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6 13:34:26| 分类: 【世界著名】古典 | 标签:世界著名 圆舞曲 |字号 订阅
圆舞曲是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舞蹈“连德勒”(这个名称的原意是“农村风格的舞蹈” - Landlicher Tanz)。圆舞曲为三拍子,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开始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变快,渐渐进入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
德国音乐学家库尔特·萨克斯(1881-1959)曾把欧洲舞蹈史作如下划分:
1500-1650年间: 加雅尔德时代(起源于意大利的6/8拍舞蹈);
1650-1750年间: 小步舞时代(三拍子中速、典雅的宫廷舞蹈);
1750-1900年间: 圆舞曲时代(三拍子的快、慢两种旋转的舞蹈);
1900后的30年: 探戈时代(源于阿根廷的一种2/4拍切分节奏的舞蹈)。
可见,在整个十九世纪,圆舞曲在欧洲占据了压倒一切舞曲体裁的优势。到了今天依然方兴未艾,并在全世界保持一定的影响。
从十八世纪中叶,维也纳古典乐派兴起,圆舞曲就成了作曲家经常采用的体裁。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这些大作曲家都创作过圆舞曲: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中出现过“圆舞曲乐章”;舒伯特写过很多圆舞曲,从1815到1827年间他创作了一百多首钢琴独奏的圆舞曲,这些简短而富有音乐性的作品,成为后来维也纳圆舞曲的先声,李斯特还将其中一些改编为音乐会用的独奏曲,取名为《维也纳的黄昏》。圆舞曲这种体裁越来越受到作曲家的重视,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并且在交响曲、舞剧、歌剧等大型作品中,也有不少独立成章的出色圆舞曲,像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舞会”、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花的圆舞曲”等等,不胜枚举。
十九世纪以来的圆舞曲,一方面作为舞台或音乐会表演的作品,另一方面也作为跳舞的伴奏舞曲而盛行,并因此而派生出一种“维也纳圆舞曲”的体裁。它以维也纳为中心、以约瑟夫·兰纳、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创作的套曲形式的大型圆舞曲为典型代表,曾经盛极一时。华丽、活泼而优雅的特色使其不仅当时风靡整个欧洲,而且流传至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是其例证。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节奏有弹性(第二、三拍常常“抢拍”);与音乐会圆舞曲比较,显得单纯、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结构上有自己的程式:主体是几首小圆舞曲,开头有序奏,最后有结尾。小圆舞曲一般为三首至五首,它们之间有时有短小的“过门”,但不停顿地连续演奏;序奏可能会较长,舒缓而抒情,最后转入圆舞曲速度,为后面的圆舞曲完成节奏和气氛上的准备;结尾常常会把前面几首小圆舞曲的某些旋律重复一遍,造成声势,在热闹的情绪中结束。
我选择了几十首传世的著名圆舞曲作品,分批陈列在这里,供网友欣赏。
曲目表:
世界著名舞曲—圆舞曲(一)
01. 韦伯:邀舞
02. 兰纳:宫廷舞会圆舞曲
03.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 2.舞会圆舞曲
04. 老约翰·施特劳斯:罗蕾莱圆舞曲
05. 格林卡:幻想圆舞曲
06. 肖邦:华丽大圆舞曲
07. 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
08. 李斯特:被遗忘的圆舞曲 - 1
世界著名舞曲—圆舞曲(二)
09. 小约翰·施特劳斯:晨报圆舞曲
10. 小约翰·施特劳斯:加速度圆舞曲
11. 小约翰·施特劳斯:美丽的蓝色多瑙河
12. 小约翰·施特劳斯:葡萄酒、爱人与歌圆舞曲
13. 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14. 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糖果圆舞曲
15. 小约翰·施特劳斯:艺术家的生涯
16.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
世界著名舞曲—圆舞曲(三)
17. 勃拉姆斯:爱之歌-绿色啤酒花藤
18. 勃拉姆斯:爱之歌-多瑙河畔的小屋
19. 德里布:葛蓓莉亚组曲 - 2.斯瓦尼尔达圆舞曲
20. 瓦尔德退费尔:溜冰圆舞曲
21. 柴可夫斯基:圆舞曲(选自“天鹅湖”第一幕)
22. 柴可夫斯基:圆舞曲(选自“睡美人”-第一幕)
23.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 - 2. 圆舞曲:中板
24. 柴可夫斯基:花的圆舞曲(选自“胡桃夹子”)
世界著名舞曲—圆舞曲(四)
25. 齐雷尔:维也纳市民圆舞曲
26. 伊凡诺维奇:多瑙河之波圆舞曲
27. 西贝柳斯:忧郁圆舞曲
28. 约纳森:杜鹃圆舞曲
29. 罗萨斯:乘风破浪圆舞曲
30. 莱哈尔:金与银圆舞曲
31. 莱哈尔:快乐寡妇圆舞曲
32. 拉威尔:高雅而感伤的圆舞曲
33. 普罗科菲耶夫:圆舞曲(选自“灰姑娘”第二幕)
34. 普罗科菲耶夫:圆舞曲(选自“灰姑娘”第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