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陆开武
公号:春风巷(ID:cfx8963)
(接上篇:双面英雄陈汤(二)屌丝杀神,复仇者行动)
五、遭遇罗马雇佣军
复仇大军即日启程,甘延寿、陈汤指挥的北路兵团长途跋涉刚刚抵达伊赛克湖,就碰到从乌孙赤谷城抢劫回来的一支数千骑的康居国军队,领军者是康居副王抱阗。
乌孙是汉朝的盟友,陈汤当即命令汉军攻打康居军,抢回被掠走的四百多名乌孙牧民,送回给乌孙大昆弥。牛羊等牲畜就充作军粮,然后继续行军。
汉军军纪严整,进入康居境内,陈汤严令不得骚扰当地百姓。
陈汤颇懂为将之道,首先秘密约见康居贵族屠墨。了解康居情况之后,对屠墨晓以大义,举酒盟誓,提前笼络了一批贵族势力。
所谓攻心为上,陈汤深谙这一点。
康居国被郅支单于反客为主,搞得民不聊生,现在见汉朝大军悄然而至,统帅将领又恩威并举,于是把所有情报一股脑托出,还安排屠墨的舅舅贝色子带路。
第二天,行进到距郅支城三十里地之处,陈汤下令安营扎寨。
看到汉军突然间冒了出来,旌旗飘扬,号角连营,郅支单于大惊,急忙遣使出来询问:“汉军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陈汤一本正经地说道:“单于前边说要归附汉朝,进京朝见天子。我们天子可怜单于蜗居在康居,不忍心让单于受委屈,特意委派西域都户率军来迎接单于和家人。我们不想惊扰周围,所以没有进至城下。”
匈奴来使两头传话跑了几趟之后,甘延寿和陈汤下了最后通牒:“我们为迎接单于不辞辛劳跑到这里,至今没一个有头有脸的人出来见我们?单于不懂迎客之礼吗?我们远道而来,已经人困马乏,粮食也快耗完,恐怕也回不去了。到底怎么办,请单于和大臣们商量后,给句痛快话!”
第二天,汉胡联军拔营进军,到距郅支城只有三里的地方停下来,排兵布阵,严阵以待。
郅支城外还有一道木头扎成的城垣,上面五彩旗帜竖立,数百名军士披甲立于城头,张弓搭箭,百余骑兵在城下来回驰骋,另有一百多名步兵摆成鱼鳞阵在操练演习。
注意,这极有可能是流落在中亚地区的罗马兵团雇佣军。
这种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可能是古罗马军队的龟甲战阵)和修“重木城(即城外用木料再修一道城墙)”的方法,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
有学者推测,这支军队极有可能是古罗马在与安息帝国进行的著名的卡雷战役中失踪的那支军队。
公元前53年,罗马军事巨头克拉苏远征波斯帝国。结果,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克拉苏阵亡,只有克拉苏的儿子率领的第一军团的六千多人突围,却神秘失踪,成为罗马史上的一桩悬案。
后来,在甘肃河西地区突然出现了一个叫做“骊靬”的县,古城位于今甘肃省永昌县。
据考古学家研究,骊靬遗址的古城墙是“重木城”——城墙外加固重木,这种防御方式是古罗马所独有的。当地的村民带有欧洲人的体格特征:个子高大,眼窝深陷,头发呈棕色,皮肤呈深红色。最有意思的是,村民至今保留了古罗马人的斗牛遗风。
《后汉书》曾有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骊靬,是汉朝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当年失踪的罗马第一军团的后裔,很有可能被陈汤俘虏后,遣送至这里繁衍生息。
成龙拍了一部《天将雄狮》的电影,就取材于这段故事演绎而来。
如果这段传说被考证属实,那将是当时代表东西文明的两个大国的第一次碰撞,那将会是一幅多么令人心往神驰的画卷。
六、斩杀单于
这很有可能是百年汉匈战争中,汉军第一次对匈奴的城市攻坚战。以往,都是匈奴攻打汉朝边境城池。
别看郅支单于的匈奴骑兵在城门耀武扬威,又是找来罗马雇佣军助阵,其实是色厉内荏。
甘延寿、陈汤下令擂鼓出击,汉胡联军前阵由盾牌手组成,后阵则是弓弩手,阵势严密,踏鼓而行,顿时形成四面围城之势。
随着一声令下,箭如飞蝗,密如矢雨,城楼上的披甲守军应身而落。这就是汉军令人恐怖的箭阵。
城楼上的匈奴士兵仓皇逃下来,四散逃命。
依托木头外城的格栅,匈奴士兵连续对汉军放箭,给汉胡联军造成不小伤亡。
陈汤见状,命令发射火箭,重木城墙顿时燃烧起来,火光冲天。
战斗持续到夜晚,数百名匈奴骑兵向外冲杀而来,被汉胡联军迎头射杀,打了回去。
看着大火熊熊燃烧的外城,听着冲天的战斗呐喊声,郅支单于心如乱麻,六神无主。
最早听到汉军来的消息时,自己准备弃城而去,但又怀疑康居人怨恨自己会作内应,加之乌孙等国都发兵帮助汉军,担心自己无路可逃。本来一度出了城,犹疑再三,又返回来,打算死守顽抗,觉得汉军远道而来,劳师远征,肯定支撑不了多久。
外城已被烧毁,单于身披铠甲登上内城城楼指挥,几十个阏氏夫人(王后嫔妃)也引弓战斗,射杀汉军。
可以看出,郅支单于已是穷途末路,负隅顽抗。
汉胡联军势不可挡,越战越勇,一支箭正中郅支单于鼻子,血流如注,阏氏夫人几乎战死。
见大势已去,郅支单于捂着鲜血直流的鼻子,从城楼上仓皇下来,骑马奔入王宫。
