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CONTENTS
关注
世纪回眸·曾熙
曾熙书学观研究…叶梅…4
曾熙研究摘编…朱万章 王东民 王高升等…22
第十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
第十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开幕…46
中国书法家协会作品选…50
中国书法学会(中华台北)作品选…54
香港中国书道协会作品选…55
韩国国际书法艺术联合韩国本部作品选…55
日本每日书道会作品选…56
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作品选…57
菲律宾中华书法学会作品选…58
加拿大中国书法协会作品选…58
印度尼西亚书艺协会作品选…58
法国书法家协会作品选…59
澳门书法家协会作品选…59
巴西中华书法学会作品选…60
文莱中华书法协会作品选…60
美洲中华书法学会作品选…60
马来西亚书艺协会作品选…60
泰国泰华书法家协会作品选…61
澳大利亚书法协会作品选…61
比利时华夏书画艺术研究院作品选…61
英国诗书画学会作品选…61
王镛:书画印的交融与生发
王镛艺术的文化价值与历史高度——辛尘对话王镛…71
坚守与超越——王镛书法述评…范迪安 胡抗美 刘正成等…84
谈艺录…王镛…95
人物
风采·魏哲
草书断想…魏哲…104
魏哲书法述评…马啸 郑雪峰…106
中坚·蒯宪 叶韶霖
艺术与学问的相参…陆明君…114
叶韶霖的书法…黄映恺…120
经典
“二爨”书法研究特辑
爨宝子碑原石(部分)…132
爨宝子碑整拓…150
故宫藏爨宝子碑拓本(部分)…152
爨龙颜碑整拓…173
爨龙颜碑原石(部分)…174
学术
“二爨”书法研究特辑文丛
滇南“大小爨”及其拓本流传问题考述…马其伟…127
“二爨”书法批评观念与书家接受研究——兼谈其经典地位的确立…赵明…156
清代学人视野下的爨宝子、爨龙颜碑…孙强…164
“二爨”对沈曾植书法的影响…成联方…184
考证
汉魏六朝“方笔”类碑刻的源流及相关问题探析…李洪智 高淑燕…194
创作
书家近作
章祖安书法近作探营…蔡树农…62
含弘光大——章祖安作品选…62
崇高之境——评章祖安近作…张小庄…65
书法广角
新书架
梅墨生植根于书法的跨界实践与理论…刘正成…202
邵川的工程《林散之年谱》…孔祥东…204
资讯
中国书协第三期西部书界新秀书法研修班(行草)开班等…205
广告
2017《书法导报》征订启事…206
第二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启事…207
2017《中国书法报》征订启事…208
世纪回眸·曾熙
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清末民初重要的教育家、书画家,海派书画领军人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土,官兵部主事、提学使、弼德院顾问,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任湖南教育会长。张大千、谢彬、康和声、萧迁、马宗霍皆出其门下。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1915年始于上海鬻字。曾熙书法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等,以汉隶圆笔为本,下穷魏晋,沟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圆,遂成就宽博纵逸的风貌。著述有《左氏问难》十卷、《春秋大事表》二卷、《历代帝王年表》二卷、《和陶诗》二卷及《书画谈艺录》《诗集》《文集》各若干卷。
曾熙书法博采众长,广学多家。他注重五体的研习,论书主张“南北同辙”,尤其以笔力为核心,从这一点出发,他将书法的五体上溯至古篆,将之视为“诗中之离骚”。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书学思想,曾熙在其书学实践中,不为碑学所囿,融合南北,并最终以篆意作为统领,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时人的道路。
仔细分析其书论及书学实践,不难发现其书学的根本宗旨乃“以篆为本”。曾熙的书学观与其实践创作紧密相关,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第十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开幕
9月20日下午,“第十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这是中国书协继2008年第八届大展以来,承办的又一次国际书法展览盛会。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苟利军,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主任董占顺,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石刚,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万镜明,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解晓勇,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郭希敏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主持。
来自中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法国、印度尼西亚、巴西、泰国、澳大利亚、文莱、美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书法团体和书法家,与来自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天津市文联、天津市书协、河北省文联、河北省书协、大同市政府等相关方面的领导和当地书法爱好者千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书家近作·章祖安
