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瑰宝,寄托着国家的希望,决定民族前途、人类的未来……
引 言
儿童十三岁前,天真未泯,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记忆力最强,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先入为主”用圣贤的智慧去教导!!孩子将受益终生!!
《弟子规》就是圣贤智慧的结晶。
《弟子规》教的是:伦常大道,为人子弟处世态度、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规范。如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和大众相处要平等仁爱,亲近有高尚人格、品行的仁德之人……等,这些都是人生必须面对,最基本、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父母、老师应牢牢把握,孩子人生这段宝贵的时机,让孩子有幸“先入为主”接受《弟子规》圣贤智慧良好的启蒙教育!打好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极为重要。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定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事、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孩子将终生受益无穷。不懂如何做人,人生将是荆棘密布,一定会走得非常坎坷……关心教育的家长、老师,千万不要轻忽!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愿与天下为人父母、师长者共勉之。
【肖陈颖老师讲于马来西亚的心得分享,深入浅出,自然、贴切又不失生动活泼,解读了《弟子规》的经义要理,……平实、亲切、引人入胜,于寻常中,见不寻常,感人至深!深得启悟!
她将实践过程与心得感悟,娓娓道来,大量真实鲜活的案例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过程呈现出来,用事实告诉我们:
《弟子规》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口号,不是装点门面的道具,不是与社会脱节、令孩子“吃亏”的枯燥说教,它的的确确是为孩子一生奠基的沃土,是让孩子告别“小聪明”,升起“大智慧”的阶梯!告诉我们实践《弟子规》真的一点儿也不难,所需的只是“真的做、用心做、坚持做”,只要肯落实,必定收获幸福!
多么羡慕有幸受教于肖老师的孩子们,他们真实不虚地沐浴在老师的仁爱之中!“小树”得以在祖宗深厚智慧德土中,深深扎根,快乐、茁壮、天天向上地成长着……坚信,将《弟子规》融入教学、家庭教育,普及开来,祖国、民族、乃至世界更有希望!
为人父母、师长者,如有缘得见此卷,别让机会擦肩而过!!
耐心、谦卑者,收获幸运!】
(为让更多的朋友得以分享,共分1---5连续转载全文,愿大家为了孩子,认真阅读,深得受益!)
爱心伴孩子成长(5)
肖陈颖老师讲于马来西亚
2007、12、18--20日
马来西亚全国校长职工会主办
(马来西亚雪隆区华小校长、老师《弟子规》
师资培训 讲座实录 )
【续《爱心伴孩子成长》(4)】
4、教学态度
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
在《礼记·学记》里面还有提到老师的三个态度,它讲到“道(dǎo同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其实不光是一个师生之间的态度,我们跟先生相处,跟太太相处,跟同仁、同事相处,跟下属相处,每种关系其实都是一样的。
“道而弗牵”是我们在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想帮他时,态度是引导,而不要牵着他的鼻子走;是去引导他,陪伴他一起成长,而不是强制牵着,你就得听我的,牵着他走,他会觉得不高兴。没有强迫“强而弗抑”是指鼓励,“强”是鼓励,“抑”就是批评和压制,多鼓励他,而不是去批评他、压制他。“开而弗达”,“开”是指开导,给他一些提示,“达”是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他。遇到问题,我们去给孩子一些思考,让他学会思考。
道而弗牵则和
