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
(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一)货币五种职能比较表
职能
作用
对货币要求
产生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与货币同时产生
流通手段
充当商品交换媒介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
贮藏财富(社会财富的代表)
足值的金属货币
在商品交换中逐步产生
支付手段
“五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现实的货币
随商品赊帐买卖产生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
贵金属金银或某种纸币
作为社会财富代表在国家间转移时产生
(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绝没有好下场。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花钱要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就能让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自己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三)价格变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价格对人们生活(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一般说来,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货品的影响较大;两种替代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同方向变动,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2.价格变动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价格变动会促使商品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从而改变商品的供给;会激励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部分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四)价值决定价格和市场形成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与“市场形成价格”二者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既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又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
1.二者是从不同侧面回答了价格何以决定的问题。“价值决定价格”是从价值的决定因素讲的。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而非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只是价格的影响因素之一。“市场形成价格”是从价格的决定主体讲而言的,“市场形成价格”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决定价格”而言的,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充分享有定价权,他们可以根据价值规律自主决定商品价格。
2.二者互为条件。“价值决定价格”是“市场形成价格”的首要原则, “市场形成价格”是“价值决定价格”原则得以充分实现的前提条件。3.二者都符合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等价交换必然要求“价值决定价格”。在市场经济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实行“市场形成价格”。
(五)多彩的消费
1.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影响居民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2.做理智的消费者,要践行正确的原则。(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二、易混点
误区一: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注意: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误区二: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注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误区三: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注意:错误。物价上涨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误区四: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注意:等价交换要求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相等。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和价值相符,但现实中,等价交换并不存在于每一次交换中。全品高考网
误区五:外汇就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注意: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误区六: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注意: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大。
误区七: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收入水平决定的。
注意: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误区八:家庭消费按照消费目的,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注意:家庭消费按照消费目的,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注意分清消费按照产品类型、交易方式、消费目的不同划分的标准。
误区九:扩大内需就是鼓励超前消费,建设节约社会要求节制消费额。
注意:任何时候都应该倡导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符合的适度消费。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现在经济生活离不开货币,货币政策是现代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所以,经济生活模块以货币作为理论起点,在复习时,考生要知道货币的基本职能作用,了解社会中货币的各种替代形式及其合作作用。(2)“价格”这一部分的核心是“价格变动的影响”,整个内容可以概括为“是什么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为什么(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怎么样(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三个问题。复习本本部分内容时要注意比较影响价格两个因素的不同地位”。(3)“消费”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环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当前国内国外的形势下要理解酷大内需的现实意义。
2.命题前瞻:本专题的考点是一个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多是考查知识运用能力。经常用来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现象,探究其原因以及学生应该树立一个是什么样的正确消费观。从命题选用的“情景”的特点来,大多数试题仍会以考查记忆和理解能力创设,少数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命题立意上来看,个别是能力立意。从题型来看,以客观性试题为主,单独设题在主观性试题中会少,一般会与其他知识相结合,这一点在2010年的高考命题中会呈现强劲势头。在 2010年的高考中对于货币的基本职能、汇率的升降、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将会重点考查,特别是从绿色消费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会是重要的命题点。
【真题再现】
[例1](2008·山东卷)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量,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量)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
【答案解析】C 本题以图像这种简洁明快的形式考查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和收入影响消费等知识点,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求法则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A、C符合这一指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与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是一种正比例关系。政府给农民家电购置补贴会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农民对家电的需求量。故答案选C。
【名师点睛】高考试题的命制之所以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方面在于其命题角度的新颖性上,既可能从微观上切入,以小见大,也会从宏观着眼考查具体知识点。因此,从不同角度形成知识体系,既是对知识深化理解的有效方法,也是备考可取之法。
[例2](2009·南京一摸)“从2008年春以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仔猪价格一路上涨,截至6月,平均每头仔猪卖到600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0%,直接导致农民养猪成本的增加。 据了解,造成今年仔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国内仔猪价格普遍上涨影响;二是去年猪肉价格上涨,养猪效益高,所以今年巴彦淖尔市养猪户大幅增加,对仔猪市场需求量大;三是受饲料价格上涨影响,仔猪繁育成本增加。”
依据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仔猪价格上涨反映了哪些道理。
【思路解析】本题以近期较受关注的“仔猪价格上涨”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由“价格”就可考虑到“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由价格的涨落,可考虑到这会影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问题;由仔猪价格的上涨原因之一是生猪饲养成本的增加,可考虑到“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的道理;由生猪饲养成本增加,可考虑到这会导致农民饲养生猪的收入减少,猪肉价格上涨,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通过对材料的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来组织答案。
