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态度只跟他的心境有关,不要让自己活在别人的态度里
内心脆弱的人,就会很在意别人的态度,是别人的态度在决定着你的心态,这样是很累人的,也会造成不必要苦恼。你的这种状况,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因为你遗忘了自己的中心,而把自己放在了生命的边缘,这就造成了你对自己的不信任,实际上,是你在贬低自己的信心和力量。
问题的根从来都不在外面,是你对自己的不了解而导致了你的心态。如果你一直深爱自己,尊重自己,那么,你就不会太在意别人对你的态度,因为别人的态度只跟他的心境有关,也就是跟你无关,你为何要跟着反应?为何要把不是你的东西揽在身边?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只要时常记得自己的中心,并能保持那种状态,你就不容易活在别人的态度里,这样你就自由了。
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
先打开自己的心,主动地表达出对于对方的尊重
不被尊重的感觉是非常正常而普遍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说话时别人认真听。聆听,是一种起码的修养与风度,这也是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法宝:尊重。
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普遍缺乏这种聆听的能力,大家都活在无头苍蝇、四处乱抓的散乱中,注意力缺失现象非常严重。而一部分中国人也不懂得如何去礼貌地尊重对方的感受。如果你感觉到不被尊重,这种感受是非常正常及普遍。
当这种感觉升起时,首先检视自己的话题,而后向内探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首先可先检视自己的话题是不是听者不感兴趣,拒绝排斥的,自己的表达方式有没可能做一些修改或调整?或者,可以跟听者心平气和地沟通,请他们说出不认真听的原因,并请他们就自己的讲话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让自己的讲话被尊重、被真正地听见。
如果一直沉浸在不被尊重的愤怒里,请往内探索:他们的这种态度触动了我内心的哪个按钮?自卑?自满?被冷落?被漠视?
非暴力沟通,是双方取得和解、达成一致的途径与方式
相信你会很快看见真相,走出这种感觉。
非暴力沟通,我相信是双方能达成和解、取得一致意见的途径与方式。打开自己的心,先主动地去表达出对对方由衷的尊重。
人很容易评判,对于那些不愉快的、不喜欢的情绪,就称为负面情绪,所以,我说的“好”是针对人们以为的“坏”。
情绪是送信的客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如果你对客人能以礼相待,理解并应对好这封信,客人就会走了。相反,如果你关门不接待,这个客人就会一次次的不请自来,就像一个送快递的,怕你收不到一趟趟的送,因为你关着门,他怕你听不到就敲门、砸门甚至撞门,白天你不开门,他晚上再来。那就是你做梦的时候,你的保安(理性)下班以后。
客人的执着是重要的,因为信的内容很重要,这封信包含着我们的期待、渴望,包含着我们内心的重要需要。越是大的情绪,“信”的内容越重要,越有价值。所以,如果你出于巨大的情绪中,那我首先要恭喜你。
让我们举例来说吧,说说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价值和好意。
1. 嫉妒
嫉妒告诉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有多么想要!若你能够稳住神,不去急于排除这种不快,而是能够对自己看得深一点,你会发现内心很多的饥饿,尤其是童年时的完全无助的饥饿。倘若你有能力去处理或者有机会找到人帮你处理,你的人生会因此开阔和自由许多,尤其是当你发现你已不是那么无助,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实现很多;尤其是当你发现你虽然有那种饥饿,但你也有另外一种食物,而那个食物的营养也很宝贵。虽然这常不是一条轻易的路,但这是一条通往爱和希望的路,而让我们难受的嫉妒,正是信号灯。
2. 压抑
压抑让你安全。忍一忍,至少当时你获得了安全,在你没有能力或者准备去应对那个冲突之时,压抑保护了你。所以,请感谢压抑,感谢每一个压抑,至少他让我们平安的存活下来。至于我现在要不要压抑,那其实还是取决于我有没有准备好应对一个可能的冲突。老实说,小时候,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日渐遥远的童年里,压抑是难免的,我们依赖父母和他人,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不压抑是几乎不可能的,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
