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心理学 《周易心理学》(2)

 易学的逻辑公理(1)一.易学公理的表研究证明,文王、周公演“周易”,是在一个确定的逻辑法则支配下,对人类的“人格”进行归纳演绎。该法则非常类似于数学用“公理”列方程和解方程。可以说,《易经》是一部用易学公理揭示人格演化规律的经典人格学。据笔者初步总结,数学是依托“同一律”作为公理,实现了对事物不平衡中进行守恒演化的把握;易学则是依托“对待律”作为公理,实现了对事物不守恒中进行平衡演化的把握。研究平衡秩序的逻辑,也称辩证逻辑。这种逻辑正是集合论中“罗素悖论”命题所要处理的课题。易学公理能说清楚形式逻辑无法处理的“罗素悖论”,所用的基本公理就是结构要素之间的对待关系,故辩证逻辑的核心思想是“对待律”。文王演“易”所应用的法则就是辩证逻辑法则,现在我简要介绍一下易学的最基本公理。

●易学归纳公理

1归纳公理之一——万物生成定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2归纳公理之二——心形互畜定律:
万物总是正反能量互为平衡,以维持自身的结构稳定。正反能量“互畜”,体现事件的整体属性。

3归纳公理之三——三才结构定律:
复卦的上卦代表“反事件”的结构,下卦代表“事件”的结构。天才是反事件的“两仪”,地才是事件的“两仪”,人才是耦合事件与反事件的“两仪”。

●易学演绎公理

演绎“复卦”犹如解数学方程。解数学方程需用演绎公理,但它只体现量变要素因果关系的解析法则。而易学演绎“复卦”的公理,则体现质变要素因果关系的解析法则。如同数学分析一样,易学也是通过若干演绎公理,以实现对“复卦”的逻辑解析。

现将三条最基本演绎公理列出,以供读者研究。

1演绎公理之一——互助休咎定律:
同性“朋比爻”互助,八卦属性趋向“休”;异性“朋比爻”互助,八卦属性趋向“咎”。

2演绎公理之二——互动损益定律:
“正位爻”互动为顺增益,“错位爻”互动为逆增益。“同性爻”互动“正位爻”的属性减损,“正位爻”在下称顺减损,“正位爻”在上称逆减损。

3演绎公理之三——互补平衡定律:
上卦“阴爻”对下卦“阳爻”互补为静平衡,上卦“阳爻”对下卦“阴爻”互补为动平衡。“同性爻”互补为属性不平衡,“正位爻”属性的力量大于“错位爻”。

●初等易学与高等易学

易学公理还有许多。以上六条只是易学最基本逻辑法则,属于初等易学。更高级的“归纳-演绎”法则,当属“阴阳五行”。根据阴阳五行的生克、合化、泄助、刑穿等一系列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演绎人格的“动态”属性,也可演绎格与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方法较为复杂,属于高等易学。

有了易学公理,人们就能既可列质变“方程”(归纳),又可解质变“方程”(演绎)。由此,一个专门对付“质变”演化的新理性工具,也许就有资格进入神圣的科学殿堂。如果经大家努力,总结并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易学公理,则不仅会给心理科学找到一个理性工具,对于现代自然科学摆脱逻辑困境,也将具有无可估量的科学价值。

●《易经》卦中的三才

“三才”是易学逻辑中很重要的结构原理。初爻与二爻组合构成“地才”,三爻与四爻组合构成“人才”,五爻与上爻组合构成“天才”。

人格卦中“三才”的属性如下:

天才——代表“道德格”;
地才——代表“自性格”;
人才——代表“智慧格”。

●对复卦的“属性”演绎

从解析《易经》卦爻辞的情况看,文王撰写的《易经》,是对伏羲氏“易图”在心理学系统的应用。诸卦代表诸人格。

文王演“周易”的可能步骤如下:

首先,对伏羲氏的“复卦”赋予人格属性。然后,根据归纳公理对人格进行“三才”定格,列出综合人格的“复卦”模型。再后,根据演绎公理对复卦进行“属性”演绎。按照演绎所得的“属性”结论,最后撰写了《易经》。

因此,《易经》之本义,也许就是古代哲人用易学的逻辑公理,对人类的人格“属性”进行逻辑解析。故也可称,《易经》是“易学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思维运动
人类为认识自然、社会、思维系统“简单性”与“复杂性”之间的关系,创造了科学和科学理论。科学和科学理论是人类从复杂性中寻找简单性,用简单性去把握世界复杂性的一种理性思维运动。整个“思维”过程,人们靠概念和被称为“逻辑”的方法进行。人们用“逻辑”的归纳和演绎方法,将“概念”用一个简明的模型表达出来。只要一看模型,就知道世界演化的因果关系。
“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达模型有两种。一种是数学模型,它是表达概念之间“量变”规律的逻辑语言。这种模型能揭示“量变”系统概念与概念的因果关系。近百年来,它已为人类改造自然,能动地提升生存能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这一逻辑不能表达“事件”的结构演化。在现代科学中,对于“事件”的结构演化,一直是依靠科学家的灵感,进行瞎子摸象式的“想象”思维。
结构性“概念”之间相互关系,属于事件的“自组织”运动,形式逻辑无法表述这种因果关系。因此,须用另一种被称为“辩证逻辑”的模型来表达。此模型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易学模型。
易学模型是表达概念之间“质变”因果关系的逻辑语言。对于这一种模型,在西方科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现代人很少注意它存在的科学性。所以,可能需要从头说起。
描述质变规律的模型十分重要。人类只有从逻辑中了解到“质变”演化的规律,才能真正认知宇宙产生及其演化的因果关系;才能通过理性思维,从根本上消除当代科学的众多困惑和悖谬。



易学的逻辑公理(2)二.复卦的结构

现试对复卦的结构进行解析,望网友给予纠正。

1. 正八卦互助结构

世间一切“事件”,都是按照“对待律”构建。西方辩证法称“对立统一律”,中国辩证法称“对待律”。在这里,只要这一概念是用来说明“事件”结构的,则我们可暂不考虑两种称谓的差别。

所谓“对待律”或“对立统一律”,就是指一个“事件”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内禀存在着两个互相“对待”的要素。其中,必有一个是控制性要素,另一个是互补性要素。否则,系统不能存在。在易学理论中,用“正八卦”代表一个“事件”。

事件中的两个“对待”要素,互助、互救,连接成一个“共轭体”。这样,一个“事件”(集合论称“非空子集”)的内禀结构,就共有三个要素组成。这三个要素是:控制要素、互补要素、共轭要素。

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事件”。所以,在同一个八卦中,爻与爻之间的关系是互助、互救关系。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应到八卦,就是一个万物生成命题。“八卦”就是生成模型。

控制要素用“初爻”表示;互补要素用“二爻”表示;共轭体用“三爻”表示。由于要素的属性可分为“顺旋向”和“逆旋向”两种情况,“顺旋向”代表增强吸引力;“逆旋向”代表减损吸引力。这样,一个“事件”就可用一个“正八卦”来描述。根据互助组合情况,总共可生成八种状态,分别用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八卦来描述。在《易经》的复卦中,下卦就是“正八卦”。代表八种属性不同的内禀性格。

2. 反八卦互助结构

反八卦代表“反事件”。它与“事件”构成互补平衡的系统。这是任何一个“整体事件”的“对待律”。只有存在互补平衡的“反事件”,该“事件”才可稳定存在。否则,它将在“熵”增中自行消失。

在“反事件”的结构中,有“反控制”要素、“反互补”要素、“反共轭”要素,分别与“事件”中的控制、互补、共轭三要素对应互补。

反控制要素用“上爻”表示;反互补要素用“五爻”表示;反共轭要素用“四爻”表示。这样,“反事件”就可用“反八卦”来描述。根据互助组合情况,反事件也有八种状态,用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来描述。在《易经》的复卦中,上卦就是“反八卦”。代表八种属性不同的认知人格。