“道而弗牵则和”,开导孩子,而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这是一种教学的态度。其实就是《弟子规》讲到“势服人,心不然”,“牵”就是“势服人,心不然”;“道”就是“理服人,方无言。”如果只是用气势压倒孩子,他的心里不服气,表面上听话了,心里却生怨。如果我们跟他讲理讲通了,他跟我们在一起,会觉得心里很坦然。所以我们处理孩子问题时,一般会先跟他们讲道理。像有些孩子发生争执,我就会跟他们写一些句子。比如说有两个孩子吵架,我就会跟他们写“贤人争罪,愚人争理,改过生智慧,护短心非贤”,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出现问题时,贤人都会说这是我的错,,愚人才会说我有理,都是你的错。让孩子去看一看,你想当贤人还是想当愚人?“改过生智慧”,为什么?过就像垃圾,你扔掉它你就“过日少,德日进”,你的德行、智慧都会提升。“护短心非贤”,护短,我给他做个比方,就像一包垃圾你抱着不放。老师现在告诉你,你抱着一包垃圾,苍蝇、蚊子都围着你,但是你说我就是喜欢它,我不愿意把它扔掉。我说你看这样很傻。我们一引导,就会有正确的导向。所以我们感受到古人的这些经句,一句能让孩子记住,在他遇到情境时就想得起来,问题就解决了,甚至不会发生。
我还跟小朋友写一段很有意义的话,跟他们写
“上等学子,能经受住折磨,忍耐上进;
中等学子,能接受鼓励,奋发图强;
下等学子,能经受赞美,爱中成长;
劣等学子,什么都不接受,处处叛逆。”
我把这个写出来,就问,请问各位小朋友,你们是属于哪一等的学子?请问我们各位老师,现在的孩子属于哪一种的比较多?其实这些经句一写出来,很明显就判断出来。当时孩子们就笑了,说老师,我们很多时候是下等学子,有时是劣等学子。我们就跟孩子立志,现在不等于以后,现在可能中下等,为什么?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但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上等学子,因为成为上等学子的方法没有那么难,就是一个忍,忍得住你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后来很多孩子都想成为上等学子,我们给他立志,孩子就有力量,这是“道而弗牵”,不是强制性的要求孩子做,是我们给他一些开导。
另外有一次我要调座位。因为班级有七十四个同学,坐在最后一排的就离老师很远。我接班时,就想调座位,因为我发现,坐最后一排的反而是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从座位我们看到了什么?班上的人太多,可能有的老师感觉照顾不过来,顾不过来,就把一些同学扔掉不管了,把好的往前面放,不好的就放到最后一排。事实上愈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愈应该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所以我要调位子。但是如果调,孩子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习惯,认为最后一排的怎样?最后一排就意味着被放弃,意味着老师不喜欢,所以没人愿意去坐最后一排。我们讲“道而弗牵”,不是强制,强制也可以,我是班主任。但强制的结果,孩子一定会很怨,会很讨厌老师,产生对立。
所以,我先给他们“理服人,方无言。”我就先跟小朋友讲故事,我说:古代有智慧的帝王要派人去镇守边疆,一般派什么人?派自己非常信任的人,且有学识有智慧能独当一面的人去。因为边疆离京城很远,很多时候皇帝无法管辖,就要靠这个心腹代表皇帝去治理并及时给皇帝汇报那里的情况。所以班级里呢,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是老师最信任的同学。为什么?因为离老师很远,老师相信你,才会把你放到最远的地方,说明你有自学的能力,你有自制的能力,你是老师的好助手。你在最后一排,也是做出最好的榜样。所以老师一定会挑最让老师放心的同学才会坐到最后一排。
另外,学夫子的教导,夫子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仁”,我们每个孩子要有仁爱心,仁爱心什么时候做?任何时候都可以做。我说如何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你可以帮他辅导功课,但是你也可以把好的位置让给他,让他更认真的听课,这就在落实仁爱。
