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市重点中学的一个男生小王,品学兼优,善良活泼,还是班干部,最近却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对同学一句话不对就举拳相向,对家长和邻居也动不动喊打,父母从其书包里还找到一把匕首,最后竟对谁都不说话。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才弄明白,他已背着父母悄悄地玩了差不多一年的暴力游戏,头脑已被暴力色情搞得混乱不堪,产生心理紊乱和障碍,已经分不清现实和游戏了,不得不退学治疗。
二、某市郊区学校的一个女生小周,刚读高中,由于家离学校很远,竟在电子游戏室通宵玩游戏。一旦父母责骂她,女儿却瞧不起他们,说:不懂生活,老土!一次其母就跟她去“懂生活”,结果被暴力游戏吓得毛骨悚然,可其女儿玩得面不改色,心不跳,看上去很享受。这以后,这位母亲毅然把女儿转到自己家门口的一所普通学校,严加看管。更多的老师们则认为:如果这种腐蚀孩子心灵的游戏不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将会毁了下一代。
三、家住江北区的17岁孩子明明,由于长期迷恋网络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经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称兄道弟。一天,愤怒的父亲把网线扯断了。明明就像疯了一样,将电脑屏幕砸了个粉碎。事后,明明还以“离家出走”“断绝亲子关系”等等,来威胁父母不得“干涉”他的爱好。父亲为此已经病倒在床,母亲声泪俱下地在电话中说:“救救我们的孩子吧,孩子要毁了!我们这个家快完了!”但是,被父母视若巨毒农药的电脑,当初却是他们主动为明明买的!
四、小郭,男,高中二年级学生。他在上初中时还是一个阳光、健康、上进的好学生。不但学习好,还担任过班长。但上了高中后,他学会了上网,而且逐渐成瘾,再没有心思安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文化不高的父亲气极而怒,屡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严管之下的小郭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在一次和父亲发生激烈的冲突后,他用匕首刺伤了生养他的爸爸,后果非常严重。当民警抓捕、询问小郭时,他依旧安然地坐在网吧里上网。
案例评析
四个案例的描述虽然具体情节不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和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系统内部问题的折射和表现。同样,学生网络成瘾也与其家庭系统运行不良息息相关。表面上看,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为舒缓学习压力、摆脱孤独、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因素,但实际上学生上网成瘾最主要的根源在家庭。家庭幸福,关爱得到满足的孩子不会沉迷网络。
网络成瘾学生的家庭系统常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父母不能很好地扮演适当角色,承担相应责任,造成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不良,不能推动系统健康力量滋养成员。因此,网络成瘾实际上是孩子在用自我破坏的方式表达自我的存在,是给予父母的一个信号——家庭出现了问题。因此对网络成瘾的学生,不应过度关注“成瘾”之症状,而应干预其根源,调节家庭系统,改善家庭功能。要从修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开始,让孩子与家长建立爱的联系,让家长替代网络给予孩子满足感和价值实现。家庭功能改善和社会支持提高是学生面对自身成长困惑、学业进步和人际交往问题的有力保障,是学生解决成长、学业和事业问题的人际资源和力量源泉,因而是解决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