而压抑虽然保证了安全,但是也委屈甚至扭曲了我们自己,甚至形成了习惯性的压抑,这一点没什么奇怪,如果一个人被锁在箱子里很久,他的腿自然是不能马上站立和走路的。如果我们有了压抑的习惯,我们很难在不需要压抑的时候依旧压抑然后特别的委屈和愤怒。好的方法是,努力的觉察和区分,过去(童年)我不得不压抑,现在(成年)的情境我还需不需要这样,如果我们可以且愿意承受,我们是否鼓起勇气表达自己,所以说鼓起勇气,是因为害怕、压抑的惯性是客观存在的。
3. 愤怒
当你压抑压抑再压抑,你很难不愤怒。愤怒里包含着力量和自尊自重。力量是好的,很多你平时无力干,懒得干,不敢干的事情,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就可以做了,而且很可能效率很高。人类很多的作为和精彩,都是一怒之下、盛怒之下做出来的,一怒之下,揭竿而起。或许会有人马上说,那很多悲剧和灾祸也是因为愤怒而生的。所以,很多人的愤怒被压抑,人不敢愤怒。对于这种说法,我同意而且不同意,同意的是,粗糙的来说它们是相关的,不同意的是,愤怒中资源蕴含的是力量,你怎么用这个力量是你的选择,实际上悲剧和灾祸不是因为愤怒而生,而是因为你对愤怒中的力量的偏差使用而生。
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生气去破坏去攻击,有的人用这力量去争气去发展去保护。怎么用是你选择的事,而这个力量是宝贵的资源,就像汽车的马达。多少人缺乏力量呀,多少时候缺乏力量呀,而现在你拥有着力量,这不值得恭喜么?
4. 自爱自重
“老实人被逼急了”,这个“急”是非常好的。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他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常常是“这太过分了!”“这太不公平了!”“这太不应该了!”,所以,我们现在去追求公平和合理。这是非常好的。尽管每个具体的愤怒的人,他们头脑里的观念、界限千差万别,并不总是合适,尤其尤其是人在迁怒的时候,但这里面的倾向是追求自爱和自重。能够愤怒的人都不会过于内在受伤,不会患忧郁症。
5. 悲伤
不要去劝一个悲伤的人,让他尽情的悲伤,悲伤的尽头是接纳。一个人通过悲伤来获取同情、爱是一种扭曲的选择,他们会力保自己的可怜,这是一种他们错学的技巧,我们要小心,因为这种技巧是隐蔽而强大的。我说的悲伤不是指这种技巧,而是指自然地悲伤,自然地悲伤是好的,有机会接触到被我们冰冻的悲伤是好的,是一个和自己连接的机会。如果目前有一个事件让你正处于悲伤,这个悲伤是好的,悲伤包含着疗愈。
所以,通常来讲,不要制止和劝慰一个人悲伤的人,陪着他,倾听他,对他说,哭吧,哭吧,这真的是让人难过。看着他哭个够,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和爱。相信他在充分的悲伤后会接纳那个巨大的失落,并开始新的生活。(如果这里面的“他”是自己的话也一样。)
6. 无聊
青少年是很容易感到无聊的,那其实代表着他们灵性的敏感,代表他们在意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此前,太小不能够,此后,麻木习惯,所以青春期时的无聊感是一个被包裹的灯笼,如果他不急着跑出屋外,他会发现包裹中的光,而那是他接触自己此生原本使命的良机。
然后人就长大了,高考大学毕业挣钱结婚养家,人变得匆忙赶紧,没有空闲的机会,也习惯了用各种声色来消遣无聊,知道男人三十五岁以后,生存已不成问题,所有社会要求的他大概都过得去了,他又开始问,我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我生命的意义何在?
7. 感觉没劲。
只要你不怕这种感觉,只要不因为这种不舒服而急于摆脱他,你就有机会和内在真正的你见面,无聊或者感觉没劲,告诉你现在做的不是你要的,不是和你适合的,那么什么才是?你就可以开始寻找了,否则你怎么开始呢?
8. 焦虑。
焦虑是不好受的,恼人的甚至是可怕的,但它本身包含着极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承受的焦虑,让你认真、小心,难以承受的焦虑,可以给你更意义深远的东西,它会告诉你那里想错了,你哪里的界限是有问题的,最常见的是你不顾现实而过高的期望自己,你有完美主义倾向,你有强迫性的观念。
比如你不顾事情的节奏,而希望更快、更早、更好。倘若你能深看你的焦虑,你会看到你头脑里刻度的偏差,把那个刻度调过来,你就会安然而有效,而这是多么重要,可以避免你此后多少的挫败、无望、自责、慌乱和失眠。
如果你坚持回避情绪,你必将被打扰,如果你极力逃开情绪,你将被追上,而如果囚禁它,我祈祷你囚禁不成,因为一旦你成功了,身体就会不得不说话,身体不是轻易说话的,而它一旦说话,那个话会重得多——身体说话的方式生病,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为情绪。所以,我祈祷你囚禁不成。
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
交往技巧,感觉不被尊重怎么办?
