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差一票 四川话 「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 四川话

网友姜政伟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没这回事。 而且,粤语或洛阳话、陕西话 等一票之差 成为国语或普通话 的说法也是假的。以下是基于相关文献的分析,想节省时间者看粗体与划线部分即可。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国语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连载了语言学家黎锦熙的文章《民二读音统一大会始末记》,详细介绍了民国二年(1913年)制定国音和注音字母的过程[1]:
民国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最后确定下来的成员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余为各省推举。结果来自江苏的会员有17人,浙江9人,直隶7人,此外福建、广东、湖南各4人。从这个组成名单来看,来自广东的会员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会议结果。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
国音统一会议过程花了一个多月,对有争议的字音,以多数票决定 国音,所以说在审定的这么多汉字(6500个字,引者注)中,也许有一些是'差一票'通过的,但不存在某一个方言整体差一票被定为国语的情形。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后人称之为“老国音”。
从以上国音统一大会的过程来看,所谓粤语或者洛阳话或者陕西话“差一票”成为国语只是个民间传说。读音一个字一个字敲定的“老国音”推行不到两年,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1928年,又在“老国音”的基础上颁布了“新国音”,即现在台湾仍然使用的国语[2]。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在大陆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中, 官方语言 定名为“普通话”--“普遍”和“共通”的语言,确定其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中国共同语,当时也没有进行投票以选择哪种方言为基础,因为“国语”已经推行几十年了,汉民族共同语已经形成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通用语言。更具体的说明见下边对“票选普通话”的真伪分析。

另外,对“粤语一票之差”,有各种说法,主要出自孫中山否決粵語為國語支持用北方話作為國語,此文有很多不经推敲之处,例如首届国会就讨论国语问题,又说国会一半以上是广东人,但当时国会参议院广东议员比例为10/274,众议院广东议员为30/596,可参见《论第一届国会选举》http://modernchina.org.cn/UploadFiles/ztsjk/2010/11/201011291005361463.pdf:
确定国会采取两院制,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
参议院议员总计274 名 , 每省省议会 各选 10名, 蒙古、西藏、青海、 中央学会 、 华侨选举会分选 27名 、10 名 、3 名 、 8名 、 6名 ,而众议院议员则取“人口比例主义” , 由各地方人 民选举产生,每 80万人选议员 1名 (人 口不满 80万之省亦得选出议 员10名, 蒙古、 西藏 、青海与参议员人数相同, 总计596 名。说“陕西话、洛阳话因一票之差成为国语”,那是凤凰网对王蒙在《锵锵三人行》中于民间听到的传言加工以吸引眼球:王蒙:陕西话洛阳话都差一票成为国语。 四川话也有类似的民间演绎,湖北话更是说 一代表投票时上茅房了,所以才以一票之差落败,皆不可信[3]。

祖国人民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后,各种版本的 “XX方言差一票成为普通话/国语”的流言如雨后春笋,纷纷在网络上出现,代表作是下边提到的“票选普通话”。

