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卖槟榔
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制成小块槟榔糕出售。售卖者背着或担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带着一个布袋。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布袋即装头发用。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
2、吹糖人儿
吹糖人在唐代就已经有了,那时小贩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以打小铜锣代替吆喝。吹糖人的小贩要有用力吹气的本事。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3、卖琉璃喇叭
琉璃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的“响葫芦”,又叫“倒掖气”、“扑扑噔儿”。“倒掖气”是必须用呼吸的方法吹出声音;“扑扑噔儿”则是象声,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来回震动,发出“扑噔、扑噔”的响声。
4、串铃卖药
卖药小贩或行医看病的先生使用的响器。北京人叫其为“虎撑子”或“镯子”因像妇女所带手镯。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熟铁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粒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郎中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铁铃中间的大孔内,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再摇动,小圆珠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
卖药者身背药箱,肩搭褡裢,右手举一幌子,左手摇铃。
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
5、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背着个小木箱,箱内装着已驯练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锁呐。
他平时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讲价钱,叫到家内去演。演出时,将木箱上的木架支起来,仿佛是马戏团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缩品,有绳梯、吊杠等。每只小白鼠都会一两套诸如爬梯、钻圈、走独木桥等本领。
6、拉冰床
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床的摩擦。冰床的主人在前牵绳拉拖床体,使拖床在冰上滑行,由于惯性原因,牵绳急行数步之后,飞身跃坐床沿,此时冰床仍行走如飞。
7、蘸羊油蚀
将羊油烧化,油浇在灯芯上制成蜡烛,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颜色分红白两色。
8、卖雪花酪
明、清时,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是用刨床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其名称有的叫“冰果酪”,有的叫“雪花茶”。
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很中国的冷食。
9、耍火流星
耍者以绳子一根,两头拴铁丝笼,内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时,两手弄绳飞旋,铁丝笼内装炭火,上下飞舞,火花飞溅,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双手飞舞,或倒地翻滚,或凌空盘旋,有“二龙戏珠”、“飘洋过海”、“背流星”等名称。
10、翻跟头
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将头放在板凳腿上,两脚也放在另一头的板凳腿上,然后翻身。
11、卖豌豆糕
把豌豆焖烂,捣成软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卖的,则称“豌豆糕”。卖豌豆糕的一般有三种工具:一是手敲的大锣,用以招徕;二是豌豆糕要成型,需要有模子;三是两根或三根大铁钉(其中一根钉子帽儿下缠有两三扣细铁丝)。
