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引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不少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时都可能有过这样的“遭遇”:明明是一本广受好评的儿童作品,拿到孩子面前,孩子却连看都懒得看一眼。看到孩子冷淡的反应,家长也知道哪怕坚持让他把书读完,效果也是令人失望的。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孩子对阅读还没有产生兴趣。而授之以渔的阅读需要孩子自己去读,这首先就要引起孩子读书的兴趣。家长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提供背景等手段,引起孩子读书的兴趣和欲望。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听,读书给孩子看,其实这会使孩子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他(她)会认为读书是爸爸妈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自己的任务就是听口授之以渔的阅读需要家长注重引导,而不是全权包办。比如在孩子巳能非常投入地听懂一个故事后,就可以开始让他自己学着翻书,有时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提问题,引导他去书里找。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在他会自己阅读时,家长可以引导他自己去读,并让他给爸爸妈妈讲故事,有错的地方不要直接指出,而是陪孩子再看一遍,听他讲,给他补充,潜移默化地教会他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3、变末长问孩子答为孩子自问自答——,让孩子学会在阅读中解疑
在引导孩子自己阅读的过程中,最初总是家长提出问题,让孩子回答,以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而授之以渔的阅读所应达到的目标还不止于此,应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大大增强孩子阅读的主体意识,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并不是完全置之事外,而是应对孩子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修正,并准备好回答孩子的一些问题。孩子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幼稚,家长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孩子在阅读中解疑。家长甚至可以和孩子来个小小的知识竞赛,看看谁看书看得仔细、知道得多、回答得快。争论和抢答的过程也是很好的一种阅读氛围,因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再次阅读或更深入地阅读,从书本上寻找正确答案。
总之,真正的阅读应当是一个让孩子有效参与的过程,而不是把书上的字一个个读完的机械过程。只有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才能更好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真正地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