时间:2016年10月15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文联
承办:嘉视年华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王镛:书画印的交融与生发
2016年5月15日至5月30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书协主办、太原美术馆和北京杏坛美术馆承办的“艺圃寸耕——王镛书画印近作展”在太原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是王镛的一次回乡汇报学术展,展出其书法、篆刻、绘画近作百余件,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其艺术成就。
王镛是改革开放之初考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的新一代学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镛的书、画、印就以独特的面貌崛起。此后三四十年间,王镛一直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中前行。王镛学书,以融为本,强调书写性,以传统帖学中的文人笔意为基,汲取甲骨文、金文、简帛书、摩崖石刻、砖瓦刻字等上古书法、民间书法的美学品质,融入文人书法的精神,追求极自然和极朴素的书法原生态。王镛治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除了从秦砖汉瓦魏碑石中取结体、悟刀法,还从石印、陶印、铜印、封泥等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篆刻遗产中求天趣、追古风,并融会书法、汲取美术的章法构成,“化合”于印,从而形成个人肆意率真的印风。从以书入画到大山大水,从印追秦汉到“艺圃寸耕”的蕴藉风流,王镛开创了书、画、印的新风。
风采·魏哲
草书断想
笔贵铺得开拢得起。即董其昌所言“提得笔起”,米芾的“八面出锋”也是此意,而非笔笔中锋,垂直纸面,运行中不敢起倒。更有甚者谓之:线条中间是一道浓墨线,重于两边。这是对中锋的误读。白石老人亦言:一味强调中锋是没有才气的反映。郭沫若曾给夫人于立群总结笔法要诀“逆入平出,回锋转向”八个字。后来我将其概括为:起、行、收,提按转折。
草书,就是一种快速书写的简写。“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更是狂草的真实写照,虽是诗歌有所夸张,但很快是肯定的。要不怎能“满座失声看不及”。就像神枪手,枪响鸟落,外人以为没瞄,但击中目标了,练的就是这个功夫。而不像有些人讲的那样:草书要慢写。
草书就是瞬间挥洒,看似容易,实则极难。仅这几下的背后,是几十年的辛苦磨练,这也是对前人书法的理解与把握及自身的修养与天分,整个融会贯通。非一般书家所能做到。草书更要有激情,张旭酒后“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怀素的“风声吼烈随手起,龙蛇迸落空壁飞”,都是“驰毫骤墨”。感情至极点的精神状态,说的是速度。稳、准、快——是最后对作品创作的综合检验……
中坚·蒯宪
蒯宪,字白岩,斋号不言斋。1954年生于山东潍坊,毕业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师从清代金石家陈介祺后人陈君藻,擅篆隶兼及篆刻。现为中国书协理事、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协副主席、篆刻专业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员,山东印社副社长,潍坊市书协名誉主席,万印楼印社社长,潍坊市文化馆研究馆员等。曾担任全国第四届刻字艺术展、全国第五届篆刻展、全国首届篆书展等评委。书法作品曾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篆刻作品参加中国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多次赴日本举办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巡回展。
中坚·叶韶霖
叶韶霖,1967年生,福建莆田人。中国书协会员,厦门市书协常务理事,厦门日报书画院院长。书法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书法奖,福建省政府第六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厦门市政府第四届文学艺术奖一等奖,厦门市政府第五届文学艺术奖荣誉奖(最高奖),北京水墨公益基金提名“福建十大青年书法家”。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行草大展,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书法展,全国首届临帖书法展,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展,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一、二届册页书法展等。
“二爨”书法研究特辑
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是云南境内现存的最具价值的两通碑刻,并称“二爨”。此二碑除具有史学价值外,亦具有很高的书法研究价值。此次,本刊在“首届爨文化学术研讨会”相关论文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场景、原碑高清照片。以期将此二碑最真实的面貌展现于读者面前,为广大学者及书法爱好者提供研究范本。
“二爨”书法研究特辑文丛
