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穷游网
采访/撰文:李鷐
李林,相信所有看过《奇葩说》第三季的人对他都不会陌生。
道家弟子,最潮说书人,很多人喜欢亲切地叫他“道长”。《奇葩说》上的他,段子和故事张口就来,边说边演逗得你合不拢嘴,甚至有人在知乎上问:“怎样做到像李林一样讲故事那么有趣?” 然而当说到“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这道辩题时,几分钟说下来又惹得全场哭红了眼。
节目上的李林,搞笑、实在、仗义,那现实中的李林呢?他会每天都穿着改良的道袍不重样吗?他肚子里的故事永远讲不完吗?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收藏癖好吗?他也是一个爱旅行的人吗?
因为一场JNE西伯利亚铁路之旅,穷游网的小伙伴有缘和李林在俄罗斯度过了五天四晚的旅行,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李林。
「好多我的衣服其实都是女款,因为男装没这样的设计」
5月16日晚11点,北京首都机场T2航站楼,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李林的地方。李林挤在人群里特别显眼,一是因为他个子高,二是因为就他一个穿道袍的。
“最早很多人看我穿成这样觉得我很怪,后来这么坚持了几年之后,随着做节目,大家越来越认识我,现在好多人就会跑来问我:‘你衣服在哪儿买的?是去的哪个店?’”
李林觉得,跟以前的时代相比,现在中国的时尚服饰是多元的。很漂亮的女生可以打扮得很中性,当然也会有像姜思达和肖骁这样的男生。“我的好多衣服其实都是女装款,因为男装没有这样的设计。我会跟设计师说,这件衣服用男装的方式去给改一下,这次走之前我还专门订做了两件夏天能穿的纱的袍子。”
李林说,他之所以慢慢摸索着走到了今天这个风格,是出于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到底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认不认同特别重要。最开始我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衣服最适合我,直到后来我才发现,我可以遵从自己的喜好和宗教信仰来穿衣服。”
在李林看来,一件衣服会穿出什么样的感觉,在人,不在衣,更不在衣服的产地:“不是衣服穿你,是你穿衣服。衣服穿在身上,你得让你的气质把它同化。我身上穿的好多特别像道袍的衣服,其实都是在欧洲设计师店里买的。同样一件袍子,不要说其他人,就算是我说相声的那帮朋友,他们也是穿传统服饰比较多的人,把我的衣服给他们穿也不是那个感觉,因为我所有的衣服都是传统服饰的变异。”
随着登机,我们开始担心李林穿着道袍到了西伯利亚会不会冷,于是问他:“你的道袍有夹棉的吗?”他乐着说:“有,我带厚衣服了!”
![奇葩说 李林 Q-Story|奇葩说李林:我的道袍,很多是在欧洲设计师店里买的](http://img.aihuau.com/images/e/79974/5412060512542570820168.jpg)
图 老飘飘
「上学的时候就烦演俄罗斯的戏,因为名字都太长了」
李林之前没来过俄罗斯,所以从旅途一开始就很兴奋。到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后,JNE一行直奔西伯利亚铁路,登上了开往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列车。火车慢慢悠悠地颠簸着,而我们要在狭窄的列车上度过一整天的光阴。
休息了几个小时之后,李林就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了餐车里,拉着我们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我上学的时候就烦演俄罗斯的戏,因为名字都太长。记得当时陪濮存昕老师演过一个契诃夫的戏,俄罗斯人的名字是先有一个自己的名,父母对你有一个称呼,朋友对你有一个称呼,情人对你有一个称呼,老婆对你有一个称呼,名字都特别长。我们最后实在受不了了,跟濮哥说,咱就统一叫伊万吧,实在是记不住,你演员自己也记不住,回头我在台上叫你,你不理我这多尴尬。”
年轻观众知道李林,可能是从《奇葩说》第三季开始的;但再往前,很多人认识李林是从听他说相声开始的。从和高晓攀一起成立嘻哈包袱铺,到给曹云金当了三年的倒二(即压轴,也就是倒数第二个上场的),但李林说:“其实我一天都没正经学过相声。有老师,没师傅。所以曹云金说过,人品我最放心李林,但台上我最不放心的就是李林。因为我老爱把相声和表演的东西往一块掺和,他们觉得我不规矩。”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土著,李林一口的京片子,一张嘴就能逗得全场大笑。很深的北京文化烙印,这是他的特点,但也曾一度是他的烦恼:“我以前特别排斥有人说我演戏身上有曲艺味,但后来我发现,这没什么可排斥的,这样挺好的,有好多人想要这个特点还没有呢。哪个北京小孩,从小对相声、曲艺这些没点儿好感?这都是天生的。”
李林在列车上即兴演绎《苏三起解》
「怎么入的道教?因为我小时候觉得老道特别帅」
到了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我们的第一站是金顶大教堂。李林一看见当地的宗教场所就特别兴奋,在教堂门口摆了个大大的pose,说:“快给我拍一张,然后我要进去好好看看!”
