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韦庄·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江雨霏霏,江草丛生,一派凄迷景象,正似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豪华,梦幻般消逝,鸟儿不解世故而啼,倍增感慨,但最无情的还是台城杨柳依旧烟笼十里,不管人事已非。作者处于大唐末世,吊古中暗寓伤今。
2.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月落乌啼秋霜满天,江枫渔火对着有愁而眠的人。作者京城落第归家,途经此处,遇上这些撩人思绪的物象,难以安睡,惟有孤独地面对他乡的静寂。夜半钟声对于失意科场的他,应该隐含着从痛苦中超脱的韵味。
3.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首句回答“归期未有期”,次句写的却是“巴山夜雨涨秋池”,暗示自己在怅惘地呆看下雨。然后又反问何时即可共话巴山夜雨,巧将巴山夜雨由郁闷感受变为愉快回忆,与普希金诗句“那过去的,将令人怀恋”异曲同工。
4.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情真意趣。诗人86岁回乡,自称不过“老大”,本已满头白发,自言仅属“鬓毛衰”,两鬓的毛有点衰颓(开始变白),已见其老顽童心态。三四句老幼交锋,老者返朴归真,幼者一派天真,更是喜剧情节。
5.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离乡半个多世纪,新近回来不少故旧已不再得见,难免伤感。此诗细致描写镜湖不改当年,固然强化了“人事已非”的伤感之情,但似乎春风吹拂镜湖依旧泛起涟漪,也使他得到了抚慰,流露出对家乡美好的眷恋。
6.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株高高的柳树像妆扮好的小家碧玉一样,垂下的无数枝条又像绿色的丝带。后两句更是全诗重点:先问细叶谁裁出?后答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新颖而贴切,化无形为有形,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真是神来之笔!
![七绝 再获佳绩 七绝再点评(1)](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045/402206041040365335141.jpg)
7.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首句不宜解作互文,以免破坏诗句的巧妙照应。秦时之月,意味着“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自秦以来世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汉时之关,则意味着盼望边境能有制止“胡马”入侵的“龙城飞将”,是自汉以来世代人们的共同心愿。
8.王之焕·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人根据写实认为黄河远上应作黄沙直上,但前者即使虚拟,境界要更为开阔。“怨杨柳”指乐曲,又指怨杨柳不发青。“何须”是对大自然的早有预知,又是对征戍命运的敢于承受。春风不度玉门关,当属戍边战士的主观感受。
9.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让读者了解:守边战士听到琵琶“换新声”,因曲中总是“离别情”而生厌,但撩乱的边愁使他们既厌听又爱听,后来凝视着秋月照长城的景象,终于抑制不住悲壮的卫国豪情。古诗词的秋月、长城分别象征思乡和卫国。
10.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琵琶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指的是琵琶从马上弹出急速的节奏,以加强沙场宴饮的欢快气氛。三、四两句为席间劝酒之辞,意为尽情喝吧,“醉卧沙场”有什么可笑呢,我们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