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现状 国内外扶贫研究现状 国内外扶贫模式经验借鉴

导读:爱华网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国内外扶贫模式经验借鉴”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aIhUaU.com的支持!

国内外扶贫模式经验借鉴

1 国外扶贫模式

王卓(2004)将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扶贫模式分为三类:即以巴西、墨西哥扶贫模式为代表的“发展极”模式;以印度、斯里兰卡扶贫模式为代表的“满足基本需求”模式;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方案”模式。

1.1“发展极”模式

发展极( Development Pole ) 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 Francois Perroux) 1955 年在《略论发展极的概念》中提出的。所谓发展极就是基于不发达地区资源贫乏状况和非均衡经济发展规律,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 这些中心具有生产、贸易、金融、信息、服务、决策等多种中心功能,好似一个“ 磁场极”,能够对周围产生吸引和辐射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王卓(2004)通过对巴西的“发展极”战略实施绩效的分析,得出了“发展极”扶贫模式能够通过极化或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以经济增长方式促使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自下而上的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缓解区域性的贫困状况。

执行发展极战略的还有墨西哥、智利、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基斯坦等国家。

王俊文(2009)在《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当代反贫困的若干启示——以发展中国家巴西为例》中,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贫困基本特征及反贫困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实施特别计划、区域开发政策和传递系统建设。文章研究了巴西扶贫中“发展极”战略的实施与运行,巴西的主要做法是:建立基于“发展极战略”的反贫困战略模型,对确定的目标“发展极”给予重点投资,并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主要有:(1)建立专门开发机构指导、组织、实施落后地区开发,并形成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体系;(2)制定推行各种落后地区开发计划;(3)实行各种鼓励政策、促进“发展极”建设。

1

尚玥佟(2001)对巴西贫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巴西贫困的原因有以下五点:(1)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掠夺与统治;(2)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

(3)收入分配不公;(4)区域发展极不平衡;(5)教育水平低下。文章以几个实际案例介绍了巴西实施“发展极”的反贫困政策,并认为巴西实施的反贫困战略使贫困人口比重下降,贫困人口人数减少。文章介绍了巴西在反贫困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1)农村土地改革;(2)北部农业发展计划和全国一体化计划;(3)迁都巴西利亚;(4)最低收入保证计划。

吴金光(1996)在《墨西哥扶贫》一文中,介绍了墨西哥为扶贫而开展“团结互助”国家工程。“团结互助”国家工程主要包括社会福利、生产和地区发展三个方面。主要作法是提供基础设施和提供资金帮助。

1.2“满足基本需求”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P· 斯特雷坦( Paul Steretein) 指出:“从把经济增长作为通过就业和再分配衡量发展的主要标准到基本需求的演进,是从抽象目标到具体目标,从重视手段到重新认识结果,以及从双重否定( 即减少失业) 到肯定( 满足基本需求) 的演进”。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注重对穷人,尤其是对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商品和服务、基本食物、水和卫生设施、健康服务、初级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以及住房等。满足基本需要战略认为,消除贫困有两条道路,一是直接向穷人提供保健服务,教育、卫生和供水设施,以及适当的营养;二是加速经济增长,提高穷人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

1962 年, 印度政府率先提出在限定时期内使贫困人口享有一个最低生活水平以满足其最低需要的政策, 这就是“满足基本需要”模式的雏形。王卓(2004)将印度政府执行的“满足基本需要”战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第四个五年计划投资重点由工业转向农业, 推行“ 绿色革命”为主要内容, 通过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农作物品种, 运用一系列综合农业技术措施来提高产量, 以解决粮食问题和农村贫困问题。第二个阶段是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出的稳定增长, 消除贫困, 满足最低需要的战略口号, 并实施多种计划来帮助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包括初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医疗、农村道路、农村供水、农村电力等社会经济基础 2

设施, 还包括农村住房建设, 以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文章认为,“满足基本需要”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印度贫困的程度。