3. 复八卦互畜结构

世间任意一个系统,都有“事件”和“反事件”互畜而成。易学用“复卦”来描述“整体事件”的结构和属性。

复卦的下卦是正八卦,代表“事件”系统。上卦是反八卦,代表“反事件”系统。这样,复卦就揭示了任何一个“整体事件”的结构。

整体事件中的“事件”与“反事件”互畜,使该“整体事件”既获得了能确保自身结构稳定的张弛力——内禀性互补平衡力;又获得了能作进一步演化的对外开放活力——内禀性互动损益力。在《易经》的复卦中,“正八卦”与“反八卦”重叠,代表内禀格与认知格按照互补互畜原理组合。这种组合是人性系统出现“自为”能力的结构性动力学机制。人类用内禀的自然属性和认知的社会属性动机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形成了人类各具特色的综合人格。4.镜面对称与互补对称“镜面对称”是西方文化中确定性哲学思维的反映,其主要依据是世界秩序的守恒性。此种思维非常适合定量的数学逻辑演绎推理。但镜面对称思维方法无法揭示大自然的自组织演化,也无法找到宇宙及其万物为什么能够“自稳定”和“自组织”的动力来源。

真实的大自然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自组织系统。凡是能够“自组织”演化的系统,必须有推动其进行演化的动力来源。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一个“不对称”互补系统。东方哲学认为,大自然的对称不是“镜面对称”;而是“互补对称”。

互补对称是不对称的“对称”,与镜面对称的“镜像”有原则区别。正是这种不对称的互补对称,才有大自然有规律的量变运动,也才有不断创生新事物的自组织质变运动。

辩证逻辑是归纳演绎质变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逻辑。质变要素之间的关系属于罗素悖论中的自集合关系,哥德尔定理已经证明,这种集合关系无法用数学来表述。中国古代哲人发明了表述这一类集合的模式图——复八卦。

复八卦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整体结构。根据排列组合法则,同一类型的事物只能生成64种不同结构。太极图就是这64种生成物的集合群。太极图中呈倒S型的阴阳界面,是现实世界所有系统的互补对称“镜像”。

太极图简约朴素、和谐优美,它不仅向人们表述了哲学认识论的内容,还向人们表述了科学方法论的逻辑。此乃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象征,比贝多芬音乐、毕加索油画、爱因斯坦方程等,迄今为止的任何作品要优美得多、智慧得多、高深得多。



易学的逻辑公理(3)三.“三才”定格
当我们对一个系统进行“属性”分析时,首要问题是要找到构成该系统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对于系统的结构关系,戈德尔定理已经证明,数理分析法不可能找到。数学中的集合论、群论,也只局限于形式逻辑所能表述的“量”关系,不可能归纳出系统的结构(“质”)关系。

●结构分析用“易理”

对于事物的结构和属性分析,现代科学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人们只能依靠“瞎子摸象”式假设,对事物的结构进行猜测。如现代物理学对于原子的结构认识,从经典到现代,都显得十分粗糙不严谨。科学探险者一直在寻找,人类究竟有没有一种思维工具,可以帮助自己对事物的结构和属性进行理性认知?

如果中国的主流学者,能够消除“五四”以来,部分人对“国学”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成见,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古中国哲学的辩证法,则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工具在中国的“易学”中存在着。它有一套严整的逻辑法则,支持人们对事物“质”的认识。

易学分析的特点是,不用“数理”,而用“易理”。其核心思想是辩证论哲学的“对待律”。由于现行的西方辩证法,没有一套确定的法则可供大家应用。于是,人们对于在实践中用辩证思维得到的许多重要结论,仍然只作为认识论的一种观点,而不当作是科学结论。这一情况不仅严重妨碍着自然科学向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还严重阻碍着社会心理科学的发展。

在社会心理科学中,传统自然科学的那套方法论,其实早已被不可定量的精神属性“序参量”所否定。纵观目前为止心理学的所有人性理论和人格模型,除了假设性命题外,没有一项成果是从“精神序参量”的相互关系中,通过数理逻辑“归纳-演绎”得到。数学中不存在“归纳-演绎”事物结构和属性的法则。

●事件的“整体结构”

易学以其简明精确的质变命题,可找到任何一个“事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结构性要素。易学在确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结构性要素时,非常遵守“量子阶梯”规则,严格把不同能量“阈”值的问题分层研究。

易学公理认为,任何“事件”都是一个两要素“对待”体。对待的两要素“自集”,构成一个三要素的“非空子集”。根据三要素的“旋向性”顺逆,即“阴阳”,就可归纳出该事件的结构。此种结构共有八种,用“八卦”表述。

易学公理还认为,宇宙中所有可见“事件”,只是一个不断自然熵增的热力学系统。该事件之所以能够停止熵增,并使自己稳定存在,是因为在其结构中还存在一个与事件互补的“反事件”。反事件是一个“负熵增”的动力学系统,在它的互补平衡下,“事件”才得以停止熵增,使自己处于亚稳定的存在状态。

“反事件”也是两要素“对待自集”,形成一个三要素“反非空子集”。根据三要素的“旋向性”顺逆,也可以归纳出八种不同结构,用“反八卦”表述。

易学根据上述两条公理,就能将任何“整体事件”抽象为八卦和反八卦。然后,根据互补平衡原理,将两者重叠,就可得到一个“整体事件”的结构模型——“复卦”。在同一“量子阶梯”内,代表整体事件结构的“复卦”,共有64种。

●复卦三“才”的来历

显然,要在64种可能状态中,确定一个从“无”而“生”的新事件,到底属于哪一种,并非易事。特别是对于不可定量的心理系统,试图用“量表”法寻找序参量,然后按无结构关系的序参量“定格”,既不可能,又让人有一种对心灵自我愚弄之亵渎感。

心灵是一个必须由人类“思想-概念”来认知的“形上”世界。数学公理不具备对此“归纳-演绎”的资格。而易学公理本身就来自于“心灵”的生成法则,它有一套简易的“非算法”逻辑,可以表述任何从“无”诞生的新事件的结构和属性。

易学在分析事件的结构时,总是首先将复杂系统简化为“事件-反事件”。然后,在事件和反事件中找出“控制-反控制”、“互补-反互补”、“共轭-反共轭”三对互补平衡要素。根据平衡要素,就可进一步确定该事件的整体结构。

由于平衡要素一般都处于不可分辨的“静”态或“准静”态,很难把握到它的“动”态属性。故易学在确定事件整体结构时,不是直接对上述三对互补要素进行平衡分析。而是用三个最能代表整体事件“动”态属性的结构单元作为新要素。这三个新要素就是易学复卦中的天、地、人三“才”。

三“才”具有极易被人类“思想-概念”系统感知和把握的属性特征,每一“才”只有四种形态(四象),对于不可定量的系统,用直观法就可确定。

三“才”的属性形态一经确定,该事件的整体结构——“复卦”也就被确定。如同数学列方程一样,这是易学逻辑中最重要的“归纳法”。也可称此种归纳法为三“才”定格。



易学的逻辑公理(4)四.“位序爻”与“对待律”
复卦中的六个爻都有严格的“位序”。各爻按照奇偶数进行编号,从初爻到上爻,都有确定的编号和属性。“编号”就是爻的“位序”。代表该要素(爻)在事件结构中所处的的地位。了解这些编号的属性意义,是演绎质变“方程”(复卦)的关键。

《易经》在论述人格属性时常有像“入于宫,不见其妻”一类辞。这是复卦演绎法则的重要规律之一。复卦六爻的“爻位”都有自己的阴阳属性,它代表六个要素在结构中应当具有的正常属性。故所谓阴阳“爻位”,是根据序数的“奇偶”性而定。通常将“奇”数当作阳性位,“偶”数当作阴性位。

现介绍复卦诸爻“位序”的属性,及“位序”爻之间的“对待”关系。

●“位序”的逻辑概念

复卦六爻的“位序”,都有确定的逻辑意义。初爻、三爻、五爻属于“奇”数位,故属性为阳。二爻、四爻、上爻属于“偶”数位,故属性为阴。

复卦诸爻“位序”的逻辑概念如下:

上爻“位序”属性:阴。代表反控制要素。
五爻“位序”属性:阳。代表反互补要素。
四爻“位序”属性:阴。代表反共轭要素。
三爻“位序”属性:阳。代表共轭要素。
二爻“位序”属性:阴。代表互补要素。
初爻“位序”属性:阳。代表控制要素。

●正位爻

当阳爻处于奇数位,阴爻处于偶数位时,说明该要素的属性与自然相符,我们称此类爻为“正位爻”。
例如:位序爻均为“正位爻”的复卦,其要素的属性均与自然相符,《易经》将此卦称为【水火既济】。

【既济】的结构如下:

上爻“位序”属性:阴。代表反控制要素▂▂▂▂阴位阴爻,正。
五爻“位序”属性:阳。代表反互补要素▂▂▂▂▂▂阳位阳爻,正。
四爻“位序”属性:阴。代表反共轭要素▂▂▂▂阴位阴爻,正。
三爻“位序”属性:阳。代表共轭要素▂▂▂▂▂▂阳位阳爻,正。
二爻“位序”属性:阴。代表互补要素▂▂▂▂阴位阴爻,正。
初爻“位序”属性:阳。代表控制要素▂▂▂▂▂▂阳位阳爻,正。

●错位爻

当阴爻处于奇数位,阳爻处于偶数位时,说明该要素的属性与自然相悖,我们称此类爻为“错位爻”。
例如:位序爻均为“错位爻”的复卦,其要素的属性均与自然相悖,《易经》将此卦称为【火水未济】。

【未济】的结构如下:

上爻“位序”属性:阴。代表反控制要素▂▂▂▂▂▂阴位阳爻,错。
五爻“位序”属性:阳。代表反互补要素▂▂▂▂阳位阴爻,错。
四爻“位序”属性:阴。代表反共轭要素▂▂▂▂▂▂阴位阳爻,错。
三爻“位序”属性:阳。代表共轭要素▂▂▂▂阳位阴爻,错。
二爻“位序”属性:阴。代表互补要素▂▂▂▂▂▂阴位阳爻,错。
初爻“位序”属性:阳。代表控制要素▂▂▂▂阳位阴爻,错。

《易经》复卦中的六爻代表人格六要素。人有男女之分,故“正位爻”或“错位爻”也可理解为男女性在表达动机时的属性差异。●朋比爻

复卦六爻之间都有确定的相互“对待”关系。复卦分上下两个八卦,在同一个八卦内,三爻之间的“对待”关系是“互助、互救”。否则,系统不能稳定。三爻之间如能像兄弟一样互相救助,则对系统的整体属性有利,故称八卦三爻为“朋比爻”。

同性朋比爻相助,八卦的属性为“休”(即有利);异性朋比爻相助,八卦的属性为“咎”(即不利)。在解读《易经》时,要特别注意朋比爻的互助休咎情况。

《易经》复卦中的下卦为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正属性,初爻代表求生动机的表达方式,二爻代表安全动机的表达方式,三爻代表求美动机的表达方式,不同属性的爻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八种不同“性格”的内禀人格。上卦为社会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反属性,上爻代表求同动机的表达方式,五爻代表求成动机的表达方式,四爻代表求知动机的表达方式,不同属性的爻组合在一起,也会形成八种德、智、欲属性不同的认知人格。

●互动爻

生命体的“选择功能”是在诸要素“互动”推动下发生。拿人类的心理运动来说,人类的行为是在动机支配下发生的。只有当人格要素之间发生感应互动运动时,人的潜能才可体现出来。因此,掌握互动爻的互动损益规律,对于人格属性分析特别重要。

人格系统互动爻有如下三种对待关系:

1. 初爻与四爻互动对应。即“智慧”要素与“争合”要素之间有动力学互动效应;
2. 二爻与五爻互动对应。即“欲望”要素与“隐现”要素之间有动力学互动效应;
3. 三爻与上爻互动对应。即“理念”要素与“道德”要素之间有动力学互动效应。

根据互动爻在互动中的属性损益,就可演绎人格潜能发挥是否有力、有度、有节。从而就可评估一个人的综合人格属性。这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应用和训练,都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互补爻

一个“事件”能够存在的决定性要素,是该事件的内禀结构属性是否得到互补平衡。故所谓“互补爻”,是指系统中的控制/反控制、互补/反互补、共轭/反共轭诸对应要素在构成整体事件结构时,其属性是否协调。

在人格系统,因为生命物质是“活物质”,其总熵小于零,所有驱动人性动机表达的内禀能量都在生生不息运动。这是一个“内禀时间”既不对称又不平衡的“耗散结构”系统。生命物质依靠生命体的“选择功能”,维持着它的“自稳定”和“自组织”运动。在人性维度,这种“自稳定”和“自组织”运动,表现为人性动机的表达属性。此种表达属性是否健康良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和命运。故人格卦中所说的“平衡”,是指动机表达要素的“属性平衡”。根据属性的平衡状态,就可推演一个人身心的优劣休咎。

人格系统互补爻有如下三种对待关系:

1. 初爻和上爻互补平衡。即初爻的“争合”属性与上爻的“道德”须协调平衡;
2. 二爻和五爻互补平衡。即二爻的“隐现”属性与五爻的“欲望”须协调平衡;
3. 三爻和四爻互补平衡。即三爻的“理念”属性与四爻的“智慧”须协调平衡。

三组互补爻的属性配合是否协调平衡,是判定人格优劣的基本标准。互补爻属性极端不平衡的人格,内禀能量会失调,其个人命运和身心健康均会受到不良影响。故当评估一个人综合人格属性时,必须对三组互补爻属性的平衡性进行判断。

复卦中所有朋比爻,互补爻,互动爻的相互“对待”属性,都与爻的“位序”阴阳有关。所谓互助休咎、互补平衡、互动损益,都代表一种人格趋势。《易经》卦爻辞就是通过对待爻的互补平衡、互动损益、互助休咎分析,才作出了如此睿智精辟的论断。《易经》64卦的互助、互动、互补属性见下表: 

 

 

 



●辩证逻辑与“对待律”
1.辩证哲学传统哲学对“辩证法”是这样定义的:“辩证法”是关于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一词,源出古希腊文,是进行谈话和辩论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而求得真理的方法称为辩证法。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世界的发展是它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推动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辩证论哲学有古代朴素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三种基本形态。

2.辩证逻辑
由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仅包括辩证唯物论哲学,它还包括历史唯物论哲学;更重要的,还包括指导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故马克思辩证哲学的影响力,要比历史上所有其他学说更为深远广泛。至今仍是指引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辩证法发展到马克思主义阶段,出现了有亿万人参与的革命实践活动,人们对这一思维法则十分敬重,于是,将“辩证哲学”的辩证法,升华为“辩证逻辑”的科学高度。
传统理论将辩证逻辑定义为:研究思维辩证法的科学。主要研究反映客观事物矛盾的概念、判断、推理等辩证思维形式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把研究重点从思维的形式上的正确性易到了思维内容的真理性方面。要求人们用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对具体事务作具体分析;用实践来检验和确定人的思想的正确性。其基本规律也就是辩证唯物论中的三大基本规律。

3.作为可操作的“科学逻辑”
哲学不等于科学。“人类的好奇心总是远远超过自己的智慧,他们的理想总是为他们的行为高悬一个不可企求的榜样”(威尔·杜兰语)。于是,产生了哲学。哲学是一些哲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直接以感悟分析,得出的思辨结论。不需要严格的逻辑推理。因此,在哲学思辨领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仅不可避免,而且。也属正常现象。
但科学思辨则不同。科学思辨是用确定的“概念”,依靠“逻辑”公理进行归纳演绎,其答案具有唯一性。绝对不允许出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多重答案。就像形式逻辑中的1+1=2、2×3=6,不能有丝毫含糊。
那现行的西方“辩证法”能做到这一点吗?从人们对“辩证逻辑”的定义看,作为可操作的“逻辑”,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辩证法从哲学形态转为科学形态时,没有能将“哲学规律”,严谨地转化为“科学公理”。辩证逻辑学家们直接把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逻辑”公理来应用,显得很不严谨。其次,辩证法得到的“公理”,缺少可以表述这些公理的抽象模型。故现行的辩证法,作为“逻辑”,其科学属性还显得很不足。