【答案要点】(1)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仔猪饲养所需要的饲料的价格的不断上涨,使仔猪繁育成本增加;去年猪肉价格上涨,养猪收益高,使养猪户增加了对仔猪的需求,这就决定了猪肉价格的上扬。(2)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仔猪价格的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猪生产的规模和水平,进而影响人们对猪肉的实物消费量和价值消费量。(3)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由于猪肉价格上涨,获利会相对增加,这将促使更多的农民从事生猪生产和养殖,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的发展。(4)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由于生猪生产减少,消费者会改变消费对象,寻找其他替代产品,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名师点睛】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能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并合理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是新课标地区高考的考核目标之一。提取有效信息审好题。首先,必须把题目设置的微观(也可能是中观或宏观)材料读懂、分析透。抓住材料的中心和主题,看其反映的是哪个实际问题,理清材料包含哪几个层次。其次,结合材料研究设问的指向性。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根据审题中得到的有效信息,根据题目的材料和设问的指向,决定所需要的内容。其次,要按照设问的要求,依照思维的程序和逻辑要求,列出答题的简要提纲,最后,要恰当地使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术语,紧扣题意回答问题,力求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准确。
第二讲 生产、劳动与经营
【复习要点】
1.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
3.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
(3)融资。
【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正确理解以下几张图表的知识。
1.三种债券比较
发行主体
偿还保证
收益
风险性
流动性
国债
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的税收
利率高于储蓄存款,低于其他债券利率
风险最小
强
金融债券
金融机构
利润
利率高于国债,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
安全系数比国债低,但比企业债券高
较强
企业债券
企业
利润
利率高于国债、金融债券
风险较高
较弱
2.认清并综合考虑不同投资方式的回报率和风险性
种类
储蓄存款
债券
股票
商业保险
收益
利息
利息
①股息、红利和股票
②价格上升的差价
保险金
流动性
低
高
高
低
收益性
低
较高
高
具体分析
风险性
低
较低
高
低
备注
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收益低
定期储蓄:流动性差,收益高
风险: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
收益: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
高风险、高收
益的投资方式
①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不同于社会保险
②只有出现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方可获得收益。
2.生产决定消费
⑴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⑵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3.发展生产的意义-----大力发展生产力
⑴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
⑵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4.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
5.公司制与公司
(1)公司的类型①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②国有独资公司。
(2)公司的组织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①有限责任公司,是由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②股份有限公司,是将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3)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二、易混点
误区一:股份制是私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
注意:股份制本身属于资产组织形式,与社会性质无关,目前在我国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误区二:民营经济就是私营经济。
注意:民营经济是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民间持股的股份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经济成分的统称。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经济成分。民营经济包括私营经济。
误区三:股份公司都有股票。
注意:股份有限公司有股票,有限责任公司则没有。
误区四:企业合并的规模越大越好。
注意:企业合并应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并非越大越好。
误区五:保险作为市场行为,要遵循个人意志,体现等价交换。
注意:要把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区本分开来:商业保险遵循个人意志,体现等价交换;社会保险是政府行为,体现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生产与经济制度”这一部分内容的核心是“生产”。“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它决定着交换、分配和消费,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论性较强。复习本部分内容时要整体把握各考点的内在联系,可联系经济的含义去理解。(2)企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无论是从提高公民的经济素养,还是理解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都应具备一定的相关的知识。就业问题是我国目前重大的现实问题,要联系实际加以理解。(3)“投资与融资”这一部分在提高公民经济素养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掌握本部分知识要通过具体的试题来检查。另外复习投资形式时要从融资角度去理解。
2.命题前瞻:(1)走向综合素质。学科能力中的一般要求,如记忆、理解、应用等解决本学科知识问题中的能力,无法满足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考命题中一定会体现“走向综合素质”这一新的要求。要求考生不仅要懂得经济知识,而且要懂得必要的金融和保险知识;不仅要懂得银行、债券、股票、保险的作用,而且要理解政府运用金融等经济杠杆进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一点在2010年的高考命题中将会出现。(2)走向现实生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将越来越多的与银行、债券、股票、保险等打交道,这就需要考生运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09年高考命题的兴奋点更会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问题,而且这方面的试题比重将会逐年加大。(3)走向能力考查。2010年高考综合测试的政治学科题量、分值在综合试卷中都将占有较大的比例。在2010年的高考中要要特别注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将会成为重要的考查点。
【真题再现】
[例1](2008·宁夏卷)甲经营两年的个人资企业由于市场不景气而破产。对企业债务,甲应( )
A。以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
B。以注册资本为限承担责任
C。以法人资产为限承担责任
D。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答案解析】A 本题以某个人独资企业破产为背景,考查经营者对个人独资企业承担的责任,属于对非主干知识的考查。在个人独资企业里,经营者以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故A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企业的组织形式是近年来高考关注的焦点之一,除了要注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外,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之间的区别也不能忽视,尤其要注意区分有限责任、无限责任及连带责任。
[例2](2008·广东卷)2007年12月9日,80多万名考生竞争139个中央国家机关的6691个职位。由于报名人数过多,网络系统一度瘫痪。这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应该( )
A。树立竞争就业观 B。改善劳动就业环境
C。树立职业平等观 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答案解析】ACD 本题以80多万名考生竞争139个中央国家机关的6691个职位为背景,考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属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80多万名考生竞争139个中央国家机关的6691个职位表明部分劳动者还存在就业岗位的高低贵贱之分,故ACD符合题意,B与题意主旨无关,题意强调的是劳动者应该怎么做。
【名师点睛】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业形势在我国显得更加严峻,如何解决农民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对于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可以从党和政府、企业、劳动者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例3](2008·海南卷)我国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劳动合同法》还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在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具体实施前,许多企业却针对那些工龄将到10年的员工发出了“裁员令”。
注: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1)分析实行最低工资制对劳动者的意义。