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我接纳与信心。
当我们在看事情时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那么心理上就会不断受到暗示,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会出现与自己真实情况相左的心理和情感表现。比如当你“感到别人对自己的挑衅,不尊重”时往往是属于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心理学中有个小原理——你不接纳别人的某个特点,实际上是因为你自己的潜意识中就有类似的东西,因为不接纳自己,才会如此不接纳别人。
比如,你“感到别人对自己的挑衅,不尊重”,一方面很可能是你的童年生活中曾经遭受了亲人的强烈压抑,而对这一位亲人怀有愤怒,于是不自觉地把对亲人的情绪和态度转移到了具有类似特点的人身上,类似特点的人也就成了你无意识发泄对亲人愤怒的一个“靶子”;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你非常渴望得到更多的人的爱和关注,只是你一直深深压抑了这个愿望,才表现出了“感到别人对自己的挑衅,不尊重”的行为表现。
人的外在言行举止就像一面镜子,它会真真实实的反映出每一寸的真实自我,你对别人与环境的态度所反映的是你起初的个性,别人对你的反应是你对他们的态度,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其实就是你对自己和他人态度的一种反射。
因此,在人际关系中,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行为对待他人,他人也会以同样的心理和行为来看待你。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当你用冷漠和敌意对待对方,只会进一步把对方“推”到自己的对立地位之上,而如果尝试以德报怨,以温和与友好来对待对方的“排斥”,“排斥”你的人就会逐渐感受到你的善意,坚冰就会逐渐融化,你们之间也就更容易建立一种遇到问题“对事不对人”的健康人际关系。
当你觉得“别人对自己挑衅,不尊重”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做了令她高兴的事了吗?我能为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呢?当你这样想问题和付诸行动的时候,对方就会感受到被喜欢或被爱的感觉,那么他们也就会放弃“挑衅、不尊重”,而把更多地喜欢或爱回馈给你。
我们常常所迷惑或迷茫的是经常想着的是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别人的,你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之下别人会无缘无故的喜欢或爱你吗?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喜欢或爱,那么我们必须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具体的做法就是,我们要把自己的脚放进他人的鞋子里,从别人的角度去看事情、去尝试一下。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喜好和活法,只要不影响别人,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我们大可不必太在意,所以我们要顺其自然,摆正自己的位置。
1、调整你的观念,学会换个角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对方,这有助于克服你对对方的厌恶情绪。
2、自己对自己说“对我不尊重、挑衅的人越讨厌越好,我看你到底能讨厌到哪里去!”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原来对自己不尊重、挑衅的人也不是那么讨厌。
3、要求自己把对自己不尊重、挑衅的人所具有“优点”尽量全部列出来,慢慢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在发生可喜的改变。
4、暗示自己“不管你们如何对我,反正我会永远爱你们”,用这种态度对待对自己不尊重、挑衅的人,你心中对他们“厌恶”的心理就会慢慢减除,并会重新看待和审视他们,而对他们产生好感。