4.易学是可操作的“科学逻辑”
要使辩证法从哲学形态转化为科学形态,必须有一套严谨的“科学法则”支持。否则,任何学说,都难于真正进入科学状态,具有科学属性。
本文介绍的易学公理,基本具备将“哲学”辩证法,转化为“科学”辩证逻辑的功能。故易学公理具有“辩证逻辑”所要求的科学属性。
辩证逻辑的核心是对待律。“对待”者,世界存在的“普遍联系性”是谓;世界演化的“整体性”、“系统性”是谓。它告诉人们,任何一个组织,之所以能“稳定”存在或良好发展,就是因为诸要素之间的互助、互补,互动的“对待”属性优秀。
考察我们人类社会的组织,凡互助、互补、互动对待关系良好的,其生命力就旺盛;其文明发展的势头就良好。所有社会人就能勤奋乐业,安定富裕。
显然,这些组织良好表现的原因,就在于其互助、互补、互动对待关系,依靠了“仁信”精神支持。“劳资”之间,“官民”之间,不仅都能以“仁”精神对待互助互补,确保组织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时,还能以“信”精神对待互动,确保社会“契约”,即法律,约束社会人的行为。有序解决“劳资”、“官民”互动时所发生的权益关系。从而使组织具有旺盛的进取活力。
对待律会明确告诉人们,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或被领导者,都必须懂得,仁信精神是组织良好运行的核心要素。社会组织发展,均离不开仁信精神支撑,背离了这一精神,该组织的成长就会有麻烦。5.高等易学公理简介——五行对待律在现代逻辑体系中,十进制数学对事物的定量功能,是通过0至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则实现;二进制数学的演绎功能,是通过“yes/no”(1/0)两个代码,按布尔代数演算法则实现。就这么简单的十个数字两个代码,就把握了形式逻辑所要阐明的所有复杂世界“量变”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数学所把握的法则,都无法演绎事物的“属性”。对于现实生活中对概念模糊命题的“想象”思维,图灵停机命题的“抉择”思维,哥德尔PK(K)命题的“属性”思维,数学都无法处理。而中国的易学,则正好能弥补数学的这一逻辑缺失。
a.阴阳五行
易学可以补充数学之不足。易学逻辑可以对万事万物的“结构”和“属性”进行归纳—演绎。为了对万事万物的属性进行归纳—演绎,就必须将万事万物的属性进行抽象。如同数学将万事万物的定量关系抽象为十个数字,将事物量变要素的因果关系抽象为yes/no两个代码一样,易学则将万事万物的属性抽象为“水、木、金、火、土”五行,将万事万物结构要素的属性抽象为“阴/阳”两个代码。易学有了“阴/阳”两个代码,就可写出万事万物的结构式——复八卦。将五行装入复八卦,就可演绎出复八卦的属性。有了复八卦的属性,就可推知万事万物的属性。其简单性,与数学中的十个数字和两个代码类似。其复杂性,大可推演宇宙的结构,小可推演原子的结构。用于处理有形体,可推出所有可见世界的物理图像;用于处理无形体,可推出牛顿万有引力的力传递媒质“以太”;爱因斯坦时空场中的“引力子”;德布罗依关系式中的“物质波”;玻尔慈曼S和H定理中的“熵箭头”;还可推知宇宙中最复杂组织——人类的心理结构。因此,易学中的阴阳五行是其对事物属性的抽象。
b.阴阳五行与十天干
水、木、金、火、土五行是对万事万物“属性”的抽象。这是古代哲人智慧和理性的结晶。阴阳五行学说没有任何迷信的色彩。对于民间广为流传的有关“阴阳五行”种种,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易学是一种专门用来归纳-演绎“自组织”系统结构和属性演化的逻辑学,现代人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和开发。五行的属性有阴阳之分,故称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共有十种性状,古人用十天干描述五行的十种属性。甲乙代表阳阴木;丙丁代表阳阴火;戊己代表阳阴土;庚辛代表阳阴金;壬癸代表阳阴水。古人将天干的属性用于天文学,得到含天干的地支。地支的属性也用天干五行描述。于是,根据日月运行,得出了符合天文学的干支时序——六十甲子。以此时序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得到了具有“属性”意义的记时方法。进而古人又将干支五行的相互作用法则,应用于其它系统。特别是《易经》在心理学系统的应用。
c.生克对待关系
阴阳五行既然是代表事物属性的,那么五行本身就很自然地存在着属性与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会引发系统的结构和属性改变,“同一律”无法处理,须用“对待律”处理。这是质变逻辑抽象概念与量变逻辑抽象概念的内禀性区别。也就是说,量变系统的抽象概念无属性,而质变系统的抽象概念,必须赋予属性。数学中的十个数字和两个代码,如不装进算式,它们依然只是十个数字两个代码。绝对不会有相互作用的内涵。在数学的抽象概念中,没有“属性”内容。故数学逻辑中不存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因子。这是数学不能演绎事物结构和属性的先天性半身不遂。易学则不同。易学的十个天干,或者说,易学的五行外加阴/阳两个代码,在未装进八卦之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就已经非常清晰明瞭。当把十天干装进八卦之后,就可根据这些相互作用关系推演系统的质变演化。如果用于人格系统,就可以预测人类的行为和命运。
阴阳五行除了通常的生克对待关系外,还有强弱对待关系,更有合化、泄助、刑穿、三会、三合、三刑等更复杂对待关系,这些知识比较玄秘深奥,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方可应用。下图列出五行的生克关系,箭头为相生,连线为相克。这是五行理论中最基本的对待律。 

 

周易心理学 《周易心理学》(2)



易学的逻辑公理(5)五.易学公理与辩证唯物论●思维与存在
全部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们一直在思考,宇宙的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这一思考在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向教会提出了最尖锐的挑战:宇宙和世界究竟是神创(被组织)而来,还是自我演化(自组织)而来?这就是关于“思维”对于“存在”的地位问题。
哲学界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分成了两大学派。凡认为“精神”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学派。凡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将辩证法与唯物论结合,创建了“辩证唯物论”哲学。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者对“物质”的定义进行了革新。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在”;这种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所感知,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将物质概念定义为“通过人的感觉所感知的‘实在’”,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定义为“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实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辩证唯物论对“物质”的这一广义化定义,不仅能克服机械唯物论用孤立、静止、不变的力学观点解释大自然运动的形而上学性。同时,还能克服机械唯物论因不能解释社会组织演化的原动力,最后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泥坑的不彻底性。辩证唯物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靠神仙和皇帝,而是靠人类自己。
辩证论哲学认为,“对立统一律”是世界的基本规律。因此,从它对“物质”的定义中,必然会演绎出那个被称为“物质”的“实在”,是由正物质与反物质“对立统一”复合而成。哲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逻辑。由于西方文化中缺少对事物“质变”演化分析的逻辑,故现代科学只看到了“正物质”。对于“反物质”的存在形态,却至今仍还没有找到它存在的逻辑根据。辩证唯物论能深刻地揭示世界结构的本原。它已经非常明确地为科学指明了“反物质”存在的必然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科学”思维,将它从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中揭示来。
认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反应到科学领域,就是对“数学存在”的哲学认识。物理学家彭罗斯把当代数学哲学归纳为三个主流:形式主义、柏拉图主义和直觉主义。他强烈同情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真理是绝对的,外在的,永恒的,并不基于人造的判据之上。数学对象具有超越时间的自身存在,既不依赖于人类社会,也不依赖于特定的物体。彭罗斯之所以强烈同情古希腊柏拉图主义,因为柏拉图主义数学观视数学是客观存在的“理念”世界,客观世界的所有“量变”规律,都将符合这一理念世界所确定的“概念”。柏拉图将科学逻辑与实在相对应,这是十分伟大的数学哲学观,他的预见也非常正确。但柏拉图的自然哲学观,笔者则不能完全苟同。在科学逻辑与实在之间,是实在决定逻辑的产生,而不是实在按某种“理念”意志运动,因果之间关系不能例置。因此,作为科学逻辑的数学,它必须是实在系统的客观反映。它的存在,必须能在自然中找到它的对应“实在”。但事到如今,人们对复数中“虚数”的认识,认为只是一种“镜像”,而不代表“实在”之物。事实上,现代物理已经离不开虚数。人们一直在问,复数中的“虚数”究竟反映了“实在”世界的哪些存在呢?
复数是在处理代数方程时出现负数平方根的解时引进数学的。当初引进复数,是为求解代数方程时取平方根畅通无阻。但后来发现,它有许多神奇性质。这些神奇的性质被许多科学家发现并应用,著名的柯希积分公式,黎曼映射定理就是从复数神奇性质中得到的逻辑结论。四百多年过去了,复数到底代表了现实世界中哪些“实在”,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物理学家彭罗斯,显然已在思考中得到了某种结果。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量子论和统计物理,都是能证明反物质存在的重要理论依据。西方人看不到这一点,是因为在他们的逻辑中,只有形式逻辑,缺少分析事物“质变”运动的“辩证逻辑”。量子论中的“正电子”,曾被狄拉克解复数方程得到。后来被实验证实,宇宙中确实存在这种负能态的“正电子”。薛定谔方程是建立在算子“ih”基础上的一种数学归纳。其演绎之精确,至今仍令量子物理实验家们惊叹不已!闵科夫斯基空间中的“时间”维,用ict表示。正是这个ict,奠定了整个相对论力学的基础。于是,哲学家就会问,“ih”、“ict”有它们对应的“存在”吗?
自罗素提出一个被称为罗素佯谬的集合命题以来,尽管哥德尔已经证明,该系统是不可计算的。但对于该系统究竟应当用什么方法证明,现代科学还没有找到办法。笔者认为,要证明或证伪该系统的演化,阴阳学说具有揭示这一实在结构和属性的逻辑功能。因此,阴阳八卦很可能是一种可以归纳演绎罗素命题的逻辑系统,该学说总称易学,即质变逻辑学。

