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体仁从进士到入阁,从首辅到下台,为大明王朝呕心沥血、辛勤工作了近40年。可是,明史把他列入《奸臣传》,说他当政八年,皆为私利,机深刺骨,一利不兴、一害不除。 1644年明亡,今年是甲申368年。研究一下温相爷(明代内阁首辅有宰相之实)的轨迹,以史实为依据、以闲谈为缰绳,对品味王朝更替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温相爷组阁
“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遭瘟”。
这是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以后,在北京广为流传的谐语。
崇祯六年 ,周延儒领导内阁之时,基本形势是这样的: 农民起义遍及北方各省,后金频频入侵关内。朝廷内外交困。周也是个贪权恋位的庸才,朝政无所建树。
崇祯皇帝书法
温体仁此时看到了倾扎周延儒的机会,一改以前的狼狈为奸、互相利用,决定落井下石。
其实,他们这类人,从来都是以个人欲望为方圆,不会为了道义永远结盟的。他们在合伙排挤了打击阉党的韩爌和力保袁崇焕的成基命之后,分道扬镳了。
温体仁不顾昔日的“友情”,过河拆桥、六亲不认,在觉自己羽毛丰满之际,使出浑身解数、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取而代之。温体仁阴侍其隙,抓住周延儒的三件事开始倒周,暗中唆使言官进行弹劾。崇祯见奏大怒,而周延儒竟还将救危的希望寄托在温体仁的身上!竟一点没看出姓温的是何等人来!温体仁导演了这场丑剧,毫无兔死狐悲之感,只有位极人臣的愉悦。
温体仁领导内阁,会好一些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看看能流传下来的民谣就知道了。本节开头引用的“谐语”,就是当时民间对温体仁内阁的评价。当时,礼部尚书黄士俊是状元出身,左右侍郎为孔贞运、陈子壮,一个是榜眼、一个是探花-----这就是“有些惶恐”。“乌龟”,指温体仁,因为他是“乌程籍,归安人”。“王八”,指四川巴县人王应熊。至于“篾片”指的是吴宗达,因他一味秉承温的意志行事,毫无原则。草民们总是以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好恶,这是民声,不是谣诼。
这些位居要津的当政者,同恶相济,把持朝政,逢迎拍马,只知私利,使内阁变成了妓院一样“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专门被有权有势者摆布的机构,充满了献媚和顺从。其中,“总是遭瘟”一句,语意双关,既暗示温体仁乃罪魁祸首,也影射了他是个给国家人民带来祸患的瘟神!
明·戴进《渔乐图》
在一个"以吏为师"的国度,达官贵人被草民鄙夷至此,温体仁的内阁本质,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二、隐讳的历史
温体仁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在大明万历、天启朝代3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他圆滑、谨慎,善于窥测方向,特别精于投机,所以官运亨通。熹宗时,已经爬到了礼部尚书的高位。
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专权,广建生祠,大塑金身,被称为“九千九百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迫害正人君子,大狱迭起,缇骑满路,朝野不安,骄横不可一世。
在这场闹剧中,温体仁扮演什么角色呐?他以圆滑的手段,利己的哲学,八面玲珑。为了魏忠贤在杭州的“生祠”大献媚诗,但又不留下任何文字把柄。他表面上不与东林党人诸君子为敌,也不拒绝和他们交往,但也不推心置腹,以免阉党猜疑。因此,在阉党大肆迫害正人君子时,黑名单上自然没有温体仁的名字;而当崇祯除掉魏忠贤大搜逆党时,温体仁又不在其中。温体仁就是这样一个精于投机的分子,可谓混世有术,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奸臣发迹的录像图。后竟达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阁臣首辅!
崇祯在位17年,内阁大学士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前后不下50人。温体仁尸位素餐时间最长,长达八年。他阴险狡诈,机深刺骨,察颜观色,揣摩上意,拨弄是非,落井下石,排除异己,挟威自专。论者说他“一利不兴,一害不除”,其实,是干尽了坏事,误国误民。
明·戴进·《僧敲月下门》
三、毁国之干城
温体仁和周延儒怎么狼狈为奸,利用崇祯的心病——党争,来打击钱谦益一干人的,就不说了。他怎么以退为进,换取皇帝同情,邀宠自固,屡次充当搅屎棍兼得渔人之利的,也不多说了。对明史有兴趣的朋友,一查便知。
需要提一下的是,温体仁排斥忠良,自毁长城。
小人得志,愈加猖狂。温体仁这个热衷于权利角逐,置国家安危、黎民疾苦于不顾的奸臣,冤杀袁崇焕,成为误国误民的罪人!
