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武训传》(故事片) 1950年
老电影:《武训传》(故事片) 1950年
中文名:武训传出品时间:1950年出品公司:昆仑影业公司制片地区:中国大陆导演:孙瑜编剧:孙瑜制片人:夏云瑚、任宗德类型:剧情,传记主演:赵丹,黄宗英,周伯勋,张翼片长:208分钟(上下两集)上映时间:1950年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色彩:黑白混音:单声道《武训传》 主要人物▪ 武训 ( 赵丹 饰)▪ 女教师 ( 黄宗英 饰)▪ 张举人 ( 周伯勋 饰)▪ 四祖母 ( 蒋天流 饰)▪ 周大 ( 张翼 饰)▪ 小桃 ( 王蓓 饰)▪ 茂林 ( 张乾 饰)▪ 钱妈 ( 吴茵 饰)▪ 赵熊 ( 中叔皇 饰)▪ 魏俊 ( 奇梦石 饰)▪ 郭知县 ( 傅伯棠 饰)▪ 张抚台 ( 姜修 饰)▪ 慈禧太后 ( 王汉伦 饰)▪ 李莲英 ( 蓝群 饰)影片创作主题 1949年7月,导演孙瑜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他就《武训传》的拍摄征询了周总理的意见,回厂后又对原剧本进行了重大修改,在肯定武训的义举的同时,使武训的兴学之举以悲剧告终。此外,新剧本中还增加了周大发动武装起义的情节,以和武训的改良行为进行对比。1950年,《武训传》摄制完成,推向市场。人物生平:武训先生(1838—1896),行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 武训自21岁(清咸丰年间)起,武训以行乞的方式集资兴办义学,目标是“使他们(贫苦人家子弟)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 在30多年的时间内,武训乞讨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武训在行乞过程中,为自己设计了1个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先是卖掉右边的辫子,剃光了右边的头发;后来又剃光了左边的头发,而在右边又留起一撮头发。也表演“拿大项”、“蝎子爬”的节目,或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甚至吃粪便、砖瓦,以得到办学的款项。 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已经靠乞讨所得的款项置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积蓄3800余吊钱。于是他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兴办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在这之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 1890年,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22年(1896年),临终那年,在临清建成了御史巷义塾(现临清武训实验小学)。 武训为了一心一意兴办义学,甚至坚持一生不娶妻室。 武训一生劳苦,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22年(1896年)4月23日,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现临清武训实验小学)含笑去世,终年59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有万人以上群众,包括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全体官绅,参加了武训的葬礼。 武训的义举在当时受到各界普遍高度的评价,山东巡抚张曜下令免征学田钱粮和徭役,并捐银200两。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 武训是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1个乞丐,靠着乞讨敛钱,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银幕上的《武训传》
七岁丧父七岁丧父的武训(孙栋光饰)原本无名,被称为武七,跟妈妈一起在武家庄靠行乞为生。武训想读书识字,却被私塾先生赶了出来。后妈妈病故,武训成了孤儿。 当起长工十三岁,武训在山东各地流浪,靠打短工过活。十七岁,武训(赵丹饰)流落到薛庄店村,在富甲一方的乡绅张举人家打长工。 被骗·觉醒20岁,武训伯母病重,他要求支取此前三年的工钱。张举人篡改账本,还叫人打了武训一顿。被长工周大救出后,武训在破庙中昏迷三天,他自认吃亏受欺负都因没文化,于是决定兴办义学,供穷人的孩子免费读书。 卖艺攒钱武训卖掉辫子,为义学攒下第一笔钱。头顶留下的一小撮歪辫,成了他的标志。为兴办义学,他四处行乞、劳作、表演杂耍,善款一攒就是三十年。 兴建义学50岁,武训的经历感动了几位乡绅,帮他用积攒的善款在堂邑县柳林镇兴建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