斜侧方向是摄影中运用最多的。从斜侧方向拍摄,平行的横线会变成一组向画面深处汇聚的斜线,有助于产生强烈的空间感,突出景物的立体感,强化物体大小的透视变化,画面也就容易显得生动。
正侧方向是指与被摄主体成90°,比较适合于人物的造型姿态的表现。人物行动姿态、最美的轮廓线条总是在正侧面,特别是处于剪影状态下。如奔腾的马、急驶的汽车、游动的鱼等,也都能从正侧面呈现它们优美的体态和流线型的外轮廓。但正侧面一般不宜拍摄建筑物,特别是一些古典建筑如庙宇等,即缺乏空间感、立体感,也容易缺少外观特色。
从被摄体的背面拍摄是一种最易被忽视的方向,但运用得好,不仅能产生新奇感,而且也会使画面变得含蓄。在表现人物时,大胆地从背面表现人物,能把人物所关注的对象(如人物面对大海),在画面上全面展开(正面就无法既展现大海又表现人物对大海的注视)。
从视平线拍摄景物是最常用的一种角度,给人以正常的透视感和心理上的亲切感,能产生较真实的现场气氛。同时,平拍人物或建筑物还不易产生变形现象,特别是使用广角镜时尤为明显。但是,平视角度见得多了,容易缺乏新鲜感,使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或出新出奇受到了限制。
将镜头向上仰起拍摄,有利于表现高大的景物,并有较强的抒情色彩,能体现一种昂扬向上的情绪。此外,仰拍时如用广角镜或是造近主体时,能使景物本身的线条产生向上的汇聚,变形效果鲜明,有强烈的夸张效果。当面对一些较矮的景物或拍人物时,躺在地上向上仰拍,更会取得常人无法欣赏到的特殊视角,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当然,仰拍得过分变形也会扭曲和丑化景物,应慎重把握。
反过来找一个较高的视点向下俯拍,可在登高望远的同时也将观众带到了高处。它的最大特点是能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平视时的前后景物常常是叠在一起的,仰视只突出了前景,俯视则能将远近景物在平面上展开,展示各种景物的地理位置,并通过河流、公路等延伸线向远处的消失再现空间深度。
记住杰出的摄影家马丁·芒西卡的建议:“观看背面景象。观看连续的景象。选择不寻常的角度,躺下来仰摄,爬上梯子俯摄。”
4、远取其势与近取其神
使构图起变化的另一个因素是拍摄距离;在相同的视角上,拍摄者是向景物走近一些,还是往后退一点,是利用长焦距镜头取其局部,还是用广角镜展现它们的整体,这就给画面的景别带来了变化。景别可大致划分如下:
远景:展现自然界辽阔的景物,不仅表现一些主要的景物,也同时展现物体周围的环境,并强调景物之间的联系而忽略细节的表现。
全景: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以及少量环境特点,其范围小于远景,主体比远景更为突出。
中景:表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舍弃环境并能具体地描述画面的情节。
近景:突出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主要特征,常对人物的神态或景物的主要面貌作较具体的刻划。
特写:进一步对某一部分作更为集中突出的再现,更细腻地刻划局部的细节以求传神。
这些景别各有特色,其中尤以远景与特写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正所谓“远取其势,近取其神。”
远景在表现大自然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或事物时,气势最为恢宏,气氛也最为舒展,因此有“远取其势”之说。表现远景要注意选择大自然本身的形象元素,从大处落墨。比如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阡陌交通等,以博大的胞怀和眼光将其线条和色调构成背景,特别要善于运用早晚的云蒸霞蔚,使气氛更为奔放,更具抒情效果。
特写则离被摄体距离很近,或是运用长焦距镜头展现富有特征的局部,以小见大,以一概全,从细微处见精神。特写可以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人的眼睛、双手等洞悉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将一些生活中不易为人注意的细节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既能引起人们的惊讶,又有挖掘出其中的生命意义。特别是特写削弱了三维的立体深度感,所有成份都处于照片表面的平面上,更容易形成有视觉趣味的富的节奏的图案。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近取其神”所创造的动人心弦的艺术形象正为更多的人们所欣赏和接受。英国摄影教师格罗斯曼曾告诉他的学生:“要使每一英寸画面都能为你服务。要继续靠近些,直到你感到失去什么为止。”
5、改变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当我们改变拍摄角度或是改变拍摄距离时,不仅是被摄主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而且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也在改变。处理好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会给构图带来新的生气,也易于避免因背景对主体的干扰而产生不必要的失误。
背景的作用主要是衬托主体,切忌喧宾夺主压倒主体。为了使主体突出,背景与主体最好有鲜明的影调对比,或以暗衬明,或以明托暗。同时,背景也力求简洁,避免分散观众对主体的注意力。使背景简洁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背景模糊,有关问题将在“控制景深”一节中详细论及;二是通过上下左右改变拍摄点,避免杂乱的景物摄入画面,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初学者在处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时常常会受到“视觉选择性”的干扰而产生失误。所谓“视觉选择性”,就是当通过取景框构图时,会被主体形象所吸引,忽略了存在于背景上的细节,仿佛它们会自行消失或变得不那么明显。然而照相机的镜头是忠实的,曝光时我们不注意的东西,会被照相机事无巨细地一一记录下来,照片冲印出来后常使人大吃一惊。比如背景上有棵柳树与人物重叠了,仿佛是从人的头顶上“长”出了柳树,或是背景上有电线横贯画面,与人头相叠的一条电线恰如从左耳穿进去又从右耳穿出,使人哭笑不得。避免这些失误的方法是:在拍摄前平心静气地仔细观察,或左右移动,或高低调整,或走近些退远些,甚至换用不用焦距的镜头,可以发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随时都在改变,从而及时排除上下左右对主体的各种干扰。
在处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时,还要强调背景的简洁性,特别是背景对主体没有或很少有补充、衬托、深化作用时,干脆将其处理成一片空白,使主体也更突出。空白也是一种背景,即是以“无”衬托主体的“存在”,还可以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诗人舒婷说:我单纯而丰富,所以我深刻。要将画面拍得热热闹闹并不难,能在简洁之中展示深刻的内涵,才更为动人。传统的中国画中常以大面积的空白取胜就是这个道德。
6、直构图与横构图比较
在摄影构图法则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确定画面的格局和比例。所谓格局,主要包括横构图、竖构图及方构图画面;而比例则是指画面的长与宽之比。这在按快门前应首先确定,最多在后期加工时作些修正,否则会使画幅受到极大的损失。
先从格局看,垂直的竖构图不仅是适合于表现一些高大的景物或站立的人物,而更重要的是它能体现被摄体的向上的动感或精神向往,含有崇高、雄伟等情感因素。垂直仰看,能展现高远;垂直俯看,能推出平远。横构图则与人的本能视野有关,它不仅能展现较为开阔的场景,如大海、草原等,还因人双眼的平行,“左顾右盼”,产生横向的运动、流动的心理节奏。趋于正方形的画面,其特点是呈稳定状态,有端庄、静谧的心理效应,还包括表现圆形的旋转动势。这种主构图还能兼顾垂直与水平两方面特征,这对不能随意改变画幅格局的电视、电影构图有其优越性(电视的画幅为1:1.33,接近正方)。
用竖构图还是横构图,首先是由主体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当要表现高大垂直的物体时,拍摄建筑、树木、高塔等,为了利用画幅的最大面积表现主体,可将相机竖起来拍摄。竖构图的选用还有利于形成一种垂直的呼应,产生空灵之感。在直幅画面中安排对角线的物体,会有飞升的感觉。如果站在高处用竖构图俯拍,下面的景物由下向上展开,很像中国画的立轴山水。反之,如画面上有宽阔的地平线,平静的湖面,左右运动的物体等,可优先采用横构图。
然而,在横构图与竖构图的实际运用中,常会有这样情况:大多数和拍摄者(特别是初学者)由于受到横握机机的心理习惯的制约与影响,有时一卷135胶卷拍下来,36张全是横构图。实际上,如果将其中一些画面经过剪裁变成竖构图,会更为简洁生动,这就说明拍摄者缺乏竖构图的意识。不少著名的摄影师十分强调竖构图的训练,为的就是使创作更得心应手,灵活多变。
再进一步从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上看,黄金分割率表明接近于2:3之比的画幅较为赏心悦目,135画幅的24×36mm就是采用这一比率设计的。但任何形式美都是相对的,假如我们在后期的剪裁中改变这一比例,特别是加大长与宽之比,有如宽银幕电影,那么,不仅使画幅有了变化,而且还有新的好处:扩大了场面,使观赏者的视野更为开宽舒展,加强了斜线的优势。
第三章 应用技法——增加照片的感染力
一、控制景深
控制景深是摄影中十分有趣又很重要的技术。
当我们向某个人景物仔细对焦后,从拍出的照片上看,这个景物是清晰的,但有时在这个清晰的,但有地在这个景物的前后还有许多景物也同时是清晰的,而有时前后的景物却是模糊虚化的。了解其中的奥秘,并学会了有选择性地控制焦点前后的景物的清晰与模糊程度——也就是控制景深大小,会使摄影画面获得更强的表现能力。
如果不了解其中的一结规律,拍摄结果常常会与你对影像的要求大相径庭。比如在旅游点上拍纪念照,从取景器中看出去,人物和远处的纪念物都很清晰,拍回的照片上却常会发现除了人物清晰外,背后的景物模糊一片,无法起到“到此一游”的纪念作用。有时注意力集中在主体上,受视觉选择性的影响,根本不注意背景的存在,或者在感觉上是模糊虚化的,但出来的照片让人大吃一惊,背后那些无关紧要的物体都清晰可辨,干扰了主体,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1、光圈大小与景深控制
要想控制景深的大小,光圈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记住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当你希望照片中的前后景物都非常清晰,可以将光圈尽可能的向小处调,比如f/16、f/22等。反过来只希望某物本清晰,最大限度地虚化前后的其它物体,可尽量将光圈开些,比如f/2.8、f/2、等。甚至f/1.4。
在调节光圈的同时,由于也改变了曝光量,还必须同时通过改变快门速度来获得合适的曝光。比如需要获得大景深,将光圈收到最小处,快门就不得不降得很慢,以至不能手持稳相机进行拍摄。假设正常曝光为f/5.6,1/125秒,当我们将光圈收小到f/16时,快门也依次放慢4级,变成1/8秒,这时就必须用三脚架支稳拍摄。再假设正常曝光为f/8,1/125秒,想获得小景深,将光圈开到f/2时,快门在提高4级后变成1/2000秒,这时如手中的照相机最高速度只有1/1000秒,可选用一些滤色镜,比如专用中灰滤镜,偏振镜(黑白摄影中还可以用红滤镜)来弥补,由于这些滤镜阻挡一些光线进入镜头,又不影响画面的色彩的还原,所以能将快门速度降低到最高限度之下。
2、影响景深的其它因素
除了光圈对景深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外,还有两个因素会对景深大小产生影响——所使用的镜头焦距长短与所拍摄距离的远近。
再记住一个原则: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小。以135照相机为例,当在相同的距离、用相同的光圈,但依次用28mm、50 mm以及135 mm三支镜头拍摄同一景物时,可以发现28 mm镜头后拍摄的画面前后清晰范围最大,50 mm镜头适中,135 mm的镜头前后清晰范围最小。所以在使用变焦距镜头时,在改变镜头焦点的同时,其景深范围也相应跟着变化。
当光圈大小不变,镜头焦距也不变时,拍摄距离的远近也会对景深产生影响。当被摄物体越远,它的前后清晰范围就越大,反之物距越近,清晰范围也越小。比如用135照相机的50 mm镜头,光圈f/5.6,向2.5m和8m处的人物对焦拍摄,前者在人物前后大约有1.5m左右的清晰范围,后者的前后清晰范围可达68m左右。这就提示我们,当需要景深范围大时,可适当退后一些距离,从远处拍摄,反之靠近些景物,使其景深范围小。同时也提醒人们,在拍摄一些特写、近景画面时,调焦反应特别仔细,稍有疏忽就会连主体也虚了。
这里再强调一下影响景深的三大因素:
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物距越远——景深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越小。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最方便便快捷地知道实际拍摄时的景深范围?
大部分相机镜头上都有简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有的景深表位于镜头光圈刻度与距离刻度之间,采用对称的光圈系数如“16、11……11、16”标出每一光圈在不同拍摄距离时的景深。有的景深表位于相机的聚焦钮上,通常采用“U”字型的线条两端在距离刻度上指出景深范围。
这类景深表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它的精度并不高,因此当需要大景深时,可参考标出的数值然后选用略小些的光圈,以保证有效的景深范围。
3、选择大景深描写环境
受习惯思维的左右,人们在拍摄时会不由自主地选用普通景深,也就是选用标准镜头,用中级光圈,在3~5m左右拍摄人或景物。这时景深范围适中,也比较接逝于人眼平时的观察印象。但这样的照片也由于太普遍而缺少个性和吸引力,有经验的摄影师常喜欢从极端——大景深或是小景深中寻求画面的独特魅力。这一节中先看看大景深的实际运用。
在拍摄时如果有意识地收小光圈,选用短焦距镜头并且拍摄较远处的物体,可以将从较近距离直到无限远处的景物都相当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全面描述被摄主体的周围环境特点,并可通过远近景物清晰显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这与短焦距广角镜的使用直接有关),生动地表现出被摄景物的深度和广度,增强画面的深远空间感。
大景深的方法特别适于拍摄场面面宏大的景物。特别是在风光摄影、建筑摄影中用得较为广泛,从而展现出山路的壮观、田园的开阔、草原的无垠以及建筑物的每一细节,帮助观众对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产生联想,通过环境衬托主体。还有就是旅游纪念照的拍摄,为人使人物与背后的纪念物都清晰,起到留念作用,大景深就非常有效。但在光线较暗的阴天等条件下,要使纪念照中的人物与远处的背景都清晰并不容易,因为一旦光圈收小,快门速度就必须放得很慢,容易抖动。解决的方法是尽量让被摄人物离镜头远些(离背景近些),尽可能使用广角镜,还可以在对焦时将焦点聚在主体人物稍后一些的某个点上,通过照相机上的景深表估计人物仍在前景深范围之内,这样就等于将景深范围向后移了,保证了背景的同时清晰。
4、运用小景深突出主体
小景深的要求是尽可能开大光圈,使用长焦距镜头,并离被摄体近些。其中开大光圈是最主要的手段。
自然界中的景物非常繁杂,有时不管你如何改变角度,也无法避开一些杂乱的景物。如果让这些景物与主体一样清晰突出,势必不干扰了观众对主体的注意力。这时运用小景深,能使环境虚糊,主体清晰,这是在杂乱环境中突出主体的有效方法之一。景深越小,这种环境的虚糊效果也就越强烈,主体也就更突出。人们又称这种小景深的技术为“选择性聚焦”。景深越小,聚焦的选择性目的也就越明确。
利用小景深的选择性聚焦可以将焦点聚在前景上,让前景的物体清晰,远景模糊,这样就会在画面上产生空间透视的距离感,前景上的清晰物体自然就成为主体,成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中心。这时哪怕背景再乱,对主体的干扰作用也会降到最低限度。
选择性聚焦还可以是将焦点聚在中景上,让前景和背景同时虚化。这时给人带来的心理效应就如同持东西时眼睛盯着中景上的主体,前后景必然呈虚化状态,从而在画面上产生一种明确的视线引导作用。前景的虚化还会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是透过很近的前景观察中景上的人或景物。
在具体实践上看,小景深特别适合于突出一些较小的物体或物体中较小的局部。在拍摄人物肖像时,有利于突出人物的神韵,细致入微地刻划、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静物摄影中,可以使画面产生空灵飞动的韵味;在体育摄影中,更能突出运动的主体,产生强烈的动感效果;而在风光摄影中,可以突出一些有象征意味的造型物体,并让虚化的前景和背景产生神秘的空旷感。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选择景深的大小时,小景深的运用更为多姿多彩,也较难适应和掌握好。敢不敢用小景深,也就是敢不敢开大光圈,使用长焦镜,逼近被摄体,这确实是一种挑战。
在控制景深的各种手法中,还有一种景深预调法,对拍摄距离不断改变的运动物体时十分适用。当拍摄时的焦距、光圈和距离这三者固定后,景深范围也就同时固定了,所以吸要运动的主体进入这一景深范围,就可以拍到比较清晰的影像。
景深预调法的拍摄步骤如下:先估计一下被摄动体可能出现的纵深范围,比如在4 m前后,然后用照相机向4m处聚焦,并尽可能选用小光圈加大最深。以使用105mm镜头,f/22为例,从镜头上的景深刻度上可以查知,对焦在4m时,景深范围在3.2~5.3m之间。那么当运动主体进入这一范围时,即可随时拍摄,得到相当清晰的影像。这就不必一直跟着运动体对焦,简化了调焦工作,有利于拍摄者全神贯注地抓取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所以特别适用于体育摄影和新闻摄影中。
