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未弹出的新闻几乎每天都有,这种悲剧在日复一日的发生。安全气囊引起的纠纷似乎也格外引人注意,因为这血淋淋的事实经常被消费者作为汽车质量的一个判断标准。但是,实际上,安全气囊作为重要的被动安全部分并不能被以正确的视角看待。
安全气囊的基本构成安全气囊就像一个封口的大袋子,由聚合织物构成,正常情况下会安分的折叠在车辆内饰中,行车时中传感器不断的将车速、加速度信息传递给气囊ECU(ECU是气囊的核心组件),如果变化量或其它指标超过预定值,则囊控制模块向气体发体发生器发出点火命令。
安全气囊的工作基本线路安全气囊发挥作用在眨眼之间
安全气囊发挥作用在眨眼之间大量气体的聚集使得气囊爆炸般地冲出原始安装位置,时速高达322公里。如果把气囊弹出后的过程做以总结,可以分成4个步骤:(车速50Km/h与前方障碍物发生碰撞)
1、发生碰撞约10ms后,气囊达到引爆极限值,点火剂被引爆产生大量车辆,是充气剂(固态叠氮化钠)受热分解,这时驾驶员尚未有动作。
2、发生碰撞约40ms后,气囊完全充满,体积最大,驾驶员身体向前移动,安全带在驾驶员身上充分拉紧,部分冲击能量被吸收。
3、发生碰撞约60ms后,驾驶员头部以及身体上部压向气囊,气囊和气囊上的排气孔在气体和人体压力作用下排气节流,吸收人体与气囊之间的弹性碰撞产生的动能。
4、发生碰撞约110ms后,大部分气体已从气囊中逸出,驾驶员身体回靠到座椅上,汽车前方视野恢复。
5、发生碰撞约120ms后,碰撞危害解除,车速降低至零。
由此可见,气囊从开始充气到完全充满只需要30ms,从汽车遭受碰撞开始到气囊收缩位置,只用了120ms,而我们眨一下眼皮大约是200ms,所以,气囊的动作完成在眨眼间也拥有强大的爆发力。
这是理论状态下气囊弹出的过程,在正确使用安全气囊并弹出的事故中几乎都没有重大伤亡。安全气囊如此重要,关乎到生命,所以我们更加不允许它在这么重要的时刻出什么差错了。安全气囊可能不会弹出的情况 安全气囊未弹出造成的惨剧比比皆是
但是,理论太渺小,现实太骨感,安全气囊未弹出造成的惨剧比比皆是。在我们之前做过的调查中,99%的网友都认为气囊在重大事故中必须弹出,要不然就是质量有问题。抛开真正的设计缺陷,前排气囊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会弹出,当然气囊和车一样也有等级的区别,我们这里只讨论最一般的气囊。
车速低于减速定阈值的设定1、车速低于减速定阈值的设定,正面撞击坚硬的墙壁,气囊不会启动。
这里的减速定阈值是根据安全气囊系统的性能进行设定的,不同车型的减速度阈值各不相同。美国是按照25Km/h左右进行设计的,日本和欧洲是35Km/h左右。
与同程度重量的车正面撞击2、与静止的同程度重量的车正面撞击时,即使车速达到约50~60公里/小时,气囊也可能不会启动;
与树木等容易变形的物体碰撞3、与树木等容易变形的物体碰撞时,即使车速达到约30~35公里/小时,气囊也可能不会启动;
4、小轿车与卡车的后部追尾时,气囊的线束有可能在猛烈撞击中断裂,气囊也可能不启动;汽车遭受的侧面碰撞超过斜前方±30°
5、汽车遭受的侧面碰撞超过斜前方±30°,即使车辆前方受到强烈撞击,气囊也可能不会启动;后碰、侧碰、翻转都不会引发前排安全气囊打开。
自重约1.5吨左右的车辆以直角方向撞击6、当车辆被其他自重约1.5吨左右的车辆以直角方向、减速定阈值以上的速度侧面撞击时,正面气囊不会启动,侧气囊和窗帘式气囊会启动。
撞击点偏离车辆中心7、撞击方向以及撞击点偏离车辆中心时,气囊启动条件也会变化。
安全气囊的设计缺陷的确存在
但是这些只是特殊的情况,安全气囊的设计缺陷的确存在,几乎每个月都有厂家宣布因气囊缺陷召回车辆。召回原因也是涉及到各方各面的,有的是因为安全气囊软件存在编程错误,有的是因为气囊传感器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展开。这些车企都是在收到投诉后进了积极的隐患调查降低事故的发生。
反观国内的一些车企(包括合资),面对家属的投诉无动于衷,一口咬定是气囊的起爆条件不够,并不是什么设计缺陷,类似召回的案例也是少之又少。造成这个局面的一方面在于消费者不了解安全气囊甚至不会使用,一方面是目前目前还没有一项能够作为评判气囊制造质量是否合格、气囊与具体车型是否相匹配、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是否应该打开依据的标准。
气囊技术属于国外各汽车厂商的商业机密,世界各国也没有强制统一的标准,都是汽车生产商自己制定的标准。而且,目前我国尚未有第三方权威机构能够接受个人委托,对安全气囊做出检测。让安全气囊的案件更加没有一个公正的说法。