李林说,不管到任何国家的任何宗教场所,他都会怀着崇敬之心,进去看一看、拜一拜。至于有些网友在微博上说,你是道士,怎么能随便拜别的宗教呢?他回应说:“因为我尊重任何宗教。有人说我是道士,我就不该拜别的宗教,但其实我觉得对任何宗教都应该有包容之心。如果有人说某个宗教不好,那不是宗教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信宗教的人出了问题。”
李林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金顶大教堂
很多人知道李林信道教,但他和道教的缘分到底是怎么开始的呢?在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正期待着前方可能出现的高深理由,却没想到李林脱口而出:“因为我从小觉得老道特别帅!”
“小的时候,我阴错阳差地看了一本道家的戒律经书,当时就感觉很喜欢。而且从小我就觉得老道特别帅,比如西游记里的老道、我当时听的所有的评书、戏曲文学里的老道,都特别厉害。后来,我认识了我的师父张高澄道长,他给我开了一卦,说我跟道教有缘分,该信道教。”
「尼泊尔、泰国、不丹这三个地,我一定要找好的契机、好的旅伴,再去」
身为信教之人,一直以来在挑选旅行目的地的时候,李林的偏好也非常明显。埃及、阿联酋、柬埔寨、斯里兰卡... ... 这些都是能让他深深扎根在当地的宗教信仰中,好好去体味、去感受的地方。
在去年游埃及回来之后,李林曾经写过一篇小短文,叫《行走中的信仰》,写的是他的埃及导游文丽做出的一些“让他有些诧异,但又很感动的事”。
“当时在埃及的一个小神庙里,正午,天气非常非常热,有一个阿拉伯的老大爷,正在拿用棕榈叶做的大扫把扫神庙。我的导游文丽当时特别不经意地就拿出了一美金给了老大爷,我就注意到了,因为她不是第一次这么干,她在每一次看见神庙里有扫地的老大爷时都会给一美金。我问她:‘这是规定吗,你们导游一定要给钱?’ 她说:‘不是,我这就是应该给他们的。用佛家的话说就是财布施。’ 我说:‘你为什么要布施他呢?’ 她说:‘我们的古兰经上有明确的教义,如果你的财富到达了多少,就应该每年拿出3.7%的钱去施舍给穷人,去帮助他们。’ 她说:‘我相信这一点,就是因为我这样做了,所以主从来没让我受过穷。’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你丝毫不会觉得她做作,因为她就是在发自内心的这么想。那时候我就明白,信仰对一个民族到底有多重要。”
李林和他的埃及导游文丽
李林说,他在迪拜的时候,因为身穿道袍而吸引了很多阿拉伯人的目光,好多人来问他能不能合影。“我说可以合影啊,但你们要教我你们的头巾是怎么裹的。当地有好多种裹头巾的方法,后来他们就教了我一种特别简单的。其实去旅行,就是为的这些东西,知道那的风俗习惯、人文特点,这些是最重要的。只要你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他们也会非常的尊重你。”
但是一向喜爱宗教国度的李林却从没去过泰国,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太喜欢。他说:“像尼泊尔、泰国、不丹这三个地,我一定要找一个好的契机、好的旅伴,再去。因为我对佛教知道的还算不少,我希望这个人要比我还懂。”说出这句话的李林,脸上带着像小孩一样笃定、认真的神情。这样的李林让我不由回想起,小时候最爱吃的那块糖,总要留到最后才吃;对着最喜欢的人,总是迟迟说不出话;而长大后,面对最想去的地方,一定要留到完美的时机,和最适合的旅伴,一起出行。
李林家的冰箱上,贴满了世界各地的冰箱贴
「我小时候去的最远的地,就是去南锣鼓巷北口给我们家买馒头」
别看李林现在见多识广,讲起旅行见闻来一套一套的,但其实在上高中以前,他全部的活动范围就是“北不过德胜门,西不过西直门,南不过景山,东不过交道口”:“我小时候去的最东边,就是去南锣鼓巷北口以前的一个馒头店给我们家买馒头。”
后来大学考到了南京艺术学院,李林这才第一次踏出北京,到了另一个城市开始长期生活:“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去南京上大学的第一天,自己一人扛着两个大箱子。因为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北京,当时我就觉得特别委屈,都想哭,但我一想一大老爷们不能哭啊,于是我就把眼泪给憋回去了。”