在合理控制景深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上一些技巧问题:
一是在控制景深时不要被取景效果所干扰,在使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时,取景过程中光圈一直处于全开状态,只有当按下快门拍摄的瞬间,光圈才会自动缩小到预选光圈大小,因此,在取景时因大光圈看来模糊的前后景物在实际拍摄时可能因光圈的缩小而处于景深范围之内,由模糊变为清晰,与观察时的效果不一致。所以在拍摄前应充分利用摄影镜头上的景深刻度,以证实所需的效果。有些镜头上有景深预看钮,取景时按下该钮也能大致判断实际的拍摄效果。
二是景深控制是摄影造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拍摄时必须根据被摄题材的特点和创作意图决定景深大小,不可机械地照搬滥用、一味地追求大景或小景深,否则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表现运动
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之中,而单张的照片却是静止的,这常让人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真的就不能通过静止的单张照片来表现运动吗?回答恰恰是相反的。人们对照相机快门的认识往往只局限于它对曝光时间的控制,能与光圈配合得到合适的曝光量,恰恰忽略了从B 门,1秒一直到1/4000秒的十几级快门速度的变化,它完全能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系列相应变化的条件。让拍击的海浪、摇曳的庄稼、飘移的云彩或是行人与车流,在我们的感觉中留下运动的印象。
从习惯心理出发,大多数人用得最多的只是1/60秒,1/125秒,相机上还有的十几档选择却极少能用上。这不仅对照机机制造商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错位,也因放弃了太多可表现动感的机会留下遗憾。
1、选择高速快门凝固动体
面对一个运动的物体,想把它清晰地凝固下来,可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快门速度,再配合光圈,既使曝光正常,又能获得清晰的影象。
也许有人会说,要凝固动体,尽可能选用最高速度的快门不就行了吗?当然,高速快门速度,势必减少了曝光时间。如果环境光线不许可,光圈开到最大仍是无法满足。另外,即使用最高速快门和最大光圈能满足曝光要求,但又会因大光圈使影深变小,特别是拍摄运动物体时,大光圈小景深不利于将运动的物体精确地限制在景深范围内,因经,要凝固动体,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最低的快门速度就能将动体凝固下来。
首先是考虑动体的行进速度。动体的行进速度越快,使用的快门速度越高,反之,快门速度可降低。拍摄一辆快速驶过的自选车与一个散步的人。前者可能需要1/25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后者也许用1/60秒就够了。
接着考虑动体的距离。动体与拍摄者距离远,快门速度可以放低,反之距离近,需要越高的快门速度。这是因为离照相机越近的物体,相对运动速度就越快。一辆自行车会在你眼前一掠而过,而一辆在马路对面行驶的自行车却能在你的视野中保留一段时间。
快门速度的选择还与运动方向有关。同样的运动速度,由于运动方向不同,选用的快门速度也有所不同。当动体与照相机成90°横向经过时,应选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成45°斜方向运动时,快门速度可相对慢1档,而成0°也就是面对或背向照相机运动时,快门速度还可以再慢1~2档。
下面列出的表格,主要起一种参考和提示作用,帮助大家理解动体与最低快门速度的关系:
动体项目
物距(m)
0°↑↓
45°↙↗
90°→←
步行的人
8
1/30
1/60
1/125
中速自行车
8
1/60
1/125
1/250
中速汽车
8
1/250
1/500
1/1000
中速轮船
30—60
1/60
1/250
1/250
中速火车
30—60
1/125
1/500
1/500
2、选择低速快门虚化动体
我们对运动的认识是与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而照片上记录下来的却只是非常短暂的一瞬,即一个单独的运动造型和一个空间片断。为了能使照片上产生更多的运动联想,我们还可以利用低速快门虚化动体。
低速快门一般指1/30秒以下直到B门的这段速度范围,凡是快门速度不能将运动的物体清晰地凝固下来,我们就可以称其为低速快门。在用低速快门拍摄时,因快门速度慢,动体就会在胶片上移动,形成虚的影像。这一虚的影像虚化的程度如何,也与快门的速度直接相关。
先来做一个试验:当一辆小汽车在面前驶过时,选择1/500~1秒的速度连续拍摄10张画面。你会发现。1/500秒的那张基本上把小汽车给凝固住了,好像汽车停在了路中间,无法体现其动感。而1秒的那张画面上模糊一片,根本无法辨认画面上有汽车经过。而中间的几档快门,比如1/60秒或1/30秒,所展现的是一辆略为虚化的小汽车,既能分辨出汽车的大致形象,又因略为虚化而给人以一种风驰电掣的运动感。低速快门拍动体,就是利用这一特点,以合适的快门速度给人留下动体的速度感(见彩图1)。
使用低速快门拍动体,最好是选择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如果画面上所有的物体都虚,会妨碍主体的表达,也不利于展现速度感,虚实结合可以是主体的虚与背景的实,还可以是主体的局部实和局部虚的结合。
在使用低速快门拍动时,快门速度一般都在1/30秒以下,拍摄时应该用三脚架支稳相机,以防不该虚化的物体因抖动造成拍摄失败。同时,在用低速快门拍摄时,有时会因快癯速度太慢,即使使用了最小光圈,也会引起曝光过度。解决的方法:一是选用感光度较低的胶卷;二是可以选择阴夫、黎明或黄昏等光线较暗的环境下拍摄,三是可以在镜头前加用中灰性滤镜或偏振镜(包括黑白摄影时用红滤镜),使进入镜头的光线减少而放慢快门速度。
3、追随摄影的技法特点
用高速快门拍动体时,如照相机固定,则动体被凝固,背景也不同时是清晰的。用低速快门拍动体时,如照相机仍是固定,则动作虚化,而背景仍然是清晰的。还有第三种方式拍动体,那就是追随摄影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使相机在追随动体的移动过程中按下快门,使画面上的动体较清晰,背景则呈强烈的线状虚糊。这时,相机是移动的,动体相对清晰,背景却呈虚化状,画面的动感效果非常强烈。
追随摄影的技法是:在身体站稳的情况下,将照相机紧贴脸部,使相机与头作为一个整体来移动。先从取景框里捕捉到动体,然后随着动体的运动方向一起转动相机,让动体始终保持在取景框的固定位置,并在转动的过程中按下快门。这时由于动体在取景框中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动体也被相对凝固住了,而又因相机又是转动的,原来不动的背景反而随运动方向成线状的虚化,使人在心理上感受到动体的运动状态。这一方式在体育竞技摄影中用得较为普遍。
使用追随摄影方法有这样一些要点:
身体的转动必须平稳,在按下快门的瞬间不能停转动追随摄影者由于受平时持稳相机拍摄的习惯所左右,会在按下快门的瞬间下意识地停止转动,造成失误,这需要一个反复练习适应的过程。
追随摄影的快门速度多在1/60秒左右。快门速度再慢些,背景的线状虚化效果也越强烈,但较难把握,同步转动略有误差,会连主体也虚了。快门速度高些,对于凝固动体相对方便些,却会减弱了背景的虚化程度。一般说来,可以根据动体的运动速度,选用1/125、1/60、1/30秒这三档快门。
追随摄影对背景也有一定要求,特别是应该选择明暗反差大、色彩纷呈的背景,越杂乱越好,有利于在背景上形成丰富的虚化光景效果。试想背景是白墙蓝天,或是漆黑一片的森林,不管人怎么摇动照相机,背景也不会出现虚化的效果,仍然是一片白、一片蓝或是一团黑,也就失去了以虚衬实的意义。
追随摄影一般是平行的追随法,如运动员的跑步、接力、飞奔的动物等,但也可以大胆运用其它方向追随。如纵向追随——跳水运动同从高空下水时垂直摇动相机;斜向追随——相机随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翻转……只要跟着运动方向转动相机并及时按快门,就能出新出奇。
4、变焦拍摄的动感表现法
如果想让静态的画面也产生动感,还可利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变焦拍摄就是常用到的一种。要求有一支变焦镜头,在曝光的瞬间急速改变镜头焦距,使画面产生强烈的由中心向四周的放射线,即“爆炸效果”。
变焦摄影和追随摄影一样,两者都是在按动快门的瞬间上做文章,后者是在摇动相机的同时按下快门,变焦摄影则是在改变焦距的同时开启快门。所以,确保按快门与变焦同步进行,是成功的关键。
变焦摄影要选择合适的变焦镜头——推拉式的单环变焦镜头便于在短暂的曝光瞬间急速推拉改变焦距,而双环旋转式变焦镜头操作时不够顺手,只有当长时间拍夜景可缓慢改变焦距时,双环旋转式的操作才有其平稳的优点。只要条件许可,尽量将相机稳定在三脚架上,以防变焦过程中的相机抖动。和追随摄影一样,使用变焦拍摄纵向的动体时,快门速度宜用1/60秒或1/30秒,慢了会使运动主体虚化,快了又会使放射线条不明显,甚至看不出变焦效果。对于静物或夜景的变焦拍摄,只要支稳了相机,快门速度再放慢也不妨。取景时主体宜在中,不宜过大,背景应有丰富的明暗变化,与主体在色彩和影调上也应有鲜明的对比,这样更能在乱中求活,突出主体。变焦时宜从变焦镜的长端变至短端。比如一支80~200mm的变焦镜,先在200mm处对焦,曝光时拉回到80mm处,这样有利于使主体处于画面中心不会偏移。
三、展示影调
在100多年以前摄影的萌芽期,由于器材的不完善,人们追求逼真地反映现实,把影调丰富、质感细腻作为黑白摄影的最高追求。今天,尽管利用镜头和胶卷精确地通过黑白灰再现物体的丰富影调、突出物体的质感肌理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但要真正发挥黑白摄影和长处,既忠实地利用黑白灰再现眼中的世界,又从眼中的世界中提炼出更精彩更有魅力的黑白画面 ,还仍然需要有独特敏锐的目光和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实用技巧——包括曝光的精确掌握,有意识运用各种滤镜,巧妙地驾驭光线,以及后期的冲洗放大等,来展示影调。
1、黑白摄影的特点与价值
没有色彩的世界,是一个不完整的世界,然而摄影失去色彩却并非是一种损失。甚至从心理与生理机制上分析,黑白摄影要比彩色摄影更富有视觉的冲击力。人的视觉系统对黑白特别敏感。尤其在弱光下无法感觉色彩时,仍能感知一个由明暗组成的黑白世界。现代科学分析表明,人眼可以分辨从黑白到白的浓淡层次达660多种,而对色彩的色别分辨力只能达到180多种。丰富的黑白影调或对比、或融和、或跳跃、或渐变,使人们的视觉与心灵受到冲击,得到抚慰,升华为种种深刻的审美感受。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黑白摄影又以其对形和色的抽象及概括能力见长,特别能将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通过不同的黑白色阶显示出来。中国画中的“墨分五色”之说,正是形象地道出了黑白影调的独特魅力。成功地抽象和概括,能使黑白作品更耐看,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
黑白摄影还有很强的可塑性。从胶卷的宽容度、反差颗粒的选择到不同的曝光处理和用不同的滤镜进行控制,能为拍摄者提供极为广阔的驰骋天地。加上后期暗房的制作加工既简便又能达到极为复杂的控制效果,因经,适合于业余爱好者通过简单的设备和较低的成本创造出精美的影像,也为专业摄影师充分展现黑白摄影的魅力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初学者从黑白摄影入手,还锻炼敏锐的观察目光。自然界是由色彩组成的但拍摄时只注意色彩而不能观察到其间构成的光影,那么不仅拍不好黑白照片,同样也很能驾驭色彩。
可以用以上两个方法锻炼对黑白影调的提炼能力。一是打工彩色电视机,利用色彩饱和旋钮,从彩色到黑白进行来回调节,观察一下从彩色到黑白影调之效果,比如红衣少女坐在蓝沙发上,变化成黑白影调后会形成怎样的效果 ,逐渐养成一种直觉的判断能力。二是随身带一块滤色镜,最好是棕色的或灰色的透明片,中等深浅即可。有空时就拿出来放在眼前,这时的景物就会形成单一的颜色,能有效地发现影调的组合与排列,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之后,就会感觉到抽象与概括的力量。
2、影调级谱与高低调
影调是摄影艺术的造型基础,任何一幅黑白照片的影像都是由黑、白、灰三大等级的不同阶调所构成。将从黑到灰直至白依次递变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成了影调级谱。在黑白摄影中,主要有中间调、高调和低调三种。
如果画面是以中间色调(也就是中灰色调)为主,色调的转变又是缓慢的,反差小,调子柔和,就会给人平和、柔润、宁静的感觉。中间调能比较忠实地、准确地还原一般景物的特点,对各种题材的表现比较自由,画面的立体感也较强。但由于中国调变化较少,多看了会使人感到单调沉闷,缺少生气,所以要尽可能利用一些黑和白改变中间调过于单一的特点,或向黑白的凝重的感情色彩倾斜,或向白的圣洁的精神意趣靠拢,利用其灰色的较大的可塑性创造出独立的个性。
要想进一步改变影调为单调的格局,可选择影调级谱中的两个极端——白与黑,形成高调和低调,获得特殊魅力。
高调画面的基本影调为白和浅灰,即由大量的白色和浅色构成,给人以明朗、纯净、清秀之感,常适合表现字根表的风光,浅色的静物、动物等。在人像摄影中多用于表现儿童,少女等。在自然界中想获取高调的作品,必须巧妙用光并对景物作合理的取舍。首先是正面光或多云等散射的光线比较适合于高调中白和浅灰影调的产生。其次是尽可能多地在画面中框取白色和浅灰色的景物,避免大面积的黑色或深灰色的景物进入画面。但是,画面中必须留有少量有力度的黑色,既能使之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更重要的是使高调作品不至于显得苍白无力。
反之,整个画面以深灰和黑色为主,即由大量黑色和黑灰色构成,形成的低调照片会给人以凝重庄严和含蓄神秘的感觉。低调多见于日出日落时的景色,人像摄影中多以老人、男性为表现对象。在自然光的拍摄中,首先要选取逆光、侧逆光或侧光为主光源(早晨与黄昏阳光角度低,容易获得合适的光照),同时有目的地选取画面中大面积的黑色和深灰色的物体,并巧妙利用逆光或侧逆光勾勒出景物的轮廓,使画面不少量高光的白色出现,借以呈现生机,避免过于灰暗无神。
3、处理影调的基本手法
一般情况下,浅色的主体定选用深色的背景,深色的主体宜选用浅色的背景,如同达·芬奇在论述绘画时说的:“围绕着每一个对象的背景,应较这个对象的明亮部分为暗,而较其阴暗部分为亮。”影调的对比越强烈,给人的视觉感受就越醒目。如以大面积的浅色衬以小面积的深色,那么,小面积的深色更吸引观众的视线。反之,小面积的浅色在大面积的深色上也更吸引观众。而有时为了追求画面总体的丰富影调和柔和效果,也不必强求强烈的对比效果。因为只要有相对的对比,对主体总是有突出的作用。
处理影调,还包括了解影调结构的透视关系。利用影调的空间透视效果,可以在平面中创造立体的三度空间的造型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空间深度的感受,是和空间透视密切相关的。当光线通过大气层时,由于空气介质对于光线的扩散作用,人眼中不论是景物的明暗反差,还是轮廓的清晰程度、色彩的饱和度,都是越近越强,越远越弱。这一规律也适合于对照片上的空间深芳和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理解。
为了强调这种影调透视,可利用一些方法。一是利用逆光拍摄。顺光下的前景、中景和远景看上去都差不多亮,缺少明暗对比,减弱了透视效果。逆光下的景物越远越朦胧,越近越深暗,影调透视就强烈。二是尽可能利用云气、雾气、烟尘等强化空间距离,得到较强的透视效果。三是尽量拉开前景与中景和背景的空间距离,特别是前景的距离越近,越能与中后景产生影调上的变化效果,突出空间透视力量。
还有一种影调的极端对比手法——剪影。如果拍摄时的背景很亮,主体是处白色的墙壁、反光的水面或是以天空为背景时,根据背景曝光,主体的色彩、质感和细节都不见了,一切只剩下了轮廓,剩下了斜线、曲线和角度。剪影这一最强烈的影调对比,最简洁的构图以含蓄的力量,可唤起人们的想象力。
4、肌理与质感的具体与抽象
质感是指物体的表面结构及其质地的视觉感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丝绸的柔软和光滑是通过视觉和触觉的配合来认识的,摄影画面上,要表现出这种柔软与光滑的感觉,就必须通过影调来完成,通过视一触觉的转换而能“摸”到照片的质地。物体表面有规律呈现的质感影调效果又称为肌理,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物体的表面结构,比如是光滑的或是粗糙的;二是物体的性质,比如是硬的、软的,木质的或是金属的。
光线的照射方向最能影响被摄对象的质地。正面光很能难展现物体的表面质感。强调质感还与用光的软硬和物体的表面结构密切相关。尽管物体表面结构千姿百态,但可以归纳为粗糙面、光滑面、镜面和透明面四种结构。粗糙面物体,比如一堵拉毛水泥墙,表面凹凸起伏,用硬光(强烈的聚光)从侧面照射最有利于其质感的表现。光滑面的物体比如丝绸,对光线会有柔和的反光,最好用稍柔和的前侧光,再加些辅助光线,有利于其质感的表现。镜面物体会对光线产生耀眼的强反光,用柔和的散射光为好,千万别用下面强光照射。透明物体,如玻璃杯,可以放在深暗的背景上,采用侧逆光、逆光,使其产生玲珑剔透的晶莹感。
除了用光的因素外,要表现好质感,还与拍摄时镜头的高质量、聚焦的精确、曝光的准确、相机的稳定以及娴熟的冲洗放大等密切相关。良好的质感是以良好的摄影结合技术为基础的,当我们用镜头将两种以上不同物体组合在一起时,也就有意无意地进行了肌理的组合,肌理美也越来越为现代人所重视。
肌理组合可以是对比方式,如裘皮和真丝、玻璃与粗糙石头放在一起,通过强烈的互为衬托作用给人经粗犷的美感;也可以采用调和的组合方式,如少女的皮肤与乔奇纱,老农粗糙的手与稻草……两者可以相互加强原肌理的氛围,呈现同一种或柔美或粗犷的美感。
