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主小传
李献斌,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曾获南京农业大学“优秀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江苏省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
核心提示
快乐成长不仅是孩子的课题,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生命教育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个性,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的比,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
生命教育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活出自己。
关爱自己,欣赏别人,关爱社会。
快乐成长不仅是孩子的课题,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美国早在1968年就开始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澳洲在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日本在1989年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获得生命的敬畏等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实际上,生命教育的思想跟中国传统文化是很吻合的,即“全人”的教育。所以,有人提出用中国的儒家文化来让世界更和谐更安宁,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现在有些教育走了偏锋。有些家长只关注了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很微小的一点,而不是他生活的全部。所以,如何与孩子沟通,这是生命教育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两岸三地的生命教育
下面来看看中国两岸三地关注生命教育的情况。台湾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颁布了推动生命教育的忠诚计划,2006年把生命教育列入高中的选修课。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100个人里也就只能考出1个大学生,其余99个人都考不上,大家都不在乎这个事情;而现在,拿江苏来说,100个人可以考上80个人,几乎90%的人都可以上大学,为什么大家还都不满意。实际上,这是一个世界现象,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人们追求的不单纯是学历。
据统计,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GDP的增长是一致的。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大多数都在抱怨找不到工作,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找不到好的毕业生,什么原因?有人说是现在高等教育滑坡了,现在这代孩子责任心差……实际上,就我在高校工作二十多年的经历来看,我觉得,孩子是一代比一代强的,并不是这代孩子弱了,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把孩子封闭起来了。一方面,是教育的失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过分地关注了教育的顶尖层次。现在的用人单位招人,动不动就要硕士、博士,实际很多岗位需要博士吗?不需要。这样就把孩子都逼得去读博士、读硕士,他们怎么不苦?前一段时间,有家长来咨询我,他家孩子是南京著名高校的研究生,不经爸爸妈妈同意退学了。他爸爸打电话告诉我,说这很丢人,孩子上那么好的学校,毕业以后会有非常好的工作,现在他却要退学。我问他:“孩子是否成绩不好?”他说:“不是,孩子说自己活得很痛苦,不喜欢这个专业,不想为爸爸妈妈活了,想要找回自己。”后来,孩子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放心,你们给我一次机会,我想选择自己的生活,我到社会上闯荡两年,我等认清了我想学的专业,我会回来再考的,你不用担心。”虽然是老师,但孩子的父母一直不理解。我就劝他们一定要把心态放平衡了,让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家长希望他过得很好,很幸福,很开心,而现在孩子说他读得很痛苦,为什么还要让他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家长都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生命教育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再来看香港,香港1996年提出“爱与生命教育”,涉及婚姻的意义、家庭生活的真谛臻见、德性、人际关系和生命的意义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家庭教育的素材和教育方法。香港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现在好多家长把孩子送到香港学习,一方面是香港的教育确实比内地领先,另一方面,香港的理念是中西合璧的。他们立足于关爱生命和爱,让孩子学会爱,懂得爱,并且要学会被爱。
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了马加爵事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也就是这一年,辽宁开始在中小学进行生命教育。自此大家开始关注生命教育。2008年武汉大学在新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家长跟孩子沟通是一门艺术