曲靖《爨宝子碑》,晋大亨四年(405实为晋义熙元年)立,陆良《爨龙颜碑》,宋大明二年(458)立,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附录》记载“《爨龙颜碑》,刘宋碑版,金石家皆未之及,今唯传仕德此石耳,后晋《爨宝子》一石,五十四年在云南陆凉州。”叶昌炽《语石》之《总论各省石刻》一则云:“浙有《三老讳日记》,楚有《九真太守碑》,滇疆僻在南荒,而《二爨碑》,一晋一宋可傲中原,所稀有足为鸡足增辉。此外,闽粤诸省,隋以前无片石,贵州至前明始建行省,《汉卢丰碑》(即《吹角霸摩崖》)之外,不独无隋唐名迹(即宋元两朝亦无一字可著录),此则限于地也,《红崖》(指红崖天书)晚出,邹叔绩虽释为《殷高宗伐鬼方之碑》,荒远无征,难为典要。”南方碑刻较北方碑刻少,二爨碑一晋一宋,实为南滇碑刻之代表……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及道光七年(1827),在云南曲靖及陆良地区先后访得《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与《爨龙颜碑》相较,由于《爨宝子碑》字数较少,形制较小,后人常将其称为“小爨”,两碑亦合称“二爨”。南朝沿袭东晋旧制,一概禁立私碑,这段时期历史上留存碑刻极少,故云南“二爨”的出现,显得格外珍贵。“二爨”记录了爨氏家族在云南发展的事迹,也留下东晋到南朝隶、楷书迹及其观察书体流变的重要书法史料。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讨论关于“二爨”的文献资料与书家,集中在清代中后期及民国时期。且古来评者就常将两碑以“爨碑”“二爨”称之,顾及行文方便,本文亦将两碑一并分析……
“二爨”是出土于云南东部曲靖市的晋末、刘宋时期的碑刻,分别是《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碑额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碑”,碑文音韵流畅,朴茂可喜。《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比《爨宝子碑》晚立53年,碑额题名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两碑不仅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也为研究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北京。沈寐叟是晚清一代巨儒,也是晚清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是“碑帖融合”的代表人物。
沈寐叟书法受到“二爨”影响,在学界几无异议。但是,沈寐叟在何时学习“二爨”?为何学习“二爨”?“二爨”对沈寐叟书法是如何影响的?“二爨”对沈寐叟书法的影响有多深?等等这些问题,直到现在几乎没有权威的理论成果出现。本文将综合式地、更具体地审视“二爨”与沈寐叟之间的关系,期望在这里能把尚未深入的问题得到更加深入的解决……
考证
“镂于金石”是中国古代实现汉字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数众多的古代书迹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保留至今。虽然工具、载体不同于寻常书写,但高明的工匠几乎可以把毛笔自然书写的形态完全反映出来。而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却是那些“方笔”类的古代碑刻,所谓的“方笔”主要是指笔画形态上的“方”,这种“方”并非毛笔自然书写所能表现。一直以来,人们对此类的碑刻争议不断,可谓聚讼纷纭……
新书架
《一如化蝶——梅墨生书法文选》
著者:梅墨生
出版:荣宝斋出版社
梅墨生先生是当代有影响的书法家、画家和书画评论家,他在这三个领域均有建树,而我称之谓“植根于书法”是因为最初得识于他时是书法家。20世纪90年代初,王镛先生来《中国书法》编辑部找我,他拿着一叠作品资料向我推荐,并介绍说此人叫梅墨生,他从秦皇岛画院到中央美院进修。我一看作品很不俗,其小楷在颜真卿和何绍基之间,浑朴厚重,从容精劲;其行书雅逸高古,清峻洒脱,已有自家面目。作品在当年《中国书法》之“书坛中青年”栏目专题发表,遂名动书坛。中央美院进修结业,我将之延至《中国书法》编辑部就职,于是与朱培尔、刘彦湖、李木教、张锡庚等青年才俊共事,成为编辑部的中坚力量。当时,他就做了两项重要工作,为自己树立了书法学者的光辉形象:一是撰写了四十多篇现代名家批评先后发表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再是编撰《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卷。这四十多篇现代名家批评均选入此文集,文集中有几篇关于何绍基的文献研究文章想必也是编撰《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卷的学术附产品……
新书架
《林散之年谱》
著者:邵川
出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邵川的文字情缘始于1984年,他在整理爷爷生前留下的书籍时,发现夹在其中的许多诗稿,于是将之抄录装订成册,到南京找爷爷的金兰至交林散之。林散之视邵子退为知音,曾在接到邵子退去世的电报次日写下:“从今不作诗,诗写无人看。”邵川这个有心人,让林散之看到了老友邵子退不曾示人的诗作。这些诗在邵川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得以出版,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国过来的文人的耕读情怀。邵子退作为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上下叶、有连贯的自我意识、有独立人格的范本,也许至今人们还不曾有更深的认识。但有心人邵川完整地保留下这个范本,功莫大焉。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书法》(上、下半月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欢迎购买《中国书法》《中国书法·翰墨天下》年度合集。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