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有八大干,美名远扬,清汤粉则不同,它没有八大干那么出名,是地地道道的新罗区本土的地方小吃,出了新罗区,就没有正宗的清汤粉。在新罗区长大的人没有不知道,也没有不喜欢的!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中,不论饮食业再怎么萧条,清汤粉店永远都是生意红火,顾客盈门,尤其在吃饭时间和晚上九点以后,很多小吃店都满座,因为它便宜啊,以前小碗五角,大碗一元,而且它快捷、方便,汤水清淡,粉条顺滑爽口,既能裹腹,又可解谗,所以很受龙岩人的青睐。
说很多龙岩人是吃着清汤粉长大的一点都不夸张,小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它,后来我明白了,清汤粉的受欢迎,与新罗区的水质不无关系。新罗区的水性热,水质偏硬,水中矿物质偏高,故这里的人们普遍虚火旺,长期形成了喝汤的习惯和清淡的饮食口味,一日三餐至少一餐必须有汤,否则是下不了饭的,甚至有的人宁可不吃饭而不能不喝汤。我们的汤虽花样繁多,但多以清淡为主,这里的人们普遍不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而青睐淡雅的清汤粉,皆因水质的缘故。
清汤粉最大的特色就是一个“清”字,清而不淡,浓而不腻,它的主料不外乎粗粉、油葱、豆芽,配料有猪瘦肉、猪肉皮、猪血、牛肉、厣肉、咸肉、卤蛋、煎蛋、油炸豆腐、酸菜、韭菜等等可供选择。拿粗粉在滚烫的汤水里烫几分钟,捞起入碗,加特制的汤水,这汤水是用猪骨头长时间熬煮出来的,是味道的关键,配与佐料,即可,非常简单,一份清汤粉三分钟搞定。
烹制清汤粉的关键在于汤水,汤水好,清汤粉就好,汤水不好,配料再好也白搭。有人就冲着好汤水来,米粉只略略吃一点点,把汤水喝光了,再叫老板加汤,以前续汤是免费的。曹溪镇是清汤粉的始作涌者,所以曹溪清汤粉最正宗。
在清汤粉店里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自己忍着肚饥看别人饕餮大吃。一般人点个大碗了事,三口两口扒完。稍有情调的会再点个豆腐、点个卤蛋配着醋慢慢地吃,看着别人那悠哉游哉的吃样,再好好体会体会自己的肚子,真恨不得把前面排队人我的都推开,抢它一碗下来吃!
以前的龙岩清汤粉,汤水好,料足,粉多,这一点我在上高中时深有体会。因为那个时候特能吃,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别人要一碗,我是要两碗的。扒拉扒拉快吃完一碗时振臂高呼:“老板,再来一碗,大的!”。丝毫不在乎边上食客的异样的眼光,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他们要看得这么奇怪。随着第二碗的快速完美落肚,打个饱嗝,起身付钱就走。只有一次一位在边上慢慢吃的大爷一语道破天机,当时他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小伙子,你饭量真好啊!”
好窘,当时!
许多人说,外地人不好这一口,我看未必。我的同学、邻居,只要以前在龙岩生活过的都会怀念龙岩清汤粉。现在的社会已成了个地球村,相互之间要联系那是相当方便的事了。但和我私下交谈的朋友总会对我说这样一句话:好想念龙岩的清汤粉啊!这种想念之情越是离新罗区远的朋友表达得越强烈,隔三岔五地和我讨论当年在龙岩吃清汤粉的情景。关于这个,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
有一段时间我去了厦门暂住生活,厦门的小吃很多,沙茶面、西北拉面、过桥米线啥的也一大堆,可就是找不到一家清汤粉店!照理来说我对于吃已经算是够不讲究了,但外地小吃吃多了也会怀念起龙岩的清汤粉来。这就好比老北京人喝豆汁一样,豆汁是什么东西,是豆浆的半成品,苦、涩,难喝到了极点!可人家北京人就好这一口,许多北京人到了外地还无限怀念着它。不少人还喜欢在夏天喝,据他们说,在太阳底下搭个凉蓬,全身冒着汗,喝上那么一口豆汁比什么琼浆玉液都强。这些记载我只是从书中看来,自己并不曾亲历,可豆汁的苦味我是品尝过的,难喝死了!
记得有一天我在厦门的马路上瞎逛,在路边偶然发现一店,招牌上“龙岩清汤粉”五个大字清晰可见,顿时欣喜若狂,回家把老婆拉出来一起去吃。一吃,失望透顶,那是真正的“清汤粉”,就是水煮粗粉,再扔点油葱罢了,根本就没我想象中的那味!那个时候对于曹溪清汤粉的疯狂想念啊!真不是言语可以表达得了的。人如果离开了家乡,真的是会无限怀念家乡的好的!
现在的清汤粉店在新罗区依旧遍地都是,但多为客家人所开,味道咸,汤水也不好,味精下了一大堆!想找家“正宗”的清汤粉店是难上加难,再也吃不到以前那熟悉的味道了!
唉,这让我怎么说呢。思来想去只能无奈地得出一个结论:清汤粉已经成了龙岩的物质遗产喽。
文/邱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