在进行肌理组合时有这样一些注意点:一是在使用对比肌理时要考虑到协调因素,协调肌理组合也要考虑对比的因素,使其不致于单调。二是在众多的肌理组合中需要有一个肌理的基调。如针杂无章的繁欠的肌理拍入同一画面中,会让人难以忍受。最好是以一些协调的肌理拍入同一国面中,人让人难以忍受。最好是以一些协调的肌理组成一个总的基调,然后再摄入少量的对比肌理作为点缀。
5、滤光镜与黑白影调的变化
黑白摄影是通过黑白灰来记录各种色彩的物体,并以不同的影调加以展现。而不同颜色的滤光镜,会让某种颜色的光线顺利通过,同时阴挡某种颜色光线的通过。因此,选用不同的滤光镜,就会因感光的变化而改变照片上的影调结构,达以或是更逼真地表现景物,或是调整原有景物的反差的效果。
黄色滤镜是黑白摄影中运用最多的滤镜之一。在拍摄既有地面景物又有蓝天白云的自然风光时,我们常会发现印出的照片天空中都是白色一片,看不出白云的存在。尽管蓝天在视觉上要比白云深,但实际上它的亮度和反光都很高,在底片上的曝光程度几处与白云一致,所以就很难区分了。如要加上一片黄色滤镜,因其补色原理,有儿地阴止了蓝色光线进入镜头,使蓝天部分在底片上感光不足,印成照片后成浅灰色,突出了白云效果。同进使有黄色滤镜还能阻挡阳光不远处呈朦胧状的蓝紫光线,提高远景的清晰度。在雪景拍摄中,黄滤镜能使阴影处的影调变深,提高雪的反差。在人像摄影中,黄色滤镜会使人的肤色变浅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脸部的色斑,尤其适合于女性与儿童。
红色滤镜是了为强烈的一种黑白摄影用滤镜,其效果常常是夸张的,带有戏剧性的,能强烈地改变原有景物的影调结构。在风景摄影中,会使蓝色的天空变得非常暗,如果再与偏振镜一起配合使用,能在艳阳天模拟月夜的韵味。在花卉和广告摄影中使用红色滤镜,能上红色景物的影调变浅,蓝、绿色景物大为变深。比如拍摄红花绿叶在国面上的影调非常接近,不宜突出主体。加了红色滤镜后,红花明亮,绿叶深暗,互为映衬。红色滤镜的消雾作用也很明显。
橙色滤镜的作用介于黄色与红色滤镜之间。
绿色滤镜能使绿色和黄色物体的影调变浅,使红色等物体的影调变深。它的最大作用是能够使各种不同的绿色调得以区分。自然界中的花叶、树叶和青草的绿色各种各样,使用绿色滤镜后会使这些草叶更丰富,更鲜明,更细腻,尤其适合于植物茂盛的夏天使用。在表现大片绿色的草地时加上绿色滤镜,能使黑白画面上的草地画面上的草地如银色的地毯,十分漂亮。
蓝色滤镜在黑白摄影中较少使用,与黄色、红色滤镜的作用相反,能使阳光下的远景呈朦胧状态,从影调上强化了风光中的雾气效果和透视效果。
四、表现色彩
光线产生了色彩,正如亚里士多德早就发现了的:“光即是色彩”。色彩是不同物体对光的反射的体现,也是彩色摄影中主要的造型因素之一。借助线条和影调来构成画面的黑白摄影,其造型效果很假定性的,抽象性的,而色彩所展示的则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是真实的、具体的。
创造性地开拓色彩的魅力,并发现色彩的感染力!它不仅在视觉上,而且是情感上与黑白摄影有着不同的全新的“情调”。
1、色温变化与色彩还原
人眼中有感蓝、感绿、感红三种细胞,通过相互交合感受各种色彩。彩色胶卷的三层感光层也能感蓝、感绿、感红,并利用它们的三种补色染料黄、品、青叠合产生景物的各种色彩。
但是人眼与彩色胶卷的感色方式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人的主观感觉可以随时调节对各种色彩的印象,彩色胶卷却始终用一种固定的方式去民录色彩。为了使彩色胶卷更准确地还原自然界的色彩关系,或是灵活地反映人对景物色彩的特殊感受,就必须了解色温——这是彩色摄影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俗地说,色温是表示光线颜色成份的一种标志。标准的白光中包含着等量的红、绿、蓝光,反过来说等量的红、绿、蓝光(再细分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的比例混合)加在一起就呈白光。这种白光的色温为5500°K。如果某一光源所含的红光成份多了,色温就低于5500°K。如民用钨丝灯的色温为2800°K左右,而某一光源的含蓝光成份多,色温就高于5500°K,如蓝色天空光的色温达20000°K左右。从中可以看出,光源色温高低实际上与光线中含红色或蓝色光线的比例有关(彩图2)。用一只照相用的强光灯,蒙上一张橙色透有纸时,发出的光线色温就降低了;蒙上一张蓝色透明纸时,光线色温就提高了。
人的肉眼能辨别色温相差较大的光线,比如钨丝灯光与中午阳光的明显区别,而对于一些差别较少的色温变化较能辨别,或者说人眼对这种色温变化有种适应力而感觉不到它们的差别。但是,一种彩色胶卷在制造过程中只是针对某种色温而设计的,各种色温变化都会在彩色胶卷中得到较为精确的再现,用一卷胶在阳光下拍摄的白衬衫是白的话,同样的胶卷在灯光下拍这件衬衫,就会是偏黄红色的,但人眼的观看就可能区别不出。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摄影光源的色温:
烛光——1900°K 早晚阳光——3000~4000°K
100W普通灯光——2800°K 白昼光——5000°K
摄影强光灯——3200~3400°K 电子闪光灯——6000°K
接着再了解彩色胶卷的色温平衡性。彩色胶卷特别是彩色反转片,分为日光型和灯光型两种。日光型胶卷的色温平衡性为5500°K,在5500°K光源下拍摄,能准确地记录被摄景物的色彩。灯光型胶卷的色温平衡性一般为3200°K,能在摄影强光灯以及其它3200°K左右色温下准确地记录景物的色彩。如果光源色温高于彩色胶卷的色温平衡性要求,画面就偏蓝(彩图5),反之,影像就地偏红(彩图4),色温误差越大,偏色现象就越严重。
2、色温校正与倾向性偏色
我们常用的彩色负片都不标明是日光型或是灯光型的,制造商们声称这些负片都能适应各种色温的要求,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彩色负片拍摄冲洗后,还需要印放才能得到彩色照片。而拍摄时的色温误差1000°K左右,通过印放都能予校正,使色彩还原正常。在产生更大的色温误差时,印放时也能得到较好的还原(当然会或多或少地损失一些色彩的平衡)。从这一意义上产,彩色负片可在各种光源下拍摄,这为一般的拍摄提供了便利。
进一步说,如果在色温误差较大时,使用一片校色温的滤光镜对色温进行调整,印放照片时不仅容易得多,色彩的平衡也会更精确。加一般的拍摄者总是将彩色胶卷送到专业店去冲洗印放,不可能对每一张底片都进行仔细的校正,那么,使用校色温滤光镜就很有必要了。
彩色负片在本质上是属于日光型,适合于5500°K左右的自然光和电子闪光灯的拍摄,当光源色温降到3200~3400°K时,比如用摄影强光灯(甚至更低色温的2800°K左右的民用钨丝灯)时,我们可以使用雷登80A滤光镜,它是蓝色的,可以提高灯光的色温,使色彩还原正常,不用担心印放出来的照片颜色不准。
彩色反转片拍摄冲洗后,直接观看、放映或制版印刷,不需进行印放,也就难以在后期进行色温的校天,所以对光源色温的要求就相当严格。这时最好有一只色温表,随时测出色温的情况,并选用合适的蓝色或橙色的滤光镜提高或降低色温。
但是,并非在所有场合下都必须使用校色温的滤光镜使色彩还原正常,有意利用色温的误差使画面产生某种偏色,反而能强经人的主观感受,产生特殊而感人的力量(彩图6)。比如在用日光型胶卷拍摄日出或日落的景色(彩图7),通常都不使用蓝色的升色温滤光镜,有意上低色温在画面上形成偏橙红的色调。这种偏色对日出、日落景色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也更符合人们对黎明与黄昏那种橙红色调的温暖感受。拍摄灯光中的夜景也是如此,可以让夜景弥温暖调的温情(彩图8)。除非你想上夜景产生清凉如水的气氛,否则就不必选用升色温的蓝色滤光镜。
3、影响色彩的各种因素
彩色胶卷是现代的奇迹,但照片上的色彩无论怎么好看,充其量只是真实的近似,它们无法完全逼真地复制景物所有的色彩,加上照片上不同色彩与色调的最后形成,还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画面总体色调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光源色,但也离不开环境色,介质色对被摄体颜色的影响。在阳光下的顺光时,画面的色调决定于阳光色温的变化,当黄昏太阳落至地平线时,顺光拍摄自然景物,由于色温低都呈暖调的橙红色。但同时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时,暖色在画面上只剩极小的面积勾勒轮廓,正面的景物阴暗部就有可能受到环境色(比如树林)的影响而呈现冷调,整个画面就形成了冷暖的对比(彩图9)。巧妙利用这一关系,就能获得冷暖对比的强烈印象。又如在晨雾中拍摄,由于雾的介质色起了主导作用,被摄体浸没在一片轻缈柔美的色调里(彩图10)。如要此地太阳初升,照亮画面的局部,整个冷暖对比效果也会异常生动。
环境色还有特殊的影响作用。大面积单一色彩的景物会在光照下产生强烈的色彩反射,使靠近它的景物或人物也“染”上相同的色彩。有时可以利用这利环境色使画面产生和谐统一的色调。有时却要注意避免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少女常喜欢斜卧在公园的草地上拍纪念照,由于人脸离大面积的草地很近,绿色的反射光使人脸“涂”上青绿旬,冲淡了人脸固有的暖调青春气息,因此最好能避开。方法可以是让人物头上仰些,或坐起来,避开草地的环境色影响。或是在人脸下方草地上放一些暖调的玩具或装饰品,既减少绿草地的反射,又因新的暖调环境色使人脸的红润得以强化。环境色的影响是非常微妙的,人眼不易发现而胶卷都会非常忠实地记录下来,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在自然界中,物体色彩的饱和度、明度和清晰度都受到距离远近的影响。距离远时,物体色彩饱和度低,色彩不明亮也不清晰,这和空气中大量的空气介质存在有关。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远近不同的景物排列营造不同的色彩效果。比如安排大面积的前景,画面色彩鲜艳饱和,如同油画的浓艳(彩图11);而安排大面积的远景,整个画面色彩地显得柔和清新,恰似水彩画的淡雅迷离(彩图12)。合适地选择从近景以远景的各种景物,整个画面因色彩的变化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这和黑白摄影中影调的关系是一样的(彩图13)。
不同的曝光也会对色彩的还原产生影响。曝光略为过度会使色彩的明亮淡雅,略为不足又会使色彩深沉有力。面对一盏电灯,曝光过度时颜色是发白的,曝光正常时颜色会偏黄,曝光不足时灯光会呈暗红色。曝光的选择还有助于对一些主要色彩的表现。你想使某些色彩表现得列鲜艳些,如田野中的一棵红枫树,你就必须以枫叶为重点进行测光,而不考虑田野和天空的亮度,使红枫得到较好的还原,易使或明暗的天空和田野起到衬托作用(彩图14、15)。
4、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懂得色彩之间的一些特性和关系,才能如画家那样对色彩“挥洒”自如,使彩色照片更有魅力。
我们看到任何一种色时,总是会同时看到它周围的其它色,因此对这一颜色的反映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周围色的比较中得出的。色彩的对比效果主要包括明度对比,色相对比,饱和度对比和面积对比等多种形式。
明度对比是指:亮色在暗色对比下显得更亮,暗色在亮色对比下显得更暗。同一种色,在不同明度的背景对比下会呈现不同的亮度感。当主体与环境的色彩亮度有较大差别时,主体就显得更为突出(彩图18)
色相对比也称色别对比,主要指不同颜色的对比效果。色彩最鲜艳、醒目的对比是红、绿、黄三原色的对比(彩图16),但处理不当会产生不调和刺目感。红与青、蓝与黄、绿与品红等互补色的对比能在视觉上产生了大的冲击力,其美感的持久性也最稳定(彩图17)。要邻近色的对比过渡自然,没有跳跃感,有助于取得平衡、和谐、悦目、统一的感觉。
饱和度对比又称纯度对比。饱和度的产生取决于物体含色的在分多不是含消色的成分(白、灰、黑)多。同时,直射光下的物体色侑饱和度高(彩图19),散射光下的物体饱和度低。物体光滑面的饱和度也粗糙面。
面积对比在摄影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同颜色的物体在自然界中是杂乱无章地存在的,摄影师通过镜头的取舍,能使某种色彩面积大些,某种色彩的面积小些,某效果千变万化,全由取景时巧妙搭配(彩图20)。有平衡的面积对比,不同的颜色按相近的比例均衡排列,达到视觉的平衡。也有悬殊的面积对比,一种色面积占绝对的太倒的优势,另一两个小面积的色起点缀作用(彩图23)。特别是当环境彩都比较灰暗或天空效果不理想地,最好选择小块鲜艳的色块使画面注入生气。比如大街阴影中的一只红气球,冬日田野上飘过的一条黄头巾……
然而,一味地强调画面色彩的对经效果,会使画面变得混乱,因此还必须学会对色彩进行调和。把握这要一个规律:过分统一会显单调,过分对比又显杂乱。在实际拍摄中获得色彩调和的方法有:以敏锐的眼力发现调和的色调,这是一种既理智又直觉的感受。同时采用各种方法避开不调和的色彩,比如改变拍摄角度,等待拍摄时机,选用变焦镜调整画面的色彩比例。有时发现色彩对比过于强烈还可以采用过度曝光和曝光不足的方法使色彩变淡或变深,降低彩纯度,调和画面 (彩图21)。这里还必须强调在摄影中利用黑、白色调使画面调和(彩图22)。特别是黑色在摄影中较容易获得,不仅是自然界中的黑色物体,处于阴影中的物体(包括物体的投影等)因其曝光不足也易形成黑色。黑色色度最深能吸收一切色光,又叫消色。由于明度关系,黑色对人的眼睛无刺激,对其它色彩无干扰,具有突出任何形象和色彩的艺术魅力,又不会使艳丽的色彩有媚俗感(彩图24)。
5、色彩与情感的表达
色彩既是客观存在,也是主观感受。它不仅能带为红黄蓝的色感,更能引发喜怒哀乐的情绪。
色彩与人的情绪有这样的关系:红色使人温暖,使人兴奋,蕴藏巨大的能量(彩图25);黄色丰满甜美,愉快而迷人,并象征智慧与光明;蓝色平和消极,冷漠或是肃穆,与红色的前进和膨胀相反,给人后退、内缩的感觉(彩图26);绿色最易令人宁静,寄寓充实和希望的萌动;橙色甜润亲切、欢乐,带有饱满、坚决的含义(彩图27);紫色则显得沉闷,在平静中趋向虔诚和衰弱,但双会因其在大自然中的稀有而呈富贵之感。
色彩在心理上所能产生的冷暖感恐怕是最强烈的。从蓝、绿、黄到桔黄、红,依次从冷到暖。但冷暖的感觉也不是绝对的,被称作暖色的黄色,与红色并列时会显得发冷,偏冷的绿色调在蓝色的衬托下会有微暖的感觉。
至于色彩与感情之间的关系更是千变万化,在摄影中更多地与摄影师的个性、修养、观念和创作时的情绪有密切的关系。面对同样的白色,可以通过它表现沉寂和虚无,也可以从中发现新生之前的潜在力量。在具体运用中,可以注意以下的一些规律。
色彩可以产生不同的距离感。暖色使人感到距离近,冷色距离远,因此暖色就具有逼近感,冷色则有后退感。黄色具有放射感,向一切方向奔注流泻;蓝色在画面上向深处后退,退到静穆,退到无垠(彩图28)。因此,当画面主题有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力量时,可以多从镜头中选用暖色调,如日出的辉煌、灿烂的春花。想在画面中表现字根表的主题,可多选用冷色调,如湖水的静谧,森林的沉郁。特别是当冷暖同时在镜头中出现时,镜头的取景就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素(彩图29)。比如湖上日出,通过仰拍,以大面积表现太阳与满天流霞,将湖水压在很低的地平线下,整个画面会令人兴奋,富有张力;反之以大面积未被阳光照到的蓝色湖水为前景,镜头略俯,摄入极小面积的日出,整个画面就会显得深沉宁静,有藏而不露的含蓄。
6、彩色扩印片质量的鉴别
业余爱好者以及绝大多数专业摄影师拍完彩色胶卷后,都是直接送彩色冲扩店冲印,如何获得最佳质量的扩印片,判断冲扩大的质量,为大多人都关心。
先来看怎样评不定一张彩色照片的质量,是不是将原景物 色彩还原越逼真越好?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色彩中往往渗杂了许多主观的因素,被还原的色彩有一定的偏离和失真,有时反而更为人们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有:
真实色民想象色是有区别的。人们判断照片上蓝天、白云、绿草和红花的颜色是否真实,很多情况下是以记忆与印象为依据的。天空应该是蓝青色的(彩图31),脸色应该比真实的要红润些为好,这就造成了有时真实地还原自然的颜色反而会难以接受。另外,观看一张单独的照片失去了环境的陪衬,舍去了可作比较的景物,往往不能满足人们对色彩效果的印象。第三,照片上的色彩为了在艺术上的需要进和夸张,或偏红、或偏蓝,反而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感(彩图30)。一张日落的照片在冲扩时,电脑会误以为偏红黄色,自动进行校正,反而失去原有的气氛。
接着来判断一卷彩色胶卷经过冲扩后的技术质量。冲好的胶卷的片基应该是透明并带有浅淡的橙红色(这是底片上为了平衡色彩而设计的色罩)。如果这层色罩带有灰罩,显得浑浊灰暗,并不清澈,说明冲洗胶卷的漂定部分有问题,势必影响照片的最后质量(灰雾也可能是漏光所至)。再检查胶卷的边缘,特别是进口彩色胶卷会有彩色的条纹和齿形编码,看条纹和编码是否达到一定的深度。如果条纹等颜色浅淡,就可能胶卷冲洗不足。对胶卷冲洗质量的鉴别还应注意看底片上是否有划伤和污损情况,如果操作人员马虎大意,就会对底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
扩出的照片应该是色彩鲜艳,没有严重的偏色现角,总体密度也比较平均。可以人物脸部的色彩密度为参考,不能是发白的或是过暗的棕色,并略带一些红润感觉。要想鉴别扩印片是否有偏色,是简单的方法是以照片中黑白灰来判断(彩图32)。当彩照中的白衬衫、灰水泥、黑头发和没有带其它色调,整张照片的色彩还原就一定是较理想的。由于扩印片不可能达到完全的色彩平衡效果,所以只要主体景物还原正常即可。
接着再对照底片一起比较,找出底片上曝光不足的一张和曝光过度的一张,看扩印出来的照片是否还可用。如果基本没有偏色,密度也好,说明扩印机的斜率较正较好。斜率校正不好的即使密度正常了,还是会出现偏色。当你在一家彩扩店中分几次扩印了几卷胶卷,质量都比较满意后,就可以放心地将胶卷送去冲洗。千万不要为了省几块钱,随便将胶卷一家便宜的彩扩店去冲洗,因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得不偿失。
拍摄彩卷时还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彩扩机底片夹会压底片四边各2mm左右的画面,取景时必须在四击留有余地,以免在扩印时出现切头去脚的画面。不有就是彩色相纸有其个性,富士反差大,对蓝绿色表现尤好,柯达层次丰富,对黄色有较强表现力,阿克发相纸有透明淡雅的色彩感,可以根据要求选择冲扩店以满足最理想的“想象色彩”。
