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图片
关于司马迁,后人有着太多的疑问,虽然他在《史记》中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诸多帝王将相和文人大夫,而对于他自己,却只写下了一篇《太史公自序》。他的生卒年、最终结局,甚至他的样子,都是当下存在争议的话题。当人们查阅书籍或是网络搜索司马迁图片时,往往会发现多种不同的结果。
司马迁图片
虽然司马迁图片有多种,但我们都会从图片上发现,司马迁是一位慈眉善目、平易近人的老者,从部分司马迁图片中,我们还能看到他眼神中透露出的坚毅和百折不挠,就是这样看似一位平凡普通的老人,经过命运的波折,最终完成了《史记》这样一部伟大的历史史书。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而司马迁自身却留给了后人无解的谜团,比如他的出生地、生卒年、结局、容貌等,都是引起后人猜测和争议的话题。司马迁因《史记》而被后人称作“史圣”,在他的《史记》中,记述了从上古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这部著作为人们研究汉朝之前的历史有着巨大作用,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虽然司马迁的容貌不为人所知,他的出生地、生卒年这些问题也并不明朗,但他的著作和精神已经深深影响了后人,受到了人们的怀念与敬仰,《史记》将永远流传下去,司马迁的精神也将代代相传。
司马迁自传
司马迁自传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归类在了列传中,为《太史公自序》,是后世研究司马迁重要的资料,也是班固在《汉书》中为司马迁写传记的重要资料。
司马迁图画
这一篇自序交代了司马家族的家族世谱,向人们介绍了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的历史。还在文章中谈到了自己父亲司马谈所推崇的老庄道家的思想,也介绍了司马迁本人的成长经历,包括自己早年的经历,还有继承父亲之职,成为太史令的始末,和自己写《史记》的始末。整篇文章文字精炼,笔法错落有致,上下文累如贯珠,也是司马迁文章中的精品。
司马迁用一篇文章写了自己家族千余年的家世,却不过用了短短的数百字,不但次序井然,而且还没有让人有赘述之感,可见司马迁的文墨的功力。在这篇文章中,后世能够看到司马迁一个倜傥风流的少年形象;也能够看到在老父亲病榻前以史相托的场景;还能看到蒙受腐刑心中愤懑却依旧难言放弃的司马迁。
而且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也用一定的篇幅来写六家的要旨,这个内容,司马迁父亲是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司马迁根据父亲的著作《论六家要旨》再加上自己的观点,对六经的要义进行分析,充分的反映了司马迁父子的学术思想。后世在读《史记》之前,一定要从司马迁的自序开始读起,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史记》中的内容。
司马迁经历
世人对司马迁这一历史人物必然不会陌生,作为《史记》的作者和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经历坎坷,曾被接受宫刑获罪入狱,坎坷的人生经历塑造了司马迁隐忍不屈的品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出生于汉景帝与汉武帝年间,家庭生活比较富足。司马迁从小跟随父亲读书,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十岁时司马迁就能诵读多部古文。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往长安担任太史令,此时年幼的司马迁仍在老家龙门过着读书耕作的生活。年长后的司马迁已经学有所成,他来到父亲的身边,司马谈令其游历河山搜集遗闻古事,于是司马迁在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寻访天下,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拜访的地方也多是历史名人的故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为他以后的《史记》撰写积累了大量素材。游历结束后,司马迁返回了父亲身边,并在朝中担任郎中。汉武帝元丰元年,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而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而不能前行,司马迁在父亲病危之际赶到了父亲身边,司马谈千叮万嘱司马迁一定要接管他的工作,完成史书整理,并记载好历史,不能让国家历史文献中断。司马迁流泪接受了父亲的遗志。
为完成撰写史书工作,司马迁广交天下贤能,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董仲舒和孔安国。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还参加了《汉历》的定制。然而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战败被俘,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群臣纷纷声讨谴责李陵,只有司马迁一人为李陵辩解说情,汉武帝定了司马迁诬罔之罪,按律当斩。司马迁自请宫刑免除一死,他只为完成尚未写完的史书,于是在狱中的司马迁隐忍著书。出狱后他又担任中书令,仍然笔耕不辍,终于写完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汉武帝驾崩后,司马迁也离开了长安,不知所终。然而他留给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只是他的《史记》,还有他那伟大崇高的品格。
