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 孟子性善论 孟子性善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导读:爱华网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孟子性善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aIhUaU.com的支持!

孟子性善论 孟子性善论 孟子性善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线

┊ 论孟子性善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思想是儒家人性思想中闪耀着光辉的一部分,我国传统道德正是借鉴了这一思想,提倡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依然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性善论;修善;道德教育;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先秦时期儒家人性思想的精华所在。他以人的道德属性为起点论述了人性的善,并指出人的道德修养途径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进一步完善,在社会大环境的浸染之下,更应该注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当代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自律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滑,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孟子性善论会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内涵 (一)“人性” 要探讨孟子的性善学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性”。“性”是孟子性善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孟子》中“性”字主要指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称为“性向”。如“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①,就是指山的本来的属性和资质。在此,我们便不难看出孟子对“人性”的界定,主要就是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趋向。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是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之性。按现在的说法便是:一是自然属性,一是社会属性,特别是指道德良心方面的属性。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他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主要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理方面的属性,而否定道德性,是不全面,也是不合理的。孟子则不同,他不否认人生理方面的需要也是人的一种性,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①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山之性也哉:引自《孟子·告子上》。濯濯(zhuó),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此句意思是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 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

第 1 页 共 10 页

性,孟子主要从人的类本性即人的道德属性入手来理解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吃喝性色这些生理本能固然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也是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却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不是人的本质,所以不能以此来定义人性。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内在依据,即人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具体地说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所以,孟子人性思想的起点即是人的社会属性,即道德属性,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根据去构成他的性善论。

(二)“性善”

孔子对于人性的经典论述是:“性相近,习相远。”①他认为,人由先天遗传下来的本性出生时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形态和本质的差别,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后天的环境影响和塑造。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表述了对于人性的经典论述:“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②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孟子通过流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善”是人性的本质属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③这里的“仁义礼智”具体指的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皆有之”。 孟子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而这四种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是人。这是孟子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界定,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良心,是孟子的性善论立论的基点,极为重要。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孟子·公孙丑句上》第六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被孟子简称为“四端”。孟子把“四心”比为四德之端,也就是说“四心”是“善”的开始。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说人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 ① 性相近,习相远:引自《论语·阳货》。人的善良本性本来都是很接近,可是因为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就越来越大。

②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引自《孟子·告子上》。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③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引自《孟子·告子上》。铄(shuò),渗入。意思是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

第 2 页 共 10 页

线

┊ (三)“修善” 对于现实中那些不善的人和现象,孟子认为一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①。就像通过外力改变水流一样,人干坏事不是因为本性的原因,而是因为受外界的影响造成的。所以人性的善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②。二是主观上是否有向善的愿望,这便涉及到孟子性善论中的另一个问题:“修善”。 “修善”是孟子性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孟子特别强调个人加强自身修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律。孟子强调以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来节制人的物质欲望,从而使物欲服从良心的指引,防止良心受物欲支配而丧失,即“养心莫善于寡欲”③。孟子发扬了孔子的“内自省”的修己方法,要求主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动机上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对保持善性有益的就要发扬,有害的就要防止,“存心”的同时也要“求其放心”即找回失去的善良本心。在后天的“修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要以尧舜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行动准则,再者要靠个人的不断努力。孟子在“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性善论的顶峰,也是其终极目的。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论。 二、孟子性善论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 (一)孟子性善论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1.性善论强调自律,使人更加重视自我教育 性善论强调人的自身修养,即“内圣”,只要诚心修身,既可成圣成仁,无往而不胜。“内圣”可致“外王”,修身是手段,“内圣”是目的,而前提是人有根本的善端。孟子性善论承认人性本善的同时,也意识到外在因素也会改变人性,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孟子的性善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的性善论从人的道德属性出发,将人先天具有的道德萌芽——①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引自《孟子·告子上》。如果说有些人不善良了,那不能归咎于天生的资质本性。

②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引自《孟子·尽心上》。求索就能得到它,放弃便会失去它。