@tenthousand 转自微博(又是微博传播)的截图说“1955年票选产生普通话”:
相应帖子的全文搜到为:相应帖子的全文搜到为:1955年10月15~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央一级的文字改革、教育、科学、作协、外交、邮电、新闻、广播、出版、民委、总政、全总、青年团、妇联等部门位,共207人。
主要内容有汉字简化和普通话的确定,其中普通话的确定是投票的,各种方言的票数是
北京官话 (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52
西南官话 (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 51
吴语 (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 46
粤语 (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 25
中原官话 (以中原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开封或洛阳语音为标准音) 7
冀鲁官话 (以冀鲁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济南语音为标准音) 6
江淮官话 (以江淮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扬州或南京语音为标准音) 6
闽语 (以闽语为基础方言、以福州或泉州语音为标准音) 2
东北官话 (以东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沈阳语音为标准音) 1
西北官话 (以西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兰州语音为标准音) -
胶辽官话 (以胶辽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旅大语音为标准音) -
晋语 (以晋语为基础方言、以太原语音为标准音) -
客家语 (以客家语为基础方言、以梅县语音为标准音) -
赣语 (以赣语为基础方言、以南昌语音为标准音) -
湘语 (以湘语为基础方言、以长沙语音为标准音) -
弃权 11
总计 207这个帖子在网上流毒甚广,实际上是编造的,尽管开头讲有207名代表的话是事实。
首先,查看一些百科类网站,如《百度百科》普通话,词条页面点击右边的“历史版本”可看到“票选普通话” 这一情节产生的部分脉络:
2010-08-27 14:06 查看 bxao 删除似是而非的“普通话诞生”。网上传抄的《“普通话”诞生记:各路方言曾进行票选竞争》不可置信。
2010-08-22 18:00 查看 治人事天 添加“普通话诞生”,至于票选普通话的问题,根据文化部主管理的“中国文化传媒网”登载的名为《“普通话”诞生记:各路方言曾进行票选竞争》的文章记载,在1955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确有票选之事。文章的发布时间为:2010-06-28 13:27 这是原文地址:网页已删除(为防止讹传,被引用的网站已删除此文)
2010-08-05 16:46 查看 bxao 删除子虚乌有的“票选普通话”一节。1955年10月会议当指“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教育部长张奚若在会上说:“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2009-12-23 20:27 查看 治人事天 添加1955年普通话票选结果.
2009-10-15 23:15 查看 普通话光荣 补充细节,并删去虚构讹传的“票选普通话”一节。
2009-05-12 21:46 查看 治人事天 添加1955年普通话票选结果.
2006-04-21 03:20 查看 无水寒 创建词条从词条的版本变化来看,“票选普通话”的过程很具戏剧性,添加、删除操作如拉锯战。其中2009年5月12号的版本普通话_百度百科(此链接页面的末尾可见)所添内容即为上述帖子,其源头到目前为止,找到是2008年3月19日百度贴吧的“普通话票数详解,遗憾的一票之差”,帖子未注明任何信息来源,发贴者当天分别在重庆吧,电子科技大学吧,普通话吧发布同主题内容:百度贴吧_ewqcreqwc,这迎合了网络上地域意识及媒体满足受众猎奇的需求,是下述“票选普通话”,一些“普通话历史”类文章以讹传讹的根源。
再看《维基百科》的現代標準漢語和《互动百科》的普通话词条中都没有“票选普通话”的情节,前者現代標準漢語还特地设立“投票轶事“一节以表明严谨对待的态度。
其次,前述段子中,一些术语或方言划分方法在当时(1955年)根本还没出现,例如“晋语”一词1987年才摆脱官话的归类,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单独列出。
但是自帖子内容进入百度百科之后,其内容的部分或全部被用于一些与普通话相关的文章中,特别是在一些论坛、贴吧、百度知道、搜搜问问更是常见其身影,甚至包括一些较有权威性的网站:
2009年8月出现在宁波日报:普通话的由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来自当时的百度百科“普通话”
2010年6月9日出现在人民网“普通话”历史--中国共产党新闻
2010年6月28日出现在中国网,并改名为《"普通話"誕生記:各路方言曾進行票選競爭》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culture.china.com.cn/lishi/2010-06/28/content_20366663.htm,即为@姜白水 所贴之文,它通过真假杂糅,生动形象的“历史”叙述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陆续被 网易 “普通话”标准之争及其它网站转载,它选取了帖子中本身难以被分辨真伪的部分来增添可信度,只提到了选票的前四名:北京官话、西南官话、吴语、粤语,这就要用到第四个分辨手段:
研究当时即1955年“文字改革会议”报告 以及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纪要[5][6][7][8],其中关于标准音选取哪个方言的问题上,主要内容如下 :
大力推廣以北京語音为标準音的普通話:今天汉语的情况是:一方面方言的分歧较大,另一方面汉民族的共同语已经逐渐形成。这种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就是说,这种共同语的词汇和语法,是用北方话的词汇和语法作底子,再吸收其他方言,古代语言以及外来语言中的有用的词汇和语法成分;这种共同语在书面上的代表就是“白话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这样的普通话现在已经存在,我们的任务是要使这种普通话推广到全国各地,扩大它的使用范围,同时还要使汉民族共同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逐步做到规范化。
会议对什么是普通话取得了一致的认识,解决了语言学界长时期以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会议中某些方言区的代表曾经建议“以北京语音为基础”这样一个提法,其用意是企图对北京语音作一定的修改,例如增加入声。另外一部分人倾向于把北京方言作为普通话。经过讨论以后会议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是不正确的。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都是汉语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任何主观的修正都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要用北京本地人的方言(包含方言词汇在内)作为全国共同的语言,也是行不通的。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纪要:
对于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规定,代表们发言一致拥护。岑麒祥说:以北京音为普通话语音的标准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北京音内部有些纷歧,应当以知识分子的语音为标准。
....
不应该认为普通话是个大杂拌,应该以北京音为标准,但不采用北京土音。可见以北京音为标准,是大家的共识,根本没有所谓的“票选普通话”[9]一事。

