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铜陵市是一个随工矿基地建设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围绕各工矿企业建设了大量的简易平房,随着大部分矿产资源枯竭,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有相当一部分矿山企业在新经济浪潮中“关、停、并、转”。部分低收入家庭仍住在简易平房中,居住环境极差,据统计至2010年铜陵市有棚户区65处,120万平方米,2.5万余户。规划从总体思路、安置原则和建设要求三方面对棚户区改造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调整;棚户区;现状环境;规划改造对策
1 前言
铜陵市是安徽省“马芜铜”城市经济圈三个重点发展的骨干城市之一。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具备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马芜铜”城市经济和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战略,要求铜陵尽快增强皖中南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这给铜陵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但是,由于铜陵是一个随工矿基地建设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城市形态结构始终表现为空间发展与工业用地的紧密相连,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解放后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围绕各工矿企业基地,建设了大量的简易平房,解决居民居住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但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有相当一部分矿山企业在新经济浪潮中“关、停、并、转”,致使一部分低收入和特殊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较差,“一厂一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城市棚户区仍大量存在。据统计,目前铜陵市共有120万平方米棚户区,居住着2.5万户、近6万低收入群众。
2 铜陵市棚户区现状概况
我市共有棚户区65处,25118户,120万平方米,其中城市规划区范围内57处、21360户、107万平方米, 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飞地”8处、3758户、 12.77万平方米。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棚户区分别为铜官山区31处、11466户、59万平方米,狮子山区18处、67327户、32.5万平方米,郊区7处、2362户、11.8万平方米,铜陵县1处、800户、3.7万平方米。
目前铜陵市棚户区现状如下表:
铜陵市现状棚户区分布表
编号 区 位 户数 建筑面积(万m2) 用地面积(万m2)
1 铜官山区 11466 59.0 190.0
2 狮子山区 6732 32.5 110.0
3 郊区 6120 24.0 70.0
4 铜陵县 800 4.5 20.0
总计 25118 120.0 390.0
通过对现状为棚户区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市的棚户区大多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以及城乡交界的边缘地带;建筑破旧,密度大,配套设施不足,缺少公共绿地和文化、体育等设施,具体表现为:
2.1 建筑布局混乱,年久难修,存在安全隐患
现状棚户区多数为上世纪50-80年代建的平房,如铜矿老居民区大多为上世纪50-60年代建的平房;市郊区“两矿一公司”(原大通煤矿、五峰山煤矿、碎石岭煤矿)职工居住区,为上世纪50、60、70年代建的土砖房和80年代建的砖木房。五松新村多为上世纪70年代末建的砖混低层楼房;这些区域的建筑质量差,披厦、简易房相连,布局混乱、通风、采光条件差,因无法按常规进行整修,房屋天棚变形,墙体开裂,屋面多处漏雨,有的雨水倒灌,有的地基下沉已成为危房,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2 道路狭窄,不符合使用及安全要求
棚户区内大多道路等级低,路面高低不平,雨天积水现象严重,无法满足区内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有些棚户区内主要道路宽度只有2米或者通过台阶联系,消防车根本无法进入,存在很大消防隐患。
2.3 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居住环境恶劣
大多数棚户区尤其城中村内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设施等配套不足,缺少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公共厕所和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垃圾随意堆放,排水设施不健全,居民生活用水明沟排放,电线老化,电线电话线乱拉乱挂,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
2.4 紧邻污染工业或位于灾害区域
部分棚户区紧邻污染工业,居住环境差,如扫把沟地区的江边社区,部分棚户区位于低洼易涝的地区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如横港地区的沿江社区和狮子山老城区的先锋西村。
3 铜陵市棚户区改造规划对策
3.1 总体改造思路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切实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条件,让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举措。规划准备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市12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根据总体布局及每个地块的具体情况,棚户区改造的分为就地重建和异地安置两种类型。
3.1.1 就地重建
对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性质和居住用地建设条件的地块,将棚户区实施整体拆除,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发,建设新型城市居住区,配套建设部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以安置棚户区居民。
3.1.2 异地安置
对于原棚户区地块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性质,且地质条件也不允许就地重建的,应重新选址,在全市范围内调剂,进行异地安置。
3.2 规划原则
3.2.1 棚户区改造立足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标准应与中低收入家庭需求相一致;
3.2.2 应综合考虑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造、配套与开发的关系;
3.2.3 棚户区建设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规划改造应尊重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3.2.4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生产生活要求;
3.2.5 规划建设力求经济,做到节约用地、能源、建材和低碳环保的建设要求。
3.3 规划改造对策
3.3.1 科学选址
由于铜陵市棚户区点多面广,共有六十多处,因此选址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城市本身发展方向,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等城市科学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包括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因而十分复杂。
规划要做到选址合理,首先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进行全局性的布局,做到统筹兼顾,不遗不漏,再次是对每个点的建设条件情况进行分析,对初步确定的地址进行勘察设计,再结合专家论证和安置居民意见,进行筛选,最大限度上做到选址科学合理。
3.3.2 住宅户型及建设要求
住宅户型应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户型面积以小户型为主,控制标准可以考虑以40、50、60、70平方米四种户型,合理分配户型比例,具体户型面积的选择,在结合居民住房实际情况、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通过入户详细调查了解棚户区居民意愿的基础上确定。户型应通过良好的平面组织提高住宅的性能和使用系数,增大使用效率,降低日常运行能耗。
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要设施齐全,达到节能型住宅要求。层高不低于2.8米,住宅室内墙面刮大白、卫生间和厨房铺地砖、安装室内门、简易灯具、卫生间安装坐便器和洗手盆、厨房安装水池、水龙头等,满足居民入住和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
工程所用材料、施工工艺、节能标准、施工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3.3.3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不论在偏远的矿区,还是在城郊接合部,棚户区改造都应该考虑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的生活。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进行配套建设,根据不同的规模综合考虑配建小学、幼儿园、菜市场、文化活动站、菜市场、商业服务设施、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和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停车位按照每百户不低于50辆标准配置。小区工程管线应规划实施到位,小区建设应有中心绿地及组团绿地,安排居民健身设施等。
3.3.4 相关政策
(1)土地政策。棚户区改造项目应纳入铜陵市经济适用住房计划,所需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提供,其中开发为商品住宅或者其他商服项目的建设用地,应依法实行有偿
使用。所得土地收益全部用于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2)税费减免政策。棚户区改造项目应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经税务部门同意后不征土地契税;棚户区居民因拆迁而重新购买的普通住房免征契税;与棚户区建设有关的经营性收费项目减半收取等。
(3)拆迁安置政策。棚户区房屋拆迁安置原则上实行“就地”或“就近”安置回迁楼房,对不愿回迁的住户,实行货币拆迁,不做产权调换安置。被拆迁人选择就地或就近回迁安置的,实行结构差价及按“部分面积”结算。
其他一些相关政策可结合各个地段具体情况而制定。
4 结束语
铜陵市棚户区改造是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2.5万余户的棚户区改造,难度相当大,只有通过全局性的总体布局规划,科学选址,精心设计、完善配套,并及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才达到棚户区改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