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蒋干
三国蒋干,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人物,九江(安徽寿县)人。三国时期的蒋干本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描述,三国蒋干成了非常有名的人。那么,三国蒋干的故事有哪些?
蒋干剧照
赤壁之战之前蒋干曾做过曹操的说客,试图劝说周瑜投降。曹操带领的北方士兵并不擅长打水战,所以幸亏有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作为水军都督来领导。这二人一直住在江东,所以比较熟练水战之法。因而周瑜一直想除掉他们,将他们看作心腹之患,却总是难以下手。正好这时自报奋勇说要降周瑜的蒋干过江,周瑜便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蒋干让他去偷取蔡、张二人写给他的密信,这才致使曹操错杀了蔡、张二人。
然而周瑜想打败曹操,并不是多么容易的事。当时庞统还在江东避难,虽然他想出了连环计,但是周瑜还有很多疑虑,正在周瑜为此发愁的时候,蒋干再次来使,他把庞统引见给曹操,曹操听从了名士庞统提出的连环计,这才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赤壁之战的结束,标志着东汉末年以来群雄纷争局面的结束,并且促成了后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当时很多人都想不到,一代枭雄曹操既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大败袁绍,接着又乘机夺取荆州,竟最终败在了周瑜这个黄口孺子的手中。蒋干却自以为立了大功,成为千古笑柄。
蒋干盗书歇后语
蒋干盗书这一典故发生于建安十三年的赤壁大战,他本想一叶扁舟说服周瑜但不想反中周瑜之计,让曹操误杀了自己的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更创造了一句经典的蒋干盗书歇后语——上了大当。
蒋干剧照
蒋干盗书歇后语往往用来比喻自己设计别人不成反而误中他人之计而不自知。当初的蒋干就是因为自己偷看了周瑜提前设计好的“密信”,还以为自己得到了重要的军事机密。不光如此,他还很忠心地将其偷回,郑重其事地献给了曹操,曹操也一时糊涂错杀了自己的得力干将,致使水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学富五车却眼高手低确实误事。
蒋干盗书歇后语还被后人比作做事前不懂得深思熟虑,事后幡然醒悟却为时已晚的马后炮行为。想那曹操一世奸雄,终其一生,都生活在阴谋诡计之中,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死于他的算计之中。而偏偏是这个蒋干总是能用自己所得到的“重要军情”把曹操骗得晕头转向,而且是先后两次做出错误的判断。献上“连环计”的庞统不正是口才出众的蒋子翼引荐给曹操的吗?曹操先后两次上当,除了蒋干的愚昧无知之外,他自己急功近利的心理更要为这场大败负责。
歇后语现在虽然只是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用来互相调侃的笑料,但它们本身都凝聚了古人的血泪史,其中夹杂的人生哲理很值得人们深思。
蒋干中计的原因
罗贯中笔下的蒋干志大才疏且爱出风头,他本想在急于求胜的曹操面前露一把脸,使北军过江容易一些。没想到弄巧成拙,两次只身过江,两次中计,不但帮了倒忙,最终还使得他一心效力的北军灰飞烟灭。那么蒋干中计的原因有哪些呢?他为何接连数次中了别人的圈套呢?
蒋干剧照
其实蒋干中计的原因无非是他死读书本不知变通,虽然他四书五经烂熟于心,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但是像苏秦和张仪那样的舌辩之士并不是谁都能做得来的,所要说服的对象也与他在书本中所读到的迥然不同。尽管他在东吴营中滔滔不绝,但并不能打动雅量高致的周瑜,相反由于他的迂腐反而成为周瑜利用的工具。
由蒋干中计的原因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才华是一回事,而会不会用好这满腹才华却又是另一件事。一代天骄铁木真目不识丁却纵横天下,建立了蒙古帝国。而满腹经纶的蒋干却做一件事坏一件事,贻笑后世。震铄古今的赤壁大战虽然早已消失于滚滚东去的长江之中,但是蒋干的事迹并没有随着时间销声匿迹。
蒋干中计的原因总的来说就是他虽然善于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但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拿不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也就是所谓的纸上谈兵,眼高手低。从而才酿成了一桩桩惨剧,而他自己也贻笑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