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信仰》的心灵鸡汤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6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纪录片生动的故事、先进的典型、感人的细节,触动着、启示着、鼓舞着每一名党员干部,让他们饱尝了一顿“心灵鸡汤”。
共产党人从来不缺少信仰,他们在战争年代的牺牲、在建设时期的奉献、在平淡工作的坚守,都是对信仰的真实写照。从夏明翰到郭明义,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用不同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坚定信仰、践行信仰的共同主题。
然而,有忠诚就有背叛,有信仰就有迷失。特别是在价值多元化、社会物质化、经济市场化的今天,面临着“四大考验”,党员干部坚定信仰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重。如何坚定信仰?这是一个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触及到心灵深处的问题。如果说信仰缺失是一个“心病”的话,那么这个心病还需要“心药”来医治,这颗心脏还需要“心灵鸡汤”来滋补。《信仰》这部作品就是这样一剂心药、一盅鸡汤。
《信仰》告诫我们“无信不立”。《信仰》故事中的革命先烈之所以永垂不朽、成为人们的精神偶像,就在于他们对信仰的赤诚,以及为了信仰可以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可以说,他们在信仰面前站住了脚,所以在后人心中埋下了根。相形之下,时下一些党员干部面临的环境远远没有革命先烈们严苛,所要做的也不是什么重大个人牺牲,而仅仅是管好多余的欲望,但他们却做不到,成为信仰的背离者,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也站到了历史的阴暗面。这两种境界的霄壤之别,足以让每一个党员干部自警自省。
《信仰》警醒我们“无信不力”。人的力量的强大并不来自于强健的体魄,而是来自坚强的信仰。《信仰》故事中的主人翁们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创造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就在于他们用自己的信仰感染别人,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别人,积聚一切向上向善的力量,产生了共产党人信仰的“云效应”。回到现实当中,一些党员干部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究其原因,就在于自身信仰的纯粹性出了问题,不是从群众角度,而是从个人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信仰当作一种燃料,用它的纯粹性保障它燃烧时的热量和能量。
《信仰》提示我们“无信不利”。人文主义或者说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兴起之后,共产党人在保持党性的同时,也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利他和利己的统一。这种逻辑在《信仰》的故事中,也被人们所接受,甚至被乐道。但如何实现这种统一,就
考验着信仰的坚定性。只利己不利他,或者利己多利他少,或者以利他的名义利己,这些都是信仰动摇、信念滑坡的表现。其结果可能是虽然取得了个人物质上的富足,但却陷入了精神上的贫乏,这对自己是最大的“不利”。因此,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仰,才能让自己在利己或利他的二律背反中,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共产党人不是唯心主义者,但一定要有强大的心灵。相信通过观赏《信仰》这部纪录片,品味《信仰》这盅“心灵鸡汤”,广大党员干部的信仰一定会更加坚定、更加纯粹,从而以更加坚定的立场,更加强大的力量,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加实在的利益。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