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讲义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讲义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相生相克的元素,而有关这五种元素运动变化的理论和学说就是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主要应用于哲学、中医学、占卜等方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下五行学说。


  什么是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也叫母子相生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木生火,故木是火的母,火是木的子。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资生,循环无端。
  (二)五行相克
  五行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制约、克服的作用。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如:木克土,故木是土的“所不胜”,土是木的“所胜”。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四个方面的关系。以木为例,生我者为水,我生者为火,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这就说明,在五行系统中,各个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相关的,每一部分的变化,必然影响其他部分的状态,而其本身又受到五行整体的统一制约。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运动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制化”。如金可以克木,但木可以通过生火,使火来克金,以此来维持相互之间的平衡。其他依此类推。生克制化是五行之间存在的正常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因为在生克过程中,时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太过或不及,从而引起再一次制化调节,随之出现新的协调平衡,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


  (三)五行相乘
  相乘:乘,凌也,即欺负之意。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其所胜一事物的过度克制。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有两种方式:
  1.太过相乘五行某一事物过于亢盛,对其“所胜”的事物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引起其“所胜”事物的虚弱,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异常。如木气过于亢盛,对土克制太过,土本无不足,也难以承受木的过度克制,导致土的不足,称之为“木乘土”。
  2.不及相乘五行中某一事物过度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事物的正常限度的克制,使其本身更显虚弱。如土气过于不足,木虽然处于正常水平,土仍难以承受木的克制,使土更显不足,称之为“土虚木乘”。
  (四)五行相侮
  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克制次序遭到破坏,出现逆向克制的异常相克现象,又称“反克”。因此,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正好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侮也有两种方式:
  1.太过相侮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势力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事物进行反克。例如,正常情况下木应受到金的克制,若木气太盛,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反克金,称为“木侮金”。
  2.不及相侮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势力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克制应克的事物,反而受到被克事物的反克。例如,正常情况下,金应克木,若金气虚弱,不仅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为“金虚木侮”。

  相乘、相侮是五行关系中正常的生克制化失调所出现的异常相克情况。实际上相乘、相侮可同时发生,即某一行力量过强时就会乘其所胜,侮其所不胜;某一行力量虚弱时会导致其所不胜的相乘和其所胜的反侮。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1.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2.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WWW.aIhUaU.coM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6251/500974962899.html

更多阅读

阴阳五行学说详解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

(2012-06-07 14:24:38)一、阴阳详解阴阳的重要性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与五行学说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经一纬,这是两套学问,她们交织成一张网,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贯穿起来。我们要想把中国传统文化学好,就必须先把这两个基

阴阳五行学说内涵诸论 学阴阳五行的基础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

香港五行集团简介 五行 五行-简介介绍,五行-学说应用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木、火、土、金、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

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是汉族传统的五行学说在中医方面的运用。爱华网小编在此整理了kkk,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中医学五行学说简介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

声明:《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讲义》为网友快向快乐出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