小孩子买豌豆糕不叫买,而叫“抽豌豆糕”,因为买时,先要抽小贩手中紧握的钉子,抽赢了可得两块,不然只给一块豌豆糕。
12、卖估衣
估衣,即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估衣行的经营方式以吆唤做宣传,招来无数围观的行人。卖估衣讲究暗码儿和行话,谓之“暗坎儿”,也叫做“笔”,就是由一至十的数码。
13、卖仙鹤灯
用断香或残香,水浸烂捣和,加入樟脑、松香末,再捣烂做成圆锭,每锭如手指粗,一头平,一头圆,用针由平头处刺六七孔,约深寸三分,不可刺得对穿,然后放入玻璃灯内,其烟自嘴管而出,灯芯一条,将火点其烟上,火即燃于离灯嘴半寸许。少顷,烟渐浓自能将火推开,直至香锭烧烬,火灭。
14、收拾锡器
肩背口袋,内装铁锉钳子等工具,手拿竹杆上拴灯台茶壶等器,到住户门前吆喝,为人收拾锡器。
15、烙煎饼
用小米黄豆加水磨成糊,将其倒在饼铛上,用竹扒摊成薄饼即成。
16、舍冰水
三伏天,官宦之家在门前搭一席棚,放一木桶内盛凉水,上面放块大冰,上挂黄布四块写“皇恩浩荡”,如果是民间施舍就写“普结良缘” 。
17、打蛋雀
是一种训化表演,表演者将用骨做成的小丸往上抛出二三丈高,小鸟用嘴接住,又连打三个。
18、瞧香
即“巫婆”,老北京人称瞧香。由于昔日迷信成风,使不少人尤其是妇女们将治病的希望寄托于神灵。
一般是有病人家,将瞧香的请至家中,先以上好的方式招待,然后要照她的嘱咐设上香案摆上供品,她先磕头,接着她便胡言乱语装神弄鬼起来。这时主人家也要下跪向神许愿,最后瞧香的取点香灰充作仙药,让病人服下治病。
19、卖吊炉烧饼
吊炉烧饼用泥炉一个,内烧劈柴,铁链挂在梁间,以白面做成烧饼,上粘芝麻,放在泥炉之下铁盘内,少刻竟熟。
20、卖江米人
以糯米粉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蒸成熟面团后,用刀、剪、簪、花纹模等工具,捏塑成小件玩赏工艺品。
21、瞽目人
在清初以前,瞽目人归“教坊司”所辖,又单称“太仆院”。
瞽目人的大部只分“算命”、“唱曲”两种。瞽目人算命有“六爻卦”、“推八字”两种。唱曲是瞽目人的主要技能,瞽目人唱曲,大半都会弹弦子,所唱歌曲大都为“细活”、“大路活”。
22、打铁
铁匠身板好,手艺巧,乒乒乓乓一阵,一件件精美的铁器便告完成了。有的铁匠还在铁件上打上自己的印记。歌谣曰:叮叮当、叮叮当、打铁的匠人拉风箱,通红的铁块锤子夯,火星子一迸明晃晃,犁铧子一晌打六张,马掌子一晌打一箱。小锤点,大锤夯,噗哧一个火星子,烧了大姐的花衣裳。
23、技勇石
清代考选武童用物,私家练武亦用之。清代武举考试分四个等级进行。
①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②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③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④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了。
24、耍钹
表演者多为戏班中人,扮作道姑模样,耍手中铜钹,上下翻飞精彩异常。
25、唱大鼓书
“大鼓书”是过去北方的一种曲艺。形成了奉天大鼓、吉林大鼓、江北大鼓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
一只扁圆形的木框皮面鼓,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伴奏有一把三弦即可。还有的一人自弹自唱。
26、剃头放睡
剃头匠除理发梳辫外,至少要学会按摩。将头剃完,剃头匠坐于高凳之上,客人躺在剃头匠的腿上,为其捶拿。清代北京的剃头匠除掌握梳、编、剃、刮、剪、剔、染等基本技能外,还会捏、拿、捶、按、掏、接、活、舒、补等医术。
27、卖“官图”儿
卖图儿在京城各处采访厅闻异事,然后编印成册到处出售,与今天发行报纸近似,早期的“狗仔队”。
28、赶脚
类似如今的出租,赶脚的把驴拴于城根,有需要者就骑上它,赶脚的在后面紧随其后。
29、撞钟
玩者两人以上,各用一个铜钱或钱大的铁圈,在墙上找块好石头,将钱撞在石头上,谁的钱远,就拿起来砸近的,若砸上就算赢了,若砸不准别人的钱,再由别人拿起来砸你的钱,谁砸准谁就为赢者。
30、抽糖人
用白糖做成人物禽兽,出售时用竹签32根,上面刻上点数放入竹筒,让买者抽取,如成付为胜,不成付为输。
31、打连厢
又名《打花棍》、《金钱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间歌舞。舞者化装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
32、上元节
自正月十三到十五,晚间看灯,放焰火。
火判儿:就是一个砖砌的大炉灶,高约四五尺,外形像一个袒腹而坐的人,头上戴一顶双翅的纱帽,帽子是一个大砂锅,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块铁板,生着火以后火焰从耳口鼻眼、肚脐和两乳冒出。这也是灯节观灯看花之外的另一景观。