运用以上方法,就可以表现出自己的自信和平和的心态,你和别人的关系也就会融洽起来。
灵命的僵化
信徒的灵命在各方面都容易经历很多变化。无论对于有生命的灵命,还是对于没有生气的灵命而言,都是如此。从本性上来说,人是完全死亡的,与上帝所赐的生命隔绝。他有一颗石心,最好的石心也不可能结出果子。有些人硬起心肠,使他的心比先前更加麻木。他们不断地罪上加罪,不断地违背良心行事,可以说,他们用烧红的烙铁来烙自己的良心,使他们的心结了一层层的硬疤,不会被感动了。
在重生时,上帝拿走了那颗石心,赐给我们一颗肉心来代替它,使它既温柔又敏感。然而,有时灵命会变得软弱,同样,在灵命的初期,属灵的敏感性也是很微弱的。当人灵命软弱时,就会不再为自己很多隐秘的过犯而难过,也几乎不为缺乏极大的属灵祝福而忧伤。
这样,当把一个不成熟的基督徒与一个成熟的基督徒相比较时,人会认为不成熟的基督徒处于一种没有生命的状况之中,然而相对来说,(考虑到他们的成熟程度)在某些时候他们却比成熟的基督徒更活泼。因为从活泼程度上来说,那些在灵命上已经有所进步的基督徒确实有可能衰退,有时甚至处于僵化的状态。
甚至最卓越的基督徒有时也会暂时经历灵命的僵化阶段。有可能是在他开始祷告时,他处于一种完全僵化的状态中——内心麻木,没有内在的感触。
但是,当他坚持下去时,他就会重新回到先前的活泼状态。也有可能是以活泼的方式开始,在中途或最后,被一种他必须要抵挡的逐渐渗透的死亡状态所征服。这也可能发生在圣餐或其它场合。然而,这种僵化状态偶尔也会处于优势地位很长时间,成为人的惯常状况。此处我们将要探讨的就是这种状况。
我们将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1)信徒的确会进入僵化状态这一事实;2)它的原因;3)它的性质及后果;4)对于处于这种状况之中的人的鼓励;以及5)一些相关的引导。
1.信徒确实会经历灵命僵化(Believers do Experience Deadness)
信徒确实经历这样的状况,这可以从以下几点得到证明:
(1)在一些具体的经文中,用各种词汇来表明这种状况,比如:
1)刚硬:“耶和华啊,祢为何……使我们心里刚硬不敬畏祢呢?”(赛63:17);“你们的心还是愚顽吗?”(可8:17);
2)昏睡:“我身睡卧,我心却醒”(歌5:2);“她们都打盹,睡着了”(太25:5);
3)无知:“……我就心寒胆战”(诗40:12);“以法莲好像鸽子愚蠢无知”(何7:11);
4)荒凉:“我的心被伤,如草枯干”(诗102:4);
5)死亡:“我如同无力的人一样,被丢在死人中”(诗88:4-6);
(2)从圣徒祈求活泼的祷告中:“求祢照祢的话将我救活”(诗119:25)。
(3)从与此相关的警告中:“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来3:13)。
(4)从劝勉中:“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弗5:14)。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你读到过或者听说过的敬虔之人的经历。从这一切中,你可以认识到,无论何人经历这种状况都不应感到奇怪。上帝的很多儿女都曾经历过灵命僵化的状态,因为这是上帝带领祂的儿女出死入生的一种方法。
2.导致灵命僵化的原因(Its Causes)
导致灵命僵化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有时僵化是从老我残存的内在败坏之中产生出来的。重生的人里面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刚硬之心,老我抵挡属灵生命及其活动。但是,有时人死亡的本性会再次出现,捆绑属灵的生命。它会弥漫到灵魂的各个方面,用它致命的恶臭战胜灵魂。这样,灵魂和活力都很快丧失了阵营,他们的倾向就变得软弱了。凡是灵命衰退之处,这种僵化就会随之增长。
第二,当我们没有正确地评价属灵生命——无论它是多么微弱——也没有珍惜它,而是屈从于情欲时;当我们没有适当地留意较小的罪时;当我们从一种罪堕入另一种罪中时;当我们不断犯同一种罪,以致于我们习惯了犯这种罪,我们的良心因此变得麻木,而这种麻木又逐渐扩散时。而且,如果他又犯下了更无耻的罪,因此使良心受到了伤害,深深的伤痛使灵魂受苦,导致灵魂患上致命的疾病——尤其是当主因这些罪停止了祂恩典的影响时。这一切都必然导致灵命的僵化,而我们往往直到已经滑得很远了,失去了恢复的力量,已经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麻木时,才注意到灵命僵化的存在。
