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闹钟和大光明钟厂
(据上海手表厂历史摘编)
解放前夕,上海有金声、昌明、远东、时民4家闹钟制造厂,分别生产“钻石”、“昌明”、“火车头”牌和“马蹄”牌闹钟,职工200多人,年产量3万只。
新中国成立后,闹钟成了农村、工厂、军队和家庭广泛使用的计时工具,使闹钟厂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产量达7万只。1952~1953年又新开设亨得利钟厂、亨达利钟厂、大光明钟厂、东方钟厂。其中大光明钟厂是郑章斐关闭各地的大光明钟表分店,集中各地老职工在原上海大光明钟表店基础上组建的。1956年原生产台钟的上海钟厂并入远东钟厂生产闹钟。如此,上海闹钟产量猛增,1957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产量达到120万只。
闹钟从短三针改进为长三针,这是闹钟技术上一大创新。1955年前,传统的国产机械闹钟均是短三针款式。短三针闹钟结构主要是时针、分针的轮轴轴心都在闹钟中心,秒针轮轴和闹盘的轴芯各偏一边。1955年6月,中国钟厂工程师阮顺发参照手表长三针的结构原理,精心设计出走闹用一根法条驱动钟机结构的我国第一只时针、分针、秒针的轮轴在同一轴心上的长三针背铃闹钟。长三针机械闹钟走时系统工作原理与机械手表很相似,是通过旋紧的发条启动擒纵调速结构,再把能量周期性地释放给振动结构,带动时轮、分轮、秒轮相等的平均角速度循环运转。其心脏部位摆盘的设计又吸收了手表中的钢榫头和镶嵌玻璃钻作轴承,以提高机芯的耐磨性,延长使用寿命。1958年,大光明钟厂批量生产长三针背铃闹钟,日产850只。比普通闹钟机芯更为精密的8天15钻细马机械闹钟,最早由大光明钟厂于1959年研制成功。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上海在生产闹钟、台钟的基础上开始研制手表。 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同业公会成立58人参加的手表试制小组,由参加试制单位和人员分头制造零件,大光明钟厂工程师曲元德研制小钢马,中国钟厂工程师阮顺发承担主夹板试制。是年9月26日,分散加工好的150多只零部件全部集中到慎昌钟表店,共组装出18只长三针(17钻)细马、防水手表,成为国产的第一批细马手表。1958年,A581型机械手表正式
在上海手表厂投产,注册商标为上海牌,当年生产手表13600只。1962年2月,上海手表厂设计出A623A型机械日历手表。从这一年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一直佩戴此种手表,直到逝世后遗体火化时,人们才从他手上取下这块表,由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收藏。
上海金声制钟厂1956年为一机部上海航海仪器厂试制军需风速风向仪定时器。1958年7月试制指标刻度为1/10秒军需机械秒表,1959年3月获得成功。到1961年,共生产军用秒表2万只。1959年3月,金声制钟厂研制“钻石”牌机械秒表获得成功,指标刻度为1/10秒。
在六十年代,上海金声制钟厂、大光明钟厂合并成为上海秒表厂。
1969年4月,我国首次采用偏中心结构的SMIA型钻石牌机械手表在上海秒表厂问世。1980年,上海秒表厂又研制开发双柄头的机械秒表,填补国内空白。此后,钻石牌秒表作为我国发射的通讯卫星的时间指令仪器。到1990年,累计生产钻石牌秒表145万只。从1988年开始,产品向东南亚出口,1989年进入美国市场。到1990年共出口24万余只。
1984年11月,上海秒表厂先后研制生产“钻石”牌MG—1J型机械挂表和统一机芯挂表,以及镂空机械挂表等,到1990年累计生产7万只。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