司马迁妻子
据民间的传说,司马迁的妻子是一个叫柳倩娘的人,这个柳倩娘还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外孙女,而且柳倩娘自己的父亲柳震庭也是一个诗书颇通的文人。
陈启南雕塑《司马迁像》
据说柳倩娘也是一个美若天仙的女人,因为父亲的关系,柳倩娘从小就学画画,画的有模有样,被家乡的人称为小画家。再年长一些柳倩娘就开始阅读书籍文章,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读了六经,对于《庄子》、《离骚》等著作也都有涉猎。后来,李倩娘随母亲进京看望外祖父李广,机缘之下读到了司马迁的文章,于是就想拜司马迁为师。在表兄李陵的引荐之下,见到了司马迁,这时的柳倩娘已经对司马迁动心了。但是柳倩娘却不料被李广利给看上了,李广利执意要纳柳倩娘为妾。
柳倩娘心中暗许司马迁,怎么肯做李广利的小妾。于是柳倩娘就躲在司马迁的家中,躲避李广利的逼婚,也正是因为这次机会,柳倩娘与司马迁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相处,于是两个人就结下了姻缘。婚后还陪同司马迁走访名川大山,搜集历史资料,风餐露宿,还悉心照料司马迁。后来司马迁出使西南,柳倩娘在家中操持家务,是司马迁坚强的后盾。后来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也是柳倩娘一直不断的鼓励司马迁,帮助司马迁走出困境。
相传司马迁完成《史记》之后又再次入狱,柳倩娘就带着《史记》藏匿于尼姑庵,保住了司马迁这部巨著。
司马迁的儿子
史书上并没有关于司马迁儿子的记载,所以有说他是没有儿子的。但是在其他的一些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司马迁是有两个儿子的。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被处以宫刑的时候大致是四十二岁左右,照理来说不应该没有子嗣。根据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中记载,“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说明司马迁是有后代的。而在司马迁祠的石碑中有记载,司马迁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司马临和司马观。
相传司马迁完成《史记》之后,司马迁的夫人就叫两个儿子带着《史记》的副稿离开了长安,躲避祸乱。临走之前还叮嘱两个儿子,叫两个儿子隐姓埋名不要再被李陵案所牵连。司马临将“司”字加了一笔,成为了“同”字,改为同姓。而司马观则是将“马”字加上两点变成了“冯”字,改为冯姓。两家人回到故乡韩城,隐居在这里。
所以在此之后,司马迁的后人都不再姓司马,而有了“同”“冯”两个姓。而且在今天韩城的嵬东乡龙门寨附近的徐村,据说里面还住着司马迁的后人。而且他们千百年都共同祭祀同一个先祖,而且又规定两个姓之间不能通婚,所以素有“冯同不分,冯同不亲”的说法。虽然这些话都是一些坊间传说,立这块碑的时间也是在清朝嘉庆年间,距离汉朝也以已非常久远,虽然无籍可考,但是也能够视之为荒诞之言。
司马迁太监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其中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司马迁曾因替李陵辩解而获罪受到宫刑,司马迁太监的身份没有让他失去活着的勇气,他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一代巨著。
司马迁画照
司马迁写史书的初衷是为了完成父亲司马谈的遗志,但在受到宫刑变成太监后,支持司马迁写下去的动力不只是为完成父亲遗愿,更多的是司马迁想让后人看到完整而又真是的历史,在这种强大的信念之下,司马迁在狱中隐忍度日,发奋写书。出狱后的司马迁再任中书令一职,但他的笔仍然没有停下,终于完成了《史记》。
尽管司马迁因受宫刑成为了一名太监,但他仍然在朝中任职,并且从来没有做过奴才做的活。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初汉武帝下令判处司马迁死刑,司马迁自请宫刑才免除一死。司马迁是因为贪生怕死吗?自然不是,活下来的司马迁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完成这部《史记》,就是要为后人留下一部完整的史书。因此,即使是受了宫刑,司马迁仍然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推崇。我国历史上,为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太监并不是只有司马迁,比如说蔡伦、郑和等,都是著名历史人物,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都值得后人去尊敬和怀念。
司马迁在成为太监后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迁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他的故事也会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