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高考作文题
——兼评2015北京卷高考作文题
丁启阵
从前写过几篇谈论高考作文命题的文字,在网络上有过一定的影响。因为没有新的想法,已经好几年没写这类文字了。但是,今天看了一位熟人的拟高考作文,忽然有了再谈一次高考作文命题的冲动。觉得有一个想法,尽管类似的意思,从前在文章里已经表达过,但有必要再强调一次。那便是:好的作文题,至少应该具备两个度,一个是周知度,让尽可能多的考生有话可说;一个是坦诚度,让尽可能多的考生能够说出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
具有周知度,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这是考试公平、公正的保障。大学入学考试考作文,考的是应试者的写作能力,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它不是猜谜游戏,不是脑筋急转弯。如果命题采用隐晦手段,有明显偏颇和倾向,无异于人为设置障碍,将一部分应试者置于不利地位,尴尬境地。这相当于运动会上,百米赛跑,不让选手们站(蹲)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初中时代,参加过一个区级(比县小比公社大)作文比赛,命题作文,题目是《四五精神鼓舞我前进》。结果,我得了第一名。但是,现在想起来,我并不觉得多么光荣。因为,这个题目,已经直接秒杀了很多原本会写作文的参赛者。他们不懂“四五精神”是什么精神,于是胡诌出一个中央“四五文件”,并且杜撰出文件内容。然后,以这个子虚乌有、离题万里的文件内容为基础,抒情言志。据说,有些为人诚实的学生,不愿意胡诌、杜撰,甚至交了白卷。而我,因为是班级的午间读报员,不但知道“四五”天安门事件,还能背诵“扬眉剑出鞘,我哭豺狼笑”之类的诗句。因此,在审题上就占了很大便宜。按照我当时的语文水平,如果不是出了这样刁钻的题目,我也有可能获得第一名(我曾多次获得区里语文考试、比赛的第一名)。但是,这个不具有周知度的作文题,让一些参赛者输得并不心服口服,我也有胜之不武的遗憾,
坦诚度,让所有考生在写作时无所顾忌,敢于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思想和情感,这是作文之道。这样的题目,宏大叙事激扬文字,可以;浅唱低吟坦露心声,可以;歌颂身边平凡但不平庸的好人好事,可以;批评社会上司空见惯的坏人坏事,也可以……总而言之,不要让应试者一看题目,就如同士兵置身地雷阵,如同犯错的孩子面对严父,如同小摊贩面对城管。禁忌太多,就紧张得说都不会话了。一个人,只有在没有太多禁忌的情况下,脑细胞才会处于活跃状态,写作的时候才有可能表现出真实的水平。我们的考试,难道不是为了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吗?!
用上述两个度,衡量今年北京卷的两个作文题(考生任选一题),就不得不说,都是很糟糕的题目。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活一天》,从提供的材料看,似乎是想让考生写写英雄们“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的一面。但是,命题材料中所列举的英雄人物是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等。试问:今年北京67816名考生中,有几个人对这类英雄人物的儿女情长、对美好生活的眷恋那一面有所了解的?不要说高中学生,就是作家,比如说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有几个能在规定时间里,用七八百字的篇幅,把这类英雄人物的那一面写得有一定的细节真实性,有起码的可信度,有一定的感染力?他们能表现出他们的实际写作水平吗?我表示,很怀疑!
《深入灵魂的热爱》,从材料提示看,是让考生模仿作文,等于是:请模仿《说起梅花》写一篇某种东西(梅花除外)让你有深入灵魂的爱的感受的文章。让考生模仿作文,已经是一个馊主意了,让孩子模仿成年人,让学生模仿作家,这是强人所难;“深入灵魂”更是玄之又玄的词语,这是要逼迫高中生故作高深、装腔作势、胡言乱语的节奏啊。为什么就不能出两道明白晓畅、接点儿地气、能让考生有由衷的话语可说的题目呢?!
本文开头提到的熟人拟作,是指王旭明先生拟作《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活一天》。王先生选中的英雄人物是朱自清。但是,王先生并没有认真接受命题者的提示,仍然用较大篇幅表现朱自清伟大的一面,不是请教爱国仇美气节,就是咨询散文写作技巧,根本不提他喜欢打扑克、喜欢吃炸糕、喜欢男童之类的那一面。不客气地说,都是教科书上一再灌输的东西,没有信息量。一涉细节,马上出错。“……先生已经耄耋之年,他目光慈悲、谦和,安静地听我诉说”,享年50岁(用旧说法,也只有51岁,1898—1948)的朱自清,哪来的耄耋之年?莫非阴寿可以跟阳寿相加?这样一来,王旭明兄见的就不是朱自清其人,而是见鬼了。实际上,王先生所列举的朱自清爱国气节、散文成就之类,其真实性都有商榷的余地,这里就不说了——这方面,我有挨骂的经验。
请看,王旭明先生这样的大V,作文高手,不是在考场坐着,时间相对自由,都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足见北京卷命题是多么地不高明!
20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