(2)如果企业不执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企业“裁员”行为的是与非。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要解读《劳动合同法》规定内容,特别是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一内容。回答第一问要坚持从小到大的原则,即从对劳动者和整个社会的意义组织答案要点。第二问是一道基础题,回顾教材即可答出。第三问要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内容来组织答案。
【答案要点】(1)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稳定收入水平,使劳动者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以缩小收入差距,缓解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可以通过投诉、协调、申请调解、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3)短期内突击裁员可以降低一定的劳动成本,是企业追求利润的一种选择;但从长期看,突击裁员牺牲了员工利益,造成劳动关系紧张,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远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
【名师点睛】对于材料式论述题,回答时可以按照观点加材料的模式,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保护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复习时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讲 收入与分配
【复习要点】
1.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2.国家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财政及其作用;财政收入与支出。
(2)征税与纳税。税收及其种类;依法纳税。
【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原因
(1)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现实性: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⑷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1)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意义:①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3.我国的分配原则
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如何贯彻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⑴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⑵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⑶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公平,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财政与财政收入的构成
⑴含义: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⑵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5.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⑴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⑵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⑶分配政策的影响: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②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6.财政的作用:(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的作用。
7.税收及其特征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①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②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a href="http://www.reader8.cn/book/zazh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杂志龆怂匦刖哂泄潭ㄐ浴?/p>
二、易混点
误区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误区二: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注意: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则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误区三:财政收支平衡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
注意: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人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误区四:国家预算就是中央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计划。
注意: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误区五:在国家财政预算与决算中,财政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
注意: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
误区六:财政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注意:过多的财政收入,会影响企业和个人收入,并最终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反之亦然。
误区七: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和以往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注意:所有的税收都是取之于民,但只有社会主义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劳动人民。
误区八: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中国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注意:要注意区分纳税人和征税对象,所述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其征税对象是个人所得额。
【真题再现】
[例1](2008·江苏卷)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答案解析】A 本题以企业过分压低劳动报酬为背景,考查分配原则这一考点,属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强调的是公平对效率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主旨无关。
【名师点睛】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十七大报告对其进行了最新的论述,特别注意强调公平,关注民生,因此在复习时,要侧重于公平问题。
[例2](2008·海南卷)在我国,中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原为33%,外资企业一般享受15%或更低的优惠税率。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我国境内的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这一政策调整将( )
①有助于改善外商投资结构 ②提高外资企业管理水平
③提高中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④促进中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解析】C 调整我国境内的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有利于促进中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税率的统一,使外资无优惠政策可言,这有助于改善外商投资结构,故①④符合题意;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不具有提高外资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中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名师点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相关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复习时要着重分析这些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例3](2009·广州调研)材料1:据报道,广东研发投入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国外技术依存度在70%以上。珠三角产品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出口占70%以上。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众多中小企业的订单急剧减少,2008年11 月广东出口贸易零增长,进入了发展的“寒冬”。
材料2:近年来,广东中小企业贷款在总贷款的余额中只占20%左右,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老板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只有10%,初、高中水平的人居多。
材料3:面对中小企业的困境,广东省政府频频出招:省财政安排16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中有10亿元重点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贷款贴息或补助;落实国家自2009年1月1日起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为企业减少税负将达130亿左右。省财政出资10亿元,建立省级再担保公司,广东商业银行大面积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
材料4:广东省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8%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80%的流动人口、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都在中小企业实现就业。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1、2,分析导致中小企业进入发展“寒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3、4,说明广东省政府为什么要帮助中小企业走过“寒冬”,目前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手段?