当把这个观念转过来,有同学当下就主动要求到最后去坐,把学习困难的孩子换到前排。这样一换位子,不仅没有同学生气,反而每个孩子都非常的高兴。
强而弗抑则易
接班不久,我又发现做清洁是个难题,班上的同学不愿意做。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有没有遇到,他们不愿意做清洁。我想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一了解,是因为以前的老师:今天不乖的同学,就留下来罚做清洁。做清洁是好事还是坏事?孩子觉得做清洁是坏事,我为什么要做?我都很乖,你不要罚我。后来我就跟他们讲,做清洁是用我们的体力来服务班级、服务老师,这是个积福的机会,积累自己的福分,福报。我说从今天开始,做清洁是奖励才能做;你没有做好,就没有资格为大家服务。从那以后,能留下来做清洁的孩子,我都先给他们鼓励,然后带着他们一起做,能跟老师一起干活,他们感到非常荣幸。慢慢的,孩子对清洁的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以前每天三扫除,连一次都不做,后来我就看到,只要是这一组的孩子做清洁,老早就跑到学校去。包括大扫除才会擦的玻璃,每天都擦,擦得乐此不疲,每天做清洁做得很干净。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不断的去鼓励,就是“强而弗抑则易”,每天都去鼓励孩子做得好的部分。比如说我到了教室,我就会大大的赞叹,我会说,今天这个桌子真亮,都可以照出人影子了。那个擦桌子的孩子就很高兴,然后就吸一口气,就深怕别人不知道是他擦的,下一次擦得更努力,更是很卖力的在做。
别说小朋友需要鼓励,成年人也是非常需要的。包括我们现在如果领导给了我们鼓励,我们心里也美美的。我们中心杨老师她的夫妇关系相处得非常好,也是很善用鼓励,她的先生如果买菜回家,杨老师就会讲什么?老师会笑脸相迎:“来就来嘛,还这么客气,带这么多东西。”他先生就很高兴,下次再买。但是我们有的太太拿过菜就会板着脸,问:“在哪里买的?多少钱?你都不会买,还跑去买什么?”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住,价格不等于价值。哪怕买得很贵,但是价值无法衡量,因为是代表先生对太太的关爱。杨老师的先生,如果帮杨老师沏茶或者切水果,老师吃了水果就会讲一句话:“怎么有人把水果切得这么甜!”然后她先生就会说:“等着,我再去给你切。”泡一杯茶,喝完以后老师就会说:“怎么会有人把茶沏得这么香!”她先生每天就干活干得乐此不疲。所以,其实人的累都累在心上,当我们好话一句,真的是做牛做马都愿意,还做得心甘情愿,做的无怨无悔,做得全身是力气。所以一句好话出去,就可以让氛围改变。
教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常常骂他,批评他,造成的就是对立,孩子很难过。我们常常去启发他,鼓励他,这个孩子的力量、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所以我们“多说鼓励的话,少说批评的话。”鼓励激发潜能,而批评只是造成隔阂、造成伤害。
我们感受孩子往往都不是不好教,我在这个过程经常会想办法,如何鼓励孩子承担责任,我们讲“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我们班上有些孩子写作业很困难,甚至不写作业。当时就遇到一个男孩儿,我接班时,他已经一年没有写作业了。熟悉他的老师说,你要守着他,他就做一下,离开他就不写。我在想怎么办?其实每个孩子,我骂他一顿也行,守着他也可以,但却不是发自内心,他不是自愿的,都不是长久的办法。
“强而弗抑则易”,鼓励孩子承担责任。没有一个小朋友不愿意学好,每个孩子都想为人服务,我们有没有把机会给他?所以我就在班上成立了一个批阅小组,批阅小组的任务就是批改作业,批改全班的作业。实话说,当时在一个镇上的学校,作业的确非常多,上面规定的,语文就有八样作业,每一样再乘以七十四份,我每天被埋在作业堆里。每天用钢笔改作业,红墨水要打三次,一天用完,我从来没有写过那么多字。因为我是去代课,所以只能入乡随俗,学校既然有这样的规定,我们要遵守。所以每天有作业就改,在学校里没有办法休息,每天还要回复日记,所以回家都要加班。但我们仍然是要想办法,在过程中提升孩子的能力。所以让这些小朋友成立批阅小组,负责批改抄写的作业。