③养心莫善于寡欲:引自《孟子·尽心下》。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

第 3 页 共 10 页

善端、良心看作人的本性,而把人的生物本能排除在人的本性之外,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可以说这是孟子人性论的贡献和创造,不仅给出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而且为个体通过修养使善良之心“扩而充之”提供了可能性,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强调了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鼓励主体好善恶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道德理想和人的本性。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教育与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在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自我教育这方面,孟子强调人作为道德实践者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他所提出的“存心 ”、“寡欲”、“养气”、“砺志”、“知耻”、“改过 ”、“思诚”等道德修养方法,无不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张岱年先生说,孟子注重个人精神生活之培养。事实上,要成就道德人格必须以个人的精神生活为基础,要从自我做起。

2.性善论更强调道德教育者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

整个儒家文化的精神方向,就是以圣贤作为理想的人格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鼓励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因此,政治上崇尚“贤人之治”便成为一种必然。

性善论符合了当时的统治需要,自然也为皇权所用,统治者鼓励民众加强道德修养,修回善性。孟子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榜样的教育,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和教化力的模范教育。儒家把君主神化为“天子”,从而加强了君主的至上权威。君主应该用礼乐教化来达到美政善治的目的,否则,上天就会收回赋予君主的权力。儒家思想的目的在于强化君主统治地位,在民众都有“善性”的基础上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作为统治者的“君子”应当以自己的榜样和表率作用教化百姓,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孟子所主张的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或者知识传授,而重在榜样示范和人格感染,这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孟子德育思想的精华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和借鉴。

3.性善论强调理想和志向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是激励人进取的精神动力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理想,提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第 4 页 共 10 页

线

┊ 以成仁”①。孟子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舍生取义 ”,强调“居仁由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求士君子 “尚志”,“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②,也就是将仁、义的道德理想和原则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身体力行。在孟子看来,善是做人的根本,尚义行善的是君子,弃义从恶的是小人,为恶乃是行为者自己的过错和责任,是他自暴自弃的结果。因此,人应当为善与否,关键就在自己如何选择。仁、义、礼、智重于声色安逸,道义高于生命。人最可贵的就在于知是非、明人伦、行善去恶。这就是孟子所倡导的价值观。 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是向人们提供精神上的依靠,使人们相信,人生的本质存在于自身的圆满之中,个人道德品行的提高才是人活着的目的,“仁者,人也”。人人都应争做圣贤,而且人人都能成为圣贤。这样就会使人们在忙碌之后,寻找到自身的意义。同时人们渴望追寻活着的意义,一些邪教便趁虚而入,打着给人们提供精神依靠的幌子而进行一系列性质恶劣的违法犯罪行为。传统德育思想教育人们要自省,而非依靠某些看不到的所谓神力来完成人格的升华,这就有助于防止邪教的滋生,使人们在精神上充实和富足。 (二)孟子性善论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1.性善论为皇权所用,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性善论强调人的自身修养,即“内圣”,只要诚心修身,既可成圣成仁,无往而不胜。“内圣”可致“外王”,整个儒家文化的精神方向,就是以圣贤作为理想的人格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 性善论为皇权所用,统治者鼓励民众加强道德修养,修回善性,同时更强调君主的至上权威。儒家思想的核心目的在于强化君主统治地位,性善论本身的理论主张及客观上儒学的倍受推崇,使性善论成为政治上有力的思想统治工具。统治者利用民众崇尚“贤人之治”的思想而在神化自身的同时提倡民众向善,如此民众才是温顺的甚至是麻木的,封建统治才会永固。性善论为皇权所用是其自身的悲哀。性善论为政治上的皇权至上提供理论支持,却使披着权力外衣的政治迷信盛行,官本位四处泛滥。性善论对皇权一边倒的高扬造就了皇权无视百姓生存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引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②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引自《孟子·告子上》。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