为什么要倡导生命教育问题?现在,辍学、暴力犯罪、抢劫、自杀等这些问题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很多。前段时间有两个案件受到各方的关注:一个案件,甘肃省三个小学生因为作业做得不好,老师就让他们整天站到黑板前,后来三个孩子集体自杀。另一个案件,安徽三个小丫头,成绩不好,作业总是做不完,三个孩子每个人都写了一封遗书,要集体到桥上自杀。为什么要自杀?其中一个女孩写得很清楚:“我作业总是做不完,成绩总是不好,每次开家长会老师总是批评家长,回到家爸爸妈妈总是吵架。爸爸妈妈很辛苦,我上学给他们两个带不来一点快乐,我很努力,但是我活着成为了累赘,所以要去自杀了。”幸好一个家长发现得早,三个约着去一座桥头的女孩被救了下来。我们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做个作业就让孩子不愿活了,就想走上绝路了呢?我是当老师的,我也在反思。这个当老师的有没有孩子?我们如何去和孩子沟通?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学生的心理脆弱,实际回过头来看,是这个社会太脆弱了,社会的脆弱影响到家长,他们的心理也很脆弱,只允许孩子考双百分,不允许孩子考九十五、九十八。
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自杀者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博士生、公务员……这些人为什么要自杀?因为他们很痛苦,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发泄。在这里我要告诉家长们,学生有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是两码事。社会上存在的追名逐利,物质富裕、精神空虚等问题造成了这种现象。大家都追求功利,比谁的孩子成绩好,不比谁的孩子健康。所谓人本社会,通俗地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呼唤教育的内在价值需求。众所周知,五个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个性。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的比,你的孩子可能是晚慧,人家孩子可能是早慧,你和他有比的必要吗?所以需要家长理智对待这个问题,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经济越发达,工作节奏越快,人的压力越大,要求的精神追求越高,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济大学赵旭东博士调查,上海人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37%,平均三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但有了心理问题不是就有精神问题,而是这个人思考不清现在的方向在哪里。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都有。如果你关注了你的社会生命,社会的酸甜苦辣都是正常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要关注如意的一二,把一二放大以后,那些不如意的事情都是正常的,你不如意别人也不如意。
2008年上海商学院的一个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四个女生从六楼的阳台跳下来,结果都死了。北京的洪灾也是这样,暴雨以后,司机连车都出不来,在里面闷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在安全教育这方面对生命的关注很弱。每次飞机起飞前,空姐都会告诉你氧气如何操作,但真正到危急时,没几个人会用。所以我们给空姐建议,尤其是第一次坐飞机的人,要让他试一下。带小孩子的家长是先救自己还是救小孩?来得及吗?中国的教育都是知识教育,没有体验教育,生命教育都要体验。在国际航班上,凡是国外的小孩,都是背着自己的小包出来的,而中国人的小孩,有的虽然已经很大了,却都是放在推车里推出来,为什么?西方人的教育理念是:小孩十八岁以前他能做的都让他自己做。而中国现在是:能不做的都不让做。刚好是错位的。马加爵事件告诉我们:人与人的交往一定不要跨越别人的边界,包括父母之间的交往也好,与孩子的交往也好,尤其是现在四世同堂的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
“活出自己”才有生命价值
回过头我们讲点正面的,人间大爱——杭州最美司机吴斌,他用生命最后76秒拯救了24名乘客。人到关键时刻,首先想到的就是求生。但是为什么最美司机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救别人的生命?这是职业习惯,同时也与他平时的为人处世和责任意识有关。他的追悼会,杭州的司机兄弟都开着车围绕西湖转一圈,还有一百多辆出租车为他领队。这说明他平时的大爱大家都看到了,只是没有彰显出来。他被抢救的时候还问车上的乘客怎么样。被铁片击碎肝脏的那种痛是一般人想象不出来的,所以医生都觉得这是个奇迹,吴斌能够坚持,这就是大爱的力量。还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危难来临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自救,而是把小孩推走,把自己的生命献出去,这也是一种职业习惯,与她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有关的。所以说人性的东西需要长期的训练,从小养成。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让他们成功、成材,前提是让他成人,成为一个能担当的人。
