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媒体报道称,英国食物标准局日前在对该国国内百余件食品样品检测发现,部分食品中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含量有上升趋势,问题食品涉及亨氏、雀巢等知名食品品牌的薯片、速溶咖啡和薄脆饼干、婴幼儿专用饼干等。
近些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格外引人注目,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以“三氯氰胺事件”为标志,乳品行业为之蒙羞。“瘦肉精”为害之深,据说让备战奥运的体育健儿不敢吃肉。地沟油、毒大米、残留农药污染的蔬菜和茶叶等等,使所有老百姓的日常饮食都处于危险之中。相比之下,在对国内食品安全不放心之际,人们似乎对国外食品更有信任感。比如像亨氏、雀巢等国际知名品牌,其包括婴幼儿食品在内的产品,几乎被认为是“信得过产品”的代名词。但如今这样的知名品牌也出事了,而且是“疑似食品中含有致癌物”的严重事件。对此,我们该怎么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生产商品化程度的加深,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生产过程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纯天然的、原生态的食品难得一见,许许多多所谓“高科技”的食品加工方式成为常见的生产手段,五花八门的食品添加剂成为生产商的宠儿。比如这次在英国查出的丙烯酰胺,就是在油炸食品、高温烤制食品中由于使用了某些添加剂,而可能出现的物质。究竟是哪些添加剂导致丙烯酰胺的产生,目前尚无定论,已被证实的是,那东西与多种癌症有关联,包括肠癌、膀胱癌、肾病,并有可能导致不孕和丧失肌肉控制。
换句话说,如今我们吃的食品越来越不安全,与我们这个社会过分的商品化,盲目地追求食品生产“科技化”有相当关系。如人们所知,“瘦肉精”曾经是重点科研项目,是一些专家“攻关”的成果。同样,什么“苏丹红”、“孔雀绿”之类的东西在食品中的应用,也不是乡下的老农民能够想出来的。
外国的食品出了问题,并不能因此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出的那么多问题是情有可原的。很简单,一些发达国家确实也有过食品安全问题,但不常见。偶有发现,一定会是轩然大波。而在咱们这儿,食品方面发生安全问题几乎成了常态。如果论食品方面的掺杂使假、制伪售劣、肆意污染、有毒有害的规模之大,花样之多,当今世界上能达到咱们这种水平的还真不多。这样鲜明的对比,是发人深思的。我们当然知道,那些发达国家的食品科技水平要高一些,但远远没有高到随便添加什么都能确保食品安全的程度。我们也知道,国外那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更严格,但谁也不敢肯定他们没有唯利是图的动机。那么,为什么国外食品的安全率较高呢?根本的原因在于监管,以及监管发现问题后的严厉处罚。用全球著名的食品反恐专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Ted Labuza教授的话说,“食品安全是零风险,全球均如此,我们只能长期应对”。
说到食品安全的监管,我们国家不能说是不重视。单从部门设置来看,就有农委、工商、质监、卫生防疫、食品检测等十几个机构。但十几个衙门管不好“一张嘴”,平时看他们挺忙活,出了问题找谁谁不认账。前两年“三氯氰胺事件”发生后,处理了一批人,后来竟有被处理的官员又任新职。这其中会有何种示范作用,难道不值得反思?假如,我们对监管者的监管再严一些,再狠一些,让失职者真正尝到“重典”是什么滋味,食品安全问题或许不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