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婴儿血管瘤-从临床偶然发现开始的故事
冉玉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
治疗婴儿血管瘤对临床医生具有挑战性。目前标准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或普萘洛尔,但临床效果并不总是理想的。我们报道口服伊曲康唑成功治疗婴儿血管瘤。
临床资料
第一个患儿为2个月大女婴,因左臀部与大腿之间褶皱处血管瘤破溃10天(图1a)于2011年11月23日就诊。溃疡处取分泌物镜检和培养确认有白念珠菌感染。为治疗局部真菌感染和可能的继发细菌感染,我们给予患儿口服伊曲康唑胶囊(5 mg/kg/d)(每100mg胶囊微粒被均匀分成5等份,每份20mg混溶于全脂牛奶送服,100mg分5天服完),同服头孢地尼50mg/d,外用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7天后真菌镜检阴性。12天后停用头孢地尼。伊曲康唑共给药14天,总量280mg。溃疡痊愈,周围残留环状红斑(图1b),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为血管瘤。因春节来临,患儿父母决定延迟血管瘤治疗。3个月后,随访发现大部分血管瘤奇迹般消失(图1c)。
第二个患儿为4个月大女婴,体重7kg。发现右手中指和环指间血管瘤溃烂结痂,血管瘤累及整个手背(图1d)。当触碰该皮损时患儿因疼痛而哭闹。根据KOH镜检结果诊断为继发念珠菌感染。经过详细沟通,患儿家长同意接受伊曲康唑治疗溃疡及血管瘤。口服伊曲康唑剂量为100mg分3天服用完,共服用14天,总剂量为470mg。同时局部用生理盐水湿敷7天,溃疡愈合,1个月后血管瘤轻微退色,3个月后红斑明显消退(图 1e)。6个月后红斑已大部分消失(图1f)。在随访19个月后,右手血管瘤已经不易认出(图1g)。
在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前提下,口服伊曲康唑还被应用于其它4例(女3例,男1例)未发生溃疡的血管瘤患儿。4名患儿的血管瘤无论从颜色和大小上都得到了80~100%的改善。伊曲康唑口服剂量为5 mg/kg/d(20~50mg/d),总量平均为1299 mg (280~2379 mg)。疗程2~9周,随访周期平均为9.7个月(3~19个月)。在随访第1个月,所有病例均可见血管瘤颜色稍变淡,生长速度变缓。随访3个月后皮损颜色明显变淡。患儿口服伊曲康唑的依从性良好。肝功能和血常规治疗前后结果均正常。有2个患儿曾出现腹泻,但很快好转,并未中断治疗。
图 第1例和第2例患儿口服伊曲康唑的临床疗效。第1例患儿(a)治疗前,(b)随访半个月,(c)随访3个多月。第2例患儿(d)治疗前,(e)随访1个月,(f)随访3个多月,(g)和最后一次随访(19个月)。
讨论
本文6例婴儿血管瘤(2~5个月大)在口服伊曲康唑后1个月部分皮损消退,在3个月后所有患儿皮损均明显消退,部分患儿痊愈。因此伊曲康唑可使婴儿血管瘤在1岁之内消退,表明伊曲康唑与血管瘤消退密切相关,为血管瘤治疗提供了更优化方案,可预防和减少血管瘤的医疗风险及瘢痕等。伊曲康唑是一种安全、高效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世界范围使用20余年。伊曲康唑在门诊患者使用中安全性良好,即使用于婴儿。其亲脂性使得药物在皮肤、指甲、肌肉和肝脏中浓度高。伊曲康唑在大多数组织中的浓度为血浆浓度的2-3倍,在女性生殖道中约为5-6倍,在皮脂腺密集的皮肤中高达10倍,在脂肪组织中高达20倍。血管瘤为良性实体瘤,故伊曲康唑也可能在瘤体中维持较高药物浓度达到治疗目的。伊曲康唑有效药物浓度在停药后可在角质层保持4周,指甲保持6周。因此,伊曲康唑在组织中较高和持久药物浓度可能是用药2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有效的原因。
正如Leaute-Labreze等2008年首报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可用于治疗婴儿血管瘤一样,伊曲康唑首次用于治疗血管瘤也缘于偶然,而在随后的5例治疗中得以证实,虽然机制尚不清楚,但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方便的治疗血管增生性疾病,特别是婴儿血管瘤的新方法。
(Ran Y, Chen S, Dai Y, Kang D, Lama J,Ran X, Zhuang K.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oral itraconazole for infantilehemangiomas: A case series.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5, 42: 202-206)
冉玉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教授
博导,留日博士。美国CDC国际新发感染病研究员,荷兰CBS培训结业。亚太医学真菌委员会理事,国家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真菌学组长。省医学会皮肤性病专委会主委、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发表论文250余篇。首创婴儿血管瘤新疗法。用皮肤镜做精准诊疗。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