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改方案终于艰难出台——5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广受关注的食盐专营,《方案》表述为“完善食盐专营制度”。
《方案》明确,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取消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只能销售给指定批发企业的规定,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自主确定生产销售数量并建立销售渠道,以自有品牌开展跨区域经营。
与此同时,食盐也不再由政府定价,而是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
“这是一大突破。”有着“中国盐业反垄断第一律师”的邹佳莱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生产企业进行食盐销售,盐矿产出的盐可以直接进入调味品加工厂,甚至是大型超市,简化乃至省去了批发环节,食盐价格有望大幅下降。
原食盐专营暴露问题日益严重
食盐专营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重庆晚报》在2010年的报道中称,制盐企业出售食用盐给专营盐业公司的价格每吨约为四五百元,而盐业公司往其中加碘只需投入二三十元,但加碘食盐供应给零售终端的批发价就涨至约2000元/吨,零售商卖给普通消费者更涨至1.4元/500克,相当于2800元/吨。
出现这样的暴利,其根源就在于垄断。根据2013年修订后的《食盐专营办法》,食盐在生产环节实行定点生产制度,在批发环节实行许可证制度,运输环节需要食盐准运证,食盐零售单位必须从拥有批发许可证的企业购进食盐,零售价格由国家制定。
2013年以后,食盐专营制度在生产、批发、运输、零售四个环节中,前三个环节均采取审批制度,而在零售环节由历史上的“官卖”改变为了“民卖”,不过价格依旧由政府决定。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春晓此前撰文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盐政管理和经营队伍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各地盐务局是盐业管理政策的制定者、盐政执法者、生产企业的上级主管,同时又是盐产品的经营者,盐业体制政企不分,最终导致食盐专营的弊端日渐凸显。
国信证券分析师刘鹏表示,食盐专营暴露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产销链条断裂,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积极性低,消费者选择权受限,且流通环节垄断易滋生腐败。
对此,自2001年至2011年之间,国家有关部门曾六度提出取消食盐专营制度的改革方案,但因多种原因未能实施。2014年,第七套盐改方案由国家发改委通过,方案的核心就是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
食盐价格短期内有望下降
针对食盐专营,完善的核心点在于引入活水,增进竞争。
具体措施是,在生产环节,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确保企业数量只减不增。鼓励食盐生产与批发企业产销一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食盐生产领域,与现有定点生产企业进行合作。
在批发环节,坚持批发专营制度,以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为基数,不再核准新增食盐批发企业,鼓励食盐批发企业与定点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其他各类商品流通企业不得从事食盐批发。
这样的修改看似更加严格,实则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方案》明确,取消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只能销售给指定批发企业的规定,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自主确定生产销售数量并建立销售渠道,以自有品牌开展跨区域经营,实现产销一体,或者委托有食盐批发资质的企业代理销售。
《方案》还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销售的规定,允许向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购盐并开展跨区域经营,省级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省经营,省级以下食盐批发企业可在本省(区、市)范围内开展经营。
备受关注的价格方面,《方案》提出,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
东吴证券研究院马浩博也认为,放开后普通食盐的价格会由于各方抢占市场出现下滑,但食盐的价格便宜以及必需品的特性,决定了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较低。
基于此,《方案》出台或许也并不意味着食盐价格就此将一泻千里。
马浩博分析,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品种盐将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目前品种盐占国内食盐消费量的比例不足10%,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延伸阅读:盐改15年终定案 放开价格取消食盐产销区域限制食盐价格明年全面放开 引入竞争是改革亮点改革食盐定价机制 定价权松绑专家解读 盐业体制改革食盐价格会下降吗食盐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将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食盐加碘“降低生育” 缺科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