第三,对于我们属灵状况的疑惑导致失望,失望导致倦怠,倦怠导致沮丧。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灵命僵化。我们常常主动地挑起疑惑,抵挡信心。我们在每一次争论之前都先得出结论说自己没有恩典,好像如果这样我们就赢得了胜利似的。于是,我们忽略了以单纯之心来领受基督,忽略了应当把自己的灵魂和救恩都托付给基督。因为人只有凭着信心才能过属灵的生活,假如信心没有得到操练,而是受到压制,那么这个人一定会被灵命僵化战胜。
第四,关于属灵生命的错误观点很容易导致灵命僵化。有些人不晓得,属灵的生命就在于藉着基督与上帝联合的喜乐。这种属灵的生命显明在对上帝倾心的渴慕上,在与上帝旨意的联合中,也表现在我们行事为人都如同在主面前。相反,这些人只注意到情感和和内心的感动,以及上帝对灵魂的明确启示。他们认为只有这才是生命的表现。假如他们感受不到这一点——事实上往往如此——那么他们就认为自己是死的(或者至少是在经受灵命僵化之苦),但有可能这两者都不是事实。然而,抱有这样的想法,的确会导致他们进入到灵命僵化的状态中。
第五,灵命僵化常常是因为忽视自己认识上帝,不断就近上帝,以此为灵魂的唯一喜乐而导致的。另外,若是忽略日常的灵修,或是对灵修敷衍了事,不是为了与上帝更加相近,使灵命不断成长,而是为了平息自己的良心,这也容易导致灵命的僵化。没有灵性的服事在很大程度上也容易导致人灵命上的僵化。这样的服事不仅不会使我们更上一层楼,反倒会使我们误入歧途,造成信仰上的偏差。这也可能是因为缺乏敬虔之人的带领,或者缺乏与敬虔之人的团契。若是把灼热的碳放在一起,就会燃烧得非常旺盛。但是,当把它们彼此分开时,它们就会很快熄灭,留在灰烬之中。属灵的生命也是如此。有伤感和绝望倾向的人,很容易受到灵命僵化的攻击。当我们过于忙碌,在家庭和职业上有太多的属世的挂虑时,也容易受到灵命僵化的攻击。当我们被所忍受的十字架压倒时;当我们过于依赖受造之物、敬虔的人、牧师、以及这世界上的东西时;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太成功时,都容易遭受灵命僵化的攻击。
第六,我们的主在祂所行的一切道路上,都是全能、圣洁的,有时祂愿意藉着撤消圣灵的正常影响,使我们的灵命活泼。但是,祂绝不会使我们的心刚硬,因为这是与祂的圣洁相悖的,祂也绝不会拿走灵命的倾向。但是,祂确实收回了圣灵的运作,让这个人自己保护自己,尽管祂仍旧秘密地保守并维系他的灵命。而且,祂允许内在的和外在的敌人自由地攻击人的灵命。然后,祂把这个人带入这样的状况之中,使他四面受敌,失去活力,从而让心中残存的刚硬占了上风。
3.灵命僵化的本性和后果(Its Nature and Consequences)
灵命僵化的本性和后果如下:
(1)它的本性属于属灵之事。我们可以处于活泼的状况,以活泼的方式完成我们的呼召,与人交往,忙于各种世上的事物——然而对于属灵之事却是僵死的、麻木的。
(2)这样的僵死和麻木并不是完全丧失了属灵的生命和感觉,因为灵命会持久地存在信徒里面。毋宁说,这是部分性的死亡,而且是在某种程度和某段时间。不同的人可能僵化的程度不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僵化的程度也不相同。总的来说,在处于僵化状态的某个人的生命中,可能有一段时间,他很温柔,很敏感,很活跃,以致于他认为自己已经脱离了灵命僵化。然而,这仅仅是黑暗阴霾的日子里的一缕阳光,这是为了支持他,帮助他承受必要承受的苦难。
(3)灵命僵化并不是没有敏锐的情感,而是有理性的意志变得冷漠、懒散。处于灵命僵化状态中的人仍然具有属灵的知识;他明白属灵事物的本性——然而,是从遥远的地方。他希望能够变得活泼、敏感,但那几乎就是他的全部盼望。只要人能够沉着地操练他那有理性的意志,他就不应该抱怨灵命的僵化。尽管没有明显的情感参与,他的行为却可能比有明显的情感参与时更有灵性。但是,假如他对属灵事物的熟知并没有挑旺他心中的爱;假如当他思想属灵之事或者决心要操练这些事情时,心却紧闭着;假如当他在履行一项责任时, 冷漠而又倦怠(或者从而忽略了这项责任);假如一切都只不过是白日梦,也就是说,只不过是头脑的想象;假如这种状况不只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占优势的趋向;假如他因此而忘记了所有良善的事情,只剩下对他的麻木的敏感,在沮丧中度日——这些就构成了灵命的僵化和麻木。