生命教育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通俗地讲就是活出自己。每一个人都要活出自己,不要去跟别人比。你说人家高大威猛,你光跟高富帅比,你痛苦不痛苦?有的人说女生要白富美,茫茫人海中,有几个是又白又富又美的?美是一个虚的东西,你自己要认为自己美,你就会很开心。你说我达不到姚明的高度我很痛苦,那个痛苦有用吗?没用,这就需要你活出自己的个性。列宁、拿破仑、邓小平个子都很矮,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伟人。他们都很开朗,个子不能选择,但是你能选择你的生活,我们的家庭不能选择,我可以选择我的职业方向,我可以选择我的生存状态,这些理念的东西,都是体验出来的。我们听孩子的话,总听一半,孩子说:“我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是怎样,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下子把孩子推到对立面,结果孩子不跟你讲了。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很开心地从学校回来,他想告诉你在学校的开心事情,你却说:“赶紧做作业去!”时间长了,孩子回来以后就都不跟你讲了,除了做作业以外,家长和孩子都没有沟通,他气哄哄地能把作业做好吗?这就是我们如何理解孩子的心理,要听孩子讲完。所以,我们要从情义和情感层面上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实践层面,去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
快乐生活的秘诀
关爱生命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生活得更开心,更快乐。首先要与自我和谐。现在好多人会失眠,为什么?从心理学上讲,是自我和本我不和谐。本我要睡觉,自我说睡不着,两者之间矛盾,越睡不着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形成恶性循环。为什么人家讲心态放平了自然就能睡着了,这是有道理的。如果每天只能睡到四五个小时不叫失眠,叫睡眠障碍,但是好多人不理解,说我失眠要吃药,但是吃药以后把整个神经系统调乱了,就更睡不好了。我们要相信身体的自我保健,不要过分相信“补”,这是很重要的自我和谐。猫把自己看成狮子,为什么?自己要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要善于积累、不断地完善,有效地把握住能把握的事情,缔造和谐,这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环境。
对于老师来说,被骂的学生回到学校都对老师非常好,因为他想明白了老师是对他好的,是恨铁不成钢。另一方面跟学生之间的沟通,要善于运用交往艺术。在语言上,语言文字占到了百分之七,声音占了百分之三十八,北方人见人热情,声音很大,南方人就是和风细雨的。和孩子沟通也是这样。和孩子吵架你抬高八度,孩子也抬高八度,你和风细雨孩子肯定也和风细雨,孩子大声,你眨个眼,告诉他不好,孩子以后就会注意。
和谐交往的原则,首先是心心相容的原则,肯定对方的好,赞美对方的好,接纳对方的错误。婆媳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做错了首先接纳。孩子考不好的时候要告诉他是哪一点不好,不会做还是这一段马虎了,孩子会和你交流。你要接纳他,赞美他的长处,孩子是在鼓励中长大的。其次是平等尊重原则,平等、尊重、理解是心理上的,家长一定要降下身子来,跟孩子一起成长。要和孩子平等地去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再次是相互有利原则,要支持、帮助、求助。对每个人都是这样,支持别人,在他困难的时间,帮助他,当自己困难的时候向他人求助,这就叫礼尚往来。再来是倾心沟通原则。倾心沟通,要从心理上和孩子沟通,跟领导、同事、朋友,坦诚交流。
每个人都会做错事情,孩子这个年龄段做错事情是很正常的。要是一点事情都不错,就成了乖乖女、乖乖男了,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是适应不下去的。社会需要酸甜苦辣都要品尝,做错一次便成长一次,家长要告诉孩子和同学交往要诚、信、厚德,要真诚,要讲信用,心胸要大度,同学之间交往是这样,与老师交往更是这样,要认同、尊重、欣赏老师的观点,但是这并不是说完全肯定他,在肯定的同时去跟老师沟通,这就要自信、沉稳。
跟父母也要经常沟通,感恩父母。父母给了你生命,把你养育大,这就是最大的恩惠。还要孝敬父母,《论语》上说,孝敬两个字“色难”,为什么?察言观色,让老人高兴开心,这是最难的事情。孝敬老人,不是说我今天给他九千块钱,我给他买套房子就是孝敬。老人需要你去和他交流,跟他谈谈心、聊聊天。另一方面我们要懂得关怀,才能获得朋友,懂得放心,才能获得放松,懂得遗忘,才能获得自由。懂得遗忘别人对你的错,不要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另一方面要与环境和谐相处,要发现美好,享受过程,珍惜拥有,活在当下。要善用优势,勇于面对。有的人在抱怨中生活一生,有的人在感恩中生活一生,那都是不一样的。有一条很关键,追寻快乐要有阳光心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要积极地暗示,主动地训练,尤其对孩子,家长要主动训练他的阳光心态,如果孩子说这回考不好了,家长就要告诉他,考不好很正常。还要懂得求助,要体验三乐:助人为乐、知足长乐、自得其乐。
快乐生活的三原则:第一是关爱自己。关爱自己,要接受自己,我们跟学生讲,你的长相,你的家庭出身,你的身高这都是自然现象,你选择不了,这是原生态,接受了你才能开心。第二个要欣赏别人。欣赏别人就是关爱别人,一个不会爱别人的人他也不可能会爱自己。第三个要关爱社会。最后与大家共勉一句话:和谐社会,我们要求明者与天和,智者与地和,仁者与人和,成者与天地人和。《周易》中讲得很清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想做一个成功者,必须天地人和,一要自强不息,二要厚德载物,三要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因为人是社会人,你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成就自己,你只有厚德载物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或被爱,你只有与人和谐相处才能开心健康幸福。
(本报记者 葛灵丹 根据李献斌副教授在南京图书馆的演讲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