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法
推法是用拇指指端或指腹、掌根、大鱼际或肘尖着力于体表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直推法。推动时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均匀,多配合适量的按摩介质,速度为每分钟200次左右,可用于体表各经脉循行路线上。
根据着力部位及推动方向的差异,可分为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及分推法等。
指推法
用拇指端或面着力,按经络或顺肌纤维方向直线推动。适用于肩背、胸腹、腰臀及四肢部。常用以治疗风湿痹痛、筋肉拘急等软组织疾患。
掌推法
以手掌掌根着力体表的一定部位上,单方向向前推动。可两手重叠推动,以增大压强。常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位,治疗腰背酸痛、坐骨神经痛、小腿抽筋等。
拳推法
握拳,以手背侧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的掌指关节着力,向一定方向推动。此法刺激较强,适用于腰背及四肢部的劳损、宿伤及风湿痹痛而感觉迟钝者。
分推法
用双手从某一部位的中间向两侧分推,称为分推法。如从前额正中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称为分头面阴阳;从膻中穴向下沿两侧肋弓分推到身体两侧,称为分推膻中。
从腹部中央分推到两侧,称分腹阴阳。
2. 按法
按法是最早应用于穴位按摩的手法之一,也是穴位按摩的主要手法之一。按法是指用拇指的指端或螺纹面、掌或肘等部位着力于穴位上,逐渐用力下按,用力要由轻到重,使刺激充分到达肌肉组织的深层,患者有酸、麻、重、胀、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钟,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可分为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等。具有疏松筋脉、开通闭塞、温中散寒、活血止痛、滑利关节等作用。
操作时用力不要过猛,不要滑动,应持续有力。需要加强刺激时,可用双手拇指重叠施术。按法经常和揉法结合使用,称为按揉法。对年老体弱或年龄较小的患者,施力大小要适宜。
指按法 拇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按压,多用经穴和阿是穴。此法接触面积小,刺激强弱易控制调节,对全身各部均适用,具有明显的开通闭塞、散寒止痛等作用。
掌按法 全掌或掌根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后用力向下按压,可单手或双手重叠按压。适用于面积大而平坦的部位,治疗腰背部疼痛等病症为主。
肘按法 屈肘用肘尖按压,多用于腰部、臀部,如环跳穴等。治疗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3. 点法
用拇指指端或屈曲的拇指、示指或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突起部按压一定部位,并深压揉动,称为点法。
拇指端点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示指中节,用拇指指端点按治疗部位,逐渐垂直用力下压。
屈指点法 屈拇指、示指或中指,以突起部(示、中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点按体表的治疗部位,逐渐垂直用力按压。
点压方向要垂直于治疗部位,前臂及腕用力点压,用力由轻到重,平衡而持续,力量逐渐增加。拇指端点法时,拇指罗纹面必须紧贴于示指外侧缘,以免由于用劲过度而扭伤拇指指间关节。
本法接触面积小,压强大,是一种刺激很强的手法,用力集中,其操作也较按法省力,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使用时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操作的具体部位或穴位而定。
如点头维、点风池可开窍醒脑,祛除头风等。若在骨缝处的穴位或足背部,治疗手足酸痛麻木等症,则以用点法为适宜。
4. 压法
用手指、掌、肘着力于施术部位,压而抑之,称为压法。
压法和按法两者动作相似,也有人习惯把两者结合起来统称为按压法。但按法偏于动,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压法偏于静,压的力量也较按法重。临床上压法常指特定的操作方法,即用肘部按压治疗部位,称为肘压法;用前臂尺侧肌肉部着力于施治部位称为膊压法;用手指着力于施治部位称为指压法;用手掌着力于施治部位的称掌压法。
用肘压法时,肘关节屈曲至120°左右。操作时,用力要稳,力量由轻到重。肩臂肘用力下压,以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忌粗暴蛮力,压后继以揉法。压法操作中,要根据治疗部位、病情、患者体质等情况适当使用。压法刺激强,适用于腰臀部,具有温中散寒、疏经通络的功效。
指压法,常用于头部。掌压法,常用于胃脘部、胸部。另外用于腰背部,治疗脊柱关节轻微移位等症。膊压法,常用于腰臀部肌肉较丰厚的部位。治疗腰臀部肌肉僵硬、酸痛、板滞、运动障碍等。肘压法,常用于腰背部、大腿后侧等部位。治疗顽固性腰腿痛肌肉僵痛、脊柱强直等症。操作时患者取俯卧位,胸前垫软枕,按压力量要稳而缓,不可突发暴力,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和后果,如骨折等。
5. 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拿法就是用大拇指和示、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本法适用于四肢及颈项部穴位。
6. 掐法
掐法指用拇指指甲重掐穴位,将力量灌注于拇指端。掐前要取准穴位,为了避免刺破皮肤,可在重掐部位上覆盖一层薄布,掐后可轻揉局部以缓解疼痛。掐法刺激较强,多用于急症、重症。
7. 捏法
捏法指用大拇指与示、中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的某一部位,相对用力挤压。在做相对用力挤压动作时,要有节律性,力量要均匀、逐渐加大。本法常与拿法结合使用,称为拿捏法(图1-45)。其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8. 滚法
滚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以手背尺侧(第3、4、5掌指关节背侧、第3掌骨与手尺侧缘围成的三角形区域)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做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操作时要注意肩、臂尽可能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
滚法压力大,接触面也较大,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对风湿酸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疾患常用本法治疗。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
9. 摩法
摩法又可分掌摩和指摩两种方法。
掌摩法是用掌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做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指摩法是用示、中、环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做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摩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是胸腹、胁肋部常用手法。对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滞及胸胁迸伤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疗。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10. 擦法