五、表达主题
表达主题,通俗一点讲,就是拍什么?怎么拍?前者决定了主题的存在,后者决定了主题能否如愿地表达。一幅照片要向观众传达些什么信息,要求拍摄者有明确的主导思想。没有明确目标乱拍一气,其结果会显得十发散乱;而表现目标过于明确,手法过地直接,又会失去很多可以表现的机会,或是缺乏应有的艺术感染力。
生活中重大的事件和重要的政治经济生活,因其内涵丰富,可成为摄影中的重大主题。但一些细小的、平凡的日常生活形象也常常包孕重大的社会内容,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所以主题的选择往往不在于它本身的大小,而在于拍摄者是否善于开掘其内的力量。
1、拍什么与怎么拍
当你举起照相机时,肯定已经想过要拍什么。在旅游点上,有人会考虑拍些纪念照,将人与景物合影在一起;有人会考虑眼前的风光,去记录优美的景色;有人会发现光线对人物的造型很有意味,干脆置一切风景不顾,集中注意力表现人物生动的瞬间。对于题材的选择,有人会注重它的思想内涵,不管它是重大事件,还是微小的生活细节,只要能反映或折射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并着力开掘出内在的丰富性;有人注重题材所具有的形象可视性,只要其造型因素,比如形态、光景、色彩等给拍摄者以新鲜的刺激,就会引起表现的愿望。
因其拍摄手法不同,可分出各种类型的摄影家。
所谓主导型摄影家,他们的主要拍摄手法是经过摆拍完成的,特别表现在人像摄影中。他们要求被摄人物摆出他所认可的姿势,安排好所需要的各中背景与环境,然后在认为最满意的瞬间按下快门。
所谓发现型摄影家,他们的全部注意力放在被人们常常忽略的细小情节上,发掘出非常精美的影象,让人们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奇。他们的表现对象大都是自然界中的一些静物。一片斑驳的木纹、一段锈蚀的铁管都可能成为镜头中的主体。
所谓抓拍型摄影家,他们对静态的对象往往不感兴趣,全部精力集中于捕捉稍绷即逝的精彩瞬间。他们可以整日漫步在大街小巷,留心发现芸芸众生中的世态百象,并能恰到好处地按下快门,获得被卡蒂尔·布勒松称之为的“决定性的瞬间”。
拍什么在很在大程度上又制约了摄影者所使用的器材。像韦斯顿为了精美地表现静物的细节,喜欢使用大底片的照相机,以求获得品质优良的影像,才可以小见大,展现生命的奇迹。喜欢抓拍的摄影家就不可能使用大照相机,一架小巧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的135照相机能帮助他不失时机地捕捉运动的影像。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对拍什么和怎么拍有一个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开始时样样尝试,不要对自己的拍摄题材加以限制,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然后就努力向这一方向发展。
2、培养观察的能力与习惯
观察,就是一个人运用他的知觉、智慧和情感,去发现世界的奇妙,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有意味的形式。观察不是简单地看,而要全身心地灌注进去,才会有所收获。人说摄影是一门观察的艺术,就是强调了观察重要性。当初学者对拍摄结果不满意时,往往在新的镜头,滤光镜,或在特殊技巧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恰恰回避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自身。成功的原因在于高超的观察本领。
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拍摄时,如果爱上了摄影,就必须学会随时随地练习观察能力。不管身边是否带着相机,坐在公共汽车上,可以研究汽车上金属杆的反光,人们衣服上的光影变化,手臂颜色的细微差别和质感。尽管这些观察没有直接带给你什么收获,但却培养了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世界,始终对周围的生活保持新鲜感,观察力就会逐步提高。
每一个爱好者都会经历一个模仿的过程,模仿一些摄影名作的用光、构图、制作等等,以此提高自己的技艺。但如不从中挣脱出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使思想狭窄,观察能力下降。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是为了更好地摆脱一切现成的模式,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位中国摄影家的话非常有意味:“我们已经被前辈的杰作逼到了可能借鉴而不许重复的境地,也许这就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怎样才能培养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随时将照相机带在身边,才能被逼着集中注意力,在锻炼了观察能力的同时也练习了基本的技术。
摄影家帕特森在一个秋季中与朋友一起造房子,每天清晨,在带上锯子、铁锤和钉子的同时也带上照相机,在喝咖啡的小憩时,作为一种放松,一手端着咖啡,一手举着相机向四周观察。结果,房子造好了,精彩的照片积累了不少,摄影技术也有提高。
要获得观察的成功,还与心境相关。愉快轻松的心情能拓展观察能力,恶劣的心境会抑制观察力的延伸。一连三天带着照相机外出,哪怕未能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在第三天清晨出门,依然要充满信心,这样才会以最新鲜的眼光注视眼前的一切,发现平时可能会疏忽的许多“美丽”。
尽管高明的观察力并不能保证一定创作出上乘之作,但没有这种观察力,要获得优秀的摄影表现力是不可能的。
3、影响观察力的各种障碍
有人会说:观察周围的事物能者多劳们来说是简单又自然,只要我们看,就会看到。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事吗?然而,我们的观看常常会受以各种主观的或客观因素的干扰,出现许多较难克服的障碍。
首先是杂念对观察力的干扰。有各种杂念,一种是急功近利的杂念。在外出拍摄时,如果想到的只是这次是否会成功,是否能有佳作捧回几个奖杯,得到多少报酬,就会妨碍外界事物的直接感受,无法进入最佳状态,也体会不到摄影的真正乐趣。杂念还包括前面提到的先入不见,也就是一些优秀作品在脑中的影响。我们总是期望摄影作品具有某种形式,并含有一定的主题。当这些期望不能得到满足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拒绝它。同时在拍摄中为了还求得社会的认同,往往只观察并拍摄那些被大众认为上照的照片,或是公认为“好”的主题,自然就不会超过别人的作品,拍不出新意。这种先入之见有很大的隐蔽性,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使你不知不觉陷入其中,而且不像功利杂念那样容易被克服。
第二个障碍是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刺激源,阻碍了观察时的精确性。比如在春天拍摄山林的一个瀑布,在视觉感受的同时受到周围各种刺激源的干扰。飞溅的瀑布,巨大的轰鸣声,四周花的芳香和草地湿润的气息使五官受到全面的影响,产生一种立体的全面的强烈印象。如果不善于排除那些对摄影并不需要的因素,只凭一时的冲动和激情按下快门,事后一定会非常失望的。照片是平面的,无声无嗅的,拍摄时没在学会用视觉的力量把握对象的独特美感,自然就会有差距了。
妨碍观察的第三个障碍就是对熟悉事物所产生的标签式的概念。生下来不久我们就会看东西,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逐渐长大之后,词语与公式逐渐代替了形象的观察,慢慢学会了忽略,“视而不见”,变得随意而淡漠。比如说,面对一瓶酒,孩子会把它当作新奇的东西来玩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观看它。成年人看到这瓶酒,最多看一下酒瓶上的标签,忽略了这瓶酒本身所具有的形象特点。正如弗兰克所说:“根据这些标签,我们能够认识事物,却不再去观察事物了”。
有时照相机也会成为妨碍观察的因素。当我们观察一片风景时,往往是风景中最富特征的东西给我们留下了印象,不知不觉中产生抽象的概括力。但照相机时没有任何感受的,只能忠实地记录取景框内的一切。因此常常会有这样情况:照相机拍下的并非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或者说不是摄影师的主观选择。
4、培养观察力的基本方法
许多摄影家为提高观察力提出了有益的训练方法。
首先要强迫自拿去一切事物的“标签”,从熟悉进入陌生。拍摄一只苹果,先拿去“苹果”这一早已为人们熟悉的概念,从光、影、形、色的不同方面观察这只苹果,从一般的“观看”进入艺术的“观察”,往往能发现物体的一般定义中并没有包含的立体感和内在美。接着就可以用一种叫“多路思维”的训练方法,也就是对任何一样事物,不要只从一个方面观察、拍摄它,而要时时提醒自己从平时没有用过的角度,没有采用过的曝光方式去拍摄,这样有益于永远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拍摄前呆以先列出一些摄影规则,然后想方设法去突破这些规则。比如说拍摄进持稳相机、不要抖动,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规则。那么,在拿稳相机 已不成问题的基础,可心在树林里上下跳跃,试着在跳跃中按下快门,或是以最快的速度奔向一辆停着的汽车,在奔跑中按下快门。当照片冲印出来后,尽管在传统的标准面前会显得很“糟糕”,但还是要有信心从中发现一些成功的画面,获得新的观察与拍摄方式。为了摆脱熟悉事物对观察力的干扰,可以将自己关在一个平时熟悉的环境中,比如说,浴室里,然后拿着照相机至少拍出10张不同的照片,这样就会发现浴室中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为产生新鲜感打下基础。
保持旺盛的观察力,还需学会身心放松与集中注意力。要掌握任何技能,第一步就是要放松。在焦急、紧张、或对成败顾虑重重的状态下,观察力会大为削弱。只有把“激动”封进瓶子,把“奢望”圈进栅栏之后,再冷静地观察面前的事物,才会纠正所有偏差,才能“进入角色”。
接下来的训练就是充分发挥想象的力量,用梦幻的方式与被摄体交流。因为摄影不仅需要一般的观察,还需要在观察中培养一种“预见能力”,预见精彩的暧间。同时,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因其突发的想象力,填补了人在世俗庸碌生活中的精神空白。“想象”的翅膀牵引之处,就会有惊人之作诞生。
5、观察能力与表现手法
独特的观察能力,还必须与巧妙的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才能将自己的内心感觉在最大程度上传达给观众。如果观众从你画面中明亮的色调、有力的斜线中看到你内心的幸福生机,或是从晦暗的色块中悟出你当时的悲伤和沮丧,你的表现手法才可以说是成功的!
你可能在整个夏天漫步在一棵枫树下,秋天一到,枫叶红了,就可能在你的心中引起了某种感受,产生了一种表现它的欲望。如同海上一片红帆,或是一次偶然的落日,仅仅只是色彩的感受吗?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生命力的感悟。接下来的问题是,你怎样拍摄它?要想表达秋之烂漫,可将大片的枫叶充满画面,跳动火一样的热情与生机;而把红叶放在画面的一角上,突出占大面积空间的灰褐色的树干,所表达的就是“秋之将去”;而将红叶置于焦点之外,并选用小景深,那么一片散开、混和或柔化的红色将富有浪漫的情调。
在一种情况下,这些表现手法的选择离不开你的内心感受,而内心感受的表达是否有力又取决于观察的是否入微,技巧的运用是否合适……在另一种情况下,你也许会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态,但面对红叶又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那就是不妨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个角度,选择不同的构图展现自己的观察能力,从中享受到创造的乐趣。
创作的成功,将取决于是否善于发现和正确理解所看到的事物,取决于观察的敏锐性和判断的正确性,是否善于以简洁、明确的造型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因此,摄影的成功包括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摄影家的思维、观察和想象都必须从摄影手段的特殊性出发,形成“瞬间的敏感”与“摄影的眼光”。许多人在掌握了一定的摄影技艺之后,感到快门越来越难按,这实际上是题材的发展和发掘问题。
我们应该反复强调的是:摄影、思考,再摄影、再思考。试着用从没想过的方法拍摄你平常并不想拍的东西,从不同的角度拍,用不同的方法拍。比如你平时喜欢拍人像,不妨去拍一些花草岩石。然后用拍摄花草岩石的方法去拍摄人物。成功就在不断的突破与创新之间诞生。
第四章 创作实践——进入艺术的天地
一、人像摄影
通过照相机面对面地与人物交流,记录人们的喜怒哀乐,恐怕是摄影题材中最生动有趣又变化多姿的一个方面。人像摄影不只是单纯地记录外貌,而是要深刻地表现整个被摄对象,包括其性格、内心世界及其活动的一切特点。要拍好一张人像摄影作品,必须辩证地处理人的外貌与内心的相互关系:既要正确地表达脸和姿势等纯粹的外表特点,又必须展示所有内在的性格与个性。
评价一张人像照片的成功与否,常常会有三方的意见——摄影师本人、被摄对象以及旁观者,要让三方都感到满意确实很不易。
1、人物的造型与姿势
在人像摄影中,头像最宜于表达人物的表情和脸容质感,半身像最宜于表达人物的性格和优美姿势,而全身像的最大优点是,能和周围环境构成有机的联系,便于创造情调与气氛。
从水平旋转上看脸部的基本角度,可分为下面,3/4侧面和与侧面三种。正面像容易显得呆板,但正面像便于描绘表情,尤其是可正面表现沟通心灵的那双眼睛。避免呆板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在用光上作些变化,二是让被摄者的身体侧些。如果被摄对象很漂亮,有一张椭圆型匀称的脸,正面像也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假如让人脸侧一些,往左或往左转至一侧的耳朵刚看不见为止,照片上就是最易表现的3/4侧面。此时既能较全面地表现一个人的形象,又因脸部的变化而显得生动。由于受发型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左侧和右侧会有些不同,要注意选择。侧面肖像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由于人们平时看不到自己的侧面,加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侧面表现,所以会对自己的侧面感到新奇,也可能感到失望。
身体姿势的安排最忌头和身体成一条直线。如果人物是坐着的拍半身的人像不要让人物正对着照相机,特别是如果手和膝盖进入画面的话,会形成不舒服的透视变形。最好是让被摄者成45°或是90°的侧坐,再让身体向镜头转回一些角度,哪怕此时上身转成正面对着相机,由于身体的扭动也会产生较理想的曲线,这对女性尤为适用,对于全身的姿势安排,除了和坐着一样尽量不要出现下面的站立形象外,还要注意让两条腿对重心的支撑有所侧重。比如让一条腿斜些,或是弯曲到另一条腿的前面,使重心落到后面的那条腿上,产生流畅的线条感。
最后是手的安排。手的变化可以说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它既可以强化人物的神情,也可以纯粹卢一种装饰作用,增加画面的线条趣味。在以人脸为主的肖像中,手可以入在脸边或轻托,或斜倚。但要注意手与脸部的接触不要太用力,否则会使脸外部变形。
当然,一幅完整的人像作品造型要纱是综合把握的过程,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协调感,而不只是头、手、身体造型的简单相加,有经验的摄影师指导人物造型时常有一些有用的法则,这里以年轻女性为,例:让她侧身将一边肩膀对着相机,左右不拘,两脚略为分开些,站稳再让她双手放在腰部,转向相机——只是转动头部,身体仍然保持侧向。接着再指导她的眼睛视线肩膀处望向远处,这时肩膀会微微升起,完成了一个较理想且有气势的造型。此刻还可以进一步示意她利用接近镜头的手做些动作,例如轻拢秀发,触接脸颊,或慢慢戴上太阳 眼镜等。注意无论是手贴面颊还是拈一支玫瑰,手指尽可能贴在一起而不要五指散开。还可以让她双手放在头上,摆出整理发束的姿势,并示意她轻转头部稍为仰起靠后,让她在按下快门前深深吸口气,这样可以有效地呈现出颈部、胸部和腰部的曲线美,并给人以修长苗条的感觉。手还可以成略弯曲的角度轻贴臀部,以增加其宽度,强化曲线变化。
2、人像用光的基本特点
与风光摄影相比,人像摄影的用光更为灵活,因为人物是可以转动的,让光线形成没的照射角度,室内的灯光人像还可以调集各种光源,创造出风光摄影师望尘莫及的光影变化效果。
先从光的方向来看:正面光是人像摄影中常用的一种光线。正面光尽管对脸的立体造型并不适宜,较平,但能使人的皮肤光洁,掩盖脸部粗糙的缺陷,因此,也较多地用于女性人像摄影中。有经验的摄影师在运用正面光拍女性时,常将光的灯位放高一些,或是利用自然光中接近中午的光照角度,使正面人物的锁骨、鼻下产生小块投影,既利用正面光掩饰了人脸的一些瑕疵,也因投影产生了有效的立体感。这种布光方法被称之为蝶形布光法(因鼻下的投影如蝴蝶而得名),在欧美女性人像中性为流行。注意:采用此光照的人脸不可太瘦或颧骨太高,否则会使人脸显得更瘦。
侧面光在人像摄影中的运用也很广泛,特别是450侧光。侧面光既能产生立体感,又有一定的照明面积,使人脸有了 变化,层次、影调、线条、轮廓等都更为丰富。如果人脸成3/4侧面,光线从窄面处照亮1/4脸部和脸部的部分区域,就形成了古典型的伦伯朗用光法。另外,90°的正侧光有很强烈的戏剧性。但因其阴阳脸的出现,以慎用为好。
逆光人像最大优点能使人物与背景分离,利用闪亮的轮廓线将人物推到了观众的面前,并因背景及脸部的细节得以隐藏,获得含蓄的视沉力量。逆光人像可从下面加些补光,但不可太强,以免冲淡逆光效果。
人像摄影还要考虑光的质感,也就是强光、散射光的区别。强烈的直射光质感强烈,更大使于表现男性和老人,形成厚重、有力的造型效果。柔和的散射光多适合于女性和儿童,质感细腻,人物显得轻盈恬静。因此,很多人像摄影师不太喜欢晴天,更多地选择多云或有轻雾的天气,通过既柔和又隐隐有方向性的光照获得理想的效果。