这些批阅小组的成员到底选怎样的孩子?我第一个想法是选全班最好的,因为他们可以来帮老师做小助手。后来我想不对,我要把这个机会留给更多更需要关注的孩子,因为他们已经被遗弃的太久了。教育不是淘汰人,也不是选拔人,而是成就每一个来到身边的人。我就让班上成绩最落后,还有不愿完成作业的同学,组成批阅小组。当我宣布名单时,全班同学很惊讶,我也没有多讲,我说我相信他们能够做好。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批改全班抄写的作业,因为他们现在最需要提升基础知识的部分,有的孩子很多基础都还不会。
所以每天上完课我就说,批改小组的成员“开会”。说是“开会”,实际是干什么?实际是补习。为什么?我把他们叫过来开会,讲什么呢?一个字一个字跟他们讲,这个字你们要注意怎么改,容易错在哪里,这个字最容易多写一画,这个字最容易少写一画,你们要注意,可能你分到的本子里面就有人写错。同样讲基础知识内容,因为心境不一样,接受的状态会完全不一样。
如果下课就点名:你们几个过来,我要给你补习。如果我讲,你记住,这个字不可以写错。如果是这样的心境,孩子接受的程度大大不同。而提起孩子的责任感,给他信心,给他鼓励。我会讲,要注意,批改同学的作业时,他可能会错,要注意改出来,要负责任。
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异常的专注,很专心。发现了错字,他们要把正确的字写在这个同学写错的旁边。更有意思的是他写的字比他自己写作业还要恭敬,还认真。为什么?因为他有这一分责任心。从那以后,他们也很少再写错别字。那个不写作业的孩子呢?他虽然自己的作业不愿意写,但批改作业却做得不疲不厌。我常发现他中午都在加班改作业。很有趣的是,帮同学写的正确的字,加起来比他自己要写的作业还要多。但是他不觉得累,也不觉得难,为什么?都是因为有这样一分承担,有老师对他的信任。所以,孩子不是教不好,关键是我们心里有没有把孩子已经淘汰了。不是遗弃才叫淘汰,当我们心里有个念头说,这个孩子就是不行,我们已经在淘汰他了,他已经感受到老师不爱我了。所以我们对每个孩子的信任,真的是可以成就每一个孩子。
当他们把作业批改完,拿到我面前检查,我会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记录。接着还没有完,还要请这个小朋友拿着本子去找同学,把错的改正过来。这时又可以教孩子与人应对的态度。我就跟他讲,你走到同学面前,先鞠躬,然后双手把作业本递过去,说:你有一点小小的失误,请你改过来。接本子的同学我们也要教,要让他双手接过来,并且跟这个同学说:谢谢你指出我的不足,你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们先在全班进行演练,练完以后这些孩子就可以去做。做的过程又会发现问题,再在全班讲解演练,再做。这样下来,其他的孩子,对这些落后的孩子的眼光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不会再去歧视班上的同学;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专注在我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有礼貌的待人。所以班级的风气就会转变过来,这是“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则思
还有“开而弗达”是指在过程中给孩子一些启发,而不是直接把结果灌给孩子,不是直接灌的。比如说那天有个孩子就写,我把这篇日记读一下。他说:
今天中午我和奶奶吃午饭,有人喊奶奶去打麻将,三缺一。奶奶叫我快点吃,因为饭太热,我就吃得慢。奶奶说我给你五毛钱,你帮我洗碗。我说我才不干,除非你给我一块钱我才干。奶奶拿出一块钱就走了。过后我觉得我有点过分,老师,你觉得呢?
你看这个孩子他已经感受到有点过分了。我们这个时候,“开而弗达”,如果直接告诉他,我们可以批评他一顿,说你错了。但这样,孩子接受到的可能有限。我没有批评,只问了他几个问题,我说:父母给我们生命要多少钱?奶奶从小把我们养大,我们给奶奶多少钱?父母从来没有要过我们钱,母子的情义能用物质交换吗?父母、奶奶的付出,用钱能算得清楚吗?
第二天,我就跟全班同学讲了一个《十月房租》的故事,让孩子深入的去思考,而不是只给他一个答案而已,让他从心地上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故事讲:有一个人长大了,娶了媳妇,建了房子,就让父母搬出去住,不让父母在家里住,父母很难过。村里有位长者,就问年轻人,你有没有给过你母亲十月的房租啊?年轻人不懂什么意思,长者就给他提示:你知道你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又怎么长大成人的啊?