综上,在普通话或国语的确立过程中,没有粤语或洛阳话、陕西话、成都话 等一票之差 的事件。
参考:
1.民国初年――哪种方言“差一票”成为国语
2.老国音
3.方言的“一票之差”国语情结
4.現代標準漢語
5.大力推廣以北京語音为标準音的普通話--《人民教育》1955年12期
6.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
7.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纪要
8.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总结
9.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部分

**********************************************************************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温习了下 信息检索或者说 信息八卦 流程 ,同时也粉碎了自己相信了十几年的谣言,算是与知友们共同进步吧。

网友ace zh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我听过“粤语只差一票就成为普通话”、“东北话只差一票就成为普通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为普通话”、“长沙话只差一票就成为普通话”、“陕西话只差一票就成为普通话”、“上海话只差一票就成为普通话”等若干版本。

最后我根据以上推断出:一共就特么一票……等等我是不是发现了什么……

网友派玄瑞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并不是真的。明清开始,北京方言就已经是官话了,207名代表做的是审定读音,而不是确立官话。

网友ArayS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十多年前我看到过一个跟这很类似的传言:
当年首都选址,因为投票时董必武尿急上厕所去了,武汉以一票之差输给了北京。

网友Kecey Shen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夸张了。我当时听到这话,以为是在黑四川人口多=_=………

网友李霁琛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你生活在天朝这么多年还会相信投票这种方式能够决定一些国家重要问题,真的好可爱。

网友廖家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都是扯淡,包括粤语的。

网友叶子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各个省出来投票的名额是一个?然后北京有2个?
然后出来以后各省的话都是一票?北京话两票?
所以……四川话只差一票成了普通话…………上海话,湖南话,山东话,广东话,同理?

网友姜白水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下面文章的出处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culture.china.com.cn/lishi/2010-06/28/content_20366663.htm, 详情请见@姜政伟回答,全文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以前在网上看过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西南官话以一票之差落选普通话的资料(详见下文黑体字)。

探究“普通話”歷史

1845年6月15日,英國傳教士施美夫在吳淞口,目睹了戲劇性的一幕:“我的中國男僕(寧波人)試圖施展會話能力與船工、水果販子及其他人交談,卻發現他的話有一半沒被聽懂,不禁有些氣餒。”相似的景象也出現在其他通商口岸。在寧波,施美夫看到“地方政府的文官一般不任用本地人。文官很少能講管轄地的方言,因而不得不僱用譯員。”

這一年,距五口通商不過三年,施美夫所看到的正是古老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語言割裂狀況。

官吏是這個鄉土中國最主要的外來人口,他們只需要藉助當地懂得“官話”(即首都方言,清代中後期為北京話)的譯員就可以實現與本地居民的溝通。

毫無疑問,在這種靜態的社會裏,語言上的障礙對人們的生活幾乎不構成實質性的影響。因此,祗要中國的傳統社會不發生變化,方言互相割裂的堅冰就不可能被打破。


官話、國語與老國音


現代普通話的歷史最直接的史料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國語”一詞是清朝末年提出來的,之前叫“官話”。

官話的前身又叫共同語。漢代時,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把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從漢末到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向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

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語言為標準。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以建康(今南京)話為標準音。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漢語已經有很大差別,是北方遊牧民族學習漢語的產物,而建康話是南遷的晉王室的語言和當地語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漢族知識分子以南方的建康話為正統。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系為建康話為主。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因此,當時的揚州話由於接近建康話和《切韻》,在當時社會上很流行。當時的揚州話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之一。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此外,江南開始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蘇州話和當時的首都長安話一道,也成為一種通行語。宋代在《唐韻》基礎上,制定《廣韻》。元代以首都大都話為標準音。

