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教育故事 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

陶行知——宽容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叶圣陶——民主的楷模

    我国著名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年)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

    有一次,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叶圣陶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孩子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错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

    每改罢一段,叶老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合适,孩子们就跟着他默诵。至善、至美、至诚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像个样儿。说是叶老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

    叶老一边看孩子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子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从表面上看,叶老是在指导子女练习写作,实际上,他更是在教育子女为人。

张伯苓——以身作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

    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皮尔保罗校长——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

    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

    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

    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魏书生——班主任的自述

    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老师。我总觉得做教师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班级、班集体,从她们形成那天起,人们生长在其中,变化在其中,关心她,爱护它,为她吃苦,为她的荣誉奋斗;离开她后,留恋她,想念她,回忆她。

    这怀念的感情,经过滔滔时间长河的冲刷,非但没有消失,反倒经年累月,越积越深。许多人愈到晚年,对其思之愈切,念之愈深。

叶圣陶的教育故事 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班级和人个维系得这么紧,班主任这职业便具有了一定的诱惑力。班级像座长长的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班级像一条长长的船,乘着它,人们越过江河湖海,奔向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高山、平原、乡村和城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帮助.一起长大、成熟,直到离开这个家庭,走向社会。

    我常常觉得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便可能有什么。学生们走出家一定的适应大社会的能力。既然是社会,就有一个管理问题。管理得合理,就能人心所向,形成强人凝聚力。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发挥自身的潜力,集体的实力就能得到增强、事情才能做得顺利。社会如此、家庭如此,学校如此,班级亦然。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而心的领域却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无愧于我们的学生,无愧我们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4951/750952598221.html

更多阅读

央视访谈节目《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情结》 苏州园林叶圣陶原文

〔博主按语〕:前不久,我和朋友们一起吃饭,有两位朋友问起我几年前作客中央电视台,做访谈节目《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情结》的事情,说很想看看有关的文稿,但是我没有底稿,回来后,我在网上却找到了那个节目的记录稿。现下载下来,发在我的博客上,以供

论叶圣陶的培养习惯说

浙江丽水学院中文系 徐龙年《教育探索》2005年3月第3期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由于多次重复和长期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显而易见,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有利于个人和社会,而所有不良的习惯则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在叶圣陶先

叶圣陶的《稻草人》内容简介 叶圣陶的稻草人简介

《稻草 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

叶圣陶关于写作的名言 叶圣陶的作品

叶圣陶关于写作的名言•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所谓好文章,

肖复兴和叶圣陶的资料 季羡林

叶圣陶的简介叶圣陶(1894.10.28~1988.2.16),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中国第一位童话作家。出版了中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

声明:《叶圣陶的教育故事 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为网友犀利哥再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