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称为擦法。擦法操作时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的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向掌下的压力不宜太大,但推动的幅度要大。
本法操作时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不可迸气。
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本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内脏虚损及气血功能失常的病症,尤以活血祛瘀的作用为更强。掌擦法多用于胸胁及腹部;小鱼际擦法多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大鱼际擦法在胸腹、腰背、四肢等部均可运用。
擦法使用时要注意:治疗部位要暴露,并涂适量按摩介质如润滑油或配制药膏,既可防止擦破皮肤,又可通过药物的渗透以加强疗效。
11. 刮法
用拇指桡侧面或示、中两指指面部蘸水或其他按摩介质后,直接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着力,作单方向的快速推动,称为刮法。
刮法属中等刺激手法,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祛除暑湿的作用,感冒、暑热、呕吐、不思饮食等病症可用本法治疗。
12. 搓法
用双手掌面挟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搓法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最为常用,一般作为点穴治疗的结束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
13. 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称为抹法。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本法常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对头晕、头痛及颈项强痛等症常用本法作配合治疗。抹法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14. 抖法
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称为抖法。
操作时颤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本法可用于四肢部,以上肢为常用。临床上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治疗作用与搓法相同。
15. 振法
振法又分掌振法和指振法两种。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在体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用手指着力称指振法,用手掌着力称掌振法。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稍重。
本法一般常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中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肠胃功能等作用。
16. 捻法
用拇、示指罗纹面捏住一定部位,两指相对做搓揉动作,称为捻法。操作时动作要灵活、快速,用劲不可呆滞。
本法一般适用于四肢小关节。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疗指(趾)间关节的酸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症。
17. 拍法
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以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称为拍法。
拍法适用于背肩、腰臀及下肢部。对风湿酸痛,局部感觉迟钝或肌肉痉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疗,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18. 击法
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并以腕关节带动、有节奏地叩击体表,称为击法。手握空拳,腕伸直,用拳背平击体表,为拳击法;手指自然松开,腕伸直,用掌根部叩击体表,称为掌击法;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部击打体表,称为侧击法,又称小鱼际击法;用指端轻轻打击体表,如雨点下落,称为指尖击法;用桑枝棒击打体表,称为棒击法。
击法用劲要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在叩击体表时不能有拖抽动作,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
拳击法常用于腰背部;掌击法常用于头顶、腰臀及四肢部;侧击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指尖击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部;棒击法常用于头顶、腰背及四肢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对风湿痹痛,局部感觉迟钝,肌肉痉挛或头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
19. 摇法
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活动,称为摇法。摇法包括颈项部摇法、肩关节摇法、髋关节摇法、距小腿关节(踝关节)摇法等。
只要是可以活动的关节,都可以做摇法。具体操作方法因不同部位而略有差异。颈项部摇法,操作时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颏,做左右环转摇动。肩关节摇法,操作时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做环转摇动。髋关节摇法,要求患者仰卧位,髋膝屈曲;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扶住膝部,做髋关节环转摇动。距小腿关节(踝关节)摇法,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握住大趾部,做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环转摇动。
摇法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摇动方向及幅度须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由小到大。本法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腰部等。对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等症,具有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
20. 弹拨法
多以拇指指端着力,余指附着在治疗部位;或以示指、中指着力,将着力的指端按于肌筋缝隙之间,或肌筋的起止点,由轻而重,频率均匀地如弹拨琴弦动作。
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具有舒筋活络、松解痉挛粘连、活血止痛的作用。对肩关节周围粘连,坐骨神经痛、痹证、扭挫岔气、各类疼痛及外伤后局部痉挛、粘连等症常用本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