杨文武(1997)研究了印度贫困的基本特征,根据1970-1992年的数据,得出了印度贫困的六个特征,即:(1)90年代以前印度的贫困程度在不断地下降;(2)90年代以后贫困程度有所加剧;(3)农村贫困程度受农业丰歉和政府反贫困运作能力的制约;(4)城市贫困程度受城市非组织部门就业机会的制约;(5)贫困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6)贫困人数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文章分析了导致印度贫困的四个原因,包括:(1)历史上的殖民剥削和掠夺;(2)现存的生产水平低下;(3)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与收入分配不公平;(4)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1.3“社会保障方案”模式

社会保障方案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实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方案。主要内容是政府针对贫困人口的低收入和低生活水平状况, 直接对穷人提供营养、基本的卫生和教育保障及其他生活补助, 以满足贫困人口的家庭需要。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 贫困面小, 因此社会保障方案作为一种福利制度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反贫困措施。

王卓(2004)认为社会保障方案是通过缩小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来实现反贫困目标的,具体做法包括:( 1) 通过累进税减少高收入者的收入;( 2) 通过转移支付提高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

黄爱军等(2010)介绍了美国扶贫模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文章介绍了美国扶贫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和社会福利项目。文章认为美国扶贫减困的政策的最大特点可以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评判”三句话来概括。具体表现为:(1)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比较通畅;(2)扶贫减困有稳定的资金来源;(3)贫困救助体系比较健全;(4)各类扶贫减困项目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实施。

陆涌华(1996)在文章中介绍了美国政府的扶贫职责,阐述了扶贫资金的来源以及扶贫方式,文章认为,美国的扶贫模式包括直接救助、间接救助、低价出售国有土地和矿山和给贫困地区优惠政策等。

3

林乘东(1997)研究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反贫困政策及其实施条件,文章认为社会福利政策已构成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反贫困政策。文章认为社会福利政策包括社会保险、福利补贴和公共教育三个方面。文章认为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可以形成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保证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贫困者对生存资料和部分发展资料的消费需要,通过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提高了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福利国家”论者所鼓吹的“收入均等化”性质。文章认为要实施社会福利政策,需要具备五个条件:即(1)欧美社会福利制度是建立在工人运动的基础上的;(2)实行福利政策,级解大众贫困也是缓和刹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质,保证垄断资产阶级利润的需要;(3)福利政策的实施,既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也足劳动生产卒提高的结果;(4)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的再生产资用大大提高,实行福利制度是提高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需要;(5)国际经济利益格局向发达国家倾斜,使得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聚集了巨额财富,具备了实施社会福利制度的财力。

王俊文(2008)介绍了发达国家贫困特征及反贫困措施,文章认为可将其反贫困对策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贫困人口的反贫困对策;二是针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落后地区或贫困地区的反贫困对策。文章归纳了美国的反贫困政策,认为美国反贫困政策包括反贫困计划、反贫困对策以及反贫困公共政策。反贫困对策包括:

(1)学费分期偿还制;(2)平等的收入政策;(3)负所得税方案。政府反贫困公共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改变“天然人力资本”收入差异和种族经济差异方面的政策;(2)为妇女提供平等就业和收入机会及经济地位方面的政策;(3)为保持老年人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文章认为,通过这些反贫困的政策,解决了美国的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采取综合性援助措施,为受援地区或社区创造了经济机会,缓解了贫困。

何慧超(2008)认为美国的反贫困政策是一种仅仅向特殊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的、覆盖面较低、与工作紧密联系、促进贫困者积极寻找就业机会的模式。 2 中国扶贫政策演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过 4

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显示,从1978~1985年,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了一半,截止到200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同时贫困发生率也相应的急剧下降,从1978年的30.7%减少到2007年2.0%。从1978年至今,中国扶贫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多归功于中国政府出台大量扶贫政策,在这30多年来,中国的反贫困发展历程和扶贫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蒋凯峰,2009)。

2.1 救济式扶贫(1978~1985)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此举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7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4年,国家开始实施以工代赈政策,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建设、县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为推动全国减贫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工代赈政策深受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198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制定惠农政策,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对一切农、林、牧、副、土特产品(包括粮食、木、竹)都不再实行统购,改为自由购销。开放竹木市场,允许自由出售。耕地承包期可以延长到30年,允许转让承包,草山草坡应分包到户,由户长期使用,宜林近山、肥山、疏林山可划做自留山,由农户长期经营,允许继承,产品可以自主处理,远山、痰山、荒山可以独户、联户承包经营,承包期不少于50年(何承金等,1992)。从1978年至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至1.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3)。