第四,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灵命僵化的后果。这些人从前曾经有一颗温柔的心;他们曾经能够因为爱,因为内心的渴慕,因为思念上帝可爱的荣面,或者因为自己的败坏而留下甜蜜的眼泪,现在却有一颗冷漠的心。他们的眼睛不再流泪。他们的心不再产生任何感情,相反,可以说,一切都坚如磐石。他们从前只能在主的友爱同在中生活,现在他们远离了自己的生命和爱,四处漂流。上帝的圣言曾经对他们来说是如此地活泼有效,现在他们读起来却好像是一封没有生气的信。上帝的应许不再鼓励他们,上帝的威胁也不再使他们感到烦恼。责备只能使他们的心更坚硬,劝勉也不能打动他们。在读上帝的圣言时,他们心不专注,他们的思想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是的,他们甚至故意专注于身边虚妄的事。他们所听见的任何事都不能进入他们的心,他们离开教会时就如同他们刚来时一样,一无所获——是的,甚至比刚来时更糟。当他们开始祷告时(这从前曾是他们的喜乐),他们就像湿抹布一样瘫软无力。在上帝面前,既没有敬畏之心,也没有谦卑的态度。要不然,他们就会站起来离开,因为他们说不出一句祷告的话。或者,虽有一些事情摆在面前,他们却没有任何热情和渴望,他们是用头脑这样做,而不是用心灵这样做。看起来似乎天堂不再令人渴望,地狱不再使人畏惧,内心的平安、安慰、爱、灵魂的警醒、罪、美德等等这些事情,也不再对他们有任何影响。与那些有生命力的敬虔之人相伴,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敬虔之人的爱心已经变得冷淡了。他们渴望独处,不愿与人为伴。他们只想与那些也同样处于灵命僵化状态的人在一起,以便藉着彼此悲惨的抱怨,甚至加重他们的灵命僵化。他们不仅不渴望圣餐,甚至还惧怕圣餐。他们或者拒绝参加圣餐,或者良心充满挣扎,最后决心参加。他们不能预备好自己,尽管在这期间内心会有极大的激情。在他们的内心,几乎见不到任何饥渴。当他们接受主耶稣的时候——是的,当他们使自己降服的时候——他们不相信自己已经被主接纳。当他们来到圣餐桌前,结果是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在吃喝自己的罪。假如在预备或者反思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了,他们很容易再回到那种荒凉死亡的状况中去。除了他们自己的麻木之外,他们在任何事情之中都找不到喜乐。他们就像那些极其虚弱的人,在那时候,他们宁愿自己独处。阻止他们变得更加虚弱或者帮助他们复苏的办法,都只能使他们感到痛苦。当被从那样的昏睡之中唤醒时,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他们不相信自己还能期望得到恢复。他们认为自己不是蒙拣选的,认为自己既没有生命,也没有恩典,只能承受上帝的震怒。他们相信自己将会永远沉沦。这使他们的心更加封闭,尽管他们心中还有担忧和惧怕。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可悲的光景——这是一种更悲惨的光景,因为各种蒙恩之道对他们都没有影响,人们的一切帮助都是徒劳的。然而,上帝知道他们,悄悄地支持他们,总有一天会再次复兴他们。
4.对那些经受灵命僵化之人的鼓励(Encouragement for Those who Suffer from Deadness)
第五,我们要鼓励那些遭受灵命僵化之苦的人。尽管因为他们缺乏力量,各种方式都没有果效;尽管处于灵命僵化状况中的人都暗暗地厌恶各种安慰和鼓励(就像病人厌恶吃药一样),上帝却在祂喜悦的时候使用各种方式复兴处于灵命僵化之中的人。而且,如果以某种方式可以得到建议和盼望,这样的人也还渴望得到重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知道,处于这样的光景之中,并不是没有蒙恩的标志,在这样的光景之中也能见到蒙恩的印记。
其一,为此,我们应该知道,主允许祂所爱的很多儿女进入这种光景之中。那些渴望得到最大的建造,渴望被用来建造他人的人,会遭受最严峻的试炼,会被主带领进入这种光景之中。主这样做是为了让祂的儿女知道,当主收回圣灵的影响时,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他们自己究竟有什么能力;这样,主可以使祂的儿女始终保持谦卑。主这样做,以便他们能够更加仰望祂的恩典,不过于依赖自己的感觉。毋宁说,上帝希望他们凭信心生活,更加以上帝的圣言为宝贵,更加坚定地信赖它。主要教会他们不要论断处于这种光景之中的人,而是满有智慧地行事,支持那些处于这种愁苦之中的人。所以,当你经历这种光景的时候,不要感到奇怪,而是要知道,这是主的方法,祂会藉此给你带来最大的惠益。
其二,如果你冷静地来到上帝面前,害怕自己毫不感恩地否认已经领受的恩典(这是对于上帝之慈爱的玷污),你就能够认识到你已经蒙恩。所以,综合考虑以下的事情,你就能够对自己得出结论。
