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盟渊 2012年
五祖拳的技击方法,分为总诀和具体的运用方法,总诀就是该门派的技击理念,它基本决定了该拳种的运动形式,对五祖拳的技击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一、总诀
五祖—击总诀:以静待动;以柔克刚;以速御迟;以虚击实;以拙制巧。
1)以静待动
尤祝三先辈(五祖拳祖师蔡玉明之门生,清末武举人)在其所著《中华柔术大全》(1917年出版)一书中云:“夫动则气浮,静则神定。以静待动,彼则竭而我盈。所谓先发制人,未不反为人所制也”。就是说在技击中,动的多则气息浮躁,只有静下来才能使心神安定,故我方要以静去等待对方,让对方先动手。然后审势度时,伺机反击。这样的我静他动,对方的气力将不断地损耗、甚至衰竭,而我方则可以保持气力充盈。所谓的先发制人者,未必不为人所制。
2)以柔克刚
“齿以刚折,舌以柔存。彼身可合围,力能扛鼎,而我以一挑半剔,已挫折而有余矣”。尤祝三先辈运用了老子《道德经》中刚柔的道理来比喻武术中的刚柔关系,提出了以四两拨千斤和粘技化劲的技击原则。即使对方身体高大,力能扛鼎,只要我方轻轻一挑半踢就足以把他挫败。
五祖拳的技法属于小架式,招数的使用简练而密集,利于守而善于近攻短打,故立足于以静待动,后发制人。不主张与对方硬拼,与敌接手先化开对方的攻击,而后再施于反击。
3)以速御迟
《中华柔术大全》云:“秦中遂鹿,捷足先得。况两雄相角,胜负转瞬间乎。惟电闪风行,守如处女,出如脱兔,是非笨伯所能当也。”这就说:两人的角斗,胜负就在转眼之瞬间。故要求守如处女一样静寂莫测,而动要像逃脱的兔子一样迅速。只有像电闪和疾风般的进攻才能取得胜利,而这绝非笨拙、迟钝者所能胜任。
以快打慢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但问题在于什么时候应用,怎么样应用。一般地说,一旦得势(化开对方的进攻或对方已暴露了空隙)便要快似闪电、紧如狂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攻猛打。拳谚中所谓“手快打手慢”、“百步百解,紧步难防”都是强调一个“快”字。
4)以虚击实,出其不意:
《中华柔术大全》书中云:“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欲将与之,必姑弃之。出其不意、以攻无备。此柔术不二法门也。虚与委蛇,俾应接不暇,而吾技进矣。”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乃兵家要法,取胜之道。将要进攻的地方却故意放弃,用虚招(假动作),或声东击西、或探上取下等技法去诱惑对方。等他应接不暇,对我方欲进攻的目标失去了防守之时,便可趁其不备突发进攻,打他个措手不及。
5)以拙制巧,待时而发:
“审势不如待时,千古不失之机。进而未稳、发而未至、变而未尽、过而未成,于此中解悟权变制敌,则无往而不胜。”大智者若愚,大巧若拙。人动我不动,人变我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形拙而意不拙。定神而明察,寻求那旧力已尽、新力未发之一瞬间,此时发招进击则没有不成功之理。但这是一种高深的技艺,无相当的武学造诣和素养难以做到。
二、技击十二法
技击十二法是五祖拳技击总诀指导下的具体的技击方法。学者可根据自已的身形、体能、力量的大小,修炼的兴趣、造就的高低,选用适应于自己的几种打法着重进行训练。
技击十二法:
1、连消带打;2、以小换大;3、以二敌一;4、以打还打;5、舍本逐末;6、顺势吞化;7、指东击西;8、迂回游击;9、虚招乱敌;10、败中求胜;11、连环攻击;12、以硬击软。
1、连消带打:这是防守与进攻同时发动的打法。这种打法可以逼使对方的第二手转为防守,从而让我方获得先机。其方法有二,可以一手防守(架开或者消去对方的进击),另一手同时发出进攻,双手齐发。如黑虎偷心(进步、上架、挡掌。以右手向上顶架,同时左掌向前挡击,见图1)、掀波逐浪(掀,撞)、顺水推舟(勾,摇)等招式。也可以用一手化开对方的进击,同时运用招上发招的方法连续进击。如拨叶劈瓜(关,开弓)、小鬼磨刀(勾,切掌)等招式。
2、以小换大:这种打法是在对方进击之时,我方有意识放弃或削弱防御,运用“连消带打”或“以打还打”的方法去造成对攻的局面。下意识用重劲去进攻对方的要害部位,这样以自己受到小的打击来换取重力的打击对方。这种打法往往可以一击而决胜负。但这种打法需要有准确的判断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才能保证我方的损害降到忍受的范围之内。