5

2.2 开发式扶贫(1986~199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届四次会议于1986年3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该计划中指出把基本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作为中国政府的一个长期发展目标。同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开办扶贫贴息专项贷款业务,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资金支持。1987年,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开发工作的通知》,明确地把经济开发作为一项最终解决中国贫困地区人口温饱、进而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目标和战略措施。为此,国务院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阳小明,2006)。1990年的《关于九十年代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的通知》。1993年11月5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各级政府要继续坚持扶贫开发工作,集中力量从事扶贫工作。中国政府于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为贫困农户增加人力资本。从1986—1993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4 500万,年均减少640万,但进入90年代,减贫速度明显放慢,1991—1992年年均只减少250万贫困人口(严瑞珍,1999)。

2.3 内外兼顾扶贫(1994~2000)

1994年4月15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一个有明确目标、措施、途径和期限的全国性扶贫纲领,以加大反贫困力度,要求到2000年,基本解决当时农村8 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扶贫贷款业务有农行转到农发行,1995年1月14日,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职责,相互协调,强化“三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1996年1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文件。1997年8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国家扶贫资金的管理。同时,中央财政对国有贫困林场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国有林场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及发展生产。1998年5月,扶贫贷款业务再次转回农行农行接受农发 6

行转划得扶贫贷款。2000年起,信贷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稳步脱贫,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朱镕基在1999年指出了,要采取“退耕还林(早)、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大力发展植树种草。2000年3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1994年至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94年的7000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3290万人。贫困发生率已从1994年的7.7%下降到3.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8),中国的反贫困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2.4 多元化扶贫(2001~2010)

进入21世纪以来,为适应减贫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2001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三次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并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要在2001~2010年内解决剩余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巩固现有的扶贫成果。

为了探索扶贫开发的新举措,针对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200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印发了《关于异地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这个试点工程的实施范围主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搬迁对象为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2004年全国开始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以下特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农民和政府共同筹资。同年也发布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指出农村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计划是直接针对特困户,有助于减轻特困户的经济负担,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粮食补贴,粮补的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和稻谷,补贴直接发给农民。2005年,中共中央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此举加快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水平,稳定了当地社会的好局面。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由于农业税的取消,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农村减贫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政策举措,要求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 7

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为加强对贫困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全国,这一举措惠及全国1.5亿学生。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降低了农村家庭经济负担。2007年8月13日《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保障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孔祥智,2008)。2001~200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001年的2927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已从2001年的3.2%下降到1.6%(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8),由此看出,中国的反贫困工作进行的非常的成功。

3 经验借鉴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扶贫的形势依然严峻,扶贫的任务依然艰巨。为了更有成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我们既需要坚持自己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持之以恒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又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扶贫减困方面的好做法,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提高扶贫开发成效。中国应该从其他国家的扶贫模式中吸取有益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部分,为中国扶贫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黄爱军等(2010)通过对美国扶贫特点的研究,提出了五条完善我国扶贫政策的意见:(1)探索建立起更能准确瞄准贫困群体需求的机制;(2)进一步完善贫困救助的网络体系;(3)建立多元化的贫困救助资金来源渠道;(4)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5)扎实推进扶贫立法进程。

孙志祥(2007)提出要从美国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改革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出:

(1)采取更加积极的福利政策;(2)坚持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补救型”的社会救助政策;(3)加大教育和就业培训力度,建立以工作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4)发挥民间组织在慈善、救助方面的作用。

