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7-03 作者:钱钰 来源:文汇报
高考作文命题已到“拐点”
■本报记者 钱钰
近五年来,上海高考作文一直延续了辩证思维的命题思路,在全国屡获好评,成为上海卷的骄傲。今年各地纷纷跟进,被称为思辨性作文题集体登场。近日,在语文出版社主办的“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上,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周宏教授直言,尽管包括上海作文题在内的全国各地作文命题都强调思辨,导向很好,但也已到了应该更上一层的时候了。周宏说,目前此类题目,尤其是上海卷已经在现有样式中“优”到了极点,到极点而不求变,就会出现“拐点”。他建议,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应该是提供材料隐去立场,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辨空间。
真正的思辨性作文限制不能太多
周宏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拐点,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作文题对思辨的限制过多,更多体现的是命题老师的思辨,学生的主要工作是阐释其思辨,并未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辨空间。周宏以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为例,学生要在作文中里解答“何为坚硬,何为柔软,如何对待,什么叫和谐的自我,然后达成和谐的自我。”“要在短短的800字中解释清楚这些概念,厘清关系已属不易,学生要在此基础上再思辨谈何容易。这更像一道复杂的问答题,而不太像供人发挥的作文题。”周宏说。
在周宏看来,好的作文题,应该登堂容易入室难。犹如一座大门虚掩的古代宅院,不费力便能进门,但是有好几进,还有后花园,甚至如江南宅院,院外有河,曲径通幽,山重水复而豁然开朗。这就是区分度,能分出各种水平的学生。为此,题目开放度要大。不好的作文题,大门上便锁链重重,费尽心力弄开大门,却发现再无进深。
“真正意义上思辨性作文的限制不能太多,观点和倾向性最好掩去。即便不能掩去,命题老师也应该允许学生反驳或补充观点的不足,而不能说,你只能按照我的意思写。”周宏还以上海作文与法国作文对比为例,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当年,比上海晚考一周的法国高考作文题是:“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在一些老师看来,这两道作文题很像。但周宏却认为,它们有着本质区别。“上海卷从材料和写作要求中体现的是‘我要你思辨’,而法国卷是‘我要思辨’;上海题的限制太多,而法国是尽量开放;上海卷的导向很明确,但法国卷却隐去导向。”周宏说,上海卷的思辨作文隐含的评价要求属于“你可以思辨,但是你必须同意我的观点”,而法国卷的评价要求则是“你可以思辨,你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只要你自圆其说。”
提供材料隐去立场给学生思辨留空间
周宏认为,上海卷近五年的作文题确实领先全国,连续五年坚持引导学生思辨,在用好高考指挥棒引导教学上功不可没。“但是,目前这样的题目本质上无法体现选拔性,因为它限制太多,开放度小。从根本上讲,它更适合用作写作教学的训练题,不适合用来选拔。”周宏说。
对于高考命题改进有何建议?周宏特别提到今年全国一卷的高考作文题。“尽管饱受诟病,认为这是道德绑架。但我感觉,若删去了给三个人写信的要求,这道题目还是不错的,体现了作文命题的方向。”周宏说,这个方向就是命题者呈现事实,提供材料,告诉你现象而不是下结论,把自己的立场隐去,让学生有思辨的余力,评价才能见出学生的高下。
在周宏看来,这样的作文题有利于学生的思辨和发挥,有利于高校的选拔,区分度大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立刻可以呈现。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一定范围内尽量展现自己所想所思,激活思考。“高考命题的方向已不言自明,选择一个事件或现象,让学生来思考,把是否思辨交给高考阅卷来做。”周宏概括说。
“语文教育改革讲了这么多年,高考作文中,逻辑分明仍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部分文章段落之间没有关系。”周宏分析说,这或许与老师的应试思维有关,作文教学中,开头、结尾都有固定的模式,甚至连材料放在什么位置,出现几次都有规定。在他看来,老师不讲写作思路,段与段的联系,更多的是建了一个“只有水泥,没有钢筋”的建筑,一碰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