年轻人一听,突然明白了,十月就是母亲怀胎十月,我们住在母亲的肚子里。母亲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我们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现在居然要父母给钱,那是大不孝。现在的孩子受了很多习染,已经不太明白跟父母是怎样的关系。我们跟孩子讲,“父子有亲”那是天性,儿子就要孝顺父亲,无条件的,不管父亲怎样都要孝顺。父亲关爱孩子,这也是出于天性,不是哪个法律规定父亲要爱孩子,但孩子出生,母亲和父亲发自内心,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小觉得在妈妈怀里很安全,这也是出于天性。
为什么之后孩子会跟父母距离愈来愈远?还是:人不学,不知道。因为从小我们没有教,没有教对的,他都学错的。他学到的就是用利害与人相处,学到的就是跟人谈价格。如果我们从小教给孩子恩义、道义、情义的人生观,孩子愈大,他对父母的感恩愈浓愈厚。
后来这个孩子日记下面又写了一排字:老师,我错了,我不应该找奶奶要钱。我还跟同学们讲,不是我们帮父母做家务活。是谁在帮谁?是父母帮我们在做。这些本来是我们应该做的,因为我们力气还小,做不了,爸爸妈妈帮我们做。现在我们长大了,有力气了,就要接过来自己做,还让父母做那是你的不孝。把这个观念告诉孩子,他就能升起惭愧心。开而弗达则思:我们通过提问,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明白了,自己决定应该怎么做,不直接告诉他结果,孩子就会越来越有悟性。
另外还有个孩子他写:
今天中午睡午觉,我很热,奶奶就拿着扇子给我扇,阵阵凉风,我就睡着了。等我睡了一觉醒来的时候,看着奶奶还在摇扇子,奶奶的脸上躺着汗珠,而我一滴汗都没有。我心里一酸,抱着奶奶就哭起来。
你看如果没有教,奶奶扇扇子的动作做了好多年,孩子没感觉。但是当我们有讲孝道,孩子就能够心变得更柔软,更能去体会周围人的付出。
最后他写了一句话:我在心里下定决心,奶奶等我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孝顺你,给你买一栋别墅。
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孝心已经起来了,让我们欣慰,孩子的心很真。但同时也看到,他知不知道怎样行孝?所以第二天,我把这篇日记拿出来全班讨论。首先肯定了孩子的孝心,然后讨论怎么行孝。因为“开而弗达则思”,让孩子自己思考,我不会把答案直接告诉他。读完日记我就问小朋友有没有什么体会。
当时有个孩子就讲:老师,孝顺父母不一定要等到长大以后。我非常高兴她能有这样的认知,继续跟大家讲:对,当下可不可以行孝?可以!“身有伤,贻亲忧”,你保护好身体,就在孝顺父母;“德有伤,贻亲羞”,你把自己的德行提高,你就在孝顺父母;“亲所好,力为具”,妈妈希望我们学习好,我们把学习搞好,就在孝顺父母;“冠必正,钮必结”,你把自己的形象注意好,都在孝顺父母,不一定要等长大以后才能孝顺奶奶。
另外还有同学也提到:孝顺奶奶不一定要买别墅。我说对,但有的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为开导孩子,我常常打比方。我说比如你长大了,赚了很多钱,你买了一栋豪华别墅给奶奶。但是别墅只住着奶奶,你还要在外面赚钱,没有人陪在奶奶身边,我说这叫孝顺吗?奶奶会快乐吗?……孩子一下子就能体会孝顺不是用钱去达到的,父母可能不需要给他很多钱。我接着讲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才是真正的行孝。这些观念遇到机会就要讲给孩子听,要不这么小,他都以为用钱就能达到一切。
那天在来马来西亚的飞机上遇到一位长者,我们聊起来教孩子孝道,他也十分认可。然后他突然问我一句:你们在四处讲课,没有陪在父母身边,你们如何行孝?我就跟他解释,行孝有很多种。养父母的身体,只是其一,而我母亲现在身体也很健康。更要“养父母之心”,其实每个父母的心愿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辈子活的有意义。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要把生命用在最有意义的地方,才不会白活这一次,白白当一回人。我们遇到经典,遇到古圣贤这么好的教导,有义务让更多的人知道,尤其做老师这个职业,更要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学习到,少走人生的弯路。我们也为和谐世界尽一份绵薄之力。我说我的母亲也在学习传统文化,我现在做这样的事情,我相信母亲会非常的快乐。这就是在行孝。所以行孝的意义其实不是一个狭隘的观念。
