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战背景
澎湖海战是指清康熙二十二年发生的一场海战,那么澎湖海战的背景是什么呢?
澎湖海战图片
康熙十六年,清王朝恢复福建水师体制制度。两年后,湖南岳州水师总兵万正色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十九年,郑经和清朝的战争失败,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次年,郑经因中风而死。郑王朝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为延平王,国家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
另一方面,施姚争权也成为澎湖海战的背景之一。按照康熙帝的规划,本应由万正色、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一起商讨作战,而施琅却打算减少姚启圣等人的节制,以便能够全权进攻台湾,但是康熙帝只同意吴兴祚负责,仍命令姚启圣和施琅一起出兵。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初五,清朝大军抵达铜山岛,姚启圣和施琅还在争执出兵时机,姚启圣主张利用北风,施琅主张利用南风,导致清军出师不利。
十月初六,康熙帝决定施琅负责前线作战,姚启圣改任后勤作业,施琅才如愿取得统帅权。十一月初三施琅率领约两万人和军舰238艘攻打澎湖。姚启圣丢失军权后,为避免施琅独揽战功,转而和郑王朝谈判,但是谈判破裂。康熙二十二年五月廿三日康熙帝命令施琅迅速进攻,这也便是澎湖海战背景。
澎湖海战经过
澎湖海战是指清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兵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台湾、澎湖,从而统一中国领土的作战。那么,澎湖海战的经过是怎样的呢?
施琅雕像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兵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拨三千人同施琅出征。十五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队已到猫屿、花屿一带,迅速回报刘国轩。十六日施琅攻入娘妈宫,以鸟船当作先锋。刘国轩让邱辉为先锋,自己在娘妈宫港口督战。澎湖海战经过中,由于风势阻扰,清军不敢冒进,只有以蓝理为首的七支舰队攻入。
施琅继而派出第二波鸟船部队,部分清军船只因涨潮被冲向岸边,郑军趁势将舰队分成两翼,意图包围清军。施琅见状迅速突入郑军,欲解救被围困的船只,却被林升率军包围。其本人在交战中被火铳射伤右眼。林升也在战争中负伤,施琅借机撤离到西屿附近的海上休息。
施琅于十七日返回八罩岛。刘国轩得知后,亲自领兵却被施琅击退。施琅趁势先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屿、桶盘屿。
澎湖海战过程中,施琅于二十二日决定发动总攻击,将舰队分成三路进攻。受台风影响,郑军顺着风势进攻,清将朱天贵被炮击而死。中午海上开始吹南风,风向转变成对清军有利。施琅下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火器,并且以数船合攻郑军一船,郑军溃败。
澎湖海战结果
很多人都想了解澎湖海战这段历史,那么澎湖海战结果又是什么呢?
施琅雕像
经过此次海战,清军共毙伤郑军一万两千人,俘五千余人,共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刘国轩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军队从北面吼门退往至台湾岛,澎湖各岛的残余郑军都向施琅投降。此次海战,清军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
施琅大胜而归后,考虑到台湾水道险恶,行军困难。于是施琅决定暂缓进攻,转而采取攻心战术,让郑氏王朝从内部彻底崩溃。首先,施琅在澎湖禁止杀戮,抚慰百姓;接着,发布《安抚输诚示》,并派原刘国轩副将曾蜚赴台。不仅如此,他还派人医治受伤战俘,并分给他们衣服、粮食,再将受伤士兵送回台湾。他还拉拢郑军将领为内应,守防淡水的何佑首先投降施琅,其他将领也跟着投降了施琅。
澎湖海战结果消息传到台湾,人心开始动荡。为了保住政权,有将领提出要进攻菲律宾,得到冯锡范首肯。不久却传出远征军只想抢劫,还打算逃往海外的消息,刘国轩因此阻止此计划的实施。七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在台湾登陆。在刘国轩大力劝说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剃发易服。就此,郑氏王朝正式灭亡。
郑克塽投降后,清王朝为了是否将台湾并入版图产生分歧,不少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耗时费力,主张弃守。最后施琅以台湾战略地位重要,说服清帝将台湾并入清朝版图。澎湖海战的结果就此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