(1)用一段时间来反思以往的岁月。想一想你先前的确信、敏感、迫切、眼泪和恳求;想一想你寻求然后接受主耶稣,为罪而忧伤,在上帝的圣言中甜蜜的喜乐,在主面前温柔行事——也许还有你的平安、喜乐和确信。你诚然知道,在此之前,你曾经享受过这一切,你更知道,上帝的一切呼召和恩赐都是不会反悔的。即使你不能像从前拥有这一切时那样活泼地反思这些事,然而你却知道这一切都不可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所以这一切都是圣灵的运作。你会全心全意地相信,若是在他们里面能够找到这一切,那么他们就是处于恩典之中的人。
(2)然后再想一想现在,当主在救赎大工中启示自己时,难道你不认识祂吗?当主耶稣基督执行祂中保的职分时,难道你不认识祂吗?难道你不了解处于恩典之中的人的状况吗?也就是说,你不了解他所领受的光照,信心的作用,他对罪的憎恶,对上帝的爱,在上帝面前敬虔行事,他渴望以蒙主悦纳的方式事奉主,等等这一切吗?难道你不了解这一切,赞成这一切,尊重这一切吗?——难道你不渴望成为这样的人吗?当你把属世之人最好的福分,与处于恩典之中的人最糟的结局相比较,难道你不知道其间的差别就像白昼与黑夜之间的差别那样大吗?难道你的心不渴慕恩典之中最小的吗?你的灵魂不厌恶属世之人吗?——即使他们处于最荣华时。现在请判断一下,没有属灵光照的人,是否能够以赞许的态度认识到这一切。
(3)尽管你的内心活动现在很缓慢,很冷淡,很荒凉,但是,难道这一切就不存在吗?——也就是说,难道没有对于现状的不满,渴望在一切属灵的操练上活泼,渴望恩典之约中的福益吗?难道你对于自己的麻木不敏感吗?——这根本不是因为你惧怕审判,而是因为你对于属灵之事太冷淡,太麻木,难道不是这样的吗?灵命僵化难道不是你最沉重的负担吗?什么才能安慰你的灵魂?——是暂时的事情呢,还是惟有在基督里的上帝呢?凡是有感觉的地方,就必有生命。既然你对于自己灵命僵化还是敏感的,难道这不是你还有生命的标志吗?我们并不是在考查你在这些方面有多么坚强,多么活泼,而是在考查这些事情的真实性。
(4)你完全没有敬虔的活动和操练吗?抑或还有一些生命的迹象,仍然祷告,还会为求与主重新和好,重新充满活力而来到耶稣面前呢?你是否有的时候仍很敏感,用强烈的哀哭和眼泪,发出真诚的祷告呢?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尽管程度很小,而且这些活泼的表现很容易消失,有些不安,但是你却一定会得出结论,那就是你还有生命。当一个生病的人仍然可以移动他的手和头,还有呼吸,还有脉搏,那么他就还是活着的。此处的情况也是如此。把这些综合起来想一想,你就会得出结论,你拥有生命;既然你仍然拥有生命,就鼓起勇气吧,因为生命不会消亡的。主会藉着更新使你恢复活力。
5.对于那些经受灵命僵化之人的最后指导(A Final Directive for Those who Suffer Spiritual Darkness)
对于那些处于灵命僵化光景之中的人的第六个指导是,重建并不是藉着能力或者力量完成的。这样的人也不能影响自己。所以,我只能建议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能够藉着心灵的冷静反想和默想,使心灵重新恢复活力。
其一,你熟知没有生命的麻木的悲惨光景。你仍然想起那生动活泼的状况,因此我没有必要用这个来威吓你,用另一个来鼓励你。我只是奉劝你要静静地想一想这两种状况。当你专心这样做时,让它激活你的心;也就是说,尽可能多地按照主所乐意的去行。你当作的就是留心观察。
其二,倾听主耶稣的叩门和祂呼唤的声音,反思新妇的话:“我身睡卧,我心却醒。这是我良人的声音,他敲门说:'我的妹子,我的佳偶,我的鸽子,我的完全人,求你给我开门;因我的头满了露水,我的头发被夜露滴湿。’她没有起来,说:'我的良人,从门孔里伸进手来,我便因他动了心’……他说话的时候,我神不守舍”(歌5:2,4,6)。这就是说,应当反思他友善的邀请,我先前曾拒绝了这邀请,现在使我魂不守舍,想一想因为我的怠惰和他的离去使我经历的痛苦。后来,她开始寻求。试想主在你里面对你说:“我的孩子,我已经用永恒之爱来爱了你。我现在爱你,以后还会爱你;我已经做了你的中保,已经救你脱离世界,并会保守你。我会在祝福中把你带到我自己面前,所以,不要转离我,不要灰心失望,更不要用疑惑来回答我。'你幼年的恩爱,婚姻的爱情,我都记得’(耶2:2)。我记得我的爱的最初表现,记得在你刚归正时对你的慈爱。这促使我重新鼓励你。你也应该记得我起初对你的爱,认识到,当你回响这些起初的活动时,它们仍然能够更新你,我曾经藉着爱心使它们在你里面做工。我还与从前一样,所以,醒一醒,起来吧,我的良人。”我重申,请你用一些时间专心地反思这一切,不要在疑惑中抵挡它;让它在主许可的范围内,挑旺你的灵魂。