这些词汇的内涵随着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深入,也都变得更广博。让我们更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拓展了我们的心量,同时拓宽的还有我们的视野。
人生态度——知恩报恩
我离开这些孩子时,小朋友都非常的留恋。最后我跟他们沟通,什么叫真正的跟老师学习?不一定是跟在老师的身边才叫跟老师学。比如你每天跟着肖老师,每天见面,但是老师的话你一句都不做,你在跟老师学吗?即使近在咫尺,我们已经远在天涯了。所以,人与人的距离不在于空间的距离,而在于心与心的距离。我说即使老师在外地,跟你在空间上隔了很远,但是我知道你正在力行《弟子规》,正在力行老师的教导,老师一想起来就会非常的快乐。甚至你时时都记着老师的教导,老师的话都没有离开过你的心,老师离你还远吗?所以真正的恭敬老师,真正跟老师学,不是买东西送给老师,而是听老师的话,把老师说的每一句都做到,你就在跟老师学习,这是最彻底的学习。
孩子们写了很多的信给我。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几篇。这个孩子写到:
亲爱的肖老师,我是第一次当您的学生,觉得给你的脸抹了黑。我没有做到学生的职责。我的字可以表示出我的心态,我的字愈丑就表示我对您不恭敬,你对我非常好,而我却一次次的让您生气。我和你相遇是一生中的缘分,但是我却没有珍惜这个缘分。因为我一次一次的向您说要辞职,而您却笑着对我说努力、加油,一定可以成功。现在我的组员回来了,还多了几个组员。
这是我们一个小组长,她好几次提出要辞职,因为没有信心,觉得组员都不听她的,但我们鼓励她,所以现在说组员回来了。她提到写字反应心境就是《弟子规》的“字不敬,心先病。”最后他还画了一颗心,这是复印的。
这边还有一个小朋友写:
老师,您好,听说您要走了,班上同学都舍不得您走。只要你不走,我什么都答应你。老师,你走了,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来教我们?你走了,就没有人教全班的同学怎样走我们的人生,怎样孝顺父母,怎样恭敬老师。全班的同学听都还没听够,如果你这样的走了,我们人生的路就断了。老师,我希望您别走,您还有很多话没对我们说。他接着第二段,提起理智。“但是人不能自私,老师,全班同学真诚的求您别走,但是你想走就走吧!我想送最后一句话给您,因为你对我们全班同学的恩德太大了,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母,请老师批准。”
我们对孩子真诚,孩子会用更真诚的心来回报我们。还有这个孩子他曾在第一篇的日记中写到:我终于知道了,我的人生志向就是要吃遍天下的美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这个孩子的信是这样写:
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写信给您,看着您要走的时候,我有点舍不得。但是您也是去拯救别人的心啊,我不得不放下我的一己私心,为别人着想,我会永远记住我有一位这样的老师。我就像小雨点,滴进大海的怀抱;我就像天空中的星星,而您却是宽阔的天空;我就像小草,而您像绿草的大地;您像一位清洁马路的工人,我就像一个垃圾。是您救了我这个小小的心灵,让我恢复了自信,您那慈爱的脸,每天向我微笑,给我们阳光,给我温暖。谢谢您出现在我的生命中。您像天使,当我和坏习惯开战的时候,是您鼓励我,让我去战胜它。
今天您却要离开我了,我很伤心,但同时也开心,因为您是去拯救下一个我,不让他们陷入危险中。我在这里向您祝福,您能拯救一个又一个下一个我,不让他们像我以前那样,让他们快乐、自信和勇敢,为别人服务,舍己为人,别人有什么需要,我们尽力帮助他们。我会将您给我们的智慧给别人,为中国出力,为您出力。我希望我们一起打倒坏习惯,把经典传播下去,老师,行吗?