3、以二敌一:这是一种绕侧面、走偏门的打法。我方位于敌的左侧或右侧,使对方的另一手被隔在一侧而无法起作用。这就形成我方用一手防御、一手进攻,以二手对付敌方的一手的有利态势。如月移花荫(闪步、拨掌、冲拳。左闪步、左掌内拨对方的右手,左拳同时击向对方的右肋,见图2)、醉汉猜拳(摆步、掀,一拳)、青龙点头(勾掌,闪马、青龙点)等招式。这种打法要求步法灵活利索,步与手动作要很好地配合,即步法移动与手的防守与进攻同时完成(一步两手)。
4、以打还打:这是一种对攻的局势,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的打法。当对方进攻时,我方看准时机、并不使用招架的手法,而是以身法来避开对方的攻击,同时还手发招。这就是以静待动结合以拙制巧、待时而发的战略方法。如关公卸甲(闪步,一掌或拳。右步侧闪避对方右拳的进击,同时右掌击向对方的胸部,见图3)、雀跃青枝(换跳步,一拳)、弥勒献肚(后仰身,弹腿)等招式。这些招式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拳或一腿,但它却是一种高深的技击艺术,需要有很好的技击素养及丰富的经验累积,才能作出这一瞬间的准确判断(或旧力已过、新力未发;或发而未至;或变而未成)。
5、舍本逐末:这是属于截肢法。不去打击敌方的身体及头部,而是截住对方的四梢,同时配合脚的动作(或绊、或扣),用于把对方摔跌出去。如挑灯侍读(左掌擒住对方的左手,配合右上步扣住对方的左脚,右掌从其左手下方穿进挑出,见图4)、倒错阴阳(擒、托掌配合上步绊脚)等招式。
6、顺势吞化:这是以静待动,以柔克刚的打法。顺其来势,把对方的来招引化,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使之失去平衡而仆跌,或露出破绽而有利于我方的进击。这种打法必须练好接手粘技听劲,忌碰击与忌拙力对顶,要舍己从人,用巧劲顺势引化。如牧童牵牛(退马后弓步,牵牛梭。以梭掌抓住对方进击的手,退步、顺势把对方向后拉,见图5)、鱼翁撒网(后退步,双罩掌)、金刀切菜(退马,挑、切掌)等招式。使用这些打法要做到“粘桥不离桥”,它高随它高,它低随它低,劲藏其中,“从他之势、按我之需”而引化之。
7、指东击西:这是虚实互变的打法。欲打东而佯打西,欲取下而故探上,由此来转移与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其佯打时动作要逼真,力量略轻、速度要快,攻其必救。趟若对方疏于防护,便可转虚为实而击之。如扬鞭上马(擒掌、鞭拳,蹬腿。以左掌擒,右鞭拳击头,对方防上,而以右腿蹬其腹,见图6)、白鹤啄食(右漂、左啄掌,右仰啄掌。右防左击,随即右漂转仰啄掌右击)等招式。这种打法上下、左右要密切配合,熟练运用,快速完成,让对方防护不及。
8、迂回游击:这是以躲、闪、防守为主的打法。以手法招架,配合步法的移动来回避、躲闪对方的进攻,用以消耗对方的体力,同时寻找进攻的机会。这是避实击虚的战术,通常在对手的实力远胜于我时应用。如连环摆闪步,斜插闪步,兜圆绕步等。
9、虚招乱敌:用“哄”字诀,以虚招佯攻,配合步法时重时轻的发招,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令其难测,以乱其心。俞大猷在《剑经》中云:“何尝叫人勿打,要哄他棍来就我打……何尝叫人勿杀,要哄他棍开杀去,……”。“千言万语总是哄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而乘之”。也就是说,不动者引之动,使其露出破绽或进入我的圈套,而后攻击之,这就是以虚击实的战术。
10、败中求胜:当我方处于败势或被对方所制之时,运招解脱并给予反击。这种打法一定不要用暴力对顶而求解脱,以免有受伤的可能,要顺其势,借其力而运招解脱,手被制时用腿,上被制时取下。如天地倒转(转身倒地上踢腿。当手臂被向内拧时,顺势转身倒地,随即运腿上踢,击其胸或头部,见图7)、老虎卷尾(转身后踢腿。当手臂被向外拧时,顺势后转身,随即用后踢腿击其裆部)等招式。
11、连环攻击:当我方的实力、功力超过了对方,或较技时,我方取得优势,便可使用组合拳法顺势连续进击,用快速而连续的强攻猛打击败对方。这就是“以速御迟,使刚克敌”的打法。
12、以硬击软:用经过训练有了一定硬度的桥手、手刀、指端或足刀、趾端去攻击对方身体的脆弱的部位。然而,要达到有效的攻击,还必须准确、快速地出手。如果配合“指东击西”或“虚招乱敌”的方法去寻求攻击目标,那便更易成功。如飞箭离弦(闪步、仰插掌。配合左闪步、左拨或托掌,右掌插向对方的右腋窝,见图8)、鸣鹤斜飞(漂、插掌。以指斜插颈部)、铰刀剪芙蓉(拨,劈掌。用掌刀劈打时关节的前侧)等招式。
