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题”表<?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第一,你必须弄清问题
弄清问题
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指已知数、已知图形和已知事项等的统称)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第二,找出已知数与求知数之间的联系。
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
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拟定计划
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应用它吗?
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
回到定义去。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你能不能想出适合于确定未知数的其它数据?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和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新未知数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问题中的所有必要的概念?
第三,实行你的计划。
实现计划
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
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是正确的?你能否证明这一步是正确的?
第四,验算所得到的解。
回顾反思
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你能否一下子看出它来?
你能不能把这结果或方法用于其它的问题?
我们通过2012北京高考数学第19题来看如何实现,并让大家思考下这道题: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这两道题的题型明显不同,但是用波利亚的数学怎样解题表去套用,是很快能够解决问题的。
我们先看19题:
第一、弄清问题:
1、你要求解的是什么
2、有哪些已知条件
第①步要求解的是m的取值范围,限定条件是曲线C的焦点在x轴上,第②步求证的是三点共线,给的条件是m的值,交点ABMN,两条直线的方程
那么通过已知,和要求解的部分,我们必须把这些通过一些数学元素关联起来。
第二、拟定计划
第①步:我们要怎样求出m的取值范围?既然要求的是取值范围,那么必定有条件限制,题目所给的条件限制是2点,第一曲线C为椭圆,第二,交点在x轴上,这两个条件就给了我们制定计划的要素。
第②部:如何证明三点共线?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证明?三点共线我们可以转为任意两点之间斜率相同,故而可以设定K1=K2,或者证明AG向量,AN向量共线。那么选定你喜好的方向,制定计划后,就可以实施了。
第三、实施计划
第①问,我们通过椭圆方程的表达式进行转化,然后通过限定条件,即可得出结论
第②问,如果通过斜率去证明,那么我们想办法把式子转化为斜率的表达方式
或者直接求斜率
如果要通过向量证明,那么殊途同归:
第四:总结与回顾,我们回顾的是什么呢?是思想。这道题解题的全部思想在于:找出问题的所在,以及已知的条件,我们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元素,如三点共线转为斜率相同。把条件的差异性转为相同性,如第①步将原式子转为椭圆的标准表达式,第②步又转为一元二次方程表达式。这就是认清楚问题后,开始拟定计划。而后就能顺其自然的实施了。
大家试试看能不能通过这种思想,解决第20题?
如果不能解决,对照答案,按照上面的思想去思考一下
高三一开学,马上用这样的方式训练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学习知识点的方式,刚开始有点难以坚持。当过了两周之后,你就形成习惯了,在做题的时候会不知不觉一样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很快,你再做数学题的时候就更加得心应手,速度和准确率都相应的提高了。大家不妨一起训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