33、道士化缘
道士身背画有神像的木牌,以及链锁和小磁娃娃等,手持铜钹沿街化缘,无子妇女用线拴其娃娃据说可得子。
34、打太平鼓
太平鼓是满、蒙、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
太平鼓的鼓面都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鼓柄下端缀有大铁环,环中还串有小铁环,其环形和数量各不相同。演奏时,左手持柄举鼓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时振动铁环或小铜钹作响。
35、插扇面
每年立夏之后,画扇面的挎一扇蓝,上竖一杆,各色线绳上拴有铁铃,风吹叮当作声,人们就知是画扇面的来了。
36、批殃榜
如果有人死了,家人请风水先生验看死者,开具殃榜(或殃书),上写死者生卒年月、出殡时日等,这就叫“批殃榜”。在古代,如果没有阴阳生开的殃榜,官府不开入地埋葬的“许可证”。
37、点蒿子灯
汉族民间节日旧俗。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备蒿一棵、荷叶一柄。在蒿子枝叶上挂许多纸条,里面包裹香粉,用火点燃,恰似星星闪烁。在荷叶中央,插一根蜡烛,名叫“荷花灯”。
38、窝脖儿
就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物的,这种行业叫“扛肩”也叫“窝脖儿”。
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人抬着穿街越巷,以示阔气。可穷人家嫁女,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所以,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
39、锔碗
过去百姓家打破了碗,找补锅锔碗的修好继续使用。锔,是用一种弯曲的钉,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先将破碗片拼拢扎缚固定,在需打钯锔处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钻出小孔,将铜质或铁质的钯锔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在钯锔的地方涂一种灰膏,再用布擦去多余的灰膏,瓷碗就修好了。
40、磕泥饽饽
老北京庙会、集市上有卖泥饽饽模子的摊儿。先买回一些泥饽饽的模子,再挖回些黄粘土,用水和好,放在模子里按实、抹平、磕出,就成了泥饽饽。泥饽饽种类很多,有狗、猫、虎、豹、鸟等。
41、卖扒糕凉粉
扒糕是用荞麦粉做成一块块的饼,蒸熟、冷却后切成小块,佐料而食。佐料有酱油、醋、芝麻酱、咸胡萝卜丝、辣油、蒜汁和芥未汁。天热,扒糕、凉粉浸在冷水中。凉粉滑嫩易下咽,扒糕有韧性,要咀嚼,味较纯朴。
42、芝麻秸
老北京腊月二十五日以后,开始卖芝麻秸、松柏枝等物,为除夕“踩岁”做准备。
43、小什不闲乞丐
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乞丐,打著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
44、烧包袱
“烧包袱”清明祭祖的形式,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
45、雨水泡
类似如今小孩玩的吹肥皂泡。
46、蹬梯子
旧时杂耍形式,多为女童表演。
47、捡烂纸
48、拾粪:乡村检狗粪做肥料。
49、织席
50、跑旱船
51、攒香簸米
簸箕内盛米,在桌上表演。
52、卖玻璃镜
碎玻璃溶化后作成薄片镜出售。
53、宰羊
54、指甲草染指甲
55、卖风车
56、卖小金鱼及大田螺
57、窗户画儿
58、卖桑椹大樱桃
59、妇人卖花
60、打糖罐儿
61、汉官太太
62、雇乳母
63、钻火圈
64、箍桶:用铁丝箍木桶。
65、送报
66、高跷会
67、摆西瓜摊
68、卖皮鞭子
69、修脚
70、医道
71、卖春联
72、耍坛子
73、耍 碗
74、顶宝塔碗
75、广东妇人
76、三棒鼓
77、打梳头油
78、卖大碗茶
79、卖咸鸭蛋
80、卖白薯
81、劁猪,将公母猪阉割避孕。
82、做潮烟:烟叶刨制成烟丝。
83、架双拐
84、娶亲通信
85、吞刀
86、卖鞋垫嬗垫
87、卖鲜花
88、过卖:现在的送外卖。
89、练皮条子表演
90、耍飞镖
91、卖小鞋:地摊卖小孩的鞋。
92、卖豆腐
93、剔头匠
94、摇车
95、卖蝈蝈
96、焊水烟袋:工匠修复水烟袋
97、戗剃刀:将剃头刀磨锋利
98、耍叉
99、换绿盆
100、乞 丐
101、耍双石头
102、贩骡马
103、卖 艺
104、卖凉粉
105、卖糖瓜糖饼
106、修石磨:将石磨的齿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