“最惨的时候,我病了自己发高烧,班里同学全回家了,那会一个月600块钱生活费有400都拿来买书了,最后就病到自己扒着墙去买饺子吃。” 但回想起那段看似很苦的日子,李林说他还是感谢那四年,因为真正是在那四年里,他培养出了自己全部的自理能力。他边讲边半开玩笑地感叹说:“你没在一个外乡城市生活过很长时间,你就没有城市的概念,没有故乡的概念;你没在国外生活过很多年,你就没有祖国的概念。”
李林在贝加尔湖畔 图 比利白
李林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
去年,李林受邀参加了一次夏威夷的活动,这下可是一发不可收拾,他彻底爱上了旅行,真正有意识地想要去看一看这个世界:“因为我觉得高晓松说得对,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是从去年开始,喜欢上旅行的,而我一旦喜欢上什么东西,就要把这件事做到极致。从去年到今年,我一共去了九个国家,因为我觉得要多走出去看一看。”
「小时候不让买的东西,长大了能买就可劲儿买」
跟一般的直男不太一样的是,李林特别爱购物。不止是爱买衣服,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收藏癖好,比如手上常戴的珠子,他家里有40多串;眼镜框和墨镜,他也有40几副,各种牌子、各种设计师、各种款式。用他自己的话说:“人就是这样,小时候不让买的东西,长大了能买就可劲儿买。我小时候,家里有几样东西是不让买的,一个是扇子,所以我现在就跟疯了似的收扇子;还一个就是眼镜框和墨镜,这都是小时候憋的。”
李林说:“当你把收集这些东西当成了习惯,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一双能发现它们的眼睛。出去玩,无意间看见这样的店我就会进去逛逛,可能是一个特别特别不起眼的小破店,但就能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东西。”
和JNE一起到达伊尔库茨克的那天,我们算是亲眼见证了李林的“购物实力”。在一条小商业街上闲逛时,李林瞬间就被街边制作手工纪念币的手艺人吸引了,不光买了几枚币,还兴致高昂地自己上阵“铸币”。
李林亲自上阵“铸币”
图 比利白
后来又逛到一家卖首饰的小店铺里,李林先是选了几个小小的矛和戟的挂坠,一边选一边念叨:“这个可以送给胡渐彪,他肯定喜欢。” 后来又看中了几个宗教挂饰,说:“这个买回去,送给我一些信教的朋友们。”最后临走之前,又相中了一件白色麻制的长衫,试穿、付款一气呵成。
提起《奇葩说》第三季的这些小伙伴们,李林说他很想跟大家一起去旅行,只可惜他们都太忙了。“让我选旅伴的话,我最想带的是黄执中和胡渐彪。我和执中在一起能互相补充,从知识到能量。比如执中特别喜欢京剧,但他自己不会唱,所以老逼着我给他唱,然后他会录下来自己特认真的回家学。渐彪兄是比我还强迫症,(如果俩人都想规划行程的话)我听他的。我跟他说什么,他都会笑眯眯地说,对,没错,还有什么?我真的很爱我这两个大哥。”
后来想了想,李林又接着说:“其实带邱晨也行,因为邱晨是个有意思的人;也可以带思达,因为我挺喜欢思达的;但是不能带马薇薇,因为她肯定会带周玄毅,俩人太亲密,太虐我们这些单身狗了。”
「 对 话 李 林」
Q:为什么肚子里有这么多故事,而且能讲得这么生动?
A:这都基于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干的一件事——观察生活练习。就是演员要去看,要去观察。上次去首尔,和一帮朋友去,大家都在购物,我陪他们在明洞逛到夜里3点多,其实我没什么可买的,但是为什么还爱熬着陪他们逛,因为我就是想观察他们为什么逛,逛到这个点有什么反应,保不齐哪天我演戏就用得上。
演员就是这么变态,就像我们老师说的,最后到什么程度,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就是你明明知道你怀里抱着一个姑娘,你不喜欢她,但是突然你脑子里就会有一个特别可怕的声音,说,记住这种感觉,以后你会用得到。
Q:你出去旅行、买东西的时候,会喜欢跟当地人聊天吗?
A:我在迪拜逛街的时候,在一家特别特别不起眼的金店里,里面是个湖南的妹子,刚来这半年,正好找不到人能说中国话,我们就开始聊。后来我看上了一个戒指,21k金的,其实放在国内没那么贵,但迪拜就是工艺特别好,它是巴基斯坦一个神庙里的图案做成的戒指,我特别喜欢。湖南那个妹子就说,李林我觉得这个特别适合你。后来店老板问我,你喜欢谁,我说我喜欢演《三傻大闹宝莱坞》的阿米尔·汗,然后老板特别激动,说你也喜欢他啊!我给你打折!
