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历经近900年的《芙蓉锦鸡图》已成为中国的国宝级美术作品。然而,人们大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只色彩艳丽的锦鸡属于哪种雉类?头顶羽毛金黄色和腹部红色羽毛是我国特有的雉类红腹锦鸡(俗称“金鸡”)的特征。然而颈部白色覆瓦状的羽毛却是白腹锦鸡(俗称“铜鸡”)的特征。这样由两种不同锦鸡“镶嵌组和”而成的鸟,究竟是对真实动物的描绘还是拼凑臆想的产物?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迫向西方世界敞开国门。一些欧美学者开始深入中国开展生物学研究并采集了大量的标本。色彩绚丽的雉类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广泛关注,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漂洋过海被运到欧美进行展出、饲养和繁殖。
1872年,美国著名的动物学家丹尼尔・吉罗・艾略特(Daniel Giraud Elliot)出版了两卷本的《野鸡雉科图鉴》(A Monograph of the Phasianidae or Family of the Pheasants),在书中不仅细致地描述了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也首次描绘了杂交个体――杂交个体与《芙蓉锦鸡图》中的锦鸡非常相似。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鸟类学工作者先后报道了在四川省发现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自然杂交个体。关于杂交个体的描述也符合之前绘画中的特征。在笼养观察中,两种锦鸡容易发生杂交,且杂交后代仍然具有繁殖能力。由此看来,早在距今大约900年前,中国古代画家忠实地记录了雉类杂交的现象。
其实,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杂交并非个例。自然界中的雉类存在广泛的种间杂交。在笼养条件下,人们发现原本生活在不同地域的雉类之间也能发生杂交。其中的一些种类可以与多个种类进行杂交。例如,红腹锦鸡在自然条件下会与同一地区分布的白腹锦鸡和环�i雉发生杂交;而在笼养条件下,红腹锦鸡能与黑鹇、白鹇、彩雉、铜长尾雉、白冠长尾雉甚至和家鸡发生杂交。对整个雉科而言,目前有记录的种间杂交组合超过180对。种间杂交为传统物种的划定设置了难题:即杂交后代应该划为一个新的物种,还是归为父母本所属的物种?这个问题也影响到其他方面。例如在制定动物保护法律规定时,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两者的杂交后代是否也应该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