3、捕捉人物的神态与个性
每一个人像摄影师都懂得,人像摄影中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的运用,而是能掌握拍摄对象的心理,通过捕捉人物的姿态与表情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
通过姿态与表情,尤其是“面部表情”去接触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任何一类人像艺术的必由之路。我们镜头中的对象不是专业演员,不能命令他们进入角色。不少人一到了镜头面前就会紧张起来,手足无措,以致于把平时的生动自然都“忘”了。
要使被摄人物人去掉拘谨的神色,关键要分散其注意力,使其忘记自己是拍照,这样真情流露才能有可能。比如要消除不安情绪,应该多使用鼓励原则,哪怕看不到喜欢的姿态与神情,也不要急于直接指出纠正,否则容易弄巧成拙。在不断地鼓励他们的过程中,即使开始的几个镜头远远不合拍摄者的意图,也仍然坚持下去。
为了使神情更具动感,对眼神的捕捉非常关键。不少人像摄影师都长于言辞,他不急于按快门,而是谈笑风生,与被摄者聊天,谈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一旦他们神情专注于你的话题时,最佳的拍摄时机也就到了,专注的眼神往往是最真实的,没有虚伪与陌生。在女性珍像摄影中,还有一种通过眼神表现媚态的小窍门。那就是当被脸向右(向左)侧转时,引导他们的双眼略向相反的左前方(或右前方);当头略高抬(或低垂)时,引导他们的眼神向下方(或上方)注视。采用这样的相反凝望方式能使人物平添几分妩媚。
说到人物嘴部的表现力,常常就会牵涉到人物的笑与不笑的问题。常见摄影题提醒被摄者:“笑一笑,再笑一笑!”其结果常常是似笑非笑,很是尴尬。笑,当然无可厚非,但一张独特的脸,也常常会因摄影师要求一笑,而使个性消退了。所以,不管是男性的倔强还是妇性的妩媚,嘴的刻划是决不可以忽视或随意用“笑一笑”来表现的。
在身体造型与神情的总体配合上,要使神情的诱导与姿势的自然达到一定的默契。比如人物坐着,几何微微向前倾时,往往给人亲切随和的感觉,这时可诱导人物巧笑倩兮;反之当其微微后仰时,通常给人以冷漠或倨傲之态,这时不防让被摄者明白自己所处角度的状态,增强他们对自身造型效果的自信心,这时冷傲的表情就可能自然流露。
4、生活快照的拍摄
生活快照,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聚会、活动、游玩以及娱乐消遗时随意抓拍的照片,可以是单人照片,也可以是集体照片,其特点是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人物活动时的心情、特征以及周围环境,并要求自然生动、轻松愉快、不矫揉造作。
人们在聚会时,总希望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生活快照,同学聚会,生日聚会,欢聚舞会等都是很理想的题材。此时人们尽情娱乐,朋友间热烈交谈,品尝佳肴美酒,往往无暇理睬你的相机,为抓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注意抓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生动表情,夸张的手势,无拘无束的大笑,……照片出来后一定会令被摄者享受一份意想不到的快乐。在结婚纪念、生日庆贺庆祝会上,还要注意抓拍一些有特色的镜头,比如致辞、祝酒、分割蛋糕,通过人物情节性的动作将整个过程巧妙地串连起来,并使其成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档案。在表现进餐的镜头时,除了分次抓取人们边进餐边交流的局部场景外,还可以找个凳子,选择一个制高点进行俯拍,既能更多地记录现场的人物,还能将桌上丰富的菜肴和宴会装饰都清楚地记录下来,为人物提供有现场气氛感的场景。
当人们摆脱了繁忙的工作,在假日里外出轻松一下时,带上照相机拍上几张快照,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次休息。此时尽可能留心观察,从平凡而又普遍的生活中找到有意味的镜头。比如在商店挑选物品的专注神情,与孩子在公司草地上嬉笑逗乐的天真活泼……只要寻瞬间的把握有一种敏感,愈是普通的东西,就往往越具有一种亲切感,也越有保存价值。
在一些聚会场合,还要掌握一些拍集体照的技巧。我们经常看到的合影总是大家排齐了看镜头,如同拍一长串的鱼,或是在阅兵场上受阅的士兵,过于呆板。成功的集体照的要求是:同中有异,稳中求变,既有人为的安排,又看不出人为的痕迹。
从集体照的拍摄姿势安排来看,要变就必须打破集体照站成一排或坐成一排的格局。如六七人集体照,有一种三角形的安排方式;二三人在前排席地而坐,两人坐在后面的凳子上,一人站在后面,画面就有高度感和立体感。另一种方法是找一件实物,让人们环绕它作为中心集中起来,比如球门柱、桌子、或一辆小汽车。你地发现,当人们倚靠在一件物体上时,会感到轻松自然。你只要稍为调整一两人的位置以增加画面的高度变化即可。在人员众多、几代同堂的家庭“全家福”拍摄时,先让长辈坐下,再让每对夫妇站在长辈身后,孩子们则依偎在“老祖宗”左右,形成既有分类有集中的形式。
5、儿童摄影的实用技巧
儿童摄影最好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天就开始,手中的照相机要不失时机地记录他们成长的每一生动的瞬间。婴儿刚出生时,可利用喂奶时拍摄。注意襁褓中的小脸,拍几个不同角度的特写。利用靠窗的自然光拍摄,会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在给孩子喂奶时,可拍摄孩子在怀中吮吸的“贪婪”。
母亲带着婴儿回家后,拍摄的机会就更多了。婴儿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母亲身上,如能得到孩子母亲的协助,拍摄成功的机会就大大增加。她可以逗孩子,引孩子发笑,并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照相机处引开。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一些镜头:中距离拍摄妈妈手托婴铁洗澡,特写婴儿在肥皂泡沫之中,近距离拍摄婴包裹在浴巾中。还可以让婴儿躺在铺了白色或浅色凌羊毛毯的地板上,由上向上俯拍,形成简洁的高调气氛。如果婴儿离不开母亲的怀抱,可在坐着的母亲膝上放一块大毯子,让婴儿躺在毯子上,母亲的双手在毯子下托着。画面简洁,婴儿也有安全感。接下来再让母亲的脸俯向婴儿的脸颊,拍一张母子亲亲热热的生活照。
3个月后,婴儿的有趣姿态和表情将成为照片的趣味中心。父母一起合作,一个拿着发声玩具逗引,另一个不失时机的按快门。幼小的婴儿不可能将热情维持很久,要赶紧抓拍,并可设计下面的一些镜头:中距离拍摄婴儿坐在童椅中,近摄婴儿第一口吞咽时的脸部表情,翻身、起坐或抓行时的稚拙形态,孩子和他心爱的球具在一起,甚至拍摄婴儿手和足的大特写——有张得奖的照片拍的就是母亲将婴儿一双白胖小脚放在腮边亲吻的特写。不要只拍孩子笑的瞬间,当婴儿腮边挂着泪球或大哭时,也不要犹豫。只要是真情流露,不管是赌气、惊讶、好奇还是委屈,都值得拍摄。
1岁以后的孩子是个整天都闲不住的小冒险家,这时就不需要再设计什么镜头,而是在观察他们的活动中发现有意义的镜砂,并采用一些抓拍技巧。1~4岁的孩子需要父母放下架子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在取得信赖的过程中抓取生动的镜头。5岁以后的孩子,主观意志已经很坚决,对付他们最理想的方法是同他们诚挚交谈,不露声色地讲一些“傻话”使他觉得可笑,这时就有机会按下快门了。 如果你手中有较长焦距的镜头(如80mm以上的中长焦),就可以远距离俞拍孩子活动的场面。快门速度尽可能高些,既防长焦镜抖动,也可凝固孩子的动感。
6、女性魅态摄影技法
女性魅态摄影是西方国家流行的一种人像摄影技法,旨在通过浓艳的化妆、时髦的服饰、浪漫的光线、特殊的造型以及柔光等专门技术着力表现女性的迷人之美,往往带有强烈的理想化的色彩。国内近几年流行的“明星照” 、“朦胧照”、“时装照”等就属于魅态摄影的表现范围。
高明的化妆是使普通女性走向“魅态明星”的第一步。化妆的全部目的就是要消除一切可能在画面上出现的瑕疵与缺陷,使肤纹柔和,肌理细腻、光洁,并强化眉、眼、双唇的造型、既不同于舞台化妆的过分浓艳,又比一般的生活化妆更讲究立体形态与明暗表现。粉底霜的使用是掩饰皮肤缺陷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接着用油彩涂画在鼻侧,并在鼻梁上加乳白色,使鼻梁更富立体感。描眉也很有讲究,对脸型较清秀圆润者可用柳眉描法,细、柔、长些;对脸型线长个性强烈者可用新潮一字短眉,使其活泼并有冲劲。合理使用睫毛膏和涂眼影,使眼睛大而有神,口红唇膏颜色不必太夸张,画得顺些、丰满些,还可根据需要加大或缩小——画好嘴唇后用遮盖霜盖掉多余的部分。胭脂的涂法通常从颧骨起由深至浅,向外渐晕化直到发际。对于脸型太宽或胖者,胭脂可涂得高些,并在腮位涂上咖啡色阴影。
魅态摄影的服饰也非常重要。由于其缘起于好莱坞电影明星,盛装时可至貂皮大衣,“全身披挂”,以豪华为时尚。反之更宜客观存在、薄、透、露,饰之以艳丽纱巾,以飘逸明艳显示女性珠娇美体态,尤其要注意展示肩部的造型。
魅态摄影的布光要求以四灯为宜。一是主光定位脸型,可以用好莱坞明星舞台效果的聚光,也可用加了反光伞或柔光箱的散射光。先让被摄者转向一个尽可能完美的角度。主光就在人脸正前方作一相应的调整。根据人脸的宽窄或侧些,或正些,或正面略高些形成前面介绍过的蝶型布光法。二是辅光调节光比,以平软的散射光为宜,灯位靠近相机,以求补充细部层次质感。三是轮廓光和背景强化魅力。轮廓光可以直接放在人脸背后,对着相机,让头部将灯遮住,强烈的光束会使头发四周烁烁生辉,产生一圈光环,并与背景分离。再用一个灯光局部打亮背景,营造戏剧化的气氛。也可以让背景全黑,让背景灯升高后从人物侧后向下照亮头发顶部,强化头发的魅力。在彩色摄影中,轮廓光与背景光最好用不同的颜色光,使画面理艳丽缤纷。
魅态摄影的人物造型与一般人物摄影相比更讲究强调夸张的戏剧化造型。这类造型往往是生活中不常见的,需要摄影师在对被摄者性格的理解基础进行摆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摄影师的经验与修养。魅态人像的造型注重脸部与肩部的配合,形成动感。手的安拓排可以放在胸前,点在肩上,通过手作为引导线把注意力引向面部,而倚着腮部或轻贴额部等手势可以强化突出神情。还可以握些小件道具如折扇、手袋、鲜花等使手势更自然有着落。
魅态人像之所以“魅”,还离不开柔光镜所产生的朦胧效果。柔光镜的使用会使清晰的影像产生一种光晕,明暗影调得到调整,反差降低,使画面变得柔和悦目。柔光镜还可将人脸上一些缺陷如皱纹、雀斑之类全部消去,以粉琢玉雕的柔美肤质受到女性的欢迎。柔光镜有罗纹型(镜片上镂有同心圆可连环罗纹)、星光型(刻有高密度的十字或米字星光线条)以及微粒型(以特殊工艺研磨或镂蚀成雾化状)。另外还有四周朦胧柔化,中心或偏中心清澈透明的中空型,可根据需要选用,也可根据前面介绍的方法自制。使用柔光镜时宜采用侧光、逆光,配以较深暗的背景,从而产生迷人的光晕。
尽管从总体上看,女性魅态摄影在对人物神态与性格的把握上的要求与其它类型的肖像摄影一样,但由于它又特别强调美化与修饰,强调一种理想化了的形式美感,所以除了在布光、服饰等方面多动脑筋外,还应尽可能地选用各种道具(如藤椅、罗马立柱等)使画面更豪华富丽。
7、婚礼摄影的献媚艺术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要让出席婚礼的宾客说一声“新娘看上去真漂亮”,多半是轻而易举的。可是要让婚礼照片留下永恒的记忆,让人们一看到这些照片就说:“当时的婚礼多么美好”,那就不那么容易了。
新婚合影的一种选择是在新房里拍。首先要注意环境的选择,如果将新房中的锦缎被褥、视听设备、鲜花水果统统收入镜头,会使新房成为百货铺,淹没了主人的形象。宜选择大面积的背景和素淡的墙壁、垂直的落地窗帘,再配以少量的鲜艳体点缀,以使新人的形象鲜明突出。在用光上,可利用白天室外的自然光加闪光灯作为补光。至于新娘与新郎的姿势选择,就必须充分发挥想象的力量了。先要从全身、半身和两人的脸部特写各拍几组,以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两人可互相对看、亲吻、相依,甚至背向镜头,回眸一笑,在放松的交往中稍加诱导,随时捕捉两人最佳的姿势组合。如果借一套婚纱到大自然去拍摄结婚照,则具生活气息和浪漫情调,展示当代人的时尚。要选择游人稀少并有野趣的去处,挤满了游人的小公园是很难拍出满意的一些城市开辟的森林公园地势开阔,是理想的场所。最好选择薄云或多云的散射光,以利于产生柔和恬静的质感,加上光线的方向性不强,选择人物与景物的合适搭配也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如能大胆选用早晨或黄昏的逆光或侧逆光,则最能体现婚纱礼服的层次和透明质感,并渲染画面的浓烈气氛。但此时要注意用闪光灯或反光板进行合适补光,以免脸部太暗。
不管是室内还是野外拍摄婚礼照,除了合影外,还应特别注意拍一些新娘单人的全身、半身和脸的特写,尽最大可能表现好新娘的迷人气质和优美的身体体形。
接下来呆以准备拍摄结婚那一天的喜庆场面了。有许多镜头可供选择,关键是要眼明手快:新娘将上车时的羞态,新人在闹洞房宾客前的窘态,都是日后回忆中有意义的瞬间(采图35)。在拍摄婚宴时一般只需一只28㎜或35㎜的广角镜就能对付了,因为场地拥挤,人多而集中,广角镜最宜发挥。所用的闪光灯如有自动调光档,就可以全神贯注地抓拍每个高潮而不必考虑光圈的大小。婚宴中千万不要漏拍男女双方的父母及主要的亲戚,以免日后遗憾。
当然,婚礼的高潮还应是在闹洞房时,此时人们已无拘无束,新娘与新郎即兴表演的节目也会幽默滑稽,这时不可吝惜胶卷,注意抓拍,往往这些照片记录的是婚礼过程中最有意义的场面。
二、风光摄影
人们最早将照相机对准的是自然风光。室外的风景是静止的,又有充足的光照,最适合于当时感光度极低的曝光。今天,风光摄影不再是单纯地拍摄景物或机械地记录大自然,而是通过照相机与自然进行对话,艺术地展现人对自然的特殊感受。所以才有人认为:与其说风光摄影家是一个地理学家或是植物学家,还不如说是诗人!
从现代风光摄影的表现手法上看,有的追求传统中国画韵味,讲究“墨气淋漓”,气韵生动;有的通过色彩的逼真、层次的丰富、记录的精确追求一种绘画难以企及的自然、逼真的美;有的却从人人司空见惯的景物中(不再局限于名山大川)发现生活哲理,强调主观感情的渲泄,化自然景物为心灵的展示。
1、在自然中巧用多变的“光”
风光摄影中的用光与人像摄影的用光相比,可能显得更重要些。正因为风光是静止的,无情感变化的,巧妙用光就成了风光摄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自然界中的顺光照射均匀,投影落在物体背后,景物本身没有明显的阴影部分,画面的明暗关系主要由景物本身的色调和影调决定。由于顺光较为平淡,明暗反差不大,缺少丰富的层次,在风光摄影中较少用到。但有时受时间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得不使用顺光,这时可采用以下一些手法:比如选择深色的主体衬以明亮的背景,或是明亮的主体衬以深些的背景,通过准确的曝光使主体和背景分离,拉开反差。如果前后增加一些曝光,使画面形成近似高调的效果,追求一种淡雅清瓣的艺术格调。
侧光在风光摄影中用得较多。45°的前侧光最符合人们日常视觉习惯,景物具有一定的明暗反差,能显示物体的立体感和比较丰富的影纹层次,对色彩有还原也比较理想。但前侧光的空气透视效果不够强,缺乏显著的纵深感。在90°正侧光照明下,投影落在景物的侧面,明暗阶调各占一半,特别是拍摄一些表面结构较为粗糙或是凹凸不平的景物,如古建筑、山石、浮雕等,有特殊的表现力。
逆光是风光摄影中最富个性的光线。逆光最适合表现前后层次较多的景物,在每一景物背后勾勒出一条条精美的轮廓光,使前后景物之间产生较强烈的空间距离及良好的透视效果。如果主体景物背后是明亮的水面、雪地等,如海边的礁石,逆光正气景物又会使主体形成剪影效果,以强烈的反差力度和简洁动人的画面取胜。
如果说风光摄影的用光有什么决窍,那就是要学会利用清晨与黄昏的光线,至少也应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3时以后拍摄。这时阳光位置较低,方向性强,可以有多种角度的选择,利于表现对象的质感。更重要的是早晚的天空云霞色调丰富多变,是自然景物的最佳陪衬。加上早晚的阳光色温低,光线偏暧色调,有种特殊的情调,最易引发拍摄者的各种心绪,获得凝重神秘的意境。中午晴日当空,一览无余,是很难获得完美的风光摄影作品的。试想在夏日中午的阳光下拍一棵树,绕着它转上一周,也都是顶光的效果,要想获得逆光光照,除非钻到树底下向上仰拍了。
2、在自然中寻找有特色的“形”
自然景物千变万化,奇形怪状。风光摄影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从万千气象中提炼出最有特色、最富意味的“形”。“形”常常是区别不同景物的特征之一。“剑阁天下雄,夔门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主要通过造型特点来表现。
每一处景物都有其造型特色,抓住了特色,也就使这一景物区别于其它景物。面对一片风景,千万不要事无巨细一一收入镜头,而要选取景物中最精粹的部分。黄山七十二峰并非峰峰都秀丽奇特,漓江之水也非景景皆可入画。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使之典型化,才能以一当十,简洁动人。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景物,形状特点也会有明显的变化。比如以迎客松为前景拍摄黄山天都峰,采用稍俯的角度,让松低峰高,强调的是山的走势;从稍低的角度仰拍,松高峰低,突出了松的傲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对庐山五老峰的写照,正面表现五老峰的雄伟,高岭横空,气势凌然;侧面强调五老峰的险要,远近高低,奇峰峭拔。
进一步看,自然景物的形是相对固定的,被动的人,人的主观感受是自由的,主动的。有时面对同一片风景,不同的摄影师拍出的照片却大相径庭,形神各异,这就与摄影师对自然景物的理解密切相关。在现代风光摄影中,更多的摄影家不再追求表现名山大川,不再满足于被人们拍滥了风景名胜,试图从很平凡的自然界物中寻找有意味的造型,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这些景物独一无二的形态。一片嶙嶙峋峋的巨石可赋胸志,一株弱不禁风的垂柳可抒情怀,只要在平凡的自然界中找到了被艺术家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也就容易获得风光摄影的成功!