●辩证唯物论的逻辑工具
西方辩证唯物论虽然找到了客观世界演化的若干规律,但这只是哲学思维。要将它提升为科学思维,还显得不成熟。原因是现有的辩证思维,还不能对事物进行严谨的逻辑演绎。科学不会承认没有逻辑演绎的哲学结论。因此,哲学思维如果没有科学逻辑支持,则其真理性就会受到质疑。
易学是辩证唯物论哲学的理性工具。用易学公理可以演绎出所有“实在”世界的真实结构,它们都是正物质与反物质互补、互畜而成。机械论哲学观之所以能寸步不让,将辩证论哲学观摒弃在科学领域之外,就是因为它有一个结构严谨、令人坚信不移的逻辑体系支持。尽管戈德尔定理早在70多年前就向它提出了挑战,但它能依然巍巍不动,固守“科学”阵地,不让其他科学思维法则侵入。“科学主义者”以科学的守护神自居,他们宣称,凡不是用数学方法思维的知识,都不能进入科学。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虽然也叫“科学院”,但却不能设置自己的科学院士这一点看,科学主义思想导致数学对逻辑的垄断,已接近宗教裁判所的独裁程度。
当然,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并不是人们的主观偏见,也不是科学家们对数学的迷信。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在于辩证论哲学自身,辩证法从产生至今,确实还没有找到一种像数学为机械论哲学服务那样,能为辩证论哲学服务的、让人信服的理性工具支持。
笔者认为,数学的同一律是对事物“守恒秩序”的把握;易学的对待律是对事物“平衡秩序”的把握。当代科学非常需要对事物生成结构中“平衡秩序”的认识,苦于没有找到逻辑工具。因此,现代科学非常需要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需要像霍金那样,勇敢地面对戈德尔定理的挑战,放弃应该放弃的东西,接受应该接受的东西。
本文总结的易学逻辑公理,基本上能满足科学对逻辑工具的“属性”要求。从近几年国内研究周易所取得的成果看,易学为辩证唯物论哲学服务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学者应当将它发扬光大,为辩证逻辑尽快在科学创新中发挥作用而努力。

●关于“思维”本原问题
辩证唯物论不仅能为自然科学创新指明方向。对于人文科学创新,更具有数学无法取代的科学力量。自然辩证法根据“对立统一”律(确切地讲应当是易学的“对待律”),可以演绎出“反物质”必然存在的科学结论。正是那个“反物质”的存在,才有可能使“物质”进一步演化,创生出生命物质。生命物质是“活物质”,它是物理学称此为有选择功能,心理学称此为有“意识”功能的本原。
辩证唯物论认为,反物质是一种与正物质实现能量平衡的互补元素。它的存在形态,可在无机元素的周期表中找到。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是正物质的存在形态,“周期”则就是反物质的存在形态。正因为在无机物质中存在着“周期”元素平衡“族”元素的内禀性结构,我们所看到的无机原子才能有非常稳定的结构。反物质也可广义地理解为一种具有自稳定、自组织功能的“精神物质”,其能量为负值。由此可见,我们人类的“思维”本原,应当来自于广义物质概念下正、反物质的自组织演化。当这些生命物质演化为具有“布尔逻辑”模块时,就会出现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意识”行为;当这些生命物质演化为具有判断“概念”的“非算法逻辑”模块时,就会出现生命体为自组织后代而追求“概念美”,获得异性认同的“性”行为;当这些生命物质具有对“非算法逻辑”模块进行再编程功能时,就会出现依靠“概念”进行逻辑“思维”的人类的理性行为。因此,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广义物质概念下的实在世界演化的产物。

●历史唯物论
既然人类的“思维”来自于广义物质的演化生成,则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也就一定来自于它的“再编程”程序。与上帝绝对无关。由此,我们可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人类的生存,其发展历史总是按其固有的对待律演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是从辩证唯物论演绎而得的直接结论。近百年以来,人类在历史唯物论指导下,在向社会公正方向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从世界范围看,虽然该学说在过去和现在的实践中,出现过极左的、甚至向封建社会形态倒退的现象,遇到了一些挫折。但这一切,并不等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本身的理论内核出了问题。
任何一种新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至于完善发展得是好是坏,则要看完善发展者的创新是否符合逻辑。
●易学公理的科学应用
1.易学心理学迄今为止,易学公理在科学中应用的例子,莫过于文王、周公撰写的《易经》。可以说,《易经》是一部最古老、最经典易学人格学。关于文王、周公用易学公理在心理学人格理论中的应用方法,请见拙著《周易与人格》、《易学心理学》。

