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居 新疆各民族民居


新疆各民族民居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头房,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这种房屋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区的特点。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的毡房等。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从外形来说是有区别的。哈萨克毡房支杆为穹窿状,而蒙古包的支杆则是直的,所以蒙古包外形的角是尖的,而哈萨克毡房的角则是圆形的。其内部的住宿和放物处,两者之间差不多,但布置有些差别,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放炉子。牧民们在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和毡房,到了冬天则住土房、木屋、地窝子和石头房。

哈萨克毡房

新疆民居 新疆各民族民居

  哈萨克的毡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除此以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牧区的哈萨克一年要搬十几次家,除冬季外,其它三季都住毡房,这种毡房具有便于携带、坚固和轻便等优点,拆卸和安装容易,一般两个多小时即可“盖”起来,很受牧民欢迎。

  房屋大小根据房墙的多少来定。一般的毡房多用六块毡墙。每块房墙宽约2—3米,高约1.7—2米;如果人口多,经济条件好,可建造8—10块房墙的毡房。
毡房扎围墙用的彩色主带,宽约20—40公分,用毛线织成,主要用于捆房墙和房杆的接头处,使毡房牢固而富丽。房门雕有花纹和绘有图案。

  农区和城市的少数民族住房则比较讲究,如维吾尔族的住房多为长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室内砌土坑,墙上开壁龛,放置食物和用具。墙上喜挂壁毡,地上铺地毯或花毡。冬天以火墙或火炉取暖。维吾尔人喜欢自己有个院落,住房前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和葡萄。

  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兼有游牧民族和农区的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现在锡伯人多住正房,这种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东西两屋住人,外屋做饭。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达斡尔族的住房大都建在依山临水的地方。过去多住大马架和草房,现在大多住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房子,屋门一律朝东开,屋里南、北、西三铺火炕连在一起,组成了“蔓子炕”。三面炕墙又都多用光滑油漆的木板镶嵌。房子安有正窗和西窗。天棚和墙壁大都裱糊和粉刷,墙上还装饰有剪纸和各种图案,有的还把美丽的雉羽和带花纹的皮毛贴在墙上作为点缀。

  塔吉克族住在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住屋比较矮小,入内必须躬身,大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筑材料多用石块和草皮,屋顶用树枝、


麦草再压上泥,墙厚而坚。房子四周均有围墙,围墙内有一间比较大的房子称“赛然衣”,另外还有畜棚和库房。“赛然衣”内部分上下左右,上处是做饭和放炊具的地方,下处放置其他用品,左右是住房。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新疆各民族民居"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6051/93208466773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各地各民族春节有趣习俗

中国各地各民族春节有趣习俗[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发布日期:2014-02-01]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一

服饰史:元朝各民族官民服飾

元朝各民族官民服飾元朝地域遼闊,種族混雜,各種文化交相輝映,既有農耕文化,也有草原文化,既有中土文化,又有西亞伊斯蘭文化,歐洲基督教文化,這就造成了元朝服飾的多樣化。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製以羅,大袖,盤

中国各民族年俗大观一 滇池民族文化大观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兔年春节的脚步声已然临近,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热烈、最隆重的节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古老大家庭,由于地域广大,社会历史各异,发展进程不同,各民族的过

声明:《新疆民居 新疆各民族民居》为网友如今姐很缺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