其三,高度尊重圣灵最微小的感动,以及那些你先前曾经享有的感动。不要试图抵挡它;假如你试图抵挡,这会使这些感动消失。相反,要承认这是真正的恩典,因为那会激发起这一属灵的活动。如果你认识到这是恩典,这诚然不会伤害你,因为它会把你带到主面前。也要高度尊重你每日察觉到的最微小的感动。把这些当作圣灵支持和激励的工作,当作你里面受到压制却想要突出重围的灵命的活动。为此而感谢主。你是个不甘心情愿的人;否则你早就拥有这些感动了,并会继续拥有。按照主所赋予你的能力,静静地顺从这些感动吧。
其四,坚持运用这些方法,即使你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益处仍当坚持不懈;它绝不会是毫无果效的。即使你没有注意到它,它仍然维系着属灵的生命,偶尔会产生容易感受到的甜蜜的感动,使你接近主,也会成为重建你的一种方式。听道、读经、祷告、唱诗、讨论,就像一个毫无能力、极其贫乏的人那样,这一切都是主所许可的蒙恩之道。即使你觉得这样做很难,你的肉体宁愿永远继续沉睡,但你要推动自己的全部身心,完全投入其中。让主藉着这些事情作工,你就会经历到主的应许在你的生命中应验。主会按照你受苦的日子,按照你遭遇患难的年数,赐给你喜乐。你必会唱诗赞美:“我曾耐性等候耶和华,祂垂听我的呼求”(诗40:1)。
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到底对你有多大影响
鱼爸的话:今天跟大家谈论一个话题,从一个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名词:“原生家庭”开始。文章有点深度,但是值得您去看,就能明白自己家庭中为什么会存在一些问题,自己为什么会存在一些问题,而又是为何,这些问题又在孩子身上重复出现了。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而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原生家庭影响你的人格和亲密关系
原生家庭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不记得的事情对你影响更大
不记得的事情对你影响更大
记得的事情,和当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时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
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
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则。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当夫妻两人的内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即“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
夫妻关系,很像两个恋人要在一个完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跳一支很难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谱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们必须学习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潜意识中为爱点燃一盏灯。
了解“强迫性重复”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你的“内在誓言”,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每一个人要学习为自己的心理情绪负责
你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你可以调整风帆,让你的船到达目的地。最没有影响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绝对不接受别人影响的人。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
请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