3、以气势取胜的山景摄影
山景是自然中最为气势恢宏又荡人心魄的风景。在拍摄位置和用光的选择上,对于一些险峻的山峰、山谷,可采用从山下向上仰拍的角度,着意表现山崖的陡峭险拔的突兀雄姿,这时的光照最好利用前侧光或侧光,使大片的山石显出强烈的立体感。对于一些连绵起伏较为开阔的山脉,可以爬上一座较高的山峰,以略俯的角度展现万仞屹立、蛟螭狂舞,以突出屋峦叠嶂的气势(彩图37)。这时的用光以逆光较为理想,空气透视感最强,山的远近一层层地展开来,也很开阔。一般不宜用顺光,以免山景太平,缺少力度。
山景结合云雾,是拍摄成功的要决。“山在虚无飘渺间”,要比阳光下一览无余的山景,更具中国山水画的神韵。山中云雾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一夜寒湿,第二天太阳初升,湿气便从谷底蒸腾而起,随吹入山谷的风势翻涌起伏。这需要有星月依稀之际登上山峰等待,迅速抓拍。二是雨后初晴,山谷中的雨水在强烈的日照下冉冉升起,也会产生云海翻涌的奇景。山中如遇雨,不要心焦,只要耐心等待,或许就能拍到佳作。
山中随处可见大小瀑布。拍摄时先决定画面的构图,竖画面有助于强化高瀑布的飞流直泻,横画幅能展开宽瀑布的磅礴气势。有时也可用竖构图截取宽瀑布中造型最美的一段,使画面紧凑简练。要想表现瀑布飞珠溅玉的气势,用1/25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清晰地凝固每一点水珠;要起表现瀑布柔情万缕的意蕴,可用三脚架支稳相机,将光圈收小、快门速度放慢到1/15秒以下,使瀑布如纱幔轻垂,凝重而有力度(彩图38)。
山中常见林木葱郁。树木独特的造型和象征的魅力可以直接作为摄影主题加以表现。侧光是拍摄树木最常用的光线,同时宜选用深暗的背景使枝条树干更为醒目。逆光用于显示林木的轮廓,并使树叶呈半透明状态,在暗的背景上格外艳丽。如在大片树林中,抓住清晨雾气半散、太阳初升时的逆光效果,会使林间散射万道光柱,使宁静的树林焕发出蓬勃生机。在有风的日子里,表现一些枝叶柔嫩的树木如柳、竹等,可用三脚架支稳相机,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让风中的枝叶呈虚化效果,与较粗实的树干形成功与静的对比。
要拍好江河湖海这些以水为主体的景色,忌“平”和“直”是成功的关键。所谓“平”,就是指江河两岸的景色过于稀疏贫乏,单调平庸。即使是以水面为主的风光,也需要有绚丽多姿的沿岸景色作为陪衬。所谓“直”,就是江河的线条过于僵直,呆板而缺少变化。一定要抓住江河拐弯处的曲线产生动感。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找一个制高点,采用俯拍手法,通过一定的宽度、纵深度以及多层次的景物,呈现江河的多姿多态。
江河的魅力还在于产生有趣的倒影。将水上的实景与水下的侧影相依相随,产生如诗似梦的幻境。拍摄倒影时,风力与流速对清晰度影响很大。风力大流速快的河流,其倒影比较虚幻,有波动的朦胧感(彩图39)。相反则倒影宁静、平和,较为清晰逼真。有时可以只拍水中的倒影,然后倒过来看,则酷似一幅现代的抽象画。
要表现好水的色彩,必须注意不同季节的影响,并选用合适的光照角度。在枯水季节里,江河水质一般浅而清澈,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宜用正面光使水的颜色达到最饱和的效果,绿中透蓝,青翠秀丽。侧光会影响色彩的饱和度,逆光则使色彩变灰绿或灰色。过了枯水期,大多数江河水变深并带浓重的土黄色,这时可用逆光,并利用日出与日落时的光照使水面呈金红色的暖调,或是金黄色、银白色的反光,以补水色不足。
海景的拍摄与江河有所不同。海天一色足以形成开阔的气势,最好用侧光,选用一枚偏振镜,使晴朗的天空变得更蓝些,也可以消去一些海水的反光,提高画面的色彩饱和度。海景的拍摄最好选择有个性特征的礁石作为前景,抓住海水涌过冲击嶙峋礁石的瞬间按下快门(彩图40)。如果地形许可,找一个制高点,以俯视的角度,可拍摄到白浪一层层向前推涌的立体景致。应该避开中午前后的晴天拍摄海景,强烈的光照会使海景平淡无奇。黎明或黄昏的逆光会使波光粼粼,如再用一枚星光镜,或将光圈收到最小,能产生星光效果。
5、个性迥异的人文景观
除了自然风景,风光摄影还面对着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中最多的可以算是园林风光了,审自然景物与人工建筑的有机结合。在中国众多的园林中,皇家园林最有气魄,并在北方向西北居多,包括皇宫、官苑和陵墓三种格局。如北京故宫的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天坛、北海的开阔壮观,以及南京的明孝陵、西安的茂陵等陵墓的肃穆庄严。拍摄这类皇家园林一般取其自然宏大的气势,通过大场面甚至全景展现丰富的建筑和开阔的园林。根据宫殿建筑大多左右对称的特点,最好选择高角度取景,以建筑的中轴线为准,用小光圈加大景深,通过对称的画面产生庄严感,并可利用早晚的阳光强化宫殿金碧辉煌的装饰,以大红大紫展现宫殿的瑰丽景色。
与北方皇家园林风格迥异的是南方私家园林,以江浙一带闻名,苏州园林是其杰出代表。它的基本特点是小巧玲珑,虚衬实、以少胜多的妙境,其变化比皇家园林更多,但气势上稍逊一筹。人称私家园林移步换景,步步景异,在拍摄时一定要细心观察,选取景有代表性的造型和布局,强调利用前景、中景、远景等多重景观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使水的绵延、树的掩映,在藏与露、虚与实、首与尾之间,令人有从有限的空间中遐想园林多扑朔迷离的意境。大多数私家园林以白墙黑瓦为主要色调,十分互相典雅,更适合于用黑白胶卷来表现。
寺庙园林是依据没的佛、道等传统观念设计成的寺、庙、庵、观以及围绕这些建筑布局而成的园林格局。这些寺庙大多在名山之中,其特点又是选择了山石奇峻、古木叠掩的幽静处。拍好寺庙园林的外景最好利用悬崖绝壁,借助奇松古柏,既突出这些园林的地理环境,又利用松石等有特殊人格象征的景物,表现寺庙超凡脱俗的意境。
人文景观还包括有漫长岁月的历史遗迹。历经风霜雨雪的洗刷,这些遗迹留下斑驳的身影、残败的踪迹。能从质感上把握这种岁月的沧桑,非常重要。还可以将现代建筑的一角或局部拍入画面,通过新与旧、古与今的强烈对比的强化历史感。在用光上可利用早晚低角度的光照,突出勾勒一些有特征的局部、外形,以大面积的深暗色强化一种寂静、威严、高深力量感。过于正面的大面积照明会使历史遗迹变得平淡无奇。
6、各种自然气候的拍摄方法
除了睛好天气之外,面对雨、雪、霜、雾等不利的自然气候,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人们总有这样一些定向思维,认为恶劣天气是拍不出好照片的,从而轻易地放弃了拍摄的尝试。其实特殊天气有时反而会产生特殊的效果,有其独具个性的魅力。雨能传情,雾可达意,只要善于发现,大胆创新,并掌握一定的拍摄技巧,就能拍出不同凡响的风光照片。
雨中风光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雨中拍摄时不宜曝光过度,否则会因雨水的反光、水汽的干扰使底片发闷,降低清晰度。对黑白摄影来说,雨天的曝光宁欠勿过,以便在显影时处长时间增加反差。要表现好画面中的雨丝,快门速度宜低于1/15秒,速度越低,雨丝越长,否则雨会被高速快门凝固成发亮的点状,显不出雨日的气氛。为了突出白色反光的雨丝,应选择一些比较深暗的背景作为衬托。雨景的表现还应学会利用雨中或雨后路面的反光倒影,以及雨水落在水面漾起的波纹。
还有晃动法拍雨景,在按下快门的同时上下或左右轻照相机,通过轻微抖动产生模糊效果,黑白照片近似传统水墨画的晕化,彩色照片则如同彩画的色彩润渗。取景时选一个较高的角度俯拍,避开白色的天空,让匆的行人、七彩有雨衣雨伞、脚下雨水的反光以及水面的倒影融为一体。
晶莹洁白的雪能净化风光摄影的景物,使画面简洁生动,格调高雅。雪后初晴,采用侧光或侧逆光最能表现雪的质感,再用黄滤光镜(黑白用)或偏振镜消除雪的反光及压暗天空,突出白雪的质感。顺光易使雪景平淡无味。与雨景拍摄相似,可用低速快门使飞雪丝丝成线,流动飘逸。
雾能美化画面,构成意境,产生朦胧含蓄意境。浓雾下宜着重表现近景或特写的景物,通过浓雾遮掩主体的以外的景色,使画面简洁。在薄雾下拍摄,应选择前后排列的近、中、远景,利用薄雾形成近深远淡的透视效果,并用侧光或逆光展现轻柔飘渺的质感。雾景的曝光不宜太过,否则会失去空灵流动的魅力。要成功地拍摄雾景,时机的捕捉重要,不管是山间的雾、海滨的雾、林间的雾、都市街道的雾,最好是把握雾将散未散之际,天空还未完全放晴之前抓紧拍摄,在隐与露之间的组合最佳的画面。
7、日出、日落与其它自然风光
自然风光中的天空辽阔空远,但常失之单调,让太阳作为天空景观的构图焦点,难观众的视觉有所寄托。日出与日落则又是自然风采中最辉煌的时刻,色温偏低,温暖,太阳的形状鲜明,也有利于太阳与其它景物的联系。日出或日落时光线变化较大,可以说随时都在改变,要尽可能多选择一些曝光组合,以防曝光失误。
底片上太阳的大小形态是由镜头的焦距决定的。镜头焦距越长,太阳的影像也越大。用广角镜或标准镜拍摄日出或日落时的太阳,画面上的太阳很小。为了丰富画面,这时可将光圈收至最小,画面上的太阳会散出六角星光线条术感染力。当然也可以选用星光镜、彩虹镜强化太阳的魅力。在没有长焦镜的情况下,可采用虚焦法让太阳变得虚而大些,方法是将光圈开到较大的位置,将镜头焦距旋到最近距离上,找一近处小的物体使其恰好落在焦点上,比如几棵麦穗、几朵小花或是外形比较特殊的植物,拍摄时蹲下或趴下,与小植物同等高低,以远处的落日或朝阳为背景,这时画面中的植物是清晰的剪影,太阳在远外、处显得虚而较大,虚实相映,明暗成趣。如果再在镜头上加上一枚近摄镜(专为翻拍小画面用),还能使太阳变得更虚更大。
在拍摄日出与日落的同时,还应留心拍摄绚丽多姿的早霞与晚霞,使天空色调更丰富。云彩不仅在有太阳时出现,在日出前20分钟左右或日落后30分钟,天空也会出现异常美丽的霞光。这一时刻非常短暂,要注意把握。
除了前几节介绍过的一些自然风光外,还有一些有特点的自然景观也可作为重点表现。
原野风光,是指以草地、田野为主,场景较大,河流草树等景物较丰富,抒情性较强的风光。拍摄原野风光,要具备从复杂的景物中繁中求简的能力,选取最具特色的部分场景,合理分配大与小、深与浅等景物的位置与比例,并利用线条的起伏变化传达节奏与韵律,切忌大小景物一同放入,缺乏中心。
在大西北的风光摄影中,沙漠的表现力是不同凡响的。在朝阳和夕阳的低角度光照下,辽阔沉寂的沙漠显出生命的振颤。明暗交错的形状与线条,细腻又粗犷的质感,变幻无究。如果再摄入一群骆驼,或几株沙枣,能为枯竭的沙漠添上生命的葱笼。
参考实例:永远不会过时的亚当斯
提起风光摄影,自然会想起已逝的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期;而谈到亚当斯,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他的代表作《月升》。当然,这不仅仅是由于《月升》被一位收藏家以5万美元收购,成为摄影史上售价最高的一幅当代摄影家作品。
1941年的一天黄昏,亚当斯驱车经过新墨西哥州圣塔菲附近的赫尔南迪兹公路时,突然发现了使他激动的景色——路边,月亮冉冉升起,而夕阳的光辉把田野和村庄染上神秘的色彩,村庄上还浮动着美丽的云霞。亚当斯在急刹车后以最快的速度架好笨重的8×10大型相机,以光圈f/32、1秒的快门速度按下快门。还没来得及再拍一张,阳光就在15秒钟后消失了。回去后,他用D—23软调显影液稀释后再结合水浴法(显影液与清水交替冲洗法)反复10多次冲洗,并亲自在放大时进行避部遮挡加光处理,一轮皓月终于从纯白到漆黑无限丰富层次的影调中升起,成为永恒。
30多年以后,有人问及亚当斯拍摄《月升》时的准确时间,他已记不清了。于是一些好事者请亚当斯到实地回忆了当时支三脚架的精确位置,并请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对照照片上月亮的位置,通过计算机根据月球运行方位表推算出:《月升》的拍摄时间约在1941年10月31日下午4时零5分!
亚当斯一生拍摄了上万张足以传世的风光作品,他的“区域曝光法”也已成为技术上的经典。他的成功告诉我们,风光摄影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那就是三“心”:一是清心,要爱大自然,排除杂念,忍受孤独与空虚感,全身心地投入;二是悟心,反复观察,认识大自然,心灵自会有感应产生,预测到各种情感的对应变化;三是耐心,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个人是无主宰能力的,因此要选好主题、角度,等待机会,带着笨重的器材长年累月奔波于荒山野岭之间,与《月升》并称为两支月光曲的另一幅《月亮和半圆丘》,就是在1960年等了1年时间,经周官准备才一举拍成的。
亚当斯的成功还包括他对后期制作的精益求精。他把底片当成乐谱,把放大照片当成演奏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永远是每一个摄影爱好者的楷模。亚当斯曾经说过:“我的摄影生活是钟摆,拍照和放大是钟摆的两端。”尽管亚当斯的大钟已经停止了摆动,但我们还是会记得他在摄影史上曾敲响的那一声宏亮的钟声!
