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年前,戏曲就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曲种不局限于京剧,还涉及昆曲、沪剧、晋剧、黄梅戏、花鼓戏等几十个地方戏曲;形式也不仅仅是学唱,还通过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当今最时尚的艺术形式——“动漫”表现出来。我们将这种新生艺术称为“戏曲动漫”。
2006年10月,我们研究并制定了《戏曲动漫活动三年发展规划》,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将“戏曲动漫”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依托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有计划地将这一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特色。我们分五个阶段实施我们的规划。
第一阶段,调研协商阶段。研究确定“戏曲动漫”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协商讨论“戏曲动漫”活动的合作方式,并制定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探索实验阶段。先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个别班级进行试点。这期间,我们请来了戏曲方面的专家,为孩子们讲解戏曲方面的常识,介绍某个剧目的内容和时代背景,使孩子们逐步了解各个曲种的特色和各类人物、服装、扮相等方面的要求,为孩子们的戏曲动漫创作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任课老师利用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进行动漫创作或构思,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探索出了一些开展“戏曲动漫”活动的初步做法,为全面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推广拓展阶段。在具有了一定经验、学生的创作构想基本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后,我们将试点阶段的成功经验向全校推广实施,由音乐老师、美术老师、班主任及综合实践课程老师定期或根据京鹰公司的制作进度需要,指导全校学生参与到戏曲动漫的创作活动当中来。
第四阶段,初见成果阶段。在我校学生设计创作的基础上,京鹰公司的专业人员也将学生的创意和设计及时制作成了动漫作品。我们不失时机地向全校学生播放,一方面进一步激发全校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再次听取广大师生的评价和意见,供京鹰公司制作人员修改定版。就这样,一个个精美生动的戏曲人物形象在孩子们和专业制作人员的联手打造下闪亮登场:京剧《徐策跑城》中的主角成了跨栏高手,速度堪比刘翔;晋剧《凤台关》中的张秀英在冰天雪地的长城脚下穿上了溜冰鞋,能健步如飞;楚剧《站花墙》中的星星、月亮、露珠都成了奶声奶气的旁白解说员……这些动漫作品一经推出,就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07级六(甲)班邵一丹设计的晋剧《风台关》中张秀英的形象,在国际动漫大赛上获得了金奖。
2008年12月30日,教育部、文化部、中央艺术研究院、省政协、省文化厅、教育厅、统战部等部门的领导都亲临楚怡学校,参加了我校与京鹰公司联合举办的“十万张戏曲光碟下乡”的赠送仪式。就在这次仪式上,我校成为了首家“戏曲动漫原创调研基地”。当天的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第五阶段,深入开展阶段。虽然“戏曲动漫”活动在楚怡已经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特色,但我们不会就此满足,在三年规划的最后阶段,我们将不断完善实施方案,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总结经验,使“戏曲动漫”活动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优质化。
作为学校,我们不可能配备动漫制作的专业师资,我们的目的也不是教孩子们学习动漫制作的技能,或者学会几段戏曲唱腔,我们的初衷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园得到很好的传承。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戏曲进课堂”并不是培养戏曲专业演员和票友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普及戏曲知识的教育,这种普及是希望孩子们在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戏曲表演的神韵的同时,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戏曲动漫”活动让每一个楚怡的孩子身上都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并且成功地为青少年架起了一座通向传统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