何慧超通过对美国和欧洲国家反贫困政策进行比较,总结出其对中国的启示。包括:(1)把实行扩大的就业政策作为反贫困的治本之策;(2)建立健全完善的社 8

会保障机制;(3)高度重视城市贫困群里可能能力的培养。

王俊文(2008)以美国反贫困为例,阐述了美国反贫困经验、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几点我国制定反贫困对策、措施的意见:(1)区域开发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保证;(2)有明确的区域政策发展目标;(3)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方式上,政府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来解决区域发展的差异性;(4)积极发挥财政政策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5)在发展战略上,通过培育经济增长点带动区域发展;(6)在资金筹措上,除增加政府财政拨款及补助外,地方政府还应制定一整套系统的招商引资政策。

而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政策进行研究后,王俊文(2009)指出了我国制定反贫困政策、措施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文章以发展中国家巴西反贫困为例,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巴西反贫困经验、政策和措施。通过对巴西反贫困政策的研究,文章认为,在面对我国反贫困政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具体国情,选择适合我国的反贫困模式、路径;(2)逐渐加大反贫困资金投入;(3)改善、提高贫困地区社会服务;(4)充分认识反贫困过程是一个长期艰辛的历史发展过程;

(5)成功的反贫困政策、措施必须直接面对穷人,使真正的穷人受益。

9

参考文献:

[1] 王卓.中国贫困人口研究[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9—72.

[2] 王俊文.国外反贫困经验对于我国当代反贫困的若干启示——以发展中国家巴

西为例[J].农业考察, 2009,03:209-213.

[3] 尚玥佟. 巴西贫困与反贫困政策研究[J].拉丁美洲研究, 2001,03:47-51.

[4] 吴金光.墨西哥扶贫[J].中国民族,1996,07:59.

[5] 杨文武.印度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J].南亚研究季刊,1997,03:58-68.

[6] 黄爱军,朱奎.美国扶贫艰困的主要特点及启示[J].江西农村经济,2010,08:

精准扶贫现状 国内外扶贫研究现状 国内外扶贫模式经验借鉴

68-70

[7] 陆涌华.谈谈美国的扶贫方式[J].湖南经济,1996,10:48-49

[8] 林乘东. 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反贫困政策及其实施条件[J],解放军外

语学院学报,1997,02:124-127.

[9] 王俊文. 国外反贫困经验对于我国当代反贫困的若干启示——以西方发达国

家美国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8,03:104-107

[10] 何超慧.美国和欧洲国家反贫困政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民政,2008,09:18-19

[11] 蒋凯峰.我国农村贫困、收入分配和反贫困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2] 何承金、杨顺成、赵学董.80年代中国的反贫困政策[J]. 四川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2,(3).

[13]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M].北京: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2003

[14] 阳小明.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6.

[15] 严瑞珍.50年来中国减轻农村贫困措施与成就[J].世界农业,1999,09

[16]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

出版社,2008.

[17] 孔祥智主编.崛起与超越——中国农村改革的过程及机理分析[M].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8.

[18]孔志祥. 美国的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03:94-97.

10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3251/41240506622.html

更多阅读

精准扶贫年度帮扶计划 2015年度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计划

  按照丹寨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帮扶计划总体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摆泥村位于兴仁镇政府驻地北部,根据上级要求,现摆泥村由原来的摆泥村、杉堡村、窑货村三个村组成。全村辖摆泥大寨、羊党寨、

精准扶贫活动方案 最新2015年扶贫日活动方案

  为开展好2015年“扶贫日”活动,扎实做好“扶贫日”各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为总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

精准扶贫驻村帮扶事迹 2015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计划

  为做好2015年度“双联”和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切实加大帮扶力度,结合农机工作实际,特制定2015年度工作计划。  一、深刻认识开展“双联”和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性  市委市府号召开展的“双联”和精准扶贫干

精准扶贫个人帮扶计划 最新2015村级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计划

  按照新舟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舟镇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总体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特制订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一、平远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新舟镇西南端,与汇川区团泽镇接壤,距离政府所在地八公里,县道1.6公里,机场高速2.5公里

乡镇精准扶贫帮扶措施 2015乡镇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计划范文

  按照《贵州省余庆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余庆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等总体要求,结合龙溪镇的实际,紧紧围绕“五个梳理”、“六个到村到户”、具体内容,特制定本精准扶贫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声明:《精准扶贫现状 国内外扶贫研究现状 国内外扶贫模式经验借鉴》为网友孤天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