2.易学物理学
宇宙演化是大自然的“自组织”过程。这是一个已被哥德尔证明是不可计算的罗素佯谬系统。因此,单一依靠数学理性,不可能演绎出宇宙“自组织”的结构和属性。从而,也就无法对相对论的“时空”进行合乎常理的解释;也无法对量子论的“二象性”进行科学的动力学认识。更无法消除在统计论“等几率”概率中,为什么不会出现“麦克斯韦妖”这一困惑!用易学的“自组织”演化法则,可以整合当代人类的知识体系。整合可以先从物理学开始。只有把构建宇宙和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及其结构搞清楚,方可进一步对化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更复杂、更高级系统的“自组织”演化问题进行认识。
易学是质变逻辑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领域的“阿基米德”支点,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理性功能。它能把科学世界底下的“幽灵”——禁锢在相对论、量子论、统计物理方程中的“精神”元素揭示出来。一旦这一元素被公认,20世纪物理学革命中三个闪闪发光的“老三论”,将被纳入到同一个宇宙法则之下。由此,当代杰出科学家罗杰·彭罗斯所苦心寻求的“精神物理”,将会脱颖而出!现列举《H自组织理论》中易学物理对当代数学物理的粗略整合(探索):
要点: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科学。物理理论的突破,将会引起一系列自然科学的连锁反应。它不仅能为化学、生物学的发展提供更加理性、深刻的服务指导逻辑。而且,还能对生命物质——这个同样由大自然创生的——“活物质”的结构进行揭示,找到它具有“灵魂”一样选择功能的物理学基础。笔者粗略地将易学用于物理学,可以推得如下几个重要结论:
A.宇宙物理
构建宇宙和世界的最基本单元 ——量子基元的结构与属性
用易学的质变逻辑原理,我们可以推演得到构建宇宙和世界的最基本能量子单元的结构和属性。在物质世界中,它就是量子论中的普朗克常数h;在反物质世界中,它就是海森堡的算子ih。易学能说清楚h和ih的存在形态和属性。
B.电子、质子、正电子、面电荷的结构与属性
这是实证科学和数学逻辑无法揭示的系统。用易学可以对电子、质子、正电子和面电荷的存在形态和属性进行揭示。在质子的结构中,笔者比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质量与电子相等的高速“自旋核”。在自旋核外,有互补的“反自旋”质子场。这一结构模型,可以解释现代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中许多重要难题。用易学还可以揭示反物质世界H基元的结构。在H基元的结构中,那个与正电子对称的负电子,是一个已经在演化中破裂的实体元素,称“面电荷”。面电荷具有宇宙之“魂”的动力学功能。它与正电子共轭,构成宇宙广袤无际的“负能海”空间,成为万物具有选择功能的“灵魂子”。用现代科学的成果,可以证实它的存在形态和属性。
C.物质基元S、反物质基元H、真空基元S×H的结构与属性
这是从大自然最大的“道”系统用易学直接推演得到的逻辑结论。根据S、H、S×H 三种不同属性电荷基元的存在逻辑,又可进一步找到处理宇宙结构、恒星系结构、原子结构、万有引力力源、力传递媒质,以及相对论“时空”、量子论“几率波”、统计论熵演化“时间”方向等,当代所谓“前沿”的重大难题的新线索。
D.宇宙的物理图象——阴阳鱼太极图结构

 

E.原子物理


a.(S-H)结构周期表
主流物理学的原子的结构是电子的“壳层”结构,而本书的原子概念则是物质基元与反物质基元在真空场背景下的结合体。物质基元和反物质基元的结合体(S-H)共有64种状态,按照同类相聚的规则在核聚演化中聚合成无机原子。本章将排出与现有元素周期表相对照的新的无机元素周期表。(S-H)基元是构造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通过特定的演化程序,将分别向无机世界、有机世界和生命世界演化。现实世界中从原子到分子,直至星云和天体,天体上的山脉、海洋和大地以及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和有智慧的人类,都是(S-H)基元演化的产物。通过本章对无机世界的元素在核聚演化中的结构认识,易学“三生万物”的逻辑将在观念上被强化。


(S-H)基元是宇宙中所有可感知世界的最基本组成单元。从原子、分子;到天体、生命体,都由(S-H)基元在自组织演化中创生。易学物理从辩证的逻辑原理出发,可以揭示宇宙和世界“自组织”演化的真面目。


一个由“物质-反物质”互补共生的物理主体,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被科学家们纳入到全新的物理学理论之中。(S-H)基元的演化是在时间方向属性支配下进行的。易学可以找到该基元向无机世界、有机世界和生命世界演化的动力来源。同时也可证明古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哲学观的物理学基础。
易学物理演绎的无机元素周期律如下:

 

F.广义熵定律——量子的时间方向属性(“精神物理”的探求)


用易学与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可推得所有实在系统能量子的受力方向。亦即能准确地确定该系统中量子的“内禀时间”方向属性。从而可以根据波尔兹曼关系式和H定理,找到一个普适于全宇宙所有“自组织”演化的广义熵函数及其演化定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对热力学的熵平衡定律和生生不息“生命熵”的时间指向感到困惑不解。由于找不到它们运动的本源,不少有作为的科学家不得不思考:除了万能的“上帝”外,还有谁能够打破热平衡定律,给生命体带来如此巨大的活力?


时间方向属性的重要性被当代科学发现了,这是21世纪新理论的曙光!根据量子的时间方向属性,易学物理可以演绎出生命物质基元的结构,从而为“精神物理”诞生创造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时间之箭进入物理学定律,意味着要求科学家解决“事件”系统和“混沌”系统的物理学问题;意味着物理学将要发生一次历史转折性突破。整个科学研究的方向将从研究量变规律转向研究质变规律。


要认识量子的时间方向属性,须有一个有深度理论思维的法则帮忙。唯有突破形式思维框架,用辩证思维工具来处理宇宙和世界的演化问题,方可捕获到量子时间方向属性的身影。易学与数学相结合,就能很轻松地承担这一功能。迄今为止,数学物理学所描述的对象,已经触到了一个“幽灵”世界。相对论、量子论、统计物理所出现的佯谬,究其本质,都是因为那个“幽灵”在作祟。这个幽灵直搞得一些世界重量级科学家们寝卧不安,迫使他们在这幽灵面前望而怯步。


对于宇宙和世界的演化“秩序”,人类除了必须用把握“守恒性”的数学演绎它的“量变”秩序外,还必须用把握“平衡性”的易学来演绎它的“质变”秩序。易学物理学就是描述宇宙和世界质变秩序的新科学理论。


描述宇宙和世界“秩序”的逻辑,可用下图说明: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说:“数学世界中有许多部分,而且有些是最深奥最有趣的部分,有非算法特征。所以,非算法行为很可能在物理世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设想,这种作用和“精神”的概念本身密不可分。……对我来说,意识是如此重要的现象,我简直不能相信它只不过是从复杂计算“意外”得来的。宇宙的存在正是由于意识现象才被得知。若宇宙不被允许意识存在的定律所制约,就根本不是宇宙。”——引自彭罗斯著《皇帝新脑》:精神物理的寻求。

彭罗斯的这一论断,非常值得当今科学界深入思考。



易管理哲学与实践(1)

●人性化管理哲学

 

人性化管理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按照人性的自然(自在)与社会(自为)两种交融的属性,履行你对属下的管理,其要点如下:

1.承认人性六定律,结合现实环境,调动与发挥人性中德智潜能。

2.承认人性六定律,结合组织属性,制定“三赢”的组织价值观。

3.承认人性六定律,结合人格特性,实现职业职务与人格的匹配。

 

六定律是:三个自然属性需求动机(求生欲、安全欲、求美欲),三个社会属性需求动机(求同欲、求成欲、求知欲)。

●人性化管理实践

 

 

任何一个组织的员工都是在满足自己生活基本需求后才能为组织创造价值,为使组织不断成长发展,管理者必须充分尊重人性中自然属性需求,并在管理中实现这种需求。管理者的责任是要根据人性的自然属性,对组织进行有效管理。


 