(3)请你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帮助中小企业家分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思路解析】对于第一问,结合材料1、2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第二问考查政府帮助企业走过“寒冬”的原因,以及政府采用的宏观调控手段,要结合企业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财政、货币政策等内容进行回答。第三问考查企业转型发展的出路,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知识点进行回答。
【答案要点】(1)①缺少品牌,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②外需减少。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口萎缩。③贷款困难,资金短缺。④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
(2)①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发展中小企业能拉动经济增长;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其健康发展能促进就业,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起了重要作用。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发挥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的作用。在广东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省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和技术改造,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广东省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评分意见:若考生从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的角度回答:“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样给分。
(3)确保企业顺利发展的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评分意见:考生若答 “创建自有品牌,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发展的质量。”同样给分。若答“加大研发投入、拥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坚持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可加分。
【名师点睛】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如何转型,政府如何应对,是目前各国共同面对的一个焦点问题,复习备考时,应结合企业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复习。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所以,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部分的知识要重视从“效率与公平”入手,理解目前肥培政策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深刻含义和现实生活中国家采取的具体措施。(2)国家财政对于保障人们生活,保证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复习“国家收入的分配”这一部分内容要围绕“财政”这一核心问题,弄清财政的不必要性、主要来源和作用。并结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加以理解。
2.命题前瞻:在2010年的高考命题中对于本专题的考点将会出现三大变化:(1)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将会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试题的灵活性,强调语言的变通性。(2)由客观性试题为主转向主观性试题为主。到目前为止,本专题只出过一道简答题,估计在2010年的高考中会用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为依据来命题,主观性试题将会成为命题人的兴奋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现实问题的需要。(3)由显性直观性试题转向隐性思辨性试题。过去由于采用旧教材,大多采用的试题是显性直观性试题。随着新教材的大力推广,综合能力测试的全面铺开,政治试题往往涵盖在文学材料、数字语言、图表漫画之中,因而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有关情景切入高考政治命题将会是2010年高考中综合能力测试的必然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在2010年的备考中我们要过多关注:财政的作用(联系时政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些将可能成为命题者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第四讲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复习要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
2.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目标;发展社会生产力。
(2)促进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重点把握“六个一”
1.市场调节与市场秩序相结合。
(1)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基本手段。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积极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秩序的手段主要有两个:法律和道德。只有用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3)维护市场秩序也离不开诚实守信,建立信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是现代市场交换的必然要求,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也叫“根本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注:我国的公有制企业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也要参与市场交换,所以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并且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引入竞争,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效益。
(2)第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注:我们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实现共同富裕是有保证的:一是公有制为基础,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三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第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宏观调控,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有成效。原因在于,一是公有制决定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二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长处。
3.处理好一对关系。
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调节手段
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实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
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地位
基础性作用
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局限性
(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2)单一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政府调节是一种主观行为,可能因为决策失误或过度的政府调节而干扰、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联系二者都是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1)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是经济运行中经常和大量发挥调节作用的手段,是第一位手段。(2)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有形的手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单纯的市场调节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没有政府参与调节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完整的市场经济。经济是不完整的市场经济。
4.一个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2)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也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只能是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5.市场调节的缺陷。
原因
结果
自发性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谋求自身的眼前利益或者不正当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
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
盲目性
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林及大型项目建设上影响更明显。
6.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 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要以此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二)市场作用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1.价值规律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没有市场就无所谓商品经济。因此,价值规律也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2.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的,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引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协调生产与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配置的实质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一致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三)宏观调控各种手段之间的比较
比较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含义不同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调整经济活动
依据不同
是依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
