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李金涛:201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总结与2012备考建议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高考语文2011年总结暨2012年备考研讨会

201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总结与2012备考建议

主讲:华南师大文学院 李金涛教授

2011.9  广州华泰宾馆

 

第三大题 必考阅读题

 2011年语文现代文(论述类)必考阅读题,选自蒋孔阳的《美学新论》第二编《美和美的东西》,经删改而成。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李金涛:201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总结与2012备考建议

蒋孔阳(1923—1999),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美学家。该选文对“什么是美”和“什么是美的东西”的辨析与论述态度鲜明,重点突出,概念清晰,说理畅晓,行文层次感强,适宜考生把握与理解。选文难度近于2010年,略浅于2009、2008年的选文,适宜考生的阅读与发挥。

本题的制题,严格遵照考纲要求,能力层级覆盖理解能力与分析综合能力两个层面,难度适中。

今年广东省语文现代文(论述类)必读阅读题,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选文延续高考改革以来既定的路线稳步前进。一是选取名家名篇(美学大家蒋孔阳的《美学新论》),标示作者与著作出处,既能凸显选材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以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学术争论,从而保证题目命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又充分尊重原作者的劳动成果,体现了制题者科学、严谨的态度;二是,在文、理科之间保持了较好的平衡,2004—2005年偏于理科,此后社科文倾多,今年是在一定程度上对2009年爱因斯坦一文的“回归”。此二文谈的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理问题,不存在偏科取向,且都突出了概念、逻辑、推演过程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概念明确,思路清晰,结论公允。

第二,命题思路巩固了近年来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的探索成果,以“选择题+简答题”的方式出现,重点考查原文理解的“共同基础”点(与选考阅读侧重“多样选择”考查分工分明),考查对象非常明确。前者又以多项选择(信息筛选)与单项选择(概念理解),紧扣原文,难度适中,后者则以固守文本的简答题来考查内容概括,又以简答题宕开一步来考查观点的运用,搭配灵活,明显提高了试题的科学性和测试的可信度。

第三,第12题以文本外的材料设题,来考查对文中内容(本题是文中观点)的理解把握。这一设题方式,在2008、2009、2010年试卷中都出现过,2008、2010年都是选择题型,2009年的则是出现在古文翻译上,今年首次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一定的新颖性的基础上很好地控制了难度,基本上简单“平移”运用原文的观点,不存在“跨越式”或“隔行式”的认知障碍,能最大限度激发出考生的经验与想象。

 

从今年十八套试卷及往年若干套试卷来看,纵横交错的比较凸显出,目前现代文(论述类)必读阅读题题型的构成一般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以广东为代表的选择题+简答题;

二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三是,以全国卷为代表的选择题。

 

但是,从考查对象来看,虽然都在考纲规定范围以内,但各地的考点不尽一致,在“①字词搭配、②句意理解、③信息筛选、④概念理解、⑤内容概括、⑥观点运用”这六点之间徘徊、取舍。

 

广东卷早在2006年开始就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与改革,将各个题型的考点进行了相应的分工,突出中心,聚集焦点,产生了比较好的协同效应。可以说,广东试卷的题型明显领先全国其它省市至少三年,广东试卷不太可能走回头路,不太可能再次将考查重点放在字、词、句、结构等语基方面,依然会沿着2009年、2010年的路子向前拓进。当然,要有一定把握完成该题,必须以扎实的语基为前提,要对字词句、段落结构、信息梳理与整合、内容提要、概念理解、观点把握等等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与提高。

《考纲》提出的“理解”、“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实际上包括了阅读考试的几个关键环节。

“理解”,应注重字词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句子的对应关系、文章段落与结构的互动关系、段落大意与文章主旨的有机构成。这些都是阅读的起点,也是圆满完成考试的必要前提,是语文基本功扎实与否的“试金石”。

“分析”是阅读过程中比较先行的从整体向局部、细节深入下去的“精读”、“精思”的环节,而“综合”则是更多地基于细节体会、局部体会以后向整体的高度进发的环节。这二者往往要循环往复多次,才能产生理想的良性互动。

从近年的论说类选文来看,一般都是名家的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抑或是逻辑性,都是经得起考验的,因此,考生在“主旨”的提炼、“概念”梳理、“观念”的理解等方面遭遇到“滑铁卢”的情况没有出现过。其实,今年选文的标题、几乎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都已点题,多数段落的结语也很有总结性。总的来讲,理解全文大意、把握选文主旨,应该没有太大困难。

 

【附】

2011年《语文》试卷现代文必考阅读题分析与比较



 ·      第三大题为现代文必考阅读,文章节选自蒋孔阳《美学新论》,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答案】AE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

【答案】D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

【答案】前一个“味”是指人的味觉所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后一个“味”是指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

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4分)

 一、选文解读·      蒋孔阳(1923-1999),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美学家。·      文本选自其《美学新论》第二编《美和美的东西》,有删改。·      聚焦点:“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东西”·      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话题,并未偏向于理科、文科任何一端,是对2004—2005年偏于理科选文、2006年以后偏于社科选文的自我调整,是对2009年爱因斯坦《自由与科学》的回归,比较适合文理科所有考生。 ·      论述过程:·       ①先指出存在问题,以具体可感的例子,列举美的感受,进而提出问题,·       ②通过古希腊哲学家对“美”与“美的东西”的追问,厘清了“美的东西”和“美”的概念,提醒读者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③从四个方面谈论“ 美” 与“ 美的东西” :·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      ④结论:·       美不是美的东西,·       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     全文思路清晰,论点突出,观点鲜明,论述层次分明,举例多是切近于身边常见的生活体会之言、古典名著的阅读感受,没有隔阂;·     虽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但整个论述平易畅达,似与高中生娓娓而谈,条分缕析,不故作高深,无玄奥的表达,阅读难度低于2008、2009年试卷,与2010年试卷持平。·     由于作者本身是一位美学大家,学术造诣高,学界名声大,而且,该命题业已成为学界共识,因此,无论是选文本身,还是文中涉及的知识点,都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与常识性的特点,非常适宜试卷命题。

 

二、《考纲》规定与考点提炼·(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 .理解 B·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 .分析综合 C·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通常情况下,可将以上考点归纳为:·      1、概念辨析;·      2、句意理解;·      3、结构分析;·      4、信息筛选;·      5、内容概括;·      6、观点把握;·      7、想象推断·      从历年各地试卷情况看,大抵在此范围内制题·     今年试题的能力层级覆盖了理解能力与分析综合能力这两个层面,符合《考纲》要求。·     具体考点的设置:·     1、信息筛选与整合;·     2、概念理解;·     3、内容概括;·     4、观点分析、概括与运用。·     大体沿着2009年、2010年的命题思路而略有拓进,稳中有新,平中寓巧。·     这四个考点,与前面语基、语用题(侧重考察语言、结构)、同时也跟后面选考阅读题(侧重”多样选择”考查)区分开来,形成一种有效地分工协作的关系。·     总之,选文的中心论点与各分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段落的开头直接给出,文中也没有出现太难找和太难懂的信息与句子,·     因此,设置问题也较为简易,大多数答案可直接在文中找出,或者稍加归纳与推论就可得出。三、题目分析·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③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5551/338064196686.html

更多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1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 问文章体裁: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

高考语文小说答题模板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知识链接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

声明:《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李金涛:201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总结与2012备考建议》为网友南桥几经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