明朝之時,南京由於戰爭等原因,南京話從吳語(南方雅言)轉變為江淮官話。明代以南京話為正統,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後來遷都北京,北京話也有一定通行度。

南京官話指的是以南京語音為基礎的中國官方標準語。南京春秋時期屬於吳地,本土語音稱為吳語。晉代中原漢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後,中原雅音成為南京上層社會的用語。此後,中原戰亂,漢人多次南遷,使南京語音中包含了較多的中原古音。

清代一開始,仍以南京官話為正統。

1728年,雍正皇帝確定北京官話為官方用語,其地位便迅速抬升。到清末和M國初年,北京官話的影響已經超過南京官話,成為在全國範圍內最流通最廣的語言。

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較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由於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江南經濟開始衰落,吳音開始失去其標準音的地位。這樣,北京白話開始成為唯一的標準音。

1911年,滿清王朝的最高教育機構──學部召開了中央教育會議,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案”,並建議成立“國語調查總會”,審音標準以京音為主。

至此,北京官話在政治上初步確立了漢語標準音的地位。

但是,清王朝的覆滅使北京官話的標準音地位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1892年,為解決漢字無法拼讀的困難,廈門人盧戇章出版切音字專著《一目瞭然初階》,創製了第一套漢語拼音字母方案。在該書的序言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語言統一”的口號,主張以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音。

但是,由於盧戇章的漢語拼音字母方案專注於廈門方言,未能成為影響全國的拼音方案,因此,他提出的以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音的主張也未能產生太大的影響。與此相反,憑藉漢字式拼音方案而蜚聲海內的河北人王照則提出反對意見,主張以北京話為漢語標準音。

與南京官話保留了中原古音不同,王照提倡的北京官話受北方遊牧民族特別是滿族的影響很大。滿洲入關以後,滿語完全不能適應新的生活需要,不得不學習和借鑒漢語。但是,滿族人不能區分尖團音,也不會發入聲,因此,滿洲貴族所說的北京官話是滿族化了的漢語,也被戲稱為“五音不全”的漢話。

1913年2月15日,民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開讀音統一會。會上,南北之爭依然激烈,難以形成統一認識。由於江浙代表居多,王照擔心南方勢力會一統天下。於是,他提議各省代表無論多寡均為一票。議長吳稚暉支持一省一票,但在會前就提出了“逐字審定”的原則,不再執著於以哪種方言或官話為標準音,由此避免了南北之爭的進一步激化。

經過一個多月的討論,會議依照清代李光地《音韻闡微》中的常用字審定了6500多個字的標準讀音,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老國音”。

老國音”是一個“折中南北,牽合古今”的“標準音”。雖然最大程度上照顧了各地的方言,但也因此成為一種“人造語言”。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以這種“國音”為母語的人群,也就沒有人實際上能夠操此種“國音”進行交流溝通。


“京國之爭”


“老國音”誕生之時,袁世凱正為宋教仁案焦頭爛額,顧不得推廣國音。不久後,二次革命爆發,再往後,又是袁世凱復辟帝製,更沒人去理會國音推廣的事情了。直到1918年,教育部才正式公佈了“國音”字母,1919年出版了吳稚暉編寫的《國音字典》,1920年國音字母發聲唱片灌註成功。至此,“老國音”才正式在全國推廣。

1920年,國語推行不到兩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之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準音。支持國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兩派。

國音是主要以江浙派為主,雖然概括為“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但是也有人後來說,這隻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實際上是以江浙吳語為基礎音的國語。京音是“純以北京話為標準”,但是也有人表示,支持京音的一派也有把自己方言的語音加入京音的。兩派爭吵非常厲害。於是張士一發表文章,主張“註音字母連帶國音都要根本改造”,應“先由教育部公佈合於學理的標準語定義,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話爲國語的標準”。這個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持,特別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紛紛開會響應,甚至通過決議:“不承認國音,主張以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廣徵各方面的意見,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191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國音就被修改為京音了。1932年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彙》由民國政政教育部公佈,在《字彙》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即“所謂以現代的北平音標準音者,系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在推行國語的熱潮中,經常發生京音教員和國音教員互相爭吵的事。他們的國語聽起來很不一樣,很多字的讀音也不統一,教的人覺得難教,學的人覺得難學。就連灌製國語唱片的語言學家趙元任也不無感嘆地說:“在十三年的時間裏,這種給四億、五億或者六億人定出的國語,竟祗有我一個人在說。”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中國也開始推廣國語