Q:你最初是怎么开始入了相声这行的?后来又是为什么离开了这行呢?
A:大家都有一个误区,因为最早很多人知道我,是因为我说相声,但其实我一天都没正经学过相声。有老师,没师傅,所以那会曹云金说,人品我最放心李林,但台上我最不放心的就是李林。因为我老爱把相声和表演的东西往一块掺和,他们觉得我不规矩。
15岁那年是我专业上的一个转折点,那年我开始上艺校学戏剧表演,但是好多北京孩子都有一个相声梦,所以那年我无意中参加了一个说相声的组织,在西城区少年宫,当时我是里面最小的,每周日下午活动一次。后来到了17岁,我老师问我,你还考不考大学了?我说考,他说那你还要不要学表演?我说我要学。他说,那你就别再学相声了,因为相声和戏剧表演在初期学习的时候是两股劲儿。
后来我就放弃了说相声,等大学毕业我回北京之后,我就进了北京市曲剧团,王玥波说你在团里活不了,干脆出来说说相声得了。于是我就去了当时刚成立的嘻哈包袱铺,后来因为我和高晓攀的理念不太一样,我就又回了团里,进了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开始演话剧。
后来一年半以后,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来我这干吧,这个人就是曹云金。于是我给曹云金当了三年的倒二。后来我做完《超级演说家》,鲁豫姐跟我说,相声的传播半径太小,你要慢慢从这里抽离出来。于是我从一个礼拜说五场,到一个礼拜说一场,到一个月说四场,到一个月说一场,慢慢我就不说了。
相声这门艺术是很高级的,但从某种角度来讲,它摆脱不了它的局限性,它最舒适的传播半径,是在150人-400人。我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都对它有敬畏之心,我觉得它都有高级一面,我不敢说相声的所有技法我都学会了,但大部分我都学会了,我琢磨着我是不是换个行当再学学。
Q:你上大学第一次离开北京,自己去南京生活,有什么感受?
A: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去南京上大学第一天,自己一人扛着两个大箱子,我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北京,当时我就觉得特别委屈,都想哭,但我一想一大老爷们不能哭啊,我就把眼泪给憋回去了。后来我自己打车去校区,我发现真的听不懂当地人说话。找老师写了一个分校区的地址给我,上了出租车,碰上了一个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的司机,他全程都在跟我说话,但我只听懂了三句:你去哪儿;你北京人吧;下车了,给钱。
我到了校区铺好床,给我妈打电话,全宿舍六个人,只有我一人是没有家长送的。我妈接电话,她一说喂,我当时哇就哭了,结果我一哭,带的全屋的人都开始跟着哭。但后来发现,其实我所有的自理能力全是那四年培养出来的。
Q:感觉北京人的都挺爱玩,也挺会玩的,关于这点你有没有什么体会?
A:北京人会玩儿。北京以前的有钱人家是怎么吃涮羊肉的,点着一个铜锅,铜锅下面是鱼羊底,上面撒着菊花,边上摆好要涮的各种东西。请朋友来家里涮锅也有规矩,找一天下雪的时候,院里种着腊梅,正是怒放的时候,屋外下着雪。怀里要揣着个蝈蝈,这样让你在冬天的时候能听到秋虫的悲鸣,你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等刚一点着火,屋里的温度一上来,一块滚烫的热毛巾往桌上一扔,两边来俩人,把蝴蝶匣子一打开,往外飞蝴蝶。这蝴蝶只能围着热毛巾上面这点热气飞,因为飞到别的地儿就死了。这样吃着涮羊肉,看着蝴蝶,听着秋虫的悲鸣,赏着腊梅,看着窗外的雪。这叫玩儿。
Q:有什么一直想去,但还没去的地方吗?
A:今年如果有时间,我想去趟西藏,我想先坐铁路到拉萨,看看沿途的风景,然后去看看几个大的寺,去拜一拜。泰国我没去,我是一定会去的,但我要找一个好的契机,好的旅伴,再去。尼泊尔、泰国、不丹,这三个地,我一定要找好的旅伴,因为我对佛教知道的还算不少,我希望这个人要比我还懂。
-版权信息-
本文为穷游网原创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回复“目录+以下关键词”,如:【目录 美国】,收看往期内容。
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泰国|斯里兰卡|澳大利亚|新西兰|土耳其|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美国 |加拿大|海岛|户外|自驾|火车邮轮|购物|美食|酒店|摄影|签证|技巧|旅人|盘点|谈资|大家帮大家
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体验世界
QY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