第 5 页 共 10 页

的基础习性,致使百姓对权力意志的盲从和普通的从众心理,遏制了民众独立人格的产生。

2.性善论导致道德教育的偏差性,片面强调内心道德的培养

性善论多指良心本心是伦理方面的孝亲敬长的向善之心。虽然在孟子性善论思想当中说明: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端,但“仁义礼智”的标准皆为是否符合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孟子反复强调,人人均知爱亲敬长,主张“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①。在儒家宗法伦理观念的诱导下,民众在内心形成了一套伦理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下,人们不断的实践伦理,以此作为自己的向善。孟子性善论强调一味地遵守宗法伦理观念,以达到思想上的一统。在孟子性善论的影响下,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片面强调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对于人民来说,在儒家性善论思想的教化下,人格不能独立。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道德教育已不再是外在的道德说教,需要将教条内化于实践当中。

三、性善论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我们以孟子“善”的思想来看,“善”的思想体现了人类对道德的追求,同时又以人与人基本的生理需求相同推导出精神的共同,这样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需要或不需要考虑到他人的需要或不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讲的道德自律。这种基于同类基础的道德自律更易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依这种道德自律而进行的道德实践,更有生命力。

(一)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是中国人做出的符合历史和时代要求的正确抉择。但也应该承认,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冲击到一些社会的道德规范。因为,当人们受到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以功利原则这架价值天平来衡量人的行为时,就大大的膨胀和引发了荀子所说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恶的一面。这就必然要以个人和个人利益为选择的标准和原则,就会冲淡甚或抹杀掉公共的、集体的利益原则,这自然会危害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新暴露出来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就足以说明它对整个社会的道①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引自《孟子·尽心上》。每个人都敬爱他的父母,尊敬他的兄长,那么社会就能和谐。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第 6 页 共 10 页

线

┊ 德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代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中国的道德和道德教在这样独特转型期的时空中,道德和道德教育也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危机。自然经济条件下天人自然合一的道德文化和道德精神、现代工业文明下以科技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与精神、以消解自我和压平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价值为内涵的文化精神等等,它们同时都在影响着、冲击着我们的道德文化和道德教育。 我国当前面临的非常迫切的任务就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经济建设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将非常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也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性善论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1.以人的内在价值体现的道德人格培养为导向 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的不同之处,就是人的自我追问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就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内在标尺。诚如海德格尔所言:“人不是现存的东西,而只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存在中,人不断领会属于本身规定性的东西,而只能根据其内在的可能性在筹划,在自我设计,并不断获得自己的本质”。其中,“不断领会其本身规定性东西”的媒介我们可理解为就是教育中对道德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模式。亦即通过教育对“仁、义、礼、智”的大智慧的启迪和获得,实现内在于人心的“善端”的人性的张扬,从而完成人类精神的内在自律。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财富成为了人们成功与否的象征,也成为了身份的代表。而为了获得物质上的财富,人们必然会以其为目标,竭尽所能的多积累财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人为了财富而不择手段,这就引发了许多问题。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会出现欺诈行为,人们之间彼此的不信任,即信用危机。获取财富之后,迷失人生的目的,不是过度积累,就是过度挥霍,最终都沦为钱的奴隶。这些都是对人生目的不清楚的表现。孟子的性善论提倡人应该内省,向自身探求来实现人生价值以及人格本身的圆满,而不是靠外在物质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衡量。这样的话,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中诚信市场的建立,同时也可以促使人们在

物质上取得成功之后对自身价值的自省,从而可以回馈社会,避免沦为金钱的奴隶。

第 7 页 共 10 页

2.性善论对现代道德教育模式的启发

“善端”的本性为人类道德教育追求“浩然之气”的理想目标提供了可能,然而,如何把可能变为现实,孟子性善论解析到,具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就是知行的辩证统一。这正凸显了儒家思想关于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知行关系的论述,道德修养的重心应放在“力行”“躬行”。

