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杂记类散文的阅读指要
陈为兵

古代的杂记文是指除传状、碑志等以外的一切记叙类的散文,从广义上来讲,它主要有书画杂物记、名胜山水游记、山川草木自然之景、历史掌故、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这类文章总的特点是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如游记,或写旅行见闻,或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瑰奇;或记录风土人情,可记录一人一家之生活境况,或描述一国的重大事件。其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知识丰富,美感强烈。解读这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文章杂叙杂议的特点,从深层解读其主旨。一般杂记体文章,多以记叙为主,或先叙或在记叙中适当插入一些议论,因此,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从而迅速把握其主旨,快而准地解读文章。比如《木假山记》等文章,开始就大加议论,然后才入题记叙,先议后叙,由理入事,由事及景,最后以理收笔,而且前后都能紧紧扣住一个“山”字,共同阐明一个主旨,议论与记叙紧密结合,议理和叙事交相生辉。
2.善于抓住关键词语,由点及面地进行突破。古代杂记类的散文,往往通过其标题或关键词语,就能解读其意旨。如《超然台记》这篇文章紧紧围绕一个“乐”字展开行文,用“乐”字贯串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则“无往而不乐”; “不超然物”外,则必生悲哀。文章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现“乐”。
3.注意文章情景交融之特点,领略高超的艺术技巧。这类杂记型的散文,往往在写景叙事的同时,还擅长抒情,使情与景高度交融一致,从而让读者不但得到理的熏陶,而且还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比如苏辙的杂记散文《黄州快哉亭记》,一直被人推崇备至,大家认同其为一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完美结合的佳作精品。此文从写景叙事入手,继而议论。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结构合理,过渡自然,不着痕迹。其写景,能曲肖其景,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现,意境深远,启人联想。叙事,能做到于简扼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其为文纡徐、条畅、汪洋、淡泊的风格,着实与众不同,超凡脱俗。
4.透过表象看本质,把握其隐喻内蕴。古代杂记类散文,其写作的事物,从表面上看是写事,但如果联系时代背景,则可发现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曾巩的《墨池记》,文章写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墨池,它因一个人不平凡的作为而融入了不平凡的意义。作者应抚州州学的朋友王君之邀为王羲之墨池作记,文章语言朴实,记述简洁,主旨鲜明,立意高远。对于像曾巩这样的著名文学家来说,作记并非难事;而关键在于作记所要表达的题旨,所要弘扬的精神。曾巩所看到的墨池,流动着王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与优秀品质,蕴含着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只有深层次地探究才能体验到这一思想特质。 (源自《语文报高二版》苏教第675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