依据经济法规来调节
是依据国家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来实施的
内容不同
税收、信贷、汇率、利率、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
经济立法和司法
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
特点不同
间接性
强制、统一、权威
直接、迅速的特点
作用趋同
有利于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对经济进行调节和管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用趋同
有利于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对经济进行调节和管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比较
比较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不同点
标准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更高水平:达到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生活质量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更全面: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社会发展状态
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体现社会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相同点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前后联系法。前面三个单元分别介绍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我国这些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因此,在第四单元的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些经济活动的近期目标是为了全面建设个小康社会。因此,第十一课叫“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在最后一课,我们的教材把经济生活放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所以第十二课叫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重点突破法。本单元要重点突破如下考点:市场调节及其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热点分析法:要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有关热点现象,分析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与具体表现,说明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经济运行中突出问题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分析我国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一路子的深刻意义;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影响,探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2.命题前瞻:本单元的知识在历年来的高考中都是重中之重的内容。考生要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去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呈现出来的新的特征,密切关注党和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新认识特别是十七大提出的新提法,如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众多考点中,要特别关注国家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等重要内容。
【真题再现】
[例1](2008·海南卷)二十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②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解析】D 本题考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这一知识点。难度较大。①“必然结果”、③“必然要求”说法绝对化,且经济体制改革和所有制改革与小康社会建设没有必然联系。②④是对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过渡过程的正确表述。
【名师点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目前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对于近期的一些具体目标,十七大报告中有一些新的提法和变化,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解题时要看清题目的限制性条件。
[例2](2008·上海卷)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有利于( )
①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②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③高起点上加速实现工业化 ④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B 本题直接考查信息化的作用,难度中等。④说法错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并不是信息化带来的,信息化会使需要的普通劳动者更少。因此排除④。
【名师点睛】信息化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近年来命题的焦点之一,复习备考时要注意结合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等知识点。
[例3](2008·山东卷)2003~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分别为10.6%、28.5%。这说明我国( )
①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②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同推进
③经济发展的对外关联程度提高 ④进出口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解析】C 本题通过数据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①“第一动力”说法不准确,消费、出口、投资被称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④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通过GDP、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进行对比分析,可知②③体现了题意。
【名师点睛】GDP总量、对外贸易额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也是高考命题人员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复习备考时要关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变化趋势。
[例4](2009·广东模拟)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4年—2008年全国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年度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产量(万吨)
46947
48402
49800
50150
51000
收入(元)
2936
3255
3587
4140
4761
2008年我国及广东省耕地面积统计
耕地面积(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亩)
全国
182600
1.39
广东
3719.3
0.37
注:①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警戒线为人均耕地面积0.8亩。②近年来,广东省共减少耕地258.45万亩,粮食自给率不足35%,在为全国第一缺粮大省。
材料三:2009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央的第11个“一号文件”,也是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此次文件分为五部分,即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研究了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包括完善土地制度改革还富于民、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等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各反央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央为何连续第六次锁定“三农”问题?
(3)结合材料四,谈谈广东应该如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思路解析】第一问直接把图示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对比两组数据,并指出两组数据的变化即可。第二问实际上是从经济角度考查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的原因,主要从三农问题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现状进行回答。第三问结合广东本土时事,考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措施,可以从多角度展开回答,但注意必须限定在经济生活范围内,不能答成其它模块的内容。
【答案要点】(1)①材料一反映出:2004—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随着粮食总产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加,并且前景良好。②材料二反映出: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且近几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自给率严重不足。
(2)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解决好农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②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仍然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3)①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面积。③面向市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④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⑤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高财政对农业扶持的力度。⑥落实农村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粮食生产的力度。⑧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努力增加农民的劳动收入。
【名师点睛】三农问题是近年来的长效热点,在高考中频频出现。要注意与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大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进行复习。要注意从“是什么”(什么是三农问题?)、“为什么”(为什么重视三农问题?)、“怎么办”(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多角度全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