我会做到更好,我会尽我自己的全力去为别人服务,完成经典,请您别担心我。
学生傅青云
2007年6月28日
这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写的文章,如果我们要给他打分,请问各位老师,这篇作文能得多少分?真感情,就是好文章。所以我们讲,一个孩子德行的提高,他的成绩也一定能提升。
有一次班上在造句,“即使…也”,孩子们的句子是这样,一个说:“一个人即使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田。”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以前,我们有听过这样的句子吗?唤醒孝心、真诚,我们带给孩子的是他终身受益的东西。
看到孩子们的信,让我非常感动,我也给他们回了一封信。我跟小朋友写这封信的时候,感觉到就像在写遗嘱,终于体会一个长者写遗嘱的心境,好像有好多话要叮嘱,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
各位小朋友,大家好!
我想现在你们应该已经拿到成绩单了,此刻是真正的考试(因为当时我提前离开了,他们还没有拿到成绩通知书)当你看到每个分数的时候,你当下是怎样的心境?骄傲、失落、害怕,还是难过?还是提起理智,找出原因,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呢?
孩子们,人生的路上会有花儿的微笑,也会有风雨的洗礼,有喜悦也会有痛苦,但这都是一时而已。能突破,能熬过,就能更上一层楼,就能开阔人生更高旷的视野,所以学会忍耐,就能透出人生的芬芳。乌云总会过去,太阳依然遍洒灿烂的光芒。上等学子能经受所有的折磨,忍耐上进,老师相信大家都是好学生,都是上等学子,一定可以经受每一次的考验与历练。
人与人的缘分很微妙,跟各位同学虽然只是相处了一个学期,短暂却无比珍贵。这份缘分很难得,老师感到快乐和幸福。这份快乐来自于我们班的每个孩子,每一个都是不可取代的。因为你们都是那么善良、纯净,正是《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颗本善的心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所以各位同学一定要保持,要护着这颗心,一辈子不要改变。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幸运。因为我们的祖先念念都想着后代子孙,他们把人生最宝贵的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希望后代的子孙不要再走人生的弯路。而这些智慧的典籍就摆在我们面前,可以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所以我们要毫不犹豫的捧起来,满怀感恩的拜读、力行。面对每一部经典,就像面对一位五千岁的老人,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教导,指明人生的方向,驶向幸福的彼岸。世界上有多少人,因为没有智慧的指引而痛苦不堪,所以我们不仅自己要学习,还要帮助更多还在痛苦中的人。
老师虽然离开大家,但心却不会离开,只要孩子们记得老师的叮嘱,在家力行《弟子规》,老师就在你的身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开启宝藏的钥匙就是孝顺和恭敬,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之首。所以我们从孝亲尊师开始,打开智慧之门,圆满我们的人生,并成就周围的每一个人。
最后祝愿每个孩子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当时我在写完这封信,同时还给孩子们照了一张集体照,把最关键的教导打印了,塑封在照片的后面。我希望他们拿起一张照片的时候,想起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我们古圣先贤的经典。因为本来就不是我带给了他们什么,而是没有老师的教导,我也是一块垃圾。我所受益的这些经典是老师教给我的,所以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它带给更多的人。
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四个字“知恩报恩”而已。
好,今天上午的分享就给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
(完)
(肖老师 “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过程,真实告诉我们:《弟子规》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口号;不是装点门面的道具;不是与社会脱节、令孩子“吃亏”的枯燥说教;它的的确确是为孩子一生奠基的沃土!是让孩子告别“小聪明”,升起“大智慧”的人生阶梯!
实践《弟子规》不难,所需只是“真的做、用心做、坚持做”,只要肯落实,必定收获幸福!
多么羡慕有幸受教于肖老师的孩子们,他们真实不虚地沐浴在老师的仁爱之中!“小树”得以在祖宗深厚智慧德土中,深深扎根,快乐、茁壮、天天向上地成长着……
将《弟子规》融入教学、家庭教育,普及开来,祖国、民族、乃至世界就更有希望!)