三、旅游摄影
旅游摄影所面对的大多也是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而它与一般的风光摄影的最大区别是,旅游摄影更多地是将人物与景物的有机结合。为朋友亲人拍也好,为自己拍也好,总是想起到到此一游的纪念作用,把握好旅游摄影的这一特点,关键在就在于既要拍好景物,也要拍好人物,使两者之间达到默契与和谐。
旅游摄影还有其特殊性。由于现代旅游者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如同走马看花,不可能像风光摄影家那样有足够的充裕的时间拍摄很精致的作品。同样是记录大自然的风光和人文景观,旅游摄影的要求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空间里,记录眼前最有特色的景物特征,通过照相机“代替”你“看”风景,等回来后再通过照片细细品味过去的旅途。所以旅游摄影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你拍得越准确,越有独特感觉,就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旅游摄影的准备
首先是摄影器材的准备。选择一架得心应手的相机是旅游摄影的基本条件。随手拿上一架照相机,抓上几卷胶卷就匆匆出门的做法常常会使人后悔莫及。在出门前一段时间买好或借好照相机,使用一下,了解其性能,并确认其功能可靠,没有障碍,这点非常重要。照相机的选择可以是一架袖珍的全自动照相机,方便轻巧,性能可靠。要求高些的可以是一架单镜头反光照相机,配上只28~80mm(35~70mm)的变焦镜,加上只闪光灯。旅游摄影的照相器材不必太复杂,否则反而会使旅游者耗去太多的精力,享受不到徜徉于自然间许多乐趣。不管是哪一种照相机,能有后背的日期打印功能则更好,这样可以在每张照片上打上拍摄日期,帮助你准确回忆旅途的游程和事件。三脚架也是旅游摄影中很有用的附件,尽量带上轻便些的、能折叠缩成体积小些的为自拍旅游照提供方便,也能供照相机在弱暗的光照下使用。
要想在匆忙之中拍出高质量的旅游照片,出发前应尽可能多地收集介绍该旅游点的书籍、文章及图片,仔细阅读分析,把握风景点或途中的风景特征及四季变化,以免走马看花,挂一漏万。收集的信息越多,拍摄成功的把握也越大。到了一个旅游点,还要尽可能地在书店或旅馆搜罗旅游指南、明信片。特别是对风景点明信片的研究非常有用:一是可以通过图片参考借鉴别人的拍摄方法,二是先把自己放在摄影师的位置上,考虑同一个风景点是否可能用其它的方法来处理,确实做到胸有成竹,别具一格。
还要为旅游摄影做好文字记录的准备一本袖珍式的笔记本夹上一支圆珠笔,入在随手可取的包袋中,抓紧旅途中的点滴空余时间作些记录。记录包括两方面:一是被摄影物的背景材料,二是旅途中的感受,心境及气氛,这样就会使照片更具立体感。
2、旅途中的摄影技巧
当你走出家门,踏上旅途,就可开始用照相机记录旅途中的一切,将全部的旅游照片串起一个有声有色的旅游故事。其中包括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上记录窗外的自然风光与风土民俗,记录车船、飞机内的旅途生活,还包括新到一地的车站、轮渡、机场、码头、住宿宾馆饭店的内外景,以及给你留下美好印象的服务员等,让更多的故事留在胶卷上。
火车和汽车是旅途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车辆在行驶中的震动较大,拍摄时不要身靠车内的依托处,否则身体会随之一起抖动,使影销售量虚化。为了表现旅途中车辆行驶的效果,拍摄时可借用车外景色,让其虚化产生动感。方法是让人物靠窗而坐,拍摄者从窗内向外,将人物与窗外运动的景物结合在镜头内。此时窗外的景色比窗内亮许多,可根据窗外景物亮度曝光,并同时使用闪光灯对窗内的人物补光,以使曝光量平衡。当然也可以直接从车窗内拍摄窗外的风景,用较慢的速度随车让景物虚,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飞动感。
现代旅游已与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飞机上向外拍摄恐怕是最令人激动的旅途摄影了。如果碰巧得到一个紧靠窗口的位置(最好是远离机翼和发动机的窗口),就能方便地进行航拍了。在飞机起飞不久或快要降落时空工拍摄的照片清晰度较高。一旦飞机升上7000m以上的高空,云雾常常会遮盖地面的景色,这时可以抓紧拍摄千变万化的云层,特别是日落时分,五彩的云霓和艳丽的天空更加富有迷人的魅力。空中拍摄的快门速度宜在1/250秒以上,以防抖动。光圈开大些,将距离调至∞处,还可以加上一块防紫外光镜(UV镜),以提高清晰度。可使用标准镜或35mm左右的小广角镜,尽量贴近窗口(但不要碰上双层的机窗玻璃),既提高拍摄清晰度又可防相机随飞机震动。
水上旅途要比汽车和火车轻松省力,而且水上旅游的舟船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时常也是旅游欣赏景观的载体。为了避免舟过境迁,错失拍摄良机,先要了解一路上的景点,做到心中有数。一些黄金水路如漓江、三峡等,可谓一程一景,不可稍有懈怠。由于经念照是连人带景一起拍摄,顺光或前侧光的角度比较合适。如在逆光下拍纪念照,水面有强烈的反光,人脸在逆光下比较暗,不利于曝光的选择和得到良好的色彩还原,此时唯一的被救方法是用闪光灯对人物加以补光。
还有一种特殊的水路旅途——乘坐竹木筏缘溪而行,比如武夷山下的九曲泛舟,蜀南竹海的竹筏漂流等。想拍纪念照,最好在上竹木筏时就选好合适的座位,比如舟尾或筏头,与家人及朋友相对而坐,用一广角镜,才可能边浏览边互相拍摄纪念照。在舟筏上千万不可未经许可就随意站起或走动,这样非常危险。
3、旅游纪念照的人景安排
旅游纪念照的构图法则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主体要突出。取景时尽可能使主体在画面上占主导地位,不一定要大,但最好是在视觉中心,比如将人物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形成趣味中心。还可以使用远与近、实与虚、大与小、高与矮、明与暗的对比来突出主体。二是画面要简洁。一张照片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包罗万象。要学会走近风景点,走近些就会发现画面更为丰满,构图也会更为简化,充满力度感。三是画面保持均衡。静态的风光与人物的位置最好有一种稳定感。
旅游摄影中要学会利用前景。前景是指靠近镜头的景物,或是在主体前面的景物。一般拍摄者常常会忽略前景的作用。前景可以用来直接说明主题,比如垂下的柳丝点明春天。前景可以引导观看者的视线趋向主体,使主体突出醒目。前景在画面上的位置没有限制,可以在画面的上下端、左右侧,有时甚至布满整个画面的四条框,比如深暗色的巨大建筑的门框等。前景所形成的线条透视或空气透视可以表现空间的深度,深暗色的前景会使中景、远景(包括主体人物)更为明亮,拉大前景与中远景之间的距离感。前景还可以用来平衡画面,起到装饰作用。比如画面上天空位置太空,可以选择一些树叶或是雕梁画栋等作为前景,既能使画面平衡,又可以美化画面。运用前景时要注意与主体景物在虚实、影调色彩上有所区别,起到烘托主体作用。前景必须与主体有内容上、形式上的联系,脱离主体的前景或是太乱太杂的前景应谨慎使用,以免破坏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因景而异采和不同的拍摄方法也是旅游纪念照成功的关键。谁都懂得在拍摄时要将人物的神态、造型与景物产生融洽自然感,但一举起相机就可能什么都忘了,进入了俗套,拍成那种千篇一律的“面对镜头、脸带三分笑”的呆板形式。应该更多地拍摄人物在活动中的画面,如娱乐、参观、谈笑或进餐等。在人与景的选择上更应多动脑筋,使人与景产生亲切的呼应感。比如美国总统里根在参观西安兵马俑时,站在断了头的兵俑后面,拍出了一张总统脑袋兵俑身体的幽默照。
4、民俗风情与生态环境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旅游摄影的范围还包括对民俗风情和生态环境的纪录。
拍摄由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为基础的风情民俗是旅游生活的最好补充。民风民俗既包括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生活,也包括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人们生活场景,其中包含着不同文化传统和审美心态影响的细微差别,这就需要有每锐的观察能力。江南古镇黎明的炊烟,西北边塞夕阳下的羊群,采茶的水乡姑娘,捕蟹的渔夫,一路备烟缭绕的善男信女……只在细心比较取舍,就会有拍不完的好画面,好题材。
假如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又恰逢地方节日,那些个性鲜明的民俗风情不仅多彩缤纷,也是弥足珍贵的摄影资料。在表现少数民族节日特色时,单从表面上猎奇是不够的,要善于发现各自民族的内在个性,使照片更耐看、更有特色。同样是马会,蒙古族的豪爽健美、气势宏大就与哈萨克族的质相柔情各有千秋,要通过特定的场面或细节加以区别。
在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必须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融洽感情。有些少数民族不喜欢人们拍照 ,任性拍摄会引起不愉快的结局。特别是一些常年深居简出的少数民族,见到背着相朵的游客要么匆匆避开要么表示不满。最好请一位当地人带路,通过语言上的沟通,得到理解后再拍。如果被摄者提出要得到照片,那就一定要讲信誉,回去后寄照片给他们,不要失信。
作为一个有现代意识的游泳者,不能不关心周围的生态环境。在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生大意义的同时,应该学会利用手中的照相机为这个星期球做些什么。一是精确地记录优美纯净的自然景观,为被逐渐污染的土地、河流、海洋和空气留下更多值得追忆的过去。小到一株迎风独立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大到大片的原野森林与牧场,尽情捕捉自然的伟大力量的源泉。二是留心发现并记录那些已被污染或正在被污染的不容忽视的现状,小到水面上漂浮的点点滴滴色彩斑斓的污染油迹,大到漫山遍野被任意砍伐的幼林原木,以及从而导致的水土流失、滑坡……通过精确的、不夸张变形的如实再现,以及必要的文字记录,向人向击响环境保护的警钟。
5、旅游照片的整理编排
每次旅游归来,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如何合理保存并利用这些摄影图像,还应该懂得一些底片、照片的保存方法,以及整理编排的技巧。
底片是第一手资料,正确保存底片的方法是,不要使整卷底片呈卷曲状态,否则容易损伤药膜面并很难再使其恢复平整。买一些底片夹(或塑料薄膜底片袋),根据规格要求分成六张一条或四张一条,平整地插入底片夹内,不可施以重压,也不要放在过冷或过热的地方,并注意防潮防霉。对所保存的底片做一分类,可以是时间上的分类,可以是根据拍摄内容如风光、纪念照、抓拍等,编上号,登记。同时也给底片簿编号,这样就能方便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底片。
照片的保存也要注意防潮防霉,并避开日晒。不要将其叠在一起造成粘连,也不要压在玻璃板下令其无法揭下,最了是竖着放置。使用市售的插袋式照相簿将照片——插入,欣赏起来很方便。但如果花些时间认真剪裁整理这些照片,将会使愉快伯旅游生活得到更充分的延伸。
先将照片作一次剪裁切割,将一些构图不完美的照片经剪裁后达到突出主题的最佳效果。尽管这时照片是小了些,但总比大而空洞无物的照片来得吸引人。而且每剪裁一张,裁去的部分越多,说明在构图上还把握不好,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景就可以有所改进。如果经剪裁后的照片实在太小,但这张照片又很重要,则可以通过精放,或是扩印成大尺寸再剪裁,就能获得较大的画面。
接着准备一本大的透明粘胶影集(经过剪裁后的照片大小不一,插袋式影集已不适用,何况插袋式也太呆板,缺少变化),将所有照片按照一定的思路串联起来,并穿插一些有趣的文字,甚至可以附上旅游点的门票参观券,或导游图,使其更丰富多彩。这样的一本本影集,不仅可以成为永久的珍藏,也可为下一次的旅游摄影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的基础,使每一次的旅游摄影都富有新意。
四、夜景摄影
从广义上看,夜景摄影也属于风光摄影中的一种,它面对的也是自然风光和人工建筑。只是夜景摄影有其特殊性,它的光线较弱暗,必须进行较长时间的曝光,使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因此也就不同于一般的自然光下的风光摄影。同时,夜景摄影本身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有各种人工照明下的建筑,有月光笼罩下的自然景物,也包括拍摄星、月等天体景观。溶洞摄影因其也是拍摄人工照明为主的全黑环境中的景物,因而与室外的夜景摄影非常相似。
夜景摄影不仅是再现自然景观,而且常用其绚丽多彩而受到留影者的欢迎,如何将人与夜景结合在一起,拍出成功的纪念照片,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拍摄技巧。
让“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景长留!
1、夜景摄影的器材
夜景摄影最宜使用120照相机,双镜头反光或单镜头反光的120照相机都很理想。关键是这类相机通过毛玻璃取景,直观方便,容易构图。同时这类120相机还都具备重复曝光装置,可以使夜景摄影更丰富多变。有的135照相机具备重复曝光装置,也较适合于拍摄夜景。如果没有这一装置,可参考后面介绍的“土法”进行多次重复曝光,只是稍麻烦些,稳定性也差。
夜景摄影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稳定坚实的三脚架也是不可少的。如果一时没有三脚架,也可利用稳固的栏杆、桌子、凳子、石块等搁置相机,同时准备一两本书,垫在相机底部的恰当位置,用以调整相机的斜倾角度,帮助准确构图。
拍摄夜景还要备一根具备锁定装置的快门线,便于长时间曝光或多次曝光之用。若手中没有理想的快门线,可在拍摄时先将镜头盖盖上,快门速度调至B门,按下快门后用两层胶布将它固定住(也可用两条橡皮筋利用机身位置崩紧B门),使快门一直打开,随后再打开镜头盖进行曝光,拍摄完毕后再撕去胶布或除去橡皮筋即可。
夜景的环境较暗,准备一支笔型小手电筒,用来在调整快门和光圈时照明用,也可用作对人物对焦时的替代光源。
夜景摄影有时需要几次甚至十几次的重复曝光,即便使用重复曝光装置也能免会使照相机和三脚架发生轻微的移动。所以可再准备一张无光的黑色卡纸,大约15×20cm的长方形,用以代替镜头盖遮住镜头,曝光时移开,如此反复,丝毫不会影响相机的稳定性。
夜景摄影时,各种灯光的杂光很多,强烈的杂光容易射入镜头影响画面的质量。有了遮光罩就可以挡去一些杂光。另外,遮光罩不可以配合黑卡纸使用,进行多次曝光。可将黑卡纸的一端用透明胶纸与遮光罩的上端边缘相粘连,使黑卡纸垂挂于遮光罩前,进行曝光时,轻轻将黑卡纸向上翻起搁置在遮光罩上,曝光完毕后再将黑卡纸覆住,这样多次曝光更为方便。
胶卷的选择没有太多特殊的要求,一般的GB21°(ASA100)的中速胶片就很适用,其反差适中,颗粒细腻,层次丰富。普通的彩色负片拍摄景能获得暖调效果,色调偏红黄,产生热闹的气氛。至于反转片的选择,日光型与灯光型皆可用,前者偏暖,后者效果偏冷,可根据不同的主观愿望加以选择。
2、一次曝光法拍夜景
夜景的光线较弱,如何正确曝光是夜景摄影的一大难题,初学者往往觉得无从下手。而且夜色中的景物亮度极低,有灯光处又较亮,手上有测光表也很难测出准确的读数,常常会受到各种干扰而造成失误。因此,对于夜景摄影的曝光,一是可以参考常用的夜景曝光表格进行曝光,二是可以通过目测法来确定曝光量,这就需要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为了避免在估计曝光时所产生的失误,在一般情况下,用彩色负片时宁可曝光过些,不要曝光不足。因为曝光略过度仅影响景物的高光亮部,这部分在夜景画面中所占的面积都不会很大,不会造成影响全局的严重后果。加上景物光亮部分曝光过度,负片上密度偏大,大放大制作过程中可作适当的补救。但如果曝光不足,暗部的细节就会全部消失,漆黑一团,缺少影调的变化层次,也会严重影响色彩的再现。
一次完成曝光的夜景拍摄法最为简单,主要适合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太阳刚落,天色还未全黑之前,景物上的灯也已经开亮时,这时一次完成拍摄曝光,天际的余光能够衬出景物的轮廓,作品中的景物暗部也有细节。二是在灯光密集、亮度较均匀的繁华街道上的拍摄,灯光同时照亮了建筑的一些暗部细节,用较慢的速度一次完成曝光,也能通过密集的灯光渲染热闹的气氛。在现代大都市的许多建筑上都装上了泛光灯的照明,光照非常均匀,用一次曝光法就能获得完美的效果。
下面列出常见夜景的曝光参考表,在拍摄时可用包围曝光法多拍几张以作优选。(以ASA100胶卷、光圈f/5.6为基准。)
工地灯光 2~8秒
节日彩灯及霓虹灯 1~8秒
泛光灯照明的建筑 1/15~1/8秒
一般灯光下的街道 20~60秒
灯光橱窗 1/2秒
太阳刚落时的灯光建筑1/2~2秒
满月下的景物 60~120秒
3、多次曝光法拍夜景
多次曝光法拍夜景,主要适用于以下场合:
一种是地面景物场面比较大,各类灯光比较稀少暗淡,夜空中又没有月光,这就需要在天未黑之前进行第一次曝光,再等天黑后对灯光进行第二次曝光。第一次的曝光量约为正常曝光的一半左右,让景物先在底片上留下一些暗部层次,包括天空云霞等衬托的外围轮廓。曝光多了会使天空变白,如同白昼,失去夜景的真实感。第一次的曝光最好用小光圈,如f/11、f/16甚至f/22,快门速度可以放慢至4秒以上。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利用黑卡纸遮 挡、打开B门进行曝光控制,省略了重复打开快门曝光,特别对于没有重复曝光的135照相机的使用龙其方便。二是在使用4秒以上的时间进行曝光时,可以用黑卡纸对天空进行适量的遮挡,使天空的曝光量与地面景物的曝光量得以均衡。遮挡方法是:先用黑卜纸挡住镜头,打开B门并锁定,然后提起黑卡纸露出景物部分遮住天空,并上下轻微抖动几下后全部移开黑卜纸,完成全部曝光后再遮上。一般情况下,遮挡天空部分的时间大约为总曝光量的1/2~2/3,比如第一次一共曝光6秒,天空可以遮热源3~4秒。第一次曝光后完成后,就等待天空全黑,各种灯光都亮起,再略开大些光圈对灯光进行第二次曝光。
第二种情况适用拍摄夜景中流动的车灯,包括拍摄焰火礼花。要想让夜景中的车灯留下更长更多的光迹,先要找一个较高的位置俯拍,不让灯光线条过多地重叠。构图时要让长长的街道贯画面。用黑卜纸遮住镜头,打开B门锁定,并同时注意街道上车辆的行驶情况。当看到有亮着车灯的车辆从远处驶来或由近处驶向远方时,移开黑纸板,等车辆开出画面再遮住镜头。如此反复多次,就能让车灯在画面上留下许多或黄白(正向车灯)或红色(尾灯)的灯迹,直到满意为止。由于多次曝光的积累,画面中的楼房等也会获得较为合适的曝光。
针对不同的景物曝光,由于每次都要重新构图,照相机就最好有重复曝光装置。如果没有,对于每上一次卷片扳手才能按快门的135照相机来说,可以采用下面的重复曝光法:在第一次曝光前卷好片后,通过倒片扳把与机身粘紧,使其不能再转动。取景后按下快门进行第一次曝光,接着将机身底下的倒片按钮推入,这时又能卷片给快门上弦,而由于倒片按钮的推入已使输片齿脱离了卷片机构,加上倒片扳把又被粘住,所以胶卷是不会动的。接下来重新构图后进行第二次曝光。如果需要更多的曝光,可以重复这一过程,等多次曝光结束后,除去胶布,不再推入倒片钮,进行卷片,胶卷又会向前卷动。注意这时由于倒片钮刚刚复位,画面可能只卷过去半格,所以最好用镜头盖盖好镜头,按动快门空拍一次,保证不会与下面一张画面重叠。