重点在如下三个方面:①对生理层面的“食、逸、性”需求的管理。组织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为被管理者创造获得实现这种需求的条件。一般而言,这一层面最核心的管理,是根据员工的劳动付出,给予合理的报酬。②对心理层面的“安、爱、尊”需求的管理。组织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要为被管理者设计和创造职业安全和团队接纳的基本环境。③对心灵层面的“善、美、真”需求的管理。组织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根据周围的社会价值观,均衡、科学地确定现实和比较长久的组织价值观,并将此价值观灌输给全员。其中,对组织的薪资和福利管理最为重要,它不仅会触及被管理者的生理需求,还影响到心理和心灵需求。薪资和福利是体现被管理者的自我价值的核心标志,故必须管理好。任何组织的利益分配以公平机制为主,但不能完全依靠公平机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的价值无法计量;二是人不是“经济人”,人有智慧理性,有道德理性;任何人内心深处所追求的是公正,而不仅仅是“经济人”属性的公平。组织心理学的实践证明,公正的文化意识,能有效地把竞争与合作机制统一于具有这种文化意识的组织中。所谓公正,就是将公平、平等和道德原则统一起来的一种文化。公平原则是尊重价值规律的一种竞争机制,在利润分配、职权分配方面完全按其对组织的贡献和能力来评价,带有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性。平等原则讲求人权平等,这是一种合作机制,在福利享受、人格尊严和安全保障方面,完全从先进社会价值观来确定和分享;道德原则是人际互相帮助、尊老扶弱的一种道德机制,在组织成员需要得到支援和帮助的时候,能得到大家认同的道德支持,帮助者和被帮助者均能分享这种人际互助的快乐。唯公平论者以效率优先观念来指导组织运行,虽能有限地调动人的潜能,但不会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也不会维持组织潜能的持久性和主动性。人性化管理的公正利益分配公式如下:公正秩序=公平分配+平等分享+道德共享(剩余财富的处置)公正的含义是既要考虑公平原则,又要兼顾平等和道德原则。这种分配原则具有将精神与物质两个系统互补、互畜机制有机结合的优点,这是符合人性的分配结构。其涵义已超越了单一的物质待遇。它包括物质享受、职务安排、权利分享、人权平等、道德体验等人性的综合动机,具有将自我价值、组织价值和社会价值观有机统一的特点。公平分配的含义是按照市场机制,按质论价,体现个人自我价值。它的分配机制只从岗位的重要性、能力的适应性、效益的创造性等方面来考虑,完全按照市场公平原则设计。平等分享的含义是按照人权法规定,履行社会责任。体现人权平等,受社会价值观支配。主要是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如最低工资制、退休劳保制、医疗保健制、伤残福利制、休假制等劳动法规定的人权保障。管理者在履行这种责任时,往往会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在执行中如何确保公正,能否做到个人满意、社会满意、管理者满意,实现“三赢”,这也是与管理者个人素质有关的一项软技术。道德共享是对人性异化属性——独占剩余财富的一种平衡机制。其含义是对剩余财富的处置必须让同类共享。众所周知,动物的生存尽管按照“丛林”法则行为,但它们对“剩余财富”的处置却实行“共享”原则,这是动物界的道德法则。即“道生之,德畜之”原则。凡是自然界能产生并延续存在下去的物种,均实行“剩余财富”共享原则。即使是智慧很高的动物,也不会独占剩余财富,眼睁睁地看着同类因失去需求而死去。人类具有其他生物不可同日而语的最高智慧。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就是指人性的智慧将会破坏这种道德秩序,于是,就有“大道废,有仁义”之互补平衡属性出现。任何一个组织如果缺少了对人性异化属性(独占剩余财富)的制约和平衡,这样的组织肯定不会长久存在。道德是一种对同类的关爱性机制,体现社会的伦理价值,这种价值对于减少组织内部和周边人的不安全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都有着其他管理不可取代的持久力量,其尺度把握受组织最高决策者的价值取向支配。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唯有将公平、平等、道德三方面综合考虑的分配方法,才能营造出有活力的和谐气氛,获得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公正秩序。这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管理实践,是一种受科学观指导的发展机制,其逻辑就是易学的平衡公理。



易管理哲学与实践(2)●管理阶段论
泰勒科学管理学派只强调人际权力管理,忽视人性中客观存在的实际需求,把被管理者异化为会说话的机器。人性化管理是对人际权力管理的扬弃,它既把管理对象当作有思想、有情感、有欲望的人,又把管理对象当作管理的主体。根据我们的经验,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须分阶段实施。易学心理学将这种按照动态发展过程进行管理的方法称为“管理阶段论”。
管理阶段论受人性动机的平衡秩序支配,在不同环境下,人性动机的结构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动机表达结构采用不同的管理理念,激励人性的潜能发挥就会更好。这是符合人性的一种管理方法。管理阶段论将管理的动态过程大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1 权力管理阶段;2 沟通管理阶段;3 合作管理阶段;4 文化管理阶段。
1.权力管理阶段
权力管理最适合对初创组织处于混乱阶段的组织管理。组织初创阶段,从业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抱着求业这个基本目的而来,亦带着心灵层面的长远打算或别的打算而来。各类人员的动机属性是不一样的,从业人员亦不知道新组织要求什么样“属性”的人;同事之间又互不相识相知,因此,比较能服从组织制度,也容易接受权力管理。
在此阶段,如果一个组织没有明确的制度和纪律要求,明确的岗位标准,严格的权力约束,则很有可能因来自四面八方人的“属性”形态不一样而出现冲突和混乱。对文化要求高的人,在此阶段也不希望在一个新创建的组织里出现混乱。因此,此时进行严格的权力管理能为大多数人接受。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测之由而出现混乱局面时,也必须紧急采取严格的权力管理。而这种严格的权力管理掌握到什么样的度,哪些方面是重点,则要求管理者对组织进行正确的诊断。诊断错误下错药,可能会出现乱上添乱的情况。
组织出现混乱时,极大部分人均会接受或赞同严格的权力管理。这是从人性心灵深处都存在对长远目标和利益需求得出的结论。因此,均能接受放弃暂时的一些欲望而统一于权力管理的约束之中。
2.沟通管理阶段
人际权力管理能较快地统一全员的行动,使组织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此时,管理者千万不可津津乐道于此阶段的成果。追求卓越的管理者肯定会迅速地进入第二个管理阶段,那就是管理者与从业人员沟通阶段。有的管理者认为,不去沟通组织一样能运转。短期内可能如此,但不进入沟通阶段管理,组织肯定会出现熵增。任何组织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出现技术、资金、市场、原料等环节的频繁协作与配合,这些配合机制均须通过人去进行,制度能明确地规定各自的责任,但人的情绪、能力、环境等因素不可能在制度中设计得十分严密。于是,逐渐会出现推诿、埋怨、投机甚至欺骗的人性因素,最后,制度显得十分软弱,只有“沟通”才可打开此症结。
沟通实际上就是信息交流。人性中难以捉摸的是“情绪”底下隐藏的人性真实动机。信息交流在不进行情感沟通时往往会传递错误的信息,而这种情绪化的错误信息又会理直气壮地坚持说,这是符合组织管理制度的,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工作效率就会下降,组织内部就会出现局部熵增。有人说信息和意识是负熵,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实、及时的信息沟通,能使组织人员和管理者不断地产生新思维,不断有思想创新。沟通能有效地防止组织系统的自然熵增。真实、及时的信息沟通,要靠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真诚沟通才能得到。因此,组织内部人际沟通实际上是防止熵增的基本办法。
沟通阶段十分重要,领导人与从业人员沟通阶段,其实是进入人性化管理的意识培育和调整阶段,是为企业发展、成长塑造企业文化的开始;是组织和调整人性中社会属性表现形态,统一意志、统一思想,从而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的奠基阶段。此阶段仍需要加强人际权力管理,同时开始注入适应企业特点的文化意识。此阶段一般在1—3年内完成。
3.合作管理阶段
沟通阶段是组织精神、组织文化培育阶段。沟通阶段成熟,组织管理将进入合作阶段,此时,组织的文化意识建设十分重要。管理者应开始将“人”由管理对象转化为管理主体,通过这种转化,管理者应有意识地逐步由人际权力管理向企业文化管理过渡,人际权力管理逐步变成一种辅助工具。
由于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外部的文化将会侵袭和影响到本组织的文化演进。因此,要使一个组织营造出稳定的文化气候,绝非朝夕可达成的易事,它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合作阶段是培育组织文化的重要阶段,组织领导人如不注重研究分析自己组织的特点,就没有文化上的创新。合作阶段是把“人”这个管理对象转化为管理主体的重要阶段。只有被管理者自己认为或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组织的“主人”,或是主人的重要依靠对象的时候,才能主动去与领导人合作。此时,从业人员在心灵深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感受:
(1)在这个组织里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自己不必为失去这些保障而担心。
(2)在这个组织里有安全和归宿感,自己从心理上觉得这个组织是自己的家,不为偶然的失误或意外的灾难而担心孤立无援。
(3)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周围同事和领导人的承认,自己为此奋斗的企业的存在价值也已被社会承认,从内心愿意为此工作。
合作阶段的组织文化培养,一定要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人类视物质文明是一种享受,视精神文明亦是一种享受。这两种文明统称文化进步,物质文明不等于有钱,而在于一个组织对金钱运用的文明程度。精神文明必须随物质文明的提升而发展,不可超越物质文明发展阶段建立脱离实际的精神文明。脱离实际的精神文明容易出现对从业心理上的误导,最后导致因“假、大、空”的精神文化而使企业生产力被破坏的悲剧。
因此,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一定要互相适应、互相推动。质量高的精神文化,能使物质基础走向文明,并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多的财富和物质文明,能推动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提升。
4.文化管理阶段
组织进入合作管理阶段之后,它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了大量的积累。上述两个财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组织将会进入全文化管理阶段。所谓全文化管理阶段,就是全体从业人员对组织目标和完成这些目标的方法已经十分熟悉。各个系统里均有围绕总目标,在变幻莫测的运行中能很快出奇制胜地联合行动,对组织的未来有清晰的发展计划,已开始进行未来规划的实施行动。从业人员一进这个组织就知道干什么,如何去干,组织的自组功能十分强,无论在软件系统还是硬件系统,都有一个永不熵增的自组织机制促进组织成长。
这个阶段的管理并非一般组织所能达到的,组织的资金、市场、技术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均已超越普通企业的水平,是一个永远打不垮的组织。真正的文化管理,是我们所有企业追求的一种境界和目标。
以上四个阶段是通过人性分析而得出的总结,但管理阶段论,不仅仅是文化管理论,徒有一种文化,是管理不好组织的,过于注重文化,我们将陷入唯心主义泥坑。组织管理是综合管理,许多硬件管理跟不上去,组织文化只是空谈。文化不能直接出产品、出金钱、出技术,文化只是促进硬件完善与发展、调动各方面人才潜能的一种力量。组织管理各阶段的硬件管理一定要与上述软管理相适应地建立起来。
5.组织中的硬件建设
如果我们将人性化管理视为组织软件管理,而将组织的一切技术性管理视为硬件管理。那么,他们之间将有如下互补、互动关系,缺少这种互补、互动关系,仍不能算是一种成功的管理。
组织的硬件管理包括硬性制度、资金、技术、材料、设备、市场等技术性很强的管理,这些硬件是组织成长和竞争的“真刀真枪”,是人性化管理代替不了的硬管理。
在组织管理第一阶段里,由于初创或处于混乱时期,软管理方面必须有较详细的制度来实现对硬件的应用。而在硬件方面可能还没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即使有,也不去执行。因此,第一阶段的软管理强调人际权力管理是必要的。没有人际权力管理阶段,硬件的管理不可能完善。
第二阶段是进行人际沟通管理阶段,沟通的目的不是简化对硬件的管理,而是要加强对硬件应用的管理。通过沟通,启发从业人员遵守严格的企业硬件管理所必须遵守的技术要求、定额标准、操作标准、信息反馈等;各子系统里技术性制度要逐步完善和细化,这是发挥组织创造力的基本保证。没有这些硬件为依托,空谈文化,空谈情感,会走上唯心主义的管理迷途。
第三阶段进入合作阶段,此时,人际权力管理已弱化,各种对人的行为约束的规章制度已越来越简化。而对组织硬件的管理,则越来越细化,各种标准、规程、文件将作为组织的信息财富进行记录、保存、交流和分析研究。此时,人们越来越重视硬件管理中的技术制度并能自觉遵守。对人的行为约束制度则越来越放松。从业人员行为,在组织文化的约束下,一种自尊、自律、自重的敬业精神开始出现。
第四阶段进入文化管理阶段,软管理的一切制度可以弃之不顾,而硬管理已形成十分科学、完善的体系,每一个人都能十分自觉地遵守。