所以,面对这些纠纷和某些车企的不作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出台安全气囊相关法规,开放安全气囊事故的第三方委托检测。除去安全气囊本身质量的原因,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导致了事故死亡率的上升,正确的使用安全气囊才能让生命在危急时刻有得到挽救的可能。
安全带+安全气囊才有效果
安全带加安全气囊的有效保护率为65%依据调查发现,安全带加安全气囊的有效保护率为65% ,仅使用安全带,有效保护率为45%—50%,而仅使用安全 气囊,有效保护率只有23%。但是60%的乘客在搭taxi时都 没有系安全带的习惯,一旦发生碰撞,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使用安全带+安全气囊才最有效前面我们分析了安全气囊发挥作用的过程,安全带会在其中吸收一部分动能,如果碰撞之前没有系好安全带,那么安全气囊将反而会伤害驾乘者。由于没有了安全带的束缚,不仅一部分冲击能量无法从驾乘者身上“卸”下来,而且正在“一如既往”快速充气的安全气囊将与快速移动的驾乘者正面相撞,气囊快速膨胀所发出的巨大冲击力,将重重地撞向驾乘者的头部及胸部。可想而知,在这次“撞击”中,驾乘者的头部及胸部将严重受伤,安全气囊反而成了伤害驾乘者的“罪魁祸首”
现在还是有很多驾乘者不使用安全带,或者以为车速不快不需要安全带。导致消音扣这种商品在淘宝上销量依旧非常好。我们应该养成上车系安全带的好习惯,坚决抵制使用消音扣。
儿童应该避免坐在副驾驶席
对于儿童而言,后排都是最安全的位置永远不要把后朝向的儿童座椅放在有安全气囊的前排。安全气囊对12岁以下儿童十分危险,在副驾驶座上乘坐的儿童可能被爆炸的气囊造成致命的伤害,越靠近气囊,伤害越重。对任何年龄的儿童而言,后排都是最安全的位置。儿童在乘车的时候尽力选择后排的座椅。
目前也有一些车辆上配备了自适应安全气囊,可以根据乘客的身高体重来进行气囊打开速度和大小的控制,这一点在后面也会提到。
副驾驶安全气囊开关有些车辆配备了副驾驶安全气囊开关,可以进行手动控制,副驾驶座没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前将这个气囊关闭。现在一些车上有自动检测的装置,从而可以自动进行关闭。
孕妇需谨慎开车
孕妇开车更应该注意安全带的使用孕妇开车更应该注意安全带的使用,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护自己。安全带肩带应该跨过胸腔,腰带应该紧贴髋骨。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事故时的冲击力作用在我们的骨骼上而不是我们柔软的内脏器官上。如果这样正确的使用,安全带是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的。
如果车速过快引发事故,安全气囊弹出很容易引起流产,所以建议6个月以上的孕妇尽量不要开车,如果有需要,也要注意不能过快,尽量不走高速。
安全气囊的附近不要放置尖锐物品
安全气囊的附近不要放置尖锐物品
不要在安全气囊和驾乘者之间或安全气囊外部的标识部位放置坚硬或尖锐的物体,否则,安全气囊打开时强大的冲击力会将它们压向驾乘者身体,同样会造成严重伤害。
前风挡玻璃和车内后视镜上不要悬挂饰品前风挡玻璃和车内后视镜上不要悬挂饰品。在气囊弹出时,悬挂的饰品会受到碰撞,飞向驾乘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安全气囊的检修
安全气囊是一次性产品。在碰撞引爆后,安全气囊就不再具有保护能力,而须送回维修厂家重新更换一个新的气囊。因车型不同,安全气囊的价格也不相同。重新安装一套新气囊包括感应系统和电脑控制器,大致需要5000元到1万元左右。
安全气囊警告灯驶员在平时驾驶中要注意观察位于仪表盘上的安全气囊警告灯。在正常情况下,点火开关转到“ACC”或“ON”位置时,警告灯会亮几秒钟,进行自检后熄灭。若警告灯长亮,则表明安全气囊系统有故障,应进行修理。否则,有可能出现气囊不起作用或误弹出的情况。
检修安全气囊系统与检修汽车的其他系统不同,若操作错误,可能使安全气囊意外引爆导致伤亡。各个厂家采用的传感器、充气器类别和级数、引爆电路布局、推进剂等都有差别,因此,对安全气囊系统检修应找专业的维修人员,检修时应严格按各车型维修手册的规定进行。这样看来,气囊还是显得笨拙了一些,据计算若汽车以60km/h的时速行驶,突然的撞击会令车辆在0.2秒之内停下,而气囊则会以大约300km/h的速度弹出,由此所产生的撞击力约有180公斤。这样头部、颈部、胸部等人体较脆弱的部位就很难承受。因此,如果安全气囊弹出的角度、力度稍有差错,就有可能酿出一场“悲剧”。
不过,已经有很多汽车生产厂家研发除了更具科技含量的气囊,不尽人意的安全气囊也在变得人性化,对驾乘者的保护也更加有效。
磁电式传感器的采用