三、运招须知
1.返璞归真:在技击的过程中依照技击总诀,根据双方各种情况的不同(力量、速度、体质、功力、灵活等的比较),而釆用不同的战术。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心、意、神、形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技击中要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必须经过无数次的实战经验的累积,从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熟练地运用,从熟练运用到自然反应,这就是动作从第二条件反射的训练,返至第一条件反射的过程。
学拳之初,技法少而易学,功夫简而易做。继而学之,技法便由少而多,功夫便从简到繁,由此窥得武学之博大精深。再进而学之,持之以恒,经不断的磨练,逐渐领悟其中的精髓,充分地了解其所学(功夫)的应用,便可在实践中,根据自己之所好、所需,对这些繁多的武功进行提炼,形成自己拿手、简练、实用的技击方法(有的称之为绝招)。这种删繁就简的过程,就是返璞归真的过程,也是一种质的飞跃。简练而富有实用价值的招式往往是武功的精华、功夫之所在。在技击中越是精简、越是直截了当的攻击越是容易得手。故云:“拳之精者,返璞归真”。
2.若有若无:“常乃动基,固常则滞”。“常”指的是平常练习的一招一式的姿态与造型,“动”指的是招式在实战中应用和变化。这句话概括了“常”与“动”的辨证关系。平常练习的一招一式是实战中应用的基础,若无这些基础,技击将无章法可循。故云:“常乃动基”。而在技击的实战中,双方都是瞬息万变的,招式的应用也将随势而变,去适应技击的需要。若把平常所练的招式生搬硬套地用在技击中,不但不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且显得笨拙被动。故曰:“固常则滞”。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好功夫,就必须了解、掌握和熟练每招每式的常规用法,以及它的各种变化,进一步融汇贯通这些变化和熟悉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使它在技击中随着双方的态势的变化而变,而不为其固有功法所限。这就是所谓“明于术而不拘于术,守规矩而能脱规矩”。如此运招就谓用“活”了,这样一来,招式在应用中便会出现了有时是按照规律出招,有时并无按照规律出招的现象。故言:“法之妙者,若有若无”。
“技有形、技无形、无形技上技;法有常、法无常、无常法中法”。
这副对联,是对上面句子的进一步诠释。意思是说:在套路中招式是有固定的形态(技有形),但在应用时依临场的变化,并不一定按照它固有的形态来使用(技无形)。只有这样灵活的应用,才能使招式适应技击的需要而得到充分的发挥(无形技上技)。每个招式都有它的常规用法(法有常),在技击中,有时为了达到制胜的目而改变了它的常规用法(法无常),只有这样灵活地运用技击规律和方法,才能称得上掌握了技法中的精髓,(无常法中法)。
总的来说,在应用技法的过程中应是:存乎一心,只遵其道。不拘其形,听其自然,随机应变。此乃上乘之法也!
3.三性相通,四梢齐发,六合加一快,放胆便成功:三性者,心为帅性,眼为明性,耳为灵性。心为思之官,神明之舍;为内三法(心、意、气)之君,一身之主帅,审时度势定方略皆由此出焉。眼为察视之官,观六路之变化,追形捕影,察之入微,传之于心;又为传神之官,意使形而神必先到,神不明,手脚便成无的之矢。故眼为外三法(眼、手、脚)之首,心与眼通则多一明!耳为辨音之官,听八方之声色,辅眼之不足,助心之立策,故心与耳通则多一灵。此三性乃艺中之妙法也!四梢者,手与脚也。四梢齐发则手到脚到,发人无不倒!内三合者心意气合,外三合者眼手脚合,六合者乃心意气与眼手脚合,内外合一则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其艺定高深!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制敌,唯快能之!拳谚曰:“百步百解,紧步难防”。以速御迟,乃古今亘说也!若能此,拳臻化境矣!
【作者简介】周盟渊:现为泉州武协副主席,是五祖拳第五代传人,曾任“福建少林五祖拳研究会”秘书长。在《武魂》2011年第4、第5期连载《五祖拳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