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虽小道,但是却可以通过下棋看出一个人的本性。象棋对弈,看似双方棋子你来我往,其实是对弈者之间思维的交锋,每方都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人说,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莫过于看他在游戏时的表现。一个人的本性平日里往往加以掩饰,但是在游戏之中却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这就是常言说的“棋如其人”吧。
比如梁实秋,大家看他的散文,觉得他似乎是一个镇定沉稳的人,但是他的性格中却有浮躁如顽童的一面。他在《雅舍小品"下棋》一文中说,“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得你觉得索然寡味”。他就喜欢看别人“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的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的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活脱脱一个老顽童。
也有“投机取巧”的人,喜欢看棋而不下棋。如李渔在《闲情偶寄》卷六《颐养部》中说,“善弈不如善观,人胜而我为之喜,人败而我不必为之忧,则是常居胜地也”,一个悠闲自在略带狡黠的老头子顿时在你面前浮现。 从象棋中,我们可以体悟到辩证法。辩证法的祖师可以追溯到二百多年前德国的康德。但是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辩证法的活的教材,那就是象棋。象棋充满了辩证法。比如车是象棋中的大子,棋谚云,“一车十子寒”。车据了要道,更是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但是车如果偏处一隅,不仅难以发挥威力,反而容易成为对方攻击的目。这就是位置的辩证法。一般情况下,人们下棋都是弃卒保车,有时却弃车保卒,反以一只小卒取胜,生擒对方主帅。著名的棋局“蚯蚓降龙”就是如此。这就是子力价值的辩证法。人生也是如此。有的人对颐指气使,可能就是为位置的关系。并非本事不如他,只是位置不佳而已,正如左思《咏史》所叹,“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象棋,看似平淡奇的32个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将人生的哲理浓缩到了尺许棋枰之中,将社会生活中五花八门的竞争形式抽象出来,以两军对垒的方式,在棋盘上凝练而生动地展现出来。大自然的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也是竞争。竞争需要智慧,需要公平,需要规则……这些象棋都有。象棋可以让我们领悟到的哲理,可能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要花费不少笔墨去描述。这些哲理都已经凝固在32枚棋子之中了。象棋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哲学,原就在于它把这些哲理通过下棋的方式,告诉我们,轻松闲,简洁明了。乐在棋中,理在棋中,让自己慢慢感觉,慢慢品味,慢慢体会……
当然提倡竞争并不是象棋的本意,我认为祖先发明象棋的原意,就是让人通过下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达到“和”的目的。《礼记中庸》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记得象棋名宿贾题韬先生曾说过,下象棋如果双方都不出错,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和棋,相视一笑,握手言欢。看似残酷的斗争的最终目的竟然是皆大欢喜的和棋!战乃是为了不战,这是战争的规律,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为人处事的规律,这可能是祖先发明象棋时留给我们最大的馈吧。一个“和”字,包蕴穷含义,阴阳、动静、去留,人世的一切都是致力于到达“和”的境界,追求一种天人合一,体悟自然真谛的理趣。这也是先贤所向往的生活态度。从这点上来说,棋道即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