天启六年(1626年),明军“宁远大捷”,使后金对袁崇焕恨之入骨。继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看透了明朝的腐败,认为崇祯虽然打击了阉党,欲振朝纲再图中兴,但刚刚换届、新旧交替,党争、权争已经使大明朝野弥漫着一种互不信任的气氛,决定利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
大明朝得到的情报基本是这样的:1、一个叫刘义瑞的,向官府作证,说袁崇焕曾托他给后金军捎过信;2、有一个木匠,说他知道袁督师是要谋反的。奇怪的是,官府也不加审问,就让这两个人都溜了,却相信了他们的话并煞有介事地向朝廷报告了。3、后金兵绕道蒙古入关劫掠京畿时,抓到了两个太监,这两个太监竟听到了“袁督师与后金有城下之约,大事不久即可成功”的机密!整个一出《三国演义》蒋干盗书的翻版呀!
袁崇焕里通外国?袁崇焕要谋反?袁崇焕关外御敌、千里驰援都是“作秀”?
狐疑之主崇祯在半信半疑之间,阴毒、嫉刻的温体仁又开始落井下石了!他两次密奏崇祯,要皇帝下决心逮捕袁崇焕,以达到专权谋私的勾当。这一点,在他写给弟弟的信中说的一清二楚:“崇焕之擒,吾密疏实启其端”、“吾不得不再疏以坚圣断”这可是同胞之间的私房话,自然是真情的流漏。他还对弟弟说:“阻吾晋用之路。不知此时,七尺躯尚无安顿处,何问功名哉?”看看这几句话!他安的什么心?!历代的奸臣野心家,不靠阴谋和诬陷别人是上不了台、保不了位的。他们都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打着忧民报国的旗号,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温体仁的家书,在“私房话”的阴暗角落不意流传下来,成了历史见证。他为了自己的“晋用”,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借刀杀人,以他人的无辜鲜血,铺染自己登天的红地毯!
明·戴进·《溪边隐士图》
历史也是巧合。温体仁卑鄙的行径,正好遇到了一个幸得大位、中人之才、狐疑狼顾、没有智慧的君主!遂使奸谋得逞,铸成历史大错!
后人论及此事,把崇祯冤杀袁崇焕和李自成错杀李岩同等来看,认为都是“自毁干城”,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大明“朝廷日堕,边防日坏”,不亡都不可能了。
四、机关算尽了
温体仁做了首辅,对于国困民穷、吏治腐败无所作为;对于前方吃紧、后方不稳无所作为。他热衷于欺上瞒下、巩固地位。敢于直言的朝臣说他:“日寻恩怨,图报睚眦。天良丧尽”、群臣有所建言“一字涉体仁,必遭贬黜”,简直就是不让人说话。而他在皇帝面前,却故意说些听起来宽容的话,令皇帝忌恨他人,以挑拨皇帝发怒,达到驱除的目的。这个,就叫“软刀子杀人不见血”。
鲁迅先生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红楼梦里面写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历史铁律再一次证明,一个阴谋家总有翻车的时候。
温体仁几近40年蛰伏待机、刻毒阴狠,对得罪了他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放过,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一次,他借地痞流氓张汉儒对钱谦益动了生死手;这一次,东林党人不得不和司礼监曹化淳联手;这一次,温体仁,失手。
崇祯把温体仁的密奏交给了曹化淳。东厂四出查访,会同三法司会审,尽得张汉儒与温体仁的密谋。案情水落石出,皇帝恍然大悟。温体仁一看对自己不利,就装病在家了。至于言官的弹劾,温体仁并不在乎,认为和往常一样,“凡弹劾体仁者无不见责”,满以为皇上会“慰留”他的。可是,这次竟被皇帝开销回老家了!
崇祯吊死的歪脖子老槐树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六月的一天,温体仁正同家人吃饭,大嚼山珍海味。忽然有太监传皇上圣旨,令削去温体仁官职,废为庶民。温体仁一听“放归”二字就傻了眼了。“当”的一声,汤匙筷子都掉在了地上。
转年,在南方老家的温体仁忧郁生病而死。
再转几年,在北方深宫的崇祯也绝望自挂东南枝了!
温体仁没有文集,或评其诗甚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