易管理哲学与实践(3)

●人性化管理体制

 

既然人性深处都存在着求生欲与求同欲、安全欲与成功欲、求美欲与求知欲互补平衡动机,而这些动机又会在环境的诱导或压力下,将会做不守恒的属性演化,它将力图使自己的心理属性与外界的气氛属性实现势平衡,这种势平衡总是力图向着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方向努力。此时,人格潜能将会被激励或压抑。人格潜能只有在他的个人价值取向与组织价值、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时候,才能对组织发展有利。如果它的个人价值取向与组织价值取向有悖,则这种潜能发挥得越大,对组织的破坏性也就会越大。

 

 

因此,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建立对人格潜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并使这种机制向着有利于组织价值的方向诱导。这是组织有序、高效运行的基础,必须有体制来保证。体制与机制匹配、结构与功能匹配,这是任何组织体制设计的重要依据。

 

 

社会组织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于创建人的理念和管理。因此,组织的结构形态和运行体制就需要进行科学“设计”。这里提出建立人性化管理体制就是指此而言。人性化管理体制是根据对人性的认识而提出,主要有如下三方面内容:

 

 

1.等级指令制

 

这是组织高效运行的重要体制。其功能指向是,下级服从上级、指令畅通无阻。其结构设计原则是,整个等级制度贯彻相持合情、相使合理,不能出现不相容、不接纳、遭质疑的等级结构不清晰情形。

 

 

2.程序监控制

 

这是组织运行过程的控制体制。其功能指向是,人、财、物流动有条不紊、高效不流失。其结构设计原则是,整个程序贯彻简略合理、可监、可控制,不能出现被盗窃、贪污、浪费、无辜流失等偶然情况。

 

 

3.分权制约制

 

这是组织运行过程的道德秩序。其功能指向是,人财物使用处置谨慎透明、节制腐败,其结构设计原则是,整个组织权力贯彻三权分离、有序制约。不能出现掌权者有寻租、舞弊等过分集权情况。三权分离是指决策权、管理(经营)权、操作权分离。决策者不经营,经营者不决策;管理者不操作,操作者不管理。这是管理中很重要的体制,是组织的“道德秩序”。

 

?/P>

 

●组织的“自组织”功能

 

 

世界上所有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都必须以确保自己具有很强的自稳定、自组织生存力为目标。因此,它的存在会受世界的平衡秩序支配。

 

 

人性化管理哲学认为,社会组织是以人类“心理平衡”这一秩序而构建,无论是何种所有制企业,人格化的功利和人格化的责任是产生企业自稳定秩序和自组织功能的基本动力。要使这种由人格化责任与功利产生的动力建立在长远发展目标基础上,则必须根据人性属性制定现代企业的结构和体制。

 

 

一个具有良好自组织功能的经济组织,其竞争力肯定会很强。而要实现这一点,没有一种先进文化作为组织精神统一全员行动,其自组织功能就不能很好出现。企业组织的潜能发挥,不仅在于墨守成规地平稳运行,更在于在自稳定中具有“自组织”的能力,根据环境变化,能不断地进行调整组织要素的属性,从量变到质变,最后实现上台阶的自组织运动。易学人性学能指明一般企业的演化方向,其原理也是易学的平衡公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6051/474430438756.html

更多阅读

《易经》乾卦智慧:“潜龙勿用”低调做人的新概念讲坛

《易经》乾卦智慧:“潜龙勿用”、低调做人——【新概念讲坛】•易经:是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物,它其中包含了逻辑学、分析学、心理学以及预测学。它包罗万象也包含着世间万物,很多兵法、阵法、数学规律都与已经有着相同之处

《周易·易经》 周易是哪个朝代的易经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介绍作者: 佚名商末,西伯侯姬昌被

《易经》与《周易》两者区别 周易与易经的区别

编辑陶然秋缘-摘自-等雪 南怀瑾 李守力 等等文章1,《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 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占卜研究新成果——《周易占卜》 周易占卜方法

《周易占卜》——本书简介和当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类周易书籍相比,本书不太注重讲解六十四卦所推演出的人文含义,而是更注重讲解周易的卜卦方式,以及提高卜卦准确率的方法。当前充斥市场的大部分书籍,可能因管制或风气等原因,将周易中最重

原创 《周易大师》作者程小程印象 程小程的周易大师全集

“周易大师”访羑里程门立雪拜文王--长篇小说《周易大师》作者程小程印象程小程,原名程咏泉,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山东枣庄人。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散文随笔及短篇小说以文笔优美、隽永哲理见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青年刊物中坚

声明:《周易心理学 《周易心理学》(2)》为网友清风朗月来作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