孟子所塑造的人格理想,实质是为现代道德教育模式树立了高尚道德的理想典范。他认为,道德的完成就是四端的扩充、发扬,就能有一种彻底的自我认识,此谓“尽心”。任何道德教育范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学习机制的理解之上的,但是,真正具有“道德”意义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现在社会上评论学校德育的一种流行说法是,“5+2=0”,即学生在学校接受的5天的思想教育,抵不过在家庭和社会对他2天的影响。正如孟子所言,“存心养性”与“反求诸己”的道德理念警示现代道德教育的“教条性”与“形式性”必须被推翻。所谓,“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德育的外延就应有多大。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现代道德教育模式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应该由内向外地渗透道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那么现代道德教育又该如何通过具体的道德教育模式把道德理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呢?孟子“内求外修”的德育思想,启示现代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唯有提高自我的道德教育意识,培育道德的自我。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强调个体在行动中要彰显自我的主体性,重视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要学会独立思考并做出合宜的选择,此思想与当代的价值澄清法有相通之处,与当代道德教育强调“学会选择”主旨殊途同归。

3.未来道德教育的变革是性善论的衍生

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孟子蕴涵道德责任意识的性善论,能够唤醒人们追求人格理想的信念,主动地实现和完善自身道德,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未来的教育终将走向终身教育的模式,而道德学习的形式必须依靠个体的主动性,道德的形成第 8 页 共 10 页

线

┊ 应该是自然而然完成的。未来的道德发展,取决于道德接受和道德选择,在生活与学习中,当人们选定了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的领域后,余下的广阔空间就可以交给自身德性的本能反应和习惯行为。在道德与社会发生冲突时,自主抉择的行为将会出现,这样才符合道德生活的自然状态,才能提高个体的道德效能。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促进我国在改革重要阶段的良好转型的重要课题,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实则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权衡与把握。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自律和道德品格的修养,要求我们实现自身内心的完美和品格的完善,而不是向西方传统那样提倡与别人争夺。人人都向自身探求生命的意义而不是靠与他人的比较与争斗来取得。这就必将促进良好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人人恪守本质,勤于工作,同时追求人格的完善,实现世界大同的良好愿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董洪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古代、近代、现代[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5]朱汉民.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金鸣娟.儒家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7]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J]孔子研究,2007.18 [8]李兆祥.儒家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2003.12 [9]汪凤炎.植根传统: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思想的彰显[J]道德教育研究,2003.4 [10]杜时忠.过有道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3

第 9 页 共 10 页

Concerning Mencius goodness in moral education theory of enlightenment

Wu Mei-mei

(Institute of Law and Politics, Ili Normal University, Xinjiang, China,835000)

Abstract: Human Nature Mencius's Ideas of Human Nature of Confucian thought is shining

bright in the part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is the reference of this idea, promote personal self-cultivation and moral self-discipline. Even in the 21st century, Mencius on Human Nature is still thinking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reat inspiration..

Key words: Goodness of; rehabilitated; and moral education

第 10 页 共 10 页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6051/541310663712.html

更多阅读

明史 铁铉暴昭侯泰 陈性善陈植王彬崇刚 张昺谢贵彭二葛

正文 卷142 列传第三十类别:史部 作者:张廷玉(清) 书名:明史【原文】铁铉暴昭(侯泰)陈性善(陈植王彬崇刚)张昺(谢贵彭二葛诚余逢辰)宋忠(余瑱)马宣(曾浚卜万硃鉴石撰)瞿能(庄得楚智皁旗张王指挥杨本张伦陈质颜伯玮唐子清黄谦向朴郑恕郑华王省姚善钱

出自《论语》《孟子》等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孟子》《庄子》的成语、俗语集释07年福建高考语文必考:《论语》成语、俗语集释一提起《论语》,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和遥远,认为读《论语》的都是老学究。特别是学生,更感到《论语》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实,不仅《论语》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全文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解释

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孙钦善:怎样读《论语》

孙钦善:怎样读《论语》孙钦善《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为儒家的原始文献,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具有思想价值、语言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在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并存在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

声明:《孟子性善论 孟子性善论 孟子性善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为网友愚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