“國語”這個詞在民國時期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由於“老國音”基本上是以北京話為標準音,因此,語言學家們主張用京音代替“老國音”。

1920年11 月,黎錦熙約同吳稚暉、陸衣言、範祥善等,與張士一、顧實、周銘三、陸殿揚等大會於南京,討論國音問題。由於京音派堅持根本改造的主張,結果是不歡而散。

“老國音”的推廣恰逢五四運動,此時全國輿論都傾向於全面西化,一大批留學歐美的青年學生也參與到了漢語改革的討論中來。

隨著文學革命的爆發,留學生中“廢除漢字”的言論也隨之興起。1918年錢玄同發表《中國今後的文字問題》,號召“廢孔學不可不廢漢文”,提出以國語羅馬字代替漢字的主張。隨後,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陳獨秀、胡適也着文支持錢玄同。緊隨其後,一大批留過洋的知識分子,諸如蔡元培、黎錦熙、趙元任、林語堂、周辨明、許錫五等人,紛紛發表漢字拉丁化的文章,提出羅馬字拼音的方案,掀起了“國語羅馬字運動”的浪潮。

所謂國語羅馬字,就是用26個拉丁字母表示漢語的聲、韻、調。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國音”的比較複雜的語音成分就成了它的最大障礙。因此,主張國語羅馬字的學者,要求簡化語音,以比較簡單的北京音為標準,修改國音,去掉“老國音”的尖音和入聲等語音成分。

在國語羅馬字運動的推動下,“京國之爭”很快呈現一邊倒的趨勢。1924年國語統一籌備會討論《國音字典》的增修問題時,吳稚暉放棄了維護“老國音”的主張,代表國語統一籌備會“決定以漂亮的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凡字音概以北京普通讀法為標準”。1932年,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彙》正式確定“新國音”為標準讀音。

“新國音”確立後,南京國民政府藉助學校教育和電影、廣播等手段,大力推行國語統一運動,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然而,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淪陷區的國語統一工作陷入停頓。抗戰結束後,緊接著又是三年國內戰爭。因而,直到國民黨敗退台灣,政府在全國統一國語的目標仍遠未實現。


“普通話”誕生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那麽,現代“普通話”標準是怎樣確定的呢?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

在這次會議上,與會者就普通話的方言基礎產生了激烈爭論,最後,大會決定採用投票辦法,從覆蓋漢語區的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個作為普通話的基礎方言。

當時的投票結果是:北京官話(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話(以西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成都語音為標準音)獲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孫山;第三名是吳語(以吳語為基礎方言,以蘇州或上海語音為標準音),獲46票;粵語(以粵語為基礎方言,以廣州語音為標準音)獲25票,名列第四。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普通話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範,并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為準。

网友何鑫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哪里来的,很可能是四川人为了抬高四川话的位置自己编出来的~~~没有说四川人坏话的意思,只是这样的谣言是很不靠谱的,只要了解一下汉语的历史沿革就知道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了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有“官话”的,显然是为了在京官员办公和交流的需要,科举考试也是需要使用官话的,而官话一般是根据皇帝的生地来规定的,也有一些历史遗留的因素
久了不说,清代的官话就是北方话(主要是北京话)收到满语音韵的影响而产生的,在全国都有推广。民国时期,民国政府自然沿袭了清代的官话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和制度化,推广过所谓的国语。到了解放以后,我们自然还是沿袭民国国语的体系,普通话就是在这个体系之上产生的,不可能存在通过投票选出某个地方化作为“普通话”推行的可能,这样费力不讨好,放着原有的官话体系不要推倒重来,既不利于推广又不利于规范化
语言学家确实存在过一些争论,但还是集中在规范化的问题上,类似儿化音保留多少这样的问题上