此时,已是半夜时分,外城已被烧毁,单于派士兵爬上未被汉军占领的内城墙头,大声向外呼喊求救。
城外,救援而来的康居军队约有一万余骑,环城绕行,虽然与城内的匈奴残军呼应,但迟迟不敢进攻汉胡联军。深夜时,一度攻打汉军营帐,但被击溃之后,就没有再来了。
拂晓天亮时,四面火光再起,汉胡联军将士趁机呐喊,一时,人嘶马鸣,擂鼓震天。
救援而来的康居军径自撤退跑了。
内城之内,汉兵从四面以盾牌为阵步步进逼。郅支单于仅剩一百余名男女战士退入王宫,垂死抵抗。
汉兵蜂拥而入,郅支单于被一阵乱刀砍死,一名叫杜勋的下级军官斩下郅支单于脑袋。
打扫战场时,汉兵找到两名被关押的汉使,谷吉当年出使时带的书信也被找了出来。
战报显示:斩杀敌人1518人,生俘145人,投降一千多人。作为对参战国家的奖励,俘虏全被奖给了这些国家。
雄霸欧亚大陆北方草原的匈奴王族后裔,竟然落得个身首分家的下场。
郅支单于被灭,从大局上看,主要是在汉帝国持续的打击之下,国力疲弱,人口锐减,难与汉帝国抗衡;丁零、乌桓等民族的崛起,使原本江河日下的匈奴雪上加霜;而内乱分离更是极大地分化、削弱了匈奴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至于郅支单于,完全缺乏一个王者的素质和能力。
远走康居,避免与国力强盛的汉帝国发生碰撞,休养生息、添血疗伤、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复出,原本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可惜,郅支单于头脑简单,安稳日子没过上几天,嗜血残暴的本性就暴露出来,彻底搞砸了一个歇息蛰伏的好机会。
其一,与康居国反目,弄得康居臣民怨声载道,破坏了互为姻亲的统一战线,失去民心。
其二,既没有迅速扩大地盘,也没有建立一块适合草原民族生存的根据地,反而是照猫画虎地建了个单于城,沉溺享受。
其三,只知道横征暴敛,四处抢劫,把周边国家都得罪了,所谓失道寡助。
其三,没有一点外交手段,不懂周旋委屈,韬光养晦,自己得罪了汉帝国,还一再错失汉帝国的宽宥,口出狂言、欺诈自大。哪像自己的弟弟呼韩邪该装孙子就装孙子。
其四,没有一点危机意识,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觉得自己远走康居,天高皇帝远,沿途粮草补给困难,自己当年长途跋涉死了那么多人,汉帝国不值得跑这么远来打自己。
其五,丢弃了草原民族飘忽迅疾、迂回穿插、机动灵活的战术思想,没有把战场安排在辽阔山野之间,而是龟缩单于城据守,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与熟悉城池攻坚战的汉军开打,简直是画地为牢,自断生路。
九泉之下的冒顿单于大帝要是知道自己的后世子孙这般不堪,估计爬出来再撞一回墙的心都有了。
战斗结束之后,甘延寿、陈汤将郅支单于的脑袋飞马传送长安。同时送去的,还有一封捷报。这封捷报中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千余年来一直被后世传颂。原文摘录如下: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什么意思?
臣等听说天下大义,应当大而一统,四海一家。昔日有唐虞帝尧,今有强盛大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归附大汉,北面称臣,唯独郅支单于大逆不道,没有伏罪,逃窜至大夏以西,负隅顽抗,以为我强盛大汉不能使之臣服。郅支单于荼毒黎民,恶贯滔天。臣甘延寿、陈汤统帅道义之师,替天行道,有赖陛下神灵护佑,仰仗天时地利,将士同仇敌忾,冲锋陷阵,斩杀郅支单于及各名王首级。应当将其首级悬挂于长安蛮夷居住的槁街示众,以此警示万里之遥的所有国家:胆敢有侵犯我大汉者,即便远在天涯也必诛灭!
与其说这是一篇送给皇帝的捷报,不如说是一篇昭告世界的文。文采激昂,豪气干云,远非普通文吏所作,估计为陈汤亲自操刀。前边说过,陈汤“善属文”,写得一手好文章。
古汉语惜字如金,用词精炼,意境悠远。翻译成白话就缺少了那股铿锵激越、义正词严、穿云裂帛的韵味。
不过,记住“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一句就行了,大气磅礴,雄浑张扬!
请记住这句话,它见证了我们两千年前的祖先,把勇敢、血性、坚韧、豪迈的因子,融汇在血脉深处,即便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它总会在最危险的关头喷薄而出,绝地重生。
请记住这句话,它与“还我河山”的慷慨激昂、“一寸河山一寸血”悲怆决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豪迈自信,汇聚成这个东方古老民族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中国声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