4、人物与夜景的结合
假如既想拍好夜景,又想将夜景中的人物也清晰地拍好,方法是通过闪光灯照亮人物,利用慢束快门使夜景中的灯光曝光正常。夜景中拍纪念照也分为一次曝光法和两次曝光法两种。
一次曝光的方法如下:先用三脚架支好照机机,构图,安排好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将焦点对在人物上,并看一下距离(比如3m),然后将闪光灯装在照相机上,根据闪光灯的指数决定应选用光圈(如闪光灯指数为24,24÷3=f/8,这时可将光圈定在f/8上),再估计一下夜景亮度,选用一合适的快门速度。比如是拍一般的橱窗灯光,从前面的表中查出为7/5.6,1/2秒,闪光灯充电完毕后,就可以用快门线打开快门进行曝光,闪光灯也同时闪亮。这时f/8和1秒的组合使背景曝光正常,而距离3m的人物靠闪光灯照亮,两者正好达到平衡的效果。
将闪光灯装在照相机上的一次曝光法比较方便,但缺点是闪光灯从面照亮人物,光线太平,缺乏立体感。这时可采用闪光灯与相机的分离法:将闪光灯从照相机上取下拿在手中,放在人物的左侧或右侧,举高些,然后将照相机的自拍开关打开,仍以上面的1秒和f/8的组合为例,等闪光灯充足电后,按下自拍快门,注意听照相机的自拍运动(有的照相机是以灯光闪烁为指示的),等听到照相机打开快门的一瞬间,立即用手指触发闪光灯的闪炮试放钮,闪光灯亮。由于闪亮的时间正好在快门的1秒钟曝光时间之骨,所以同时将人物照亮,又富有一定角度的立体感。分灯拍摄法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闪光灯与人物的距离可近可远,但这时光圈的计算要以闪光灯距人物的距烹准,而不是以照相机到人物的距离计算。二是这一方法只适合于1秒以下的快门速度(1/2秒以上的快门速度时间太短,难以掌握同步)。当然也适用于B门,但需要一手用快门线按下B门,另一手举着闪光灯照亮人物,难度略高些。
一次曝光法兼顾了人物与背景的曝光量,但往往无法兼顾两者的清晰度。也就是当对焦于人物时,背景较远的话,往往不在景深范围之内,会虚化。但只要虚得恰到好处,能使灯光产生一种晕化效果,形成虚实对比。
如果有必要也让背景同时拍得非常清晰,就可以要用两次曝法完成。在安排好人物与背景的构图后,将闪光灯装在照相机上,但先不要充电。拍摄时先向背景对焦,然后选择合适的光圈、快门对背景进行曝光,由于人物在暗处,不会感光。然后再向人物对焦,根据闪光灯的距离决定光圈,并利用重复曝光装置进行第二次曝光(也可以利用前面介绍的倒片钮多次曝光法)。这时的曝光应选用1/60秒与内光灯同步的速度,与闪光照亮的人物形成叠影,造成拍摄的失误。
在溶洞中拍纪念照有一种简化的方法。将相机支稳,调到f/5.6,1/8秒,用35mm左右的广角镜,将焦点调至4m处,装上指数为20~24的闪光灯,让被摄者站在3.5~4m处(闪光指数小,站前些,反之加略后些),利用景深的理,可以将人物及10m远处的景物都拍清楚。这样可免去在溶洞对焦的困难,节省时间。按下快门或通过自拍,闪光灯圈的控制下使前面的人物曝光正常,而1/8秒的快门速度又使背后色彩斑斓的灯光得到较合适的曝光量和色彩不原。这一方法被称为三定法(定光圈、定快门速度和定距离),适用于各种溶洞摄影。
5、拍摄星、月等天体
直接以月亮为拍摄对象,一是要解决曝光问题,二是要注意月亮成像的大小。对满月的曝光可以使用光圈f/11,再根据胶卷的感光度(ASA)的倒数决定快门速度:比如ASA100的胶卷,快门速度定在1/125秒左右。曝光不足会使月亮的景像发灰,而曝光过度又容易使月亮的边缘晕化,变得模糊,同时月亮表面的影纹层次也会丧失,一片发白。月亮的成像大小与镜头的焦距直接相关。焦距越长,影像越大,反之就小。用135照相机的50mm标准镜拍摄的月亮在底片上的直径只有0.45mm,小得令人失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长焦距镜拍月亮,以获得较大的影像和较清晰的表面影纹。
在天色全黑的情况下,想一次曝光将月亮和月光笼罩下的景物同时记录下来相当困难,因为月亮与景物两者光比太大,曝光量上无法兼容,除非地面景物有较亮的灯光同时照明。同时,想将月亮拍得大些,必须选用200mm以上的长焦镜,但这时却无法包容较多的地面景物;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分两次曝光完成(彩图41)。
用肉眼观看群星闪烁的夜空,非常壮观,但它们离开球实在太遥远,哪怕使用再长焦距的镜头,也很难将星星拍得大些。所以星星的表现主要是结合地面的景物让繁星点点成为遥远的背景,点缀夜空。要么采用长时间的曝光方法,让星光形成移动的轨迹,成为发亮的线条,使天空更为壮观并充满诗意,前者只要结合地面景物的亮度曝光几秒钟即可,后者还必须掌握一些要点:
拍摄星星的轨迹宜选择漆黑的夜空,在高山顶上开大光圈长时间曝光。之所以要选择高山顶,是因为市区的夜空有很多灯光的泛光,长时间的曝光会使天空发白,影响星星轨迹的清晰度。拍摄时用三脚架支稳相机,使用50mm的标准镜,以北极星为取景中心,打开B门并锁定,经过长时间的曝光后,由于地球的自转,每颗星星的光迹就会形成圆弧。曝光1小时,形成15°圆弧,曝光2小时成30°的圆弧。
参考实例:布夏德独特的夜景曝光法
现代摄影已经进入了高科技的时代,佳能EOS的6区域测光分割系统和6种电脑自动曝光程序,美能达7000i艺术创作软件能相邻0.3级曝光量作连续7张自动包围曝光,这些似乎可以使一个初学者也能拍出一张张曝光准确的照片来。但是,对于一个有性的摄影家来说,曝光,依旧会作为一个困挠摄影家的问题存在下来,特别是在自然界的光照量超过或低于相机电脑的程序范围时,就只得凭双眼和大脑的判断来曝光了。
在旧金山艺术学院任教的美国摄影家杰利·布夏德在从事夜间摄影时的感觉曝光方式则令人惊讶。他可以在夜色的公园里站立30秒曝光而“稳如泰山”。在夜色中他只要伸出手,就可以由掌中显示的明暗知道该曝光时间要多久,这恐怕是程序最高的相机也无能为力的。
有一天夜里,他在西班牙的一个小村落参加游行和舞蹈的庆宴。他把照相机架在一个高柱上,打开B门,进闹区喝几杯酒,一个小时后完成曝光。画面的下部是村庄深色的轮廓,还有树,所有的星辰形成一条条的弧度横跨天际。又有一次他在半夜12点到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公园里,手握相机靠在一片树丛上以30秒时间拍了两张,居然在一张照片上出了“彩虹”般的光芒。他为这份神秘感而得意好几天。尽管布夏德的拍摄方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极端,但却不无调佩地道出了曝光中的一个奥秘,那就是在人与相机之间,曝光方式的选择是决定一个摄影师是否具有个性的重要方面,特别是面对夜景摄影这一难以精确测光的拍摄题材。
夜影摄影的曝光既有难的一方面,也同时为摄影者提供了自由创作发挥的天地,黑暗中可以利用原有的灯光,也可以加用新的光源,使原本比较单调的夜景变得丰富多彩。比如美国摄影家费宁格在拍摄《夜间起飞》这幅名作时,巧妙地结合灯光与闪光灯创造出不同凡响的画面。他在直升飞机的桨翼上安装了明亮电灯后,先用闪光灯照亮机场上的飞机机身,再让飞机起动上升,使桨翼上的灯光通过旋转在底片上形成节奏多变的旋律,犹如千百根纤细的线条组成薄如蝉翼的图案。
五、体育摄影
体育摄影最富刺激性,拍摄者既要同于一般观众的狂热激情,去体会每一个瞬间的心灵感受,又要比观众冷静些——在按下快门的第一刹那。体育摄影的审美特征主要有:
一是表现人体美。运动员强健体质和健美的体形比较集中地体现着对称、均衡、和谐、比例、节奏等形式美。
二是展现体育的动作美。凝固体育运动千姿态的健美动作,如田径、球类的矫健,体操、技巧、跳水等的舞蹈美。
三是捕捉体育运动的动感美。调动一切有效手段表现体育动势,把高速运动的形象或凝固于空间或流淌于时间。
四是凸现运动员的精神美。或喜或悲,或凝神专注,或恢谐幽默,以全方位留住运动员的情感特征。
1、体育摄影中的若干关系
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对表现好体育摄影的特点很有益。
首先要解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就是情节与形象的关系。典型情节包括一场比赛中决定胜负的瞬间,新纪录出现的时刻,以及形成高潮的激动人心的场面等。形象则是指能够反映运动项目或比赛的特色、并尽可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一张典型情节与艺术形成结合完美的体育照片,才能引人入胜。
体育摄影要求优美的姿势与高难度的技巧相结合,而这对矛盾很难统一。一些表现高难度技巧的动作在画面上往往姿势并不优美,而那些姿势优美的动作却常常不是难度最高的技巧。对于广大观众来说,他们通过照片首先要求得到健美的享受,至于技巧水平如何,只有少数专门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才会去推敲,在一般情况下只能要求技巧难度服从于姿势优美的需要。
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掌握动势与表态的关系。表现动感是体育摄影的基本要求之一,最好的要求是通过影像的虚实相衬来渲染动与静的对比,从而加强动体形象的表现力。
还有就是处理好精彩动作与情感特写之间的关系。以往体育摄影大都着重于对精彩动作和竞争场面的捕捉,但现代体育摄影的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更多地注意用大特写的手法捕捉丰富的人物情感,让观众细细品味运动员在特定环境中所迸发出来的情感瞬间,同时诱发观众在近似环境中曾体验过的或悲或喜的心情,产生共鸣。
最后要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为了突出主体,虚化陪体,一是要善于运用长焦距镜头,既可以远距离拍摄到主体的较大影像,又有强烈的空间压缩感,夸张竞争的气氛。二是善于用较大光圈,使陪体在景深范围之外,使其模糊。
2、提前量、预见性和高潮点
体育摄影的抓拍主要靠反应敏捷,但如果忽略了“时延”——这一影响敏捷反应的因素,就会造成拍摄的失败。
“时延”分两方面。第一是大脑反应的“时延”。当我们从取景框中看到所需要记录的动作,通过大脑掖呼判断,再传至手指安动快门,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时延”。未经专门训练的摄影者,其神经惰性的时延在150毫秒左右。第二是照相机本身的“时延”也就是从快门按下到打开快门也占用一定的时间,越是复杂的照相机,时延也越长。比如美能达X—7000相机,按下快门后,抬起反光板,测光、自动对焦,然后才启动快门,大约共需105毫秒,对快速变化的动体产生的影响是令人吃惊的。如果这时在百米赛跑的终点线拍摄运动员冲刺,看到运动员撞线时按快门,底片上的运动员已冲出两米之外,因此,面对这类运动项目,必须掌握一个提前量,略先于运动员的动作按快门,才能捕捉到理想的瞬间状态。
提前量的掌握依赖于必要的预见性。体育比赛中的各种精彩瞬间和理想画面都是转瞬即魄力,的如果缺乏预见性,也就无法掌握提前量。如何培养预见性呢?这必须以深入了解、熟悉、研究拍摄对象为基础,逐步提高对各项运动、整套技术动作的了解,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预见到高潮的出现。只有将预见性与随机应变的能力相结合,才能应付最复杂的运动项目。
同时,预见性的培养不仅局限于竞赛项目,还应注意赛前、赛后的小景,场内场外的花絮。比如运动员胜利时的欢欣雀跃,失败时的垂头丧气。又如教练员面授机宜,啦啦队鼓劲喝采等等。这样都可以能使体育摄影更丰富多彩,更富人情味。
预见性若与各种技巧相结合,就能更完美地抓拍到精彩瞬间,特别反映在对焦技术的使用上。体育摄影中的定点对焦法和区域对焦法就是预见性在技巧上的实际反映。定点对焦,就是事先找准某一替代物代作为聚焦对象,等动体一进入需要的拍摄位置,就可神贯注抓取精彩瞬间,省去了对焦过程。比如拍摄跨栏,可将焦点对在木栏上,等运动员跨越的瞬间即按快门。又比如短跑冲刺,将焦点对准在终点线上,等运动员撞线,就能节省时间,有利抓拍。区域对焦是指预见到运动员在某个区域内的活动会有精彩动作的出现,事先收不光圈,扩大景深范围,只要运动员在这一景深范围内有上好表现,就可以不再对焦而直接按快门。比如在球门左右两侧拍摄足球,精彩瞬间大都出现在球门前的禁区附近,那么只要选择较小的光圈和合适的对焦距离,就能将这一区域都纳入景深范围之内,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通过取景框抓拍了。
另外,在体育摄影中,有时由于现场光圈等原因,快门速度不能提高,不容易凝固高速运动的动作。但只要恰当利用运动员的转折瞬间拍摄,就能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获得较清晰的运动影像。因为每当高速动物体改变方向产生转折时,运动速度必定明显降低甚至出现暂时的停顿。预见到这个瞬间非常有用:比如横向转折——滑冰、自行车、摩托车等比赛拐弯时的减速,竖向转折——跳高运动员腾身至高点即将下落的瞬间,任意转折——乒乓球运动员将猛力击球,铁饼运动员将要开始放置身体等,这种积蓄力量的瞬间时常十分健美又相对停顿。
3、把握田径项目的特点
田径运动相对变化性少,运动过程的重复性强,比较容易把握其特点,也正由于变化少,要拍出有新意的照片又比较难。
先看各类赛路的拍摄特点。短跑是以瞬间的爆发力与冲击剌为特长的,拍摄时就要以起跑时和冲刺时的瞬间为重点。表现起跑宜从低角度,侧方向取景,抓住发令枪响后从下蹲姿式变换为向前跨第一大步的时刻,以身体的前冲和全身肌肉崩紧展现其健美有力。宜用85~135㎜的镜头,从前侧将一排运动员略加压缩,快门速度尽可能提高到1/500秒。中长跑的运动员比较多,可以抓拍起跑后运动员密集争枪内道的热烈场面,并用250㎜的长焦距镜头压缩这些运动员,使其看上去紧张激烈,还可以在中途的弯道上拍运动员跑成的长龙状,展现中长跑的特征。
跨栏和接力是较难拍的项目。跨栏从正面拍摄时注意要要把握高潮点。拍早了或拍晚了,动作都很难看。而从侧面拍摄,早些或晚些都无妨。跨栏最好拍跨头几个栏的动作,越到后面,运动员之间拉开的距离就越大,动作也会走样。接力赛的关键是表现传递接力棒的瞬间,可用高速快门抓拍传接时的特写,也可用追随法产生动感,还可以从看台上俯拍换棒的大场面。
田径中的跳跃运动主要有跳高、撑竿跳和跳远。运动员跃上横杆之际是跳高最富有表现力的拍摄瞬间,标准镜或中焦镜都可以用,快门速度在1/250秒左右。可根据特点选择不同方位的低角度仰拍,强化运动员的腾空而起。撑竿跳高可以拍摄运动员正在过竿或人已过杆、双手刚放开撑杆的瞬间。拍摄点在运动员起跑的同一侧,距横杆4m左右,用80mm左右的镜头。撑竿跳高的另一理想瞬间是在运动员刚起跳离地的瞬间、玻璃纤维长竿被弯曲到惊人的程度时拍摄,使画面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张力。跳远时运动员落入沙坑时的面部表情和动作都是极丰富的。在向沙坑冲击时,沙粒飞溅四射,从正面或侧面都能得到精彩的照片。
接下来是投掷运动,这是比较难表现的优美瞬间可供表现。最好的拍摄时刻是刚刚要投出铅球、铁饼、标枪的瞬间。投掷时的预备动作、滑步转身等也可拍摄,但要选合适的角度。拍摄投掷运动最好用1/500秒以上的速度,镜头距以长些为好,既为了安全,也可避免变形。
4、预见球类运动的高潮
球类运动变化较多,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料的场景,既为拍摄带来了困难,也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篮球以球落入篮筐为终结,因此篮下也是争夺最激烈之处。最佳的拍摄位置是距篮下4~5m的底线和边线上,拍摄时可预先将焦点对在篮筐的位置,以便全神贯注地折拍投篮、封篮等精彩瞬间。还可以在边线上抓拍各种突破、掩护、区域盯人等攻防战术。一支28~80mm的变焦镜几乎能应付篮球运动的各种拍摄需要。篮球运动的快速与高对抗性,要求拍摄时有足够的预见性。在用一只眼睛取景时,一另一只眼睛可以睁着从照相机的周围观察现场,随时判断球的传运方向,提早作出反应。
排球运动争夺对抗最激烈的是扣球和拦网。可以从低角度仰拍,以突出运动员腾空而起的高度。以扣球为主时,可在扣球一边的场地外的边线上,抓住扬臂欲和的刹那。而以拦网为主时,在任何一方的场地边线外均宜。如果有长焦距镜头,还可以从拦网这一端的底线抓拍对方跳起扣篮的精彩神态,以扬手拦网的背影作为陪衬。除扣球拦网外,还要注意争跃前扑、侧倒救球等精彩场面。
如果注意到那么多新闻记者在足球比赛的球门旁边一字排开,用三脚架或单脚架支起各种长短镜头,那就会知道这里是拍摄足球的最佳位置。特别是球门两侧7m左右,能获得较多的拍摄良机。可以跟踪对焦,也可以采用区域对焦法,抓取门前的拼搏场景。在底线上占不到合适的位置时,带上长焦距的镜头到边线上,跟踪球的传递抓取运动员争夺的场面,特别是一些足球明星,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即兴表演。
羽毛球和网球的拍摄宜以高或低的两个极端角度拍摄。羽毛球可用标准镜,网球因其场地大可用较长的镜头。还有救球、扑球的动作也十分精彩。网球可以高角度选择运动员仰身发球的姿式,以及接发球的动作。
还有就是乒乓球的拍摄。尽管乒乓球运动速度快、战术多、风格打法各异,但受到球桌的限制,运动范围不大,有一定的重复性,比较容易抓拍。注意用中长焦镜头多拍中近景,特别是运动员有特色的动作表情,通过心态的表现强化视觉冲击力。抓拍还包括运动员得分或失分时的特殊神态,或喜或怨,最容易展现运动员的个性。
5、其它运动项目的拍摄
体操运动因其健美的姿势和高难度的造型很受摄影者的欢迎。
单双杠是以整套动作构成。单杠的侧前方、双杠的两侧仰角、高低杠的侧前方,是较为理想的拍摄角度。单双杠多以与杠体相关的动作凝固为特点,高低杠更注重于穿杠摆越等腾空动作。这三者的下杠动作都有各种变化,拍摄的难度高但很富挑战性。
吊环以表现人体刚健有力为主。从正面拍摄正、侧、倒十字悬垂,侧角度拍摄水平十字、回环、下环法等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要注意悬垂水平等的动作相对凝固容易拍,却不易出新意。
鞍马与平衡木的拍摄有相似之处,或静或动,既优美也有难度。鞍马可从较远处用中焦镜拍,以避免运动员变形,平衡木还可以找一个低角度强化运动员空翻时腾空感。拍跳马时可采用预先对焦法,将焦点对在“马”上,正面、侧面以及前侧都能凝固较精彩的镜头。
拍摄自由体操一定要非常熟悉其运动特点。12m见方的地毯上活动范围较大,运动变化快而急速,不熟悉动作的连贯过程,常会手足无措。关键要抓住空翻、跳步、劈叉、鱼跃等动态。艺术体操以舞姿优雅为特点,同时还结合彩带、藤圈、绳子、球和棒等。拍摄时可以在看台上的前排稍高的角度,并用长焦镜俯拍,使背景是地面,非常简练。
游泳的泳道固定,姿势反复交替出现,拍摄较容易,养分是抓住各种游泳项目的特点,并且多用特写镜头,突出个性。为了将运动员的脸部拍清楚,可用采用较高速度的快门,同时也凝固飞溅的水花。
自由泳最好从侧面或上面拍,趁运动员头部转出水面吸气的侧面,表现运动员的脸部神态和水花,但要注意避开手臂绕到头上挡住脸的一刹那。如表现运动员在池边转身调头的刹那,还会有旋转的水涡泛起,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蛙泳和蝶泳的拍摄难度较大,最好是迎面拍摄,等运动员抬头换气时抓拍,特别是蝶泳向前腾跃的瞬间尤如蝴蝶展翅,非常漂亮。根据泳道长短选用中焦或长焦的变焦镜,从运动员入水远端正面拍摄,一面变焦构图并调焦,一边等运动员露头时抓拍。由于几个动作换一口气,一次泳道游完可以拍到几个画面。
拳击运动是锻炼摄影理由敏捷反应的最好运动项目,即使是很有经验的职业摄影师也会发现,自以为抓到的出拳瞬间在底片上不复存在。面对闪电般的速度,决不以等拳手击出时才按快门,必须凭直觉和敏感把握足够的提前量。专业摄影师可以选择场边的栏索下方避开索仰拍,业余爱好者可以从上层座位向下俯拍,但必须使用150mm以上的长焦距镜头使主体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