网友William Sun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最根本的问题是,当今的普通话作为官话,是从几千年下来的雅音、官话体系继承而来,尽管经过少数民族语言影响,仍是对古代中原官话最正宗的继承。即使明初定都南京,其"金陵雅音"都很接近现在的普通话。所以,普通话是历史自然的选择和过渡,不可能是什么委员会投票选出的(他们确定的是个别字音)。粤语、吴方言等确实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成分,但他们都较早成了汉语的一个分支,即使是和唐、宋时的官话都有很大差距,说他们是更"正宗"的汉语也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网友tenthousand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一票之差这个事情,前几天在围脖上看到过讨论
可能是来源于这个(出处见右下角logo)

网友蒙面大侠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估计是国内的心灵鸡汤写手,根据德语差一票成为美国官方语言的梗编出来的。


ps:不知道为什么,我瞬间联想到了,QQ空间里《莫言的100句话,美哭了》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etc...

网友蒙面大侠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我听到的版本是河南话差一票就成普通话了,我大学河南籍舍友言之凿凿。

网友zhennan guo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当谣言不能止于智者的时候,那么就请止于沉默

四川话差一票 四川话 「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 四川话

网友林希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全是扯淡,我听过黄皮话差一票就成普通话,听过粤语版,现在又四川话.
北京首都不普通话还当毛首都,什么正宗伦敦腔是一个意思
谁说伦敦腔最好听正宗啦?

网友季恩熙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题外话,在这么多语系里,四川方言的确是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总体上最接近的了,只不过是在语调上有差异。而其本身也属北方方言。相比上海话和粤语等,四川话更容易听懂。
但要成为官方普通话,还是不妥的。四川话发音中没有平翘舌之分,边鼻音和前后鼻韵发音有缺陷,阴阳上去四个音调值区别不大。可想在比较正式的讲演或者播报时四川话还是稍显底气的,少显语言的婉转悠扬之美。但四川话感情比较丰富,语言灵活生动。
“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北方话即北方方言,而西南官话本就属于北方方言,也是基础方言的一种。
所见所闻中四川话差一票这个传言是听说最多的,我想并非是四川人拔高自己的方言,确实是因为四川话相较其它语言体系更接近普通话的表达,减少了交流上一些障碍。

网友蒙面大侠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这个倒没听说,只听说粤语差点成为普通话。
所以,这种问题,可以继续衍生:据说湖南话差点就成为普通话、西安话差点成为普通话······,三人成虎嘛。
参考:标准汉语发展史

网友镜默烛火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我还听说是闽南语呢...

网友Albert Li对[四川话]「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给出的答复:
各种「xx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由来已久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3351/734741272847.html

更多阅读

夏目友人帳臺本——第一话「猫と友人帐」轉 夏目友人帐

第一话「猫と友人帐」妖怪:どこだ、どこへ行った…やつは、あの女は…   どこだ、どこへ行った…あの女は何処へ行った!学生1:バイトなら海だろう、海の家!学生2:おぉ、海か!何か出会いとかあったりして。学生1:あるある、绝対…学生1:あれ、

纪录片《请投我一票》观后感 红军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前言:昨天整个网络被王功权先生的私奔占据着。因之前在鼎晖投资的公司工作过,不由自主的关注多了一点。晚上和一个王功权先生的同事,也是我熟识的朋友简单聊了聊这件事。睡觉前给自己定下三不原则,以后对这件事以及类似八卦事件不评价,

爱只差一步——《大西南剿匪记》影评 大西南剿匪记下载

“歌仙大会上,我只和你差一步”“差半步也不行,差半步就是一辈子”《大西南剿匪记》看到结局之后,几天都没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于是,又在网上找来重新看一遍。弥补在电视上看的断断续续。我知道我在纠结着,纠结着刘大卯的死,纠结着

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计划生育一票否决证明

“否决”一词,对应的英文是veto。中文中常见“一票否决”的说法,但上网查了查,似乎one/single-voteveto或veto by onevote都是从中文翻译过去的说法,而不是英文中本来就有的。也许veto本身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譬如,联合国安理会实行的就是

声明:《四川话差一票 四川话 「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是真的么? 四川话》为网友装疯总比装逼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