传感器的触发通常有:开关式,纯机械式,单点电子式,侧撞式,应变式等。目前国际上对汽车上安全气囊的传感器触发方式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仅是因为其种类繁多,而且。是因为装于车身上不同位置的传感器触发方式也不同。
磁电式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车身上的任何位置,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某些参数值,使得其能够识别峰值为0588 m/s:和时间脉冲为0-20 ms的碰撞加速度信号即可。只要碰撞加速度峰值和时间脉冲宽度同时满足条件,就会向气囊发出触发信号,展开气囊,对人体进行保护。
智能化安全气囊
通用雪佛兰智能化安全气囊智能化自适应安全气囊在打开后可以随使用者的体形而变化,在安全气囊的下部分做了向内收缩可以减少对使用者胸部的压力。这种安全气囊增加了重量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用来感知是否有人,是大人还是小孩等,另外还增加了编制计算机软件,用以计算车辆碰撞时的车速以及撞击程度等,以及时做出调整,减少对儿童等身体矮小者的伤害。奥迪、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已经使用了这种智能化安全气囊。配备智能安全气囊的车型也越来越平民化。
气体发生器的多元化发展
针对安全气囊气体伤人的情况,更是要求对气体发生器加以改进。目前汽车上的气囊系统大量采用以叠氮化物作为气体发生物质的推进剂型气体发生器,其它类型的气体发生器,包括混合气体型气体发生器、液体(液态气)型气体发生器、压缩空气蓄能型气体发生器和硝化纤维型气体发生器等也在积极研制。如摩尔顿公司生产的一种低密度、无毒的气体型气体发生器,与现用的相比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的优点;布雷德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无钠叠氮化物气体发生器,耗用量不到钠叠氮化物发气剂的40%,而能产生等量的气体,从而使其体积减小,质量减轻。
气囊线束受到破坏也能弹出
气囊线束容易在猛烈撞击中受损有很多车辆在激烈碰撞中车体严重变形,气囊也未弹开,有可能就是总线在碰撞中受损,导致信号不能传输。如果使用为Safe-By-Wire的电子线控,就能解决此类问题。Safe-By-Wire这个通讯协议在2004年提出,是专门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总线,通过综合运用多个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安全气囊系统的细微控制。这个系统的其优势在于:它是专门面向安全气囊系统。为了保证系统在汽车出事故时也不受破坏,Safe-By-Wire中嵌入有多重保护功能。
安全带气囊技术
全新奔驰S级的安全带气囊技术在碰撞中,后排乘客的安全容易受到忽视,尤其是车辆尾和车侧面发生碰撞时,后排乘客尤其是可以使用成人安全带的儿童(儿童安全座椅不在范围内)容易被安全带勒伤。
梅赛德斯-奔驰研究了一种后排可充气式安全带,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后排安全带会迅速充气膨胀,降低安全带对于乘员胸部、脖子的伤害。这个被命名为Beltbags安全带会最先配备在新一代奔驰S级身上。进一步加达对乘客安全保护。
其实,奔驰并不是第一家运用该技术的厂商,此前在福特的Explorer及雷克萨赛LFA车型上都已开始搭配此项技术,不过奔驰这项技术仅部署在正面碰撞时开始运用。
行人安全气囊
沃尔沃在新车上配备的行人安全气囊对行人碰撞车辆后的安全考虑也是汽车设计的一项硬性指标,所以你才会看到车辆保险杠使用了吸能材料,大灯及附件无锐角等。
除了这些对于行人的保护也可以使用安全气囊,沃尔沃研发的行人保护技术,它在发动机盖上方配有气囊配置,主要作用是保护行人头部和腿部。
该气囊在保险杠上方紧靠预警传感器激发,50-75微妙内瞬间完成充气,并保持充气状态长达数十秒,充气后的安全气囊在大灯之间展开,由保险杠顶面向上伸展至发动机盖表面以上,而且保险杠两侧的翼状气囊充气后还向两侧举起,可防止行人落到公路上。整个气囊的折叠模式和断面设计保证了气囊展开时能与汽车前端的轮廓相吻合,最大限度的保证儿童头部和成人腿部安全。
安全气囊不能100%的拯救遭遇车祸者的生命,但是在紧急时刻谁都想牢牢的抓住这棵救命稻草。所以选择一个对安全气囊有良心的企业以及正确的使用安全气囊降低附加风险,都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