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朝鲜王朝末期画家蔡龙臣绘制的朱熹画像
朱熹像
一提起“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会马上联想到春花、春草、春水、春风,一派繁花似锦、燕舞莺歌的大好春光。我们也会认为作者一定是个极其浪漫的诗人,跟李白、苏轼、晏殊、柳永一样的人物。
但是,事实无情地击碎了我们的想象。这诗的作者竟是一个地道的大理学家,而“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原意也不是真的写春天的景象。
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日》,原诗是这样的: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里“胜日”即天气晴朗的好日子。“等闲”即很容易。“东风”指代春风、春天。 韵译 春光明媚我观花赏草来到泗水河边, 只见无边的风光景物都换了新颜。 轻易地就可以领略到东风的面貌, 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齐放的春天。 这首诗的作者朱熹(1130.9.15-1200.4.23),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是我国历史上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儒学思想成了元以来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他的《四书集注》成了元明清钦定的科举范本。 初看这首诗,完全是在描写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特别是有“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但仔细推敲,原来它是首“说教”诗。 朱熹生于北宋灭亡后第三年的福建尤溪,一生从未到过北方。诗中泗水位于山东,当时为金国占领。朱熹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咏。所以他说的“寻芳泗水滨”,是另有所指的。 那么他到底在指什么呢?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泗水滨”即是指求圣人之道。第二第三句暗指只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圣人之道,还是可以学有所得,融会贯通,甚至是游刃有余的。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比喻和赞叹“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是一般人万万想不到的。您在读这篇愽文之前,曾是这样正确地理解朱熹写作这首诗的宗旨吗? 朱熹活了71岁。他勤奋一生,既作官,又从教,终生研究学问不缀,留下了2000万字的著作。他还写了不少的诗词,书法的造诣也很高,还创办了著名的岳麓书院与白鹿洞书院。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