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苏大(南区)校门沿人民路北行,见路旁的小巷内有一座小寺,仅有三进建筑,庙虽小,名称和来头却够大的,曰“报国寺”,还兼任了“苏州佛教博物馆”。
(“报国寺”)
(“佛教博物馆”馆内陈列)
下一站要去“南半园”,地点是仓米巷24号。找到巷子不难,可在23号附近转了一阵子,愣是见不着“24号”。
总算找到了,残破的门牌贴在一栋靠后、矮小的住宅上,不走近看不清。其实之前已经注意到了,看看实在找不出想象中的园林踪影,来回几趟都忽略了它的存在。
房主人透过纱门看见笔者在此张望,出来搭讪。说,门牌是对面的,后来转到她的门上。至于“南半园”的门,早已封掉,开到北面去了。
(24号的门牌)
顺旁边的巷子绕到北面。“南半园”已改建成一家公司的“科技创业园”,单从几栋木构建筑中,已经很难寻觅到古园林的痕迹。
在一位司机的指引下,总算看到了“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嵌在一幢像是古建筑的白墙上。
(“文物保护单位”碑)
“半园”又称“史氏半园”,曾为清江苏布政使史伟堂的老宅。其名是园主从“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的古训中得到启迪。至于冠以“南”,是因为苏州城的东北面还有一处“半园”,以南、北区分。
据资料介绍,民国初年该园还曾对外开放。三十年代,著名律师陆鸿仪(1880~1952)曾在园中设律师事务所多年,参与办理“七君子案”,陆担任第二被告章乃器的第一辩护律师。建国后,半园被改作它用,文革中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今遇周末,许多入住单位均关门休息,难以找到资料上介绍的仅存的“半园草堂、还读书斋和部分亭廊”,也不知那儿对那儿,胡乱地拍了一些照片。说不清是原有的还是后建的,立此存照。
倒是有一亭别具一格,笔者之前未曾见过这种式样。从西面看像是八角形,而走到东面却是方形。也可能曾经是座半亭,后来改造过。因挨着墙、锁着门,无法入内,不知其投影是何形状?透过窗户往里瞅,堆满杂物。
离开“南半园”,路旁的一家住户出墙的橘红色凌霄花是如此地华丽、美艳、灿烂。不由得感叹,苏州人真懂得美化生活环境。
可惜旁边的一株树桩大煞风景,年龄不小的香樟树,不知是自然死